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清泉的湖北42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0:01:59

罗清泉的湖北42年

www.eastmoney.com2010年12月17日 00:1621世纪经济报道 手机免费访问 eastmoney.cn|字体:大中小|我有话说 查看评论(0)

  最近,中央宣布,65岁的罗清泉正式卸任湖北省委书记职务,由原省长李鸿忠接任。

  与江苏省委原书记梁保华一样,罗清泉的湖北政治生涯同样充满传奇色彩。42年前,老家湖北江陵县的23岁武汉水运工程学院毕业生罗清泉,在央企长航集团旗下的宜昌造船厂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自此没有离开过湖北。

  • 年前部分股有望一飞冲天! 秘闻!行情近期将出现逆转
  • 机构资金流向已发生巨变! 主力资金正密谋全新布局

  罗清泉在湖北担任要职期间,先后经历了三峡建设、武汉崛起和湖北省域规划的各个阶段。这一时期,同众多以工业和农业为主的中部省份一样,湖北经济发展从高峰跌入低谷,陷入“中部塌陷”的争议之中。

  随后,湖北又触底反弹,武汉光谷建设、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改区获批、东湖高新区被国家批准为国内第二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长江经济带的启动,令湖北又有了新的发展引擎。

  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张纪南说,罗清泉一直在湖北工作,担任湖北省省长、省委书记8年多时间。这期间,正是湖北发展的关键时期,罗清泉为促进全省的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和谐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曾力推武汉国企改革

  “现在想想,如果这些国企不改革,武汉的下一步发展也就无从谈起。” 一位长期跟随罗清泉的人士称。

  宜昌,是罗清泉梦想开始的地方。

  1968年12月,罗清泉大学毕业后进入长航集团宜昌船厂,成为一名车间计划员,并先后做到副科长、科长,副厂长、厂长。

  1983年9月,全国掀起“干部知识化、年轻化”的大潮,作为宜昌为数不多的大中型国企年轻厂长,38岁的罗清泉作为优秀后备干部代表,被选送到中央党校培训部学习。2年后,罗出任宜昌市长,正式步入政坛。

  在历经7年的市长、市委书记历练后,1992年3月,罗清泉的官场生涯出现了一次飞跃,出任地市合并后的宜昌市市长,从而成为正厅级干部。随后,又担任宜昌市委书记。

  罗清泉在宜昌市主政期间,三峡建设刚刚起步,一切百业待兴。宜昌市政府一位人士回忆,当时宜昌一方面工业基础薄弱,发展任务繁重,财力有限;另一方面,作为三峡建设的主战场,又要举全市之力为三峡工程建设服务,“仅当时全国各路前来考察学习的接待任务,就让宜昌财力不堪重负”。

  针对当时困境,罗清泉顶住压力,建设了东山开发区,引进众多大企业进驻宜昌;另一方面,大力加强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让宜昌成为旅游城。

  1996年,47岁的罗清泉离开了工作18年的宜昌市,进入省城,出任省纪委副书记兼监察厅厅长。

  1998年3月,罗清泉进入省委核心层,出任省委常委兼省纪委书记,成为副省级干部。

  在省纪委书记任上,罗清泉推动的会计委派制,成为全国的典型。其时,中纪委特意在湖北襄樊市召开现场会,学习推广湖北经验。

  1999年1月,罗清泉的政治生涯再次出现飞跃,擢升为省委副书记兼武汉市书记、省纪委书记,执掌湖北省最大的城市武汉。

  在武汉市委书记任上,正遇上国企改革攻坚之时。武汉系一座重工业城市,武锅、武重等“武”字头企业众多,改革任务十分艰巨。曾担任过造船厂厂长的罗清泉,大刀阔斧改革。

  一位长期跟随罗清泉的人士告诉记者,当时,国企改革涉及到工人的饭碗问题,很多人思想不通,“工人上访、静坐之事时有发生”。罗清泉安排专班,向工人宣传改革精神,与工人对话,通过企业改制、工人身份置换和引进战略投资者等方式,逐渐化解了危机。

  “现在想想,如果这些国企不改革,武汉的下一步发展也就无从谈起。”该人士称。

  为官逻辑学

  “他做副职时,不争权夺利,坚决执行一把手的决策,维护一把手权威。做一把手时,不独断专行,善于听取副手意见,调动副手工作积极性。”

  2002年10月,罗清泉政治生涯迎来了另一个转折点——担纲湖北省省长重任。

  5年后的2007年10月,罗清泉从出任上海市委书记的中央政治局委员俞正声手中接过帅印,升任湖北省委书记,直至卸任。

  一家政经观察人士对国内31家省委书记成长轨迹分析,从参加工作到担任省委书记,一般要35年。担任过地级市市委书记的有近七成,若加上在大型企业中任职的担任过相当职务的有近8成。有多省工作经历的占74%,加上大型企业任职的同志,有80%。

  而罗清泉大学毕业后42年来,除了在中央党校学习的2年,其余时间全部在湖北度过。这在全国省委书记群体中,是很罕见的。

  记者采访的多位湖北省内政府官员及专家均认为,罗清泉是一个工作踏实本分的“老好人”,为人正直忠厚,低调务实,勤政,善于团结同志,“这些品质最终成就了罗清泉。”

  湖北省委一位跟罗清泉相熟的人士回忆,1996年,罗清泉在宜昌市委书记任上,平调担任省纪委副书记兼监察厅厅长。在当时背景下,从省内的一个经济重镇的市委书记调任省城,如果不是年纪偏大问题,按惯例,一般都会提拔成副省级干部。而此时,47岁的罗到一个务虚的政府部门出任厅长,很多人替他惋惜。

  但罗不抱怨,仍在监察厅这个在当时略显冷门的岗位上“干劲十足”。两年后,罗才得到提拔重用,担任省委常委兼纪委书记。

  “他做副职时,不争权夺利,坚决执行一把手的决策,维护一把手权威。做一把手时,不独断专行,善于听取副手意见,调动副手工作积极性。”一位曾与罗有过长期接触的人透露。

  一位长期观察湖北政经的人士称,罗清泉在宜昌、武汉和湖北省担任主要职务时,班子成员比较团结,“干事氛围浓厚,不搞窝里斗”。

  一位中央驻汉单位的人士称,罗清泉做事实在,很少在文件批示,很多问题都是亲自到现场解决。这位人士举例,仅今年以来,罗清泉就到宜昌市调研7次。

  知情人士透露,罗清泉的儿子在深圳一家券商投行任高层。这几年,湖北公司上市IPO和增发、配股的项目很多。南方的券商机制灵活,比较激进,国信、广发和招商等在湖北斩获甚多,但罗的儿子在湖北所接业务并不多,“就是怕人说闲话”。

  “正因为这样,在民间,你很少听到对罗清泉的负面评价和非议。”长期观察湖北政经的人士称。

  “1+8”武汉城市圈:拒绝“摊大饼”

  以武汉为圆心,湖北画了一个半径一百公里的圆,形成“1+8”的武汉城市圈,以期实现一体化发展。

  在卸任湖北省委书记的一个月前,今年11月 11日晚,罗清泉率省直部门有关负责人乘坐火车从武汉出发,于次日凌晨到达宜昌进行调研。罗称,要把宜昌打造成“200万人口的大城市”。

  这是蕴含着他宏大的湖北区域协调发展梦想。带领湖北经济全面协调发展,进而实现在中部率先突围,是罗清泉任内的一大重任。

  2007年,地处湖北东部的武汉城市圈的9座城市,被国务院批准为“两型”社会试验区,发展骤然提速。

  实际上,在任期间一直主推“1+8”武汉城市圈,罗清泉是想一改过去众多城市的“摊大饼”路径,逐步变成若干城市以一个中心城市为核心组成城市群,突破行政区划的限制,实施一体化发展。

  2007年,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根据卫星测绘遥测证实,武汉已是中国最大的城市,其城市建成区超过首都北京,是上海的两倍,天津的三倍。然而很长的时间以来,武汉的一树独大却没有为周边城市带来明显的拉动效应。

  于是,以武汉为圆心,湖北画了一个半径一百公里的圆,北连孝感,东接黄冈,南牵黄石、鄂州、咸宁于一线,西笼仙桃、潜江、天门成一片,形成“1+8”的武汉城市圈,以期实现一体化发展。

  罗认为,这个战略既有利于武汉做强做大,又有利于周边城市的加快发展。“这样,武汉有一些产业可能转移到周边八个城市,那么周边八个城市的有一些要素可能进到武汉市来,这样一种要素的重组会带来新的发展,并推动八个城市共同发展。”

  在罗清泉看来,为了让武汉形成更强大的聚散和辐射功能,缩短时空距离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此前,湖北已投资数百亿元人民币,在城市圈内修建了8条高速公路,构成了以武汉为圆心的“1小时交通圈”。随着武汉与周边8市的交流日益紧密,武汉城市圈内又开始了“半小时城际铁路网”的搭建。

  勾勒湖北区域协调发展蓝图

  “罗清泉的从政史,也是湖北区域政经变迁史。”湖北省委党校一位教授评价。

  不仅如此,武汉大学区域经济学博导、原湖北省人大常委伍新木分析,区域经济平衡、协调发展,是每个省当政者都绕不过的坎:一如广东之于粤北、江苏之于苏北,还有浙江和福建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其山区经济都比较落后,有的甚至落于内陆地区。

  伍认为,罗清泉任上,最大的动作,就是推动鄂西生态旅游圈和长江经济带的建设,促进了湖北全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此前,占据了湖北70%国土面积的鄂西8座城市,仅仅贡献了湖北全省GDP不到四成,发展严重滞后。2008年11月,在罗清泉的主导下,湖北打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概念,决定投资超过千亿元人民币的资金,首先用来破解交通的瓶颈制约。

  如今,从鄂西圈的武当山到神农架这条快速公路,从以前的6个小时缩减为2个小时。同时,神农架到三峡也是2个小时,从而打通了武当山、神农架、长江三峡三个旅游板块,提升了旅游竞争。

  为了加快鄂西圈的发展,湖北省还成立了鄂西圈投资公司,专门用来鄂西圈内城市景点和基础设施的建设。

  造船厂工程师出身的罗清泉,还重视港口建设,为此提出打造武汉、鄂州、荆州等市的湖北长江经济带。这个经济带突出做好水文章,以港口、航道和船型标准化建设为重点,推进沿江城乡一体化。

  湖北省省委党校一位教授指出,在罗清泉任内,通过“两圈一带”建设,湖北主要的经济发展优势全部涵盖,全省每个城市均有了自己定位,呈集团化、集群化发展态势。湖北省委一位官员透露,“现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无论在投资还是发展上,速度均超过武汉城市圈。”

  “罗清泉的从政史,某种程度上,也是湖北的区域政经变化史。”湖北省委党校一位教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