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不值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0:34:23
 
值得不值得
 


2010年12月20日

周一的《新闻联播》里,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正在称赞嫦娥探月工程的功臣,而网易和凤凰网的编辑已经把“不值得”三个字放上了头条。从早晨开始,中国媒体人就在焦急等待来自朝鲜的消息,央视和东方卫视等都提供了前方连线直播信号,直至新华社在18时许发出快讯: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部20日发表新闻公报说,朝鲜当天没有对韩国的“军事挑衅”进行还击,因为“不值得”。

事实上,在暗流涌动了将近一个月之后,从上周六傍晚开始,朝韩间的紧张气氛又铺陈在中国民众面前。中国决策者派出外交部副部长张志军出现在国旗前,通过《新闻联播》时段,强调“当前朝鲜半岛局势千钧一发,高度复杂敏感,中方对此深表关切和忧虑。中方向有关方面一再指出,如果朝鲜半岛发生流血冲突,首先遭殃的是半岛双方人民,酿成南北同胞手足相残的民族悲剧,也势必破坏地区和平稳定,殃及周边国家”。

“千钧一发”从此代替“深感忧虑”,成为央视主播们评述朝鲜半岛事态时的基调,他们与得到表达机会的国际问题专家们一起,呼吁“有关各方尽快回到对话协商的正确轨道上来”。

等到周一早晨,韩国人果然还是不肯回来。媒体开始预测韩国那场延坪岛实弹射击演习还会不会如期举行,并实时播报正在纽约举行的联合国安理会紧急闭门磋商。会议长达八个小时,果然“未能达成一致”。根据人民网引用的外电描述,“俄罗斯提出了一份呼吁韩朝双方保持克制的声明草案,而英国提出的草案则谴责炮击韩国延坪岛的朝鲜。支持俄罗斯方案的中国与赞成英国方案的日美法等国在磋商中无法达成共识”。而环球网引用的外交官则提供了与中俄立场有所差异的说法:“发起此次安理会会议的俄罗斯在此事件上表现出了‘灵活性’,而中国保持了一贯立场”。

姜瑜晚间重申了中国政府的“一贯立场”:“我们强烈呼吁有关方保持最大限度的克制,采取负责任的态度,避免事态恶化升级”。美国政府在朝鲜半岛危机中扮演的角色,成为集中指控对象,罪证包括“拖延联合国紧急会议”等。《环球时报》表现突出,继头版宣告《中俄力阻朝韩两方开战》后,又以社评分析“美国明挺韩国,实则害韩国”,文章警示:“美军基地早已搬到远离三八线、朝鲜火炮打不到的地方,但大量韩国民众搬不走,韩国经济也搬不走”。下方,沈丁立署名忠告朝韩兄弟:“小局应该服从大局,小正义应该从属于大正义”。连“史海回眸”版也加入到劝架中来,刊文回溯美方劣迹:《亲日总统导演“密约交易” 换取承认菲夏被占事实——美暗助日本吞并朝鲜半岛》。

近来,对朝鲜政权的厌恶和对中国政府外交政策的不理解,已可以更多地在类似微博这样的自媒体渠道得到公开传播,甚至可以少量呈现在一些相对市场化的传统媒体上。一些民间意见领袖在传递类似“中国是所有安理会理事国中唯一反对谴责朝鲜者”的消息之后,又开始嘲笑金氏父子“不值得”的虚张声势。不过,在以《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为领头羊的党报、党台上,维护朝鲜盟友、指责美国为祸根,依然是评述半岛局势的基本出发点,韩国的行为通常会被描述为“挑衅”,而朝鲜的行为通常被形容为“反击”。

随着亚残运会的闭幕,广州民众告别了持续将近40天的体育季,羊城媒体再一次把“爱”放在了头版,《广州日报》以“完美谢幕,火种永留”为题,贡献了近11版的内容。中共中央机关报也出面肯定了奥运、世博之后第三场盛会的完全收官:“举办亚残运会,广州树立标杆”、“共享文明成果,共创美好未来”、“世界因你更精彩”。

京城媒体还在忙着“公车上书”。首都治堵方案征集民意活动昨天结束,这在《新京报》头版上得到了突出体现。《京华时报》则强调“重启公车改革”的争议点,并称“对于网民提出的‘北京究竟有多少公车’的质疑,有关部门表示‘不便’回应”。在历数了民众对公务用车定义、单双号限行规定合法性的不满后,这份京城畅销报纸刊发评论定调:“治堵离不开法治精神”。

对首都治堵方案有微词的不只是本地媒体,中央媒体、外地媒体也来助阵。新华社播发报道引用网络民意,形容“限不限牌就是不说,倒像逼人买车”,并代言网友呼吁先治公车,不能治“穷”不治“富”;质疑“限行也好控车也好,究竟谁有权决定”。《东方早报》刊发评论《“治堵”应力避懒政思维》,批评北京治堵“先报国务院批准,而后再征求市民意见”程序失当,是一种懒政思维的结果,并呼吁北京政府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增加自行车棚与免费自行车停放点,“还利于民”。

中共中央机关报借用昆明公车改革之例深入论题,称“公车私用”变为“私车公用”后,近六成公务员赞成,但也有反对意见,包括“包干标准偏低、机关车队服务保障不力”。《人民日报》在标题中就此提出问题:“公车没了,公务出行怎么办?”不过,这条新闻在新浪和搜狐的网络编辑们看来,实在是瑕不掩瑜,因为“昆明公车改革一年上缴近千辆,省两千万”。

对“拆迁变法”的批评也继续通过公共传媒得到表达。凤凰网在评论首页中推荐来自《青年时报》的封面评论,叶檀对“二稿”以“一删一增一含糊”七字概括,发问道“新拆迁条例一稿不如一稿?”

而无论北京治堵,还是拆迁条例,《新京报》和《新华每日电讯》的评论编辑都担心其间的征集民意只是走过场,今日均刊发文章,警告公权力不可“征”而不“听”,别糟践了“民意”。

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秘书长祝华新的汇总,在过去一周里,有一种“民意”还在围绕着“李刚门”穷追猛打:有网友贴文敦请河北大学校园交通肇事案工作组“汇报54天来的工作”,澄清此案“不公开审理”的传言是否属实,“如果是,请给出理由!”腾讯网在新闻首页转荐此文,拟就的标题是“别以为老百姓忘了‘李刚门’”。

其实,时评家们在这个周末又想起了那位在央视镜头前痛哭流涕的副局长。冲在前线的又是和人民网级别同样高的党报——《新华每日电讯》。这份隶属于新华社的报纸在评论版刊发文章,作者引用该案受害者律师宣称“被和解”的东方卫视报道内容,称此种结果对寄托法治诉求的民众来说“造成了最大的伤害”:从“李刚门”发生后至今,有太多让人看不清看不透的东西。给人的感觉是有一张网,将内外的人都罩在其间。先是该案受害者陈晓风一方的援助律师张凯莫名遭到10多名不明身份者袭击,接着就是来自各方的巨大压力,权利的伸张得不到保护,只能违心进行所谓的“和解”。

对“李刚门”背后是否有张“网”的怀疑,自案发后一直受到民间揣测,在此事件日渐淡出版面后,称官方下令媒体“封口”的指控更是流传不断。《扬子晚报》今就此刊发两篇评论,殷国安呼吁官方及时公开全部事实,无权选择沉默:不仅是本案需要有一个答案,包括“五套房”问题和河北大学的“封口令”问题,甚至到央视道歉的问题,都需要有一个交代,需要真相大白。

以“门”命名的事件还有复旦学生黄山遇险事件。虽然过了一个周末,虽然媒体广泛刊载了那张获救女生在遇难警察像前下跪的图片,但公共争议仍在持续。《新京报》等于今日刊出报道,展现复旦学生对外界批评的回应,领队侯盼承认“态度有问题”、“不敢面对生命消失的事实”。《山东商报》则刊载记者对因为“夺权对话”而招致冷血指责的杜彬的专访,在引用了他“那只是学长安慰新人”的解释和对媒体报道不公正的不满后,文章使用“(摇摇头,瞟了记者一眼)”的方式,形容杜彬在面对逃票问题时的反应。而“记者目击”中的描述对这所知名高校的公众形象更为不利,因为在“只有不足百人主动参加哀悼仪式”的标题下,记者的感慨是“这个悼念仪式让记者感觉,这只是一次普通的学生会活动……”

《人民日报》对“黄山门”话题的介入更是得到了人民网、新华网、新浪网、凤凰网的一致推荐。在以“整整七天,就像一场涅槃”形容了复旦学生面临的舆论包围后,中共中央机关报发表《当冷漠与市侩成为传染病》,作者由大学生熟谙运用“协调关系”、“危机公关”、“利用资源”、“控制媒体”这样的语言说起,叹息“被扭曲了的官场文化,不但渗入高校,甚至已经蔓延到了中小学”:冷漠与市侩气,都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症候,症状在学生,病根在社会环境,在教育缺失。当我们嘲骂这18名遇险者之际,谁真的敢说自己对冷漠与市侩就有极其可信的免疫力吗?

得到腾讯推荐的相关论述还有刊发在《南方都市报》个论版上的专栏文章,《复旦“黄山门”,出给所有人的伦理难题》。作者反对那些居高临下做“道德帝”、批评复旦人“冷漠”的公众,呼吁以“同理心”待人:“复旦‘黄山门’,却如一道闪电照亮了社会的断层,揭示出在中国社会转型背景下的伦理争论:关于责任和权利、自由和放纵、公权和私权”。

《让子弹飞》,这是一部迅速超越《赵氏孤儿》而成为文娱版焦点的贺岁电影,对姜文的赞扬充溢字里行间,不过,现在有一位《新闻联播》主播通过自己的博客公开唱反调,《现代快报》刊出郭志坚的批评意见,指责这部热门电影为“脏话连篇”,血腥场面和性暗示“抛弃社会责任”。

来源:FT中文网

链接: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36123?pag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