孔融让梨的严重后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2:55:44
     孔融让梨的故事千载传颂,它所体现的谦让品格被视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个故事故事性不强,但教育意义超强。小时候不懂事,听了也就听了,现在有了女儿,而女儿又是个故事迷,偶有一次把这个故事读给她听,讲到后来越想越不是滋味,反而成了变成教育女儿千万不要让梨。
孔融让梨的故事我没有仔细看过最初的出处,请各位指点一二,考据考证本不是我愿为。不过依孔融后来的所作所为,倒很合孔融此人的品性。(陈寿于孔融并未多着笔墨,留个名而已)
所谓一岁看小,三岁看老,不是没有道理。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值得人们深思。首先,孔融是真的想吃小梨吗?有一个笑话:一个学校做一个关于孔融为什么让梨的调查,结果答案有:那是个坏梨,孔融肚子不舒服吃不下,想出名等。除了以上原因以外,孔融肯定是想吃大梨的,但他为什么选了小梨?他怎么想我们当然无法知道,而孔融给的理由并不是因为他太小了,吃不下大梨,事实的结果是他没有按自己的真实意愿去选择,而是从道德层面做了一个“正确”的选择,而这个选择的结果是孔融的父亲很高兴;其次,孔融让大的梨让给了弟弟,孔融当时四岁(按现在的算法其实才三岁),孔融弟弟几岁不可知,不知道那么一个小人儿,能不能吃下那么大一个梨,至于是吃不完丢掉还是吃多了拉肚子(梨性寒凉,过食则伤脾胃)就更没法知道了。
我们来分析一下,就可知为什么我会说这个故事分符合孔融的品性了。
首先,孔融并不是真的想要小梨,而是道德要求他这样。三国志裴注言孔融在为北海太守的时候做了什么呢? “崇学校――显儒土”“又国人无后,及四方游士有死亡者,皆为棺木而殡葬之”。而孔融为什么得罪曹操导致这个“汉贼”翻脸无情呢?“又天性?爽,颇推平生之意,狎侮太祖。太祖制酒禁,而融啁之日:“―――人著旨酒之德,故尧不饮千钟,无以成其圣―――”。孔融在为北海相时,已经天下大乱,汉室衰微,境内外时有战事。孔融没有称王天下的野心无可厚非,但起码您老先生让自己的一方百姓有个太平日子过吧,可是孔融没有,他忙着以身作则,告诉大家要做道德高尚的人,而且要不管肚子里有没有食物,不管生命有没有保证,活人先且靠后,把死人收起来事大。此大有“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之风。孔融为什么在建安元年时投靠曹操?第一、当然也是不能保土,无处栖身;第二,当然是冲着汉献帝,看看,还想着道德呢。最后孔融在曹操手里,还是很不老实,尤其当孔融知道汉室复兴的希望不可能在曹操手里之后,简直是成心跟曹操过不去。建安十二年,为了应对粮食紧缺的问题,并整顿军纪,曹操下禁酒令,而孔融说了一堆道理,总之是酒不是问题,人才是问题,曹操当时还未完全翻脸,竟然还写信回复。强制出来的道德感,让孔融有了一大批跟随者,但也让孔融无处栖身,最后身首异处。
其次,把一个大梨给了小弟弟,不管他吃不吃得完,说明这个人不会审时度势,也不会管理。“然其所任用,好奇取异,皆轻剽之才”、“融在郡八年,仅以身免”、“是时天下草创,曹、袁之权未分,融所建明,不识时务”。可以说孔融文也不成,武也不成。这样的人,太平时期,写诗作文,不失为一种娱乐大众的好人,而天下大乱之时,真的安身无处了。当曹操还未完全战稳脚跟,当然需要孔融这样的人来装点门面了,但是当他“无忧”之后,就开始露出本来面目。大家看看曹操的求贤令中可有孔融这样的人,曹操当然重视品德,但也要德才兼备才可,否则是宁可要有才之人不要有德之人。这个人还总是干扰政令,天天说三道四,真是不可忍耐。于是,等待着孔融只有死亡一种结果,而且死得极不体面,偏偏给这个最提倡道德的人叩上“败伦乱理”的屎盆子,真真气死死人。其实,孔融即使总是发表反对曹操的言论,以孔融的才华也不可能有什么风浪起来,曹操杀了他,除了显得自己德行有亏以外,真看不出一点儿好处。孔融的地位相当于自由知识分子,这种人的命运最是可怜,古今相同。
说了许多,让梨的后果当时看起来很妙,但后来看起来很不妙。一个小孩,首先不进行诚实的选择,然后是故意地讨好人,是很让人不舒服的,也许谦让并不是一种美德,诚实才是最重要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