侄女忆少帅往事:“是东北军自己选择不抵抗的”(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5:22:11
侄女忆少帅往事:“是东北军自己选择不抵抗的” 2010年06月29日 09:34 中国经济周刊 】 【打印共有评论4

张闾蘅 向本刊记者回忆大伯往事。本刊记者 曹海鹏摄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本文摘自《中国经济周刊》2010年第23期 作者:周海滨 原题为《张学良:从东北到台北—侄女张闾蘅讲述大伯往事》

65年后,我们再次透过历史的硝烟,回望那段抗战救亡的岁月。

在那个激荡的年代,在西安事变 前夜、在抗战正面战场、在抗日根据地,张学良 、张治中 、左权、李济深、蒋光鼐 ……一寸江山一寸血,中华民族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一个大国的尊严。

如今,民族甫兴,国力重振,为缅怀父辈伟绩,再现中华民族的那段苦难史和英雄史,本刊继去年《新中国60年家国志》之后,特别推出家国志第二季——《抗战家国志》,以飨读者。本系列报道将分10期刊出。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周海滨|北京报道

6月3日,张学良诞辰110周年。

从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少帅”,到被国人误解的“不抵抗将军”,再到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西安事变的主角——张学良的一生的故事早早定局。

能够讲述张学良人生轨迹的张氏子裔是张学良第五个弟弟张学森的女儿、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来来速递货运有限公司董事张闾蘅。1967年,张闾蘅从美国留学回来后先在香港工作了几年,又回台湾住了一段时间。张学良的子女都不在身边,她与妹妹张闾芝便成了大伯张学良关系最亲密的家人。

今年3月6日,在北京贵宾楼饭店,张闾蘅沉浸在对伯父的追思中,不时眼眶湿润。“只要我回到台湾,大伯几乎每天都来,他往屋里一坐,打开话匣子,讲他的童年、在东北的往事,讲祖父张作霖的趣事,也讲囚禁生活中逗乐的事”。

在张闾蘅眼里,大伯张学良“是一个喜剧人物,却活在悲剧里面”。

“不抵抗”——“是我们东北军自己选择的”

张学良正式登上中国政治舞台是在1928年7月3日,年仅28岁的他向全国通电就职“东三省保安总司令”。三年后,“九一八事变”,东北军不战而退。

后来人们大都认为,是蒋介石 的一纸“不抵抗”命令,把整个东北给丢掉了。其实,事实并非完全如此。

1991年5月,张学良在纽约回忆起这段历史。有人提问:“大陆拍摄的电影《西安事变》里演到:蒋介石下手谕,令你对日本侵略采取不抵抗政策。究竟有没有这道手谕呢?”张学良立即回答:“是我们东北军自己选择不抵抗的。我当时判断日本人不会占领全中国,我没认清他们的侵略意图,所以尽量避免刺激日本人,不给他们扩大战事的藉口。打不还手,骂不还口。”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张学良在北京召开了东北军高级将领会议,决定不能抵抗。张学良将决定发给了南京的蒋介石,蒋回电报:同意东北军高级会议的决定。之后张学良又召集国民政府的外交官顾维钧 、章士钊及东北政务委员会委员汤尔和 等人举行会议;几天后又邀胡适、曹汝霖等27名政要、社会名流会商东北问题,众人决议认为应依靠国联、听命中央。

不抵抗政策背后的始作俑者是蒋介石还是张学良?甫时,蒋介石和国民政府对事变的处置是:诉诸国联,并准备抵抗。但是,直到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前,东北早已沦陷,华北也已危急,蒋介石却始终没有准备抵抗日本侵略者的举动。正是因为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望,张学良才最终决定实行兵谏,发动“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老头子,我要教训教训你!”

关于张学良的传说纷扰,很多难辨真伪。据说,1985年12月25日,张学良85岁时看电影《西安事变》,因心情激动没看完就离去。

真实的场景,在张闾蘅这个与张学良最亲近的后辈还原中,张学良“没有激动,也没有评价”。“其实,对大伯来说,电影不能看是很正常的,因为他有青光眼,基本上是靠听的。看了他说,那个‘张学良’好像和我不像啊。”

那么,西安事变前夕的真实张学良到底是什么状态?

晚年的张学良曾经坦言自己发动西安事变的动机,他说:“我做那件事情没有私人利益在里头……假设我要自己的地位、利益,就没有西安事变。”在事变过程中,张学良没有向蒋要地盘和金钱,“我大权在握,富贵在手,我什么都不要,所以蒋先生也就原谅我。”

张学良未尝没有反问过自己,“我牺牲自己,为什么?”

“不要打了!”在日本步步蚕食之下依然大举“剿共”,是张学良“兵谏”蒋介石的主要原因。为此,张学良在“西安事变”前曾与蒋介石大吵。

张学良说:“这样下去,你就等于投降呀。”

蒋介石说:“汉卿呀,你真是,你无耻,咱们军人从来没有‘降’这个字。”

张学良说:“你这样做比投降还厉害,不战而屈人之兵,上策也。你这样叫人家不战就把我们中国一点点吞去,你不等于比投降还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