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静地等待孩子开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7 19:57:17
静静地等待孩子开窍

最近,有不少朋友提到了该不该教低年级孩子批判性思考,高级思维,该不该引导低年级孩子向第五阶段发展等问题。
这个问题我觉得同样要把握橡皮筋原则。

 

首先,有些超出孩子思维能力的内容,可以不要着急去教。

 

按照皮亚杰的研究,7-11岁的孩子还处在我们常说的形象思维阶段(又称具体运算阶段),而11岁以后的孩子才能进行成人那样的抽象思维(形式运算阶段)。

 

举例来说,“历史是可以假设的”这篇文章提到的思维训练方法,可能对于处在形象思维阶段的孩子比较难理解。不过,也别过早下结论。不同孩子是不一样的,有的孩子理解力比较早熟,可能理解起来就比较早一些,这时可以先试,多试几次,就像谈恋爱一样,先试探,如果试探的结果是没反应,那就不要强求。等一等。过一段时间,再试试。没准就会一拍即合。这种试的方法就是橡皮筋方法的精粹。

 

对于皮亚杰的理论我们不要刻板的因循。所谓11岁进入抽象思维阶段只是一个大致的估算。没准有的孩子九岁就进入这个阶段,很多事情,不试是不知道的。所以才有摸着石头过河这种思路。这种试,只要对孩子是无害的,不妨可以多尝试。

 

其次,有些容易造成价值观混乱的问题,也不必着急去教。

 

有些问题涉及到伦理道德,人际关系,是非常复杂的。那么,对这些问题,在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时候可以适当回避。等到时机更加成熟的时候再进行。比如我在前面提到的“欠债还钱是天经地义的吗?”,这个问题如果容易造成低年级孩子道德观混淆,甚至人际关系紧张,就没必要在这个问题上刻意让孩子练习批判性思考。可以练习独立思考的题目有很多,不必找各种难题来做。

 

可以找一些孩子比较简单,不易造成道德观混淆、人际关系紧张的问题练习独立思考。比如,自然、科学、历史问题等等。再具体一些,可以根据两个铁球同时落地这样的故事设计一些启发性的问题。这就是柿子先捡软的捏。本质上也符合循序渐进这个原则。

 

先在简单的问题上练习独立思考。等到孩子长大了,足够成熟了,再让孩子学会分析复杂的人际关系问题,道德观念问题,可能孩子就更加容易接受一些。

 

我们必须注意的是,大多数孩子过了11岁,即便从智力角度已经能够进行独立思考。可由于缺乏启发性的教学,缺乏高级思维能力的训练,缺乏独立思考的意识,最终形成了比较刻板的思维模式,只知因循。这就是教育缺失导致的后果。

 

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承认,有些孩子的确是可以无师自通,独立发展出良好的思维习惯。原因是什么?下面简单做一下分析。

 

我在“一生的基础在于小学时的阅读”里提到,我在四年级时还懵懵懂懂,到了五年级突然开窍,写的作文有了较高的水准,能够揣摩老师的评分标准,并有意识的去迎合。学数学的时候也开始懂得利用参考书,摸规律,找窍门。这种思维方式就是高级思维的雏形。

 

为什么是五年级开窍?而不是三年级或者初中?

 

我们不妨从内因和外因的角度对此进行分析。

 

内因方面我觉得主要有三个因素:

 

  • 第一:生理上的成熟。按照皮亚杰的研究,11岁之后的儿童,大脑发育更加成熟,可以进行抽象思考。
  • 第二: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包括:阅读经验,家庭生活经验,学校生活经验,运动比赛经验,与同学相处经验,与老师相处经验等等。这些经验,实际上就属于一种隐性学习。
  • 第三:个性因素。自我意识进一步增强,不习惯对老师言听计从,所以有较强地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学习之道的动力。

 

外因方面主要是学习内容的进一步深化。例如,数学应用题开始有挑战性。作文的写作量加大。

 

这种无师自通的孩子毕竟是少数,而且这种无师自通往往建立在个性以及特殊经验的基础上,普通孩子难以照搬。就像穷人的孩子懂事早,你不能为了让孩子懂事把家里搞得赤贫。

 

所以对于普通孩子来说,思维训练和启发式教学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只是说,训练时也要注意循序渐进,量体裁衣,一步一个脚印。这样,等孩子的生理成熟了,经验丰富了,也就可以像那些无师自通的孩子一样开窍,发展出灵活而非刻板的思维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