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德朝 发现戈壁“粗糙美”的石油作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2 00:16:47
选题策划/郭仲军 王小梅 文/枭妍


 

  坐在笔者面前的尹德朝显得有些拘谨,尽管他对这种面对面的采访并不陌生,但一般都是他采访别人。谈到他是一位土生土长的石油作家,自然离不开石油子弟这个标签,他坦然道:“……在新疆有不少地方都把“石油子弟”比做纨绔子弟,名为有钱、自以为是、不思进取之意。其实不是这样的,搞石油的人很苦……”
  上世纪60年代他出生于新疆乌鲁木齐,6岁的时候随父亲举家搬迁到当时正处于无垠荒漠的克拉玛依参加那里的石油会战。父亲最早是一个国民党军队里的下级军官,后来又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参加过抗美援朝。再后来父亲把母亲从河北农村带进了新疆,由一个中尉变成了一名采油队长,在轰轰烈烈的“文革”岁月里,尹德朝降生于父亲的“批斗”之中。出生于“石油之家”的他,所有的一切自然都离不开“油”他当过采油工、输油工和油管涂料工……在这些万变不离“油”的工种之中,油田戈壁上的很多事,很多不同年代的人的命运,让他开始有了一些思考,他开始向报社和杂志投稿,然而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一投就投了二十年,让他更没有想到的是,二十年以后,他会由一个普通的石油工人,一个宣传报道通讯员变成了一个专业作家。从此,他的写作人生便与风沙酷暑,与纯朴豪放的石油工人和浩瀚的沙漠戈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尹德朝说,在中国众多文学群体里,准噶尔盆地是石油作家的得天独厚,是他的聚宝盆。他在这个“盆子”里淘尽了他人生的精神财富。多年前,他曾在中篇小说《雪啸风城》获中华铁人文学奖的获奖感言中说过这样的话:“……我实在不佩服一些只知道写一些城市里的喧嚣、浮躁和花前月下,热衷于写暴力与性迎合少数读者口味的作家们。人生苦乐参半,并不仅仅是某段生活的局部,它更应该是时代的波澜壮阔。文学要讲究一点厚道,朴素、脚踏实地,一个人要想写出点什么,必先学会做一个人,再做一个男人,再做一个作者……”
  当笔者问到中国的石油文学在当代“主旋律”创作上,(甚至有一定资深的文化的人)总是被人理解为是政治需求,问他怎么看的时候,他略加思考后,便以一种淡定的,新疆人豪爽的、粗枝大叶的地方语言说:“……什么是‘主旋律’很多人并没有搞懂,‘主旋律’决非中国独创,从严格的意义上讲,主旋律就是人性的、不跨越人类道德底线的、以人为本、以科学的态度反应事物本质的作品。”他说:“我们的问题在于,在当代‘主旋律’的石油文学艺术创作中,很大程度上依旧尚被一些大而无行,空而无像口号式的阴影所遮盖、所代之。似乎凡是遇到‘主旋律’的作品都应该这样去写,这是写作上的最大误区,也是一个作家思想观念、思维能力上的硬伤……”
  从这番话里,笔者能够清晰地捕捉到尹德朝在文学道路上的脉络和走向,如果不是这样,他典型的“主旋律”长篇小说《沙潮骤至》又怎么能够那样的如泣如诉,让人肝肠寸断?在接触他之前,笔者找来他的很多作品阅读,在他那百余万字的充满了浓郁的沙漠气息的字里行间中发现,他在叙述着改革开放三十年的风云激荡的同时,又将现实进程与传统文明遥遥暗合;将克拉玛依这座城市短暂而又慢长的历史以“散点记事”、截断众流的种种方式呈现于读者的面前,以个人化的历史想象力、求真意志和个性化的言说方式,彰显一个作家的历史意识、西部情怀、石油立场和草根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