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领导人的基础和拐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17:51:14

9、领导人的基础和拐杖

【原文】墙之外,目不见也;里1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之守司,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天下之变,境内之事,有弛2易齵3差者矣,而人主无由知之,则是拘45蔽塞之端也。耳目之明,如是其狭也;人主之守司,如是其广也;其中不可以不知也,如是,其危也。

然则,人主将何以知之?曰:便嬖左右者,人主之所以窥远收众之门户牖响也,不可不早具也。故人主必将有便嬖左右足信者,然后可,其知惠6足使规物7,其端诚足使定物,然后可。夫是之谓国具。

人主不能不有游观安燕之时,则不得不有疾病物故之变焉。如是,国者,事物之至也如泉原,一物不应,乱之端也。故曰:人主不可以独也。卿相辅佐,人主之基杖也,不可不早具也。故人主必将有卿相辅佐足任者,然后可;其德音足以填抚百姓,其知虑足以应待万变,然后可。夫是之谓国具。

四邻诸侯之相与,不可以不相接也,然而不必相亲也。故人主必将有足使喻志决疑于远方者,然后可。其辩说足以解烦,其知虑足以决疑,其齐断足以距难,不还秩、不反君,然而应薄8扞患,足以持社稷,然后可。夫是之谓国具。

故,人主无便嬖左右足信者,谓之暗,无卿相辅佐足任者,谓之独,所使于四邻诸侯者非其人,谓之孤,孤独而暗,谓之危。国虽若存,古之人曰亡矣。《诗》曰:“济济9多士,文王以宁。”此之谓也。

【译文】墙壁外的东西,眼睛看不见;内在心理活动之前的声音,耳朵听不到;而领导人所守护管辖的范围,远的遍天下,近的就在附近,不可以不知道大概。天下的变化,境内的事情,有松弛改变参差不齐的,而领导人无从得知,那就是被限制被挟持被蒙蔽被闭塞的开端。耳目所能弄清楚的,是如此地狭窄;而领导人所管辖的,又是如此地广大,这不可以不知道。如果象这样,那就危险了。

那么,领导人怎么样知道情况呢?回答是:左右宠爱亲信的人,是领导人之所以观察远方监督纠察众官门户响起的途径,不可以不及早预备。所以领导人必须有一些左右宠爱亲信的人,然后才可以。他们有智慧很聪明足以规范事物,他们很端庄很忠诚足以判定事物,然后才可以。这就称为国家的工具。

领导人不可能没有游乐观赏安逸舒适的时候,那么也不得不有疾病死亡的变故,如果有这样的国家,所有事物的到来也就象泉源一样,一件事不能应对,就是混乱的开端。所以说,领导人不能是独自进行领导活动的,卿相辅佐,就是领导人的基础和拐杖,不可以不及早预备。所以领导人必须有卿相辅佐足以胜任的人,然后才可以;他们按规律办事的声音足以安定百姓,他们的智慧和忧虑足以应付和对待各种变化,然后才可以。这就称之为国家的工具。

四周邻近的诸侯国互相靠近,所以不可以不互相接近,然而却不必互相亲近。所以领导人必须有足以使自己的意志得到传达和能够解决远方疑难问题的人,然后才可以;他们的辩解说明能力足以解决烦忧,他们的智慧和忧虑足以解决疑难,他们的平等决断足以抵拒灾难,不改变秩序,不背叛君主,然而能应付迫近捍卫本土并抵御灾患,足以维持社稷,然后才可以。这就称之为国家的工具。

所以,领导人没有左右宠爱亲信的人,就称为昏暗;没有卿相辅佐足以胜任的人,就称为孤独;所派到四邻诸侯国的使者不是恰当的人,就称为孤立。孤独再加上昏暗,就称为危险。这样的国家虽然好象还存在,古代的人却说它已经亡了。《诗经》上说:“有了众多支柱臣,文王因此得安宁。”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说明】本节论述的还是领导人的最佳行为方式。这一段所论证的就是领导人必须要有一些左右宠爱亲信的人和卿相辅佐,然而这些人不能只是献媚讨好主人的人,而必须是有才能的人,必须是一心为公的人,才能作为领导人的基础和拐杖。如果没有这些有才能的人,领导人必然也就是一个孤家寡人,尽管他身边可以有成百上千的献媚讨好的人。因为这种人是无法帮助领导人把领导和管理工作继续下去的人,是“大难来临各自飞”的人。所以领导人的最佳行为方式就是首先找到“基础和拐杖”,即真正有才能的人。

——————————————————

【注释】1.里:《诗·邶风·绿衣》:“绿衣黄里。”《诗·小雅·小弁》:“不罹于裏。”《论语·里仁》:“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谷梁传·宣公九年》:“襦在裏也。”《说文》裏,衣内也。”这里用为在里面的“内在”之意。

2.弛:《周礼·大司徒》:“四日弛力。”《管子·五辅》:“薄征敛,轻征赋,弛刑罚。”《礼记·曲礼》:“弛弓尚角。”《礼记·杂记》:“一张一弛。”《韩非子·扬榷》:“毋弛而弓,一栖两雄。”这里用为放松、松弛之意。

3.齵:(ou殴)《周礼·冬官考工记》:“察其菑蚤不齵,则轮虽敝不匡。”这里用为参差不齐之意。

4.拘:《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孟子·尽心上》:“君子不可虚拘。”《荀子·强国》:“执拘则最,得间则散。”《荀子·宥坐》:“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淮南子·泛论》:“而不肖者拘焉。”《汉书·司马迁传》:“使人拘而多畏。”这里用为束缚,限制之意。

5.胁:《左传·庄公八年》:“公欲从之。众从者胁公,不得归。”《国语·晋语》:“乃胁栾中行。”《礼记·礼运》:“是谓胁君。”《荀子·不苟》:“易惧而难胁。”《淮南子·本经》:“淫而相胁。”这里用为威胁、挟持、威逼之意。

6.惠:《书·君奭》:“予不惠若兹多诰,予惟用闵于天越民。”《国语·晋语九》:“巧文辩惠则贤。”《管子·宙合》:“惠者知其不可两守,乃取一焉。”《论语·里仁》:“小人怀惠。”《晏子春秋·外篇》:“先言而后当者,惠也。”《列子·汤问》:“甚矣,汝之不惠。”《韩非子·扬榷》:“辩惠好生,下因其材。”这里用为聪慧、聪明之意。

7.物:通“歾”。《汉书·苏建传附苏武》:“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履部》:“物,假借为歾。”这里用为死之意。

8.薄:通“迫”。《书·益稷》:“外薄四海。”《诗·周南·葛覃》:“薄污我私,薄浣我衣。”《诗·小雅·采绿》:“予发曲局,薄言归沐。”《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薄而观之。”《国语·吴语》:“今会日薄矣。”《荀子·天论》:“寒暑未薄而疾。”《易·说卦》:“雷风相薄。”《楚辞·屈原·涉江》:“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这里用为迫近之意。

9.济:(Jǐ挤)《书·大禹谟》:“济济有众,咸听朕命。”《诗·邶风·匏有苦叶》:“匏有苦叶,济有深涉。”《诗·小雅·楚茨》:“济济跄跄,絜尔牛羊。”《诗·大雅·文王》:“济济多士,文王以宁。”《诗·周颂·清庙》:“济济多士,秉文之德。”《左传·成公二年》:“济济多士。”这里用为众多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