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发现问题金额近3百亿 为何点名少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05:48:29
新华网北京8月27日电(记者周婷玉、吴晶晶)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27日在报告2007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情况时说,审计结果表明,中央部门预算执行中,部门本级存在的问题金额293.79亿元,部门所属单位存在问题金额170.7亿元。
刘家义介绍,今年共审计53个部门,延伸审计368个所属单位。审计结果表明,中央部门预算执行情况较好,有97%的财政拨款预算能够及时批复,财政拨款支出完成预算的100.5%。一些部门还采取充实调整财务部门职能、开展财政财务培训、创新财务监管机制等措施,加强了预算和财务管理。这些部门在审计前开展了自查自纠,发现各类问题301个,已纠正5.49亿元。
但这次审计发现部门本级存在的问题293.79亿元。其中管理不规范问题占98%,违法违规问题占2%;属于2007年度新发生的问题占59%。
主要问题是:
教育部、中科院等28个部门年初预算不细化、不完整和批复不及时等问题174.98亿元。
税务总局、广电总局两个部门重复申报项目、多报单位人数等多领预算资金3800万元。
统计局、质检总局等29个部门挪用财政资金和有专项用途的其他资金等2.63亿元。
贸促会、人口计生委等9个部门少计收入、虚列支出等截留、转移资金2.49亿元。
商务部、财政部等20个部门因预算编制不合理、项目执行进度缓慢等,2007年底共结余资金73.41亿元,致使这些资金当年不能发挥作用。
同时,审计还发现部门所属单位存在的问题170.7亿元。其中:管理不规范问题占76%,违法违规问题占23%,损失浪费问题占1%;属于2007年度新发生的问题占12%。
主要问题是:
水利部、知识产权局等15个部门所属的59个单位预算不细化、不完整和批复预算不及时等问题9.81亿元。
农业部、国资委等6个部门所属的8个单位重复申报、多报财政预算资金1530万元。
文化部、侨办等25个部门所属的71个单位改变资金用途、扩大项目支出范围等,挪用财政资金3.31亿元。
国土资源部、原劳动保障部等14个部门所属的30个单位采取隐瞒收入、虚列支出等手段截留、转移资金3.09亿元。
广电总局、卫生部等12个部门所属的14个单位违规收费或未按规定上缴非税收入33.64亿元。
此外,12个部门所属的14个单位违规投资、违规出借、经营不善等造成国有资产损失浪费或形成损失风险8815万元。
刘家义说,对上述问题,审计署已下达审计决定,国务院已责成各部门采取有效措施认真整改,并制定相关预算管理制度。这次审计发现的7件涉嫌违纪案件线索和14名涉案人员,已移送有关部门查处。在审计过程中,已有10个中央部门整改审计查出的问题37.35亿元。
审计表明有2亿多元救灾资金被挪用
新华网北京8月27日电(记者吴晶晶、崔清新)审计署对13个省(区)救灾资金审计调查情况表明,仍有一些部门和单位将救灾资金用于弥补行政经费、建设办公楼等方面。
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27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上作审计报告时说,2005年至2006年13个省(区)共筹集救灾资金167.57亿元,其中60%是中央转移支付资金。此次共调查了13个省(区)本级、44个市、105个县和213个乡镇,走访了352个村和2675户受灾家庭。从审计调查情况看,救灾资金在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重建家园、恢复生产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有一些部门和单位将2.58亿元救灾资金用于了弥补行政经费、建设办公楼等方面。
刘家义表示,对这些问题,有关部门和地方进行了严肃处理,已追究了30名责任人的责任。
审计署解释"被点名单位减少":并非遇到压力退缩
审计报告点名,或不点名,都会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在新任审计长刘家义今天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的他的首份审计报告中,有20个部门和单位被点了名。
相比2007年度被审计的53个部门和368个单位,被点名的是少数,审计署负责人今天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不点名,或只有部分单位被点名,绝对不是像有些媒体猜测的那样:审计署遇到压力,退缩了。
审计署办公厅主任刘达朱解释说,审计长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的审计报告一般都控制在二十四五页左右,受篇幅限制,不可能将有问题的部门和单位全部点名,只是披露那些情节恶劣、性质严重的重大案件。
另外,最近几年,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审计报告之后,审计署都会在其网站上共布更详尽的“全本”——几乎所有被审计的部门存在的问题都能被曝光在公众面前。关心中央部门预算审计的公众,可以从“全本”了解更多的情况。
审计署财政审计司副司长马晓方则从专业的角度解释说,提交审计报告的主要目的,并不是向全国人大常委会逐一呈述问题部门的不足,而是要阐述预算执行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以及共性问题背后的制度缺陷,最终促进我国财政制度的改革和立法的完善,堵住预算执行中的漏洞。抱着这样的态度,审计报告近年来持续变脸,相比对制度缺陷的反思,点不点名,点多少部门的名,已经成了细节问题。
“屡查屡犯的问题还得提,说多了就能促进改革”
在今年的审计报告中能找到这样的字句,“财政部批复的部分中央部门项目支出预算年初不细化”、“28个部门年初预算不细化、不完整和批复不及时”;“转移支付“结构不够合理,一般性转移支付安排比例较低”、“部分专项转移支付设立时间长、分配数额相对固定,已成为对地方的稳定财力补助”……
审计署财政审计司副司长马晓方说,其实,预算不细化,财政转移支付结构不合理,这两个老问题几乎出现在每年的审计报告中。预算不细化源于我国预算制度还不完善,转移支付暴露的,正是我国财政制度改革面临的难题之一,因为背后的制度问题还没有解决,所以屡查屡犯。
花钱的部门屡屡踩线,审计部门就得不断预警。马晓方说,从以往的经验来看,问题说得次数多了,总有被重视的时候。他回忆说,在早期,中央各部门没有预算,在审计部门讲了5年以后,总算被重视了。事实上,经过近几年不断地“敲打”,预算细化的问题也已经在有关部门的时间表上缓慢前行。
“自选动作”反映宏观政策执行是否到位
如果说中央部门的预算审计是审计署每年执行的规定动作的话,那么每年他们还有一些自选动作——通常会依照公共财政流向的重点,以及涉及国家宏观政策的领域,对一些财政专项资金进行审计。此次选择的是支农资金、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住房公积金、救灾资金等,看看究竟这些领域的钱花的怎么样,普遍存在哪些问题?
刘达朱进一步解释说,对这些项目,审计工作报告注重在进行归纳分析的基础上,全面评价政策执行情况和效果,集中反映带有普遍性和倾向性的问题。正是基于这方面的考虑,报告没有一一罗列被审计单位,没有更多地列举具体案例,而是着重反映整个行业或整个资金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
对铁路建设项目,主要揭示了“部分铁路项目建设管理中还存在违规转分包工程、多列预算、多结算工程款等问题”,而且特别指明了有多少项目存在这些问题。
对中央支农专项资金、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救灾资金、住房公积金、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等民生资金,审计报告一方面着力揭示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问题,如“挤占挪用、违规发放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问题仍然存在,部分资金面临损失风险”、“仍有一些部门和单位将2.58亿元救灾资金用于弥补行政经费、建设办公楼等方面”。
另一方面着力反映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如“一些地方将集体补助和财政补贴较多地补给了村干部”、“有的地方住房公积金管理机构未调整到位,少数企业和单位仍存在违规自行归集住房公积金”等问题。
刘达朱说,这样从总体上集中反映带有普遍性和倾向性的突出问题,有利于引起重视,更能有效地为加强宏观管理提供决策依据,促进更好地研究和解决这些共性问题,提高中央预算管理的整体水平。
90个税局超标买汽车也值得审
被抽查的162个税务局,90个超标买小汽车。在今天的审计报告中,审计署说,2007年度,他们对18个省(市)税务部门征税成本进行了审计调查,揭示出税务部门“人员支出水平较高”、“办公用房面积超标”等问题,这虽然只是一个行业的典型案例,但他们希望的是通过这样的审计来拓展审计的新领域,不仅要审花得对不对,还要审花得值不值,有没有损失浪费。这些超标办公的税务部门事实上违背了国务院关于降低行政运行成本的精神。
在审计学中,钱花得值不值有专门的术语,叫绩效审计。刘达朱解释说,中央提出要建立效能政府,而绩效审计就是效能政府背景下审计部门面对的新课题。
今年的审计工作报告通篇体现了绩效理念,各项审计中都关注了绩效问题,如在对国家发展改革委的审计中,延伸审计调查了煤矿安全改造、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物资储备综合仓库安全改造和成品油储备库改扩建等3类投资专项的403个项目,发现“部分项目难以按期完工”、“一些项目建成后未达到预期效果”、“少数项目单位资质不符合规定”。在对国有企业的审计中,发现决策不当、管理不善造成“损失或潜在损失16.63亿元”。
审计署办公厅主任刘达朱说,从近年的审计报告可以看出,预算执行中的违法违规问题是逐年下降的,比如今年中央部门本级预算执行审计发现的问题中,仅有2%属于违法违规问题,而且有相当一部分违法违规问题是由于体制、机制不够完善等方面因素造成的。为了能把问题背后的制度缺陷说得更清楚,这次,审计报告在讲完问题后,还专门增加了意见和建议的章节。(中国青年报记者 刘世昕)
来源:新华网/中青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