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情感“雷区”如何让你变得更成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2:16:25

面对情感“雷区”如何让你变得更成熟

生活中怎样学会成熟:成熟法则

  文章摘自:《生活中怎样学会成熟:成熟法则
  作者:水方
  出版社: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版次:2010年1月第一版
  本书简介:本书的成功,源于其精辟实用的处世技巧、鲜活生动的事实案例和循循善诱的理论分析,为很多年轻人的生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人生指导和精神启迪。为了更符合当今的时代背景,从新读者的新需要出发,我们对本书进行了再次改版,使本版《成熟法则》的内容更新,更精彩……[连载内容]

1.用可能失败作为防线,只会离成功更远

当人对成功没把握,或认为可能会失败时,为缓和自己所受的打击,常会降低原有的期望水准,而作较消极的预测。这种消除不快情绪以保护自己的情形,被称为“防卫机制”。当我们参加考试或第一次约会时,就会体会到这种机制的作用。

《格利弗游记》的作者曾说:“对任何事都不抱希望的人是幸福的,因为他绝对不会失望。”如果我们彻底地降低自己的期望水准,就可能达到上述的境地。有些家庭中因有考生,于是故意隐藏对他的期望,深怕孩子承受太大的压力。不错,这是使考生放松心情读书的一种方法,但另一方面,如果你将期望放低,考生就会放纵自己,只做有限的努力,这就是斯威夫特所讽刺的现象。所以,我们不可忽视防卫机制过剩的负面效果。

如果你有意降低期望水准,以减轻遭受打击的程度,无异于告诉自己“尽人事、听天命”,只是为自己找好安全的着落点,别无其他好处。

2.先否定而后才肯定的人,更有影响力

我们在电视上可经常看到这种剧情,最初与主角敌对的人,到最后却彼此和平相处,而且这种剧情已成为一种固定模式。比方说,爱情戏剧就常套用这种模式,本来一直反对女儿与她男朋友结婚的父亲,最后终于态度软化,同意了女儿的婚事。这种故事类型至今仍深深吸引着观众,主要是因为它抓住了人的心理弱点。

我们以有趣的心理学实验为例。在实验中让一个人分别对4组人作不同的评价,看看哪一组对此人较有好感。这个人对第一组的人,从头至尾一直称赞他们;第二组则一直给他们否定性的评价;第三组是刚开始给予称赞,然后慢慢转为责备;第四组与第三组相反,开始时先给予否定性评价,最后才正面肯定他们。分别重复做过几次之后,结果都是第四种方式最给人以好感。

的确,人对于最初否定自己,后来才肯定自己的人,比一直肯定自己的人更有好感。道理很简单,开始时为负面评价,而后才转为正面评价,容易给对方“强烈再评价”的感受,并使其相信评价的真实性。相反,对于那些从头至尾一直称赞自己的人,人们会怀疑其企图,而不易接受。

与这种再次肯定的心理相反,刚开始时肯定自己,而后再否定自己的方式对人心理的打击很大。前面所介绍的实验,给人厌恶感最深的,不是第二组,而是第三组。

这个实验结果告诉我们,无论评价是好是坏,始终如一地评价,

没有比中途改变评价所受的冲击大。

有对男女一见钟情,迅速热恋,闪电结婚,这对夫妻如胶似漆熊熊的恋情仿佛永远也不会熄灭一般,令周围的人羡慕不已。

可是,有心人士却断然地说:“这两人之间的关系,必定不会长久。”果然不出他所料,三个月之后,这对夫妻就为了一点小摩擦而告分手。他们昙花一现的激情也正出于以上原因。火花般的恋情固然璀璨,但是却有太过短暂之嫌,不如炭火之爱来得温暖、恒常。

有些人可能在求学时遇到过脾气古怪、爱乱骂人的老师,有一点你们一定会感到很奇怪,那就是,在你心中留下深刻印象的,并不是慈祥的老师对你们的赞美,而是那个爱骂人的老师对你的称赞,它使我们更雀跃、更感动。

 

3.哭或笑的感情表现会使感受更加强烈

不知你是否注意过小孩的感情表现方式。例如,小孩在路旁跌倒,其实跌得并不怎么痛,一旦哭出来,好像被自己的哭声吓着了,即使原来跌的部位早已没感觉,也欲罢不能地一直哭。大人也有类似的现象,有时把一些令人伤心的事向朋友倾吐,往往越说越伤心,开始只是低声地啜泣,后来变成号啕大哭。不只哭会这样,笑同样也会如此,开始时可能只是时有笑意,到最后会无法克制地不停笑下去。

美国心理学家,同时也是哲学家的威廉·詹姆斯,以及丹麦病理学家蓝克,曾针对这种心理倾向作过研究,他们把研究出的学说称为“詹姆斯 蓝克理论”。他们发现情绪与身体的关系,并非过去我们所想的,先产生情绪,然后才由身体表露出来,而是先对事实产生知觉,然后引起身体变化,最后才是情绪的表现。若按照这种说法,人

并非因伤心而哭泣,因害怕而逃避,而是因哭泣才伤心,因逃避才害怕。

虽然这种说法受到某些反驳与批评,但它确有其真实的一面。至少,在我们生活中就有类似的经验,一开始哭就会越来越伤心,一笑就笑个不停。看恐怖的事物时,若动了逃走的念头,就会越来越害怕。人都有这种倾向,当悲伤、喜悦、恐惧等情感产生,若有哭泣、笑、逃避等表现时,则感情性行为会更强烈。

我们反过来想,如果我们有意地去产生某种情感表现或感情性行为,就可以利用感情本身所产生的变化。正如你有意使态度积极,再

配合雄壮活泼的歌曲、昂扬的步伐,原来低沉的心情也会高昂起来。这是从行动方面影响心理的方法,有助于个人的精神管理。这项心理法则,不仅可以客观地分析自己的喜怒哀乐,还可实际应用于其他方面,可以说是很有效的心理分析方法。

4.以为对方对自己有好感时,其实是自己对对方有好感

当心理医生与精神方面有困扰的人面谈时,若想使其接受辅导,最重要的是要让对方向你打开心扉。如果询问的方式、说话的语气不适当,很可能使对方与你的隔阂越来越深。因而,有经验的心理学家,就很懂得利用使对方以为你对他有好感的语言,渐进地接触对方,使他慢慢打开心扉。说起来,人的心理实在是很不可思议,只要知道对方对自己有好感,本来不太愿意说出的话,也会一五一十地照实吐露。只要让对方说出心里的烦恼,就能给予适当的指导,这种方法可以说是“投射机制”的应用。

所谓“投射”,是指自己在无意识中,对对方持有某种想法,而认为对方也同样持有这种想法的心理机制。投射的形态有很多种,憎恨小孩的继母即是最好的例子,她会以为小孩也一定憎恨她。因此,自己的想法,往往可改变对方的看法。对自己工作能力很有自信的员工,会认为上司对他的评价必然很高。当然,有时事实与我们所期待的相反,但至少在人际关系上,如果你认为对方对你有好感,自然也会对对方态度缓和;如果你主动向对方表示好感,对方也必然亲切地待你,这是不变的心理法则。

某次,一个国外知名的热门演唱团到日本表演,多湖辉先生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在观众席上某个固定的方向,观众会发出兴奋的喊叫,有的人甚至为之昏倒。而这狂热的波浪与该演唱团的视线有极大的关联。

当演唱者的视线投向哪一方时,哪一方的观众就变得非常激动,发出尖叫声,甚至昏过去。

这即是“投影”效果的表现,当自己梦中情人的视线一转动,我们往往就认为对方在注视着我们而兴奋不已。

来听演唱的女孩子们,并不一定是真的迷那位歌星的歌,而是着迷于歌者对她们所表现出来的态度。

有些男性并非条件特别好,却颇受女性的欢迎,令人难以理解。实际上他们在与女性接触时,都表现得相当亲切、殷勤,并尽量让对方感受到他的好感,只要女性有此感觉,慢慢地终究会接纳他。这大概就是所谓有“桃花运”的原因吧!

 

5.相似社会背景或态度容易产生好感

我们在爱情小说中常可看到,成长背景完全不同的男女,在一次偶然的邂逅中,强烈地吸引着彼此。这种情节的安排,主要是想制造罗曼蒂克的戏剧效果。很遗憾,实际上这种情形实在是少之又少,就像一句成语所说 “物以类聚”,背景悬殊的组合其实并不多见。

这种“物以类聚”的说法,并不限于男女的关系上,同性之间的交往亦是如此。一个从小在乡下长大的人,对都市人会表现得很冷淡,原因不外是因成长环境不同,而无法了解对方。

当然,人与人之间是否互相了解,并不完全取决于成长环境的因素,但这毕竟是相当重要的一点。在相同环境成长的人,无论在态度或社会背景方面,共同点必然很多,而容易产生共鸣,从而成为亲密的好友。同时,人都有这样的心理,认为好朋友能了解并肯定自己的意见。

相反地,我们容易和与自己背景不同的人保持一定的距离,并在心理上认为对方必然对自己没有好感,进而因自己的意见没有得到肯定而感到不安。美国心理学家曾研究过,人在心理状态不安定时,想加入与自己相似的同伴的倾向很强烈。

由此可见,人很容易被与自己社会背景、态度类似的人吸引,或者说如果揣测对方会对自己有好感,就愿意主动接近对方。某些推销员或善于交际的人,就很懂得利用此点,他们会先调查对方的兴趣、学历、家庭成员等,故意向对方揭示这些方面的共同点,并以此为话题,使其产生共鸣,进而深入对方,轻易得到对方的信赖。

6.小恩小惠成大事

在很早以前,某地农民因荒年求助于政府机关,许多人同时汇集在机关门前,此时有一位机智的官员站出来对农民们说:“好,等一下我一定会听各位的请求,现在想必大家都饿了,吃饱了再说吧 ”然后交代属下准备饭菜给他们吃,并以诚恳的态度说明政府的难处,农民不久就一一离去。这位官员到底说了些什么话来说服农民,我们不得而知,但他在与农民谈判之前,先让农民饱餐一顿,这种做法的确聪明。一顿饭并不能完全解除农民的不满,可是如此一来,农民得到暂时的满足,才会静下心听那位官员的解释。

由以上的例子可知,当我们眼前的欲求被满足时,往往容易忘记更大的欲求,或忽略原有的目的。这也就是心理学所说的紧张与松懈,只要一部分的紧张解除了,其他部分的紧张就会减轻。我们可充分应用这种欲求满足的心理现象。

在每个人的生活中,我们的心可以说是一直处在等待得到满足的原动力中。但是,只要发觉其中一种欲求很明显地得到满足,整个情绪与注意力就会跟着移动。

这种心理倾向,其实是相当危险的。因为,我们无法断定,我们所得到的满足是否真的是自己想要的,很多人甚至利用这种心理弱点控制、操作人心,即先满足你眼前的小欲求,以使你忘却原有的目的。所以,我们应注意不要落入这种满足的陷阱。

7.人若不能得到具体的理由或意义,会有极大的不安

曾有一部美国电影传达出一个很重要的观念。片中女主角是一位高中女教师,她与未婚夫正准备结婚,但是有一天她发觉,她的未婚夫根本就拒绝与她约会。过去虽然也有几次约会被取消,不过,那是因其他事牵绊或因工作的关系无法分身。而这一次,即使她一再追问原因,对方也并没有多做解释。不久,就与另外一个女人结婚,永远在她面前消失了。她当时一直搞不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就在这种不安的情绪下,最后走向堕落之途。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她变成这样? 这也是这部电影想要传达的主题。从人的心理构造来看,这是必然结果。因为,当人对某件事实发生的理由,以及所代表的意义不明白时,会产生极大的不安,而采取异乎寻常的行为。一般来说,不安是被敌人攻击时,想保护自己的动物性行为反应。就像我们突然发现尸体时,大部分的人都想尽快逃离现场。

以电影的女主角来说,她不清楚未婚夫冷淡待她的理由,而且,这种不安感会逐渐扩大。如果对方向她说明原因 即使是欺骗也无所谓 相信她不会有这么明显的不安情绪。当然,被抛弃这件事本身,亦是制造不安感的来源,但是相比不说明原因而引起的不安,还是后者影响大。

有时问题并没有到这么严重的地步,可是,人一旦面临不了解其中意义的事,就会显得焦躁,不能保持平静的心情处理事情。我们在日常谈话中,如果听到非常抽象,或概括性、语意不清的话,即使是其内容确实很有道理,也很难表示赞同。相信有些读者在看深奥难懂的哲学书籍,或其他专门性书籍时,多多少少会有类似的体验吧。

8.太顺利时,工作的效率反而不高

很多年轻人在选择职业时,经常把人际关系良好的环境列为考虑条件之一。但对公司企业而言,人际关系好并不一定能带来好处,因为良好的人际关系,易使企业的成员持有过于乐观的态度,不仅忽略企业原订的原则、目标,而且也不能预见达到目标之前的阻碍。

对一个团体来说,最危险的事莫过于所有成员具有相同的思考方向,如此一来,很可能会以团体的意志决定事情,而使得非理性的意见获胜,这也就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艾尔温·强尼斯所说的团体思考症状之一 “不败的幻想”。

强尼斯说,比克斯湾进攻作战的失败,部分原因就是“不败的幻想”。1961年古巴亡命部队接受美国海军、空军、CIA的支援,举兵进攻古巴,后因被击破而遭致失败。此次失败对当时肯尼迪政权打击极大。强尼斯指出,那次计划之所以失败,主要原因是在推进计划时,肯尼迪及其成员拥有高度的士气及团结心,进而有“不败的幻想”。结果,在检讨进攻计划的弱点时,不能发挥应有的实力,对现状认识不清,因而掉入一个大陷阱中。

有一位中小企业经营者,他在刚开始与朋友合伙经营公司时,会有意地与合伙人意见对立,以激发出更好的构想。人面临较易解决的问题时,往往在思考方面也不太周密严谨,特别是人际关系非常顺利时,很容易掉入意外的陷阱,我们应防范此点。

9.对自己的缺点视而不见,就无法发现优点

希腊辩论家毕达哥拉斯曾留下一句名言:“人不是万物的尺度。”他主张人对任何事物的判断,并没有绝对的标准。他认为,一般的辩论家经常以主观的想法去衡量事情,因此说话的真实性值得怀疑。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确实会受这种想法影响。

例如,有些人虽知道自己的缺点,并且因此感到自卑烦恼,但又否认缺点的存在,他们认为自己只是与身边的人相比较之下,略为逊色而已。如果改变比较的对象,很可能会产生优越感,他们相信,在这世上没有人是完美无缺的,自己有一点缺陷,也是无可厚非的事。

但问题是,通常人即使只有一点缺点,也会把这种负面形象扩大到整体,对自己的所有方面都失去信心。这就像很多女性因为自己的鼻子不挺而失去自信,甚至失去对生活的热爱一样。

凡是人都有优点与缺点,对于自己明显的缺点,应彻底地承认,并把这个标准当做是绝对的标准。如此一来,就容易发现自己的其他部分还不错,进而视为优点之一。这是让你自己去发现优点的方法之一。

这种比较的心理,常在无意识中进行,比如有些人听到别人不幸的消息,就会觉得自己很幸福,感到安心。又有些人喜欢看悲剧,并非真的偏好悲伤的气氛,而是希望借着悲惨的遭遇,使自己所处的一切情况,能够得到正面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