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满足各种需要就是人们行为的动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4:57:53

22、满足各种需要就是人们行为的动机

【原文】儒者为之不然,必将曲1辨:朝廷必将隆礼义而审贵贱,若是,则士大夫莫不敬节2死制者矣。百官则将齐3其制度,重其官秩4,若是,则百吏莫不畏法而遵绳矣。关市几5而不征,质6律禁止而不偏,如是,则商贾莫不孰悫而无诈矣。百工将时斩伐,佻7其期日,而利其巧任,如是,则百工莫不忠信而不楛8矣。县鄙9将轻田野之税,省刀布10之敛,罕举力役,无夺农时,如是,则农夫莫不朴力而寡能矣。士大夫务节死制,然而兵劲。百吏畏法循绳,然后国常不乱。商贾敦悫无诈,则商旅安,货财通,而国求给矣。百工忠信而不楛,则器用巧便而财不匮矣。农夫朴力而寡能,则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是之谓政令行,风俗美,以守则固,以征则强,居则有名,动则有功。此儒之所谓曲辨也。

【译文】儒家的所作所为就不是这样,必然要周遍地进行辨别。朝廷必然要丰厚社会行为规范和最佳行为方式而审核贵贱,如果这样,那么读书人和官员们无不恭敬法度而死守职责了。百官们就会平等于制度,重视自己的职位和品级,如果这样,那么为官办事的人员无不害怕法律而遵守一定的准绳了。市场的关卡上盘查而不征税,鉴证有关律法禁止投机而不有偏差,如果这样,那么商人们无不忠厚老实而就没有欺诈了。各种工匠将按照时令季节进行砍伐,宽缓他们的日期,发挥他们的巧妙技能,如果这样,那么各种工匠无不忠实诚信而不会粗制滥造了。各边邑、小邑将减轻田土的赋税,减少钱财的聚敛,少兴劳役,不夺取农民耕种的时间,如果这样,那么农夫们无不朴实地下力种田而不作其它技能了。读书人和官员们致力于法度而死守职责,那么兵力就强劲。各种为官办事的人害怕法律而遵守一定的准绳,然后国家常常不会混乱。商人们忠厚老实没有欺诈,那么商旅就会安心,货财就会流通,国家的物资就能得到供给。各种工匠忠实诚信而不粗制滥造,那么器皿用具就轻巧而方便使用,财源也就不会匮乏了。农夫们朴实地下力种田而少有其它技能,那么上不会失去天时,下不会失去地利,中得人和,那么各种事业都不会荒废。这样做就称之为政令通行,风俗美好。用来保卫国土就会强固,用来征伐就会强大,安静时就会有名望,行动时就会有功效。这就是儒家所谓的周遍地进行辨别的意思。

【说明】本节论述的还是领导人的最佳行为方式,这就是丰厚社会行为规范和最佳行为方式。所谓的“丰厚”,就是重视它,尊重它,建设它,然后利用这种社会行为规范进行层层教化和管理。为什么要丰厚社会行为规范和最佳行为方式呢?这就是儒家进行周遍的辨别的方法。为什么要进行周遍的辨别呢?因为在这个人类社会中,每一个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自己,然而,如果每个人都想的是自己的话,那么这个社会就没有办法成为一个社会。因此,总是有一些人想到的是这个社会的整体,想到的是全体人民。而让全体人民都能聚集起来的就是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也就是“约定俗成”的人们的行为。人们认定了这种行为规范——风俗习惯,便聚集、居住在一起,不同地方的人认定了不同的社会行为规范,于是便形成各个不同的社会。而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存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维持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分类。根据需要的起源,可以把需要分为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自然需要,是保存和维持有机体的生命和延续种族所必需的,如对饮食、御寒、运动、休息、睡眠、婚配等的需要,人类的自然需要也是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因此,人的需要本质上是社会性质的需要,即使是人的自然需要,也不能不受社会条件的制约,并通常以社会特有的方式得到实现。而社会需要,是社会的要求在个体中的反映。当个人认识到社会要求的必要性,并成为他自身的欲望时,社会要求就转化为个人的社会需要。如人对劳动、交往、友谊、尊重、成就等的需要就是社会需要。对于人们的活动来说,通过社会关系特别是经济关系表现出来的需要构成利益,对需要和利益的意识形成人们活动的动机,因此,需要是人们的历史活动的一般前提。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需要及其满足的状况随着人们之间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在阶级社会里,各个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由于经济地位不同、政治态度各异、文化状况有别,其需要也各不相同。这具体表现为各个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的利益的互不相同和互相对抗。占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的需要,是通过限制和牺牲大多数劳动群众的需要来满足的。因此,荀子在论述这个问题时,一再强调“丰厚”社会行为规范,其目的就是要使人们的需要以及行为有着基本的统一。也就是说,人们的各种需要得到基本的满足,才能安心于本职,才会害怕法律法度的惩罚。如果人们最基本的生存需要都得不到最基本的满足,人们就会铤而走险,不惜犯法犯罪。这就是儒家所谓的周遍地进行辨别的意思。这也是所有领导层、管理层所必须遵循的道路和规律。

综观全篇,荀子都是围绕着社会行为规范和最佳行为方式来进行论述的。用最佳行为方式树立起来就是王,用诚信树立起来就是霸,用权谋树立起来就会灭亡。这三种情况是明白的君主所要谨慎选择的,仁爱的人所以要弄明白的。所以作为一个人民的君主、或领导人、或管理者,最关键的一个原则就是“义”——即最佳行为方式。这个最佳行为方式是在遵守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中寻求的,是需要智慧,需要诚信的。智慧是指开拓思维层面,拓展思维方式;诚信则是指事情的本来如此,本来就是如此,就是诚信,事情本来不是如此,那就是不诚信了。那么,什么是事情的本来如此呢?那就是人们的生存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维持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人之常情,而人之常情本来就是如此的。因此,满足各种需要就是人们行为的动机,知道人们之所以行为的动机,即可建设、制定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和法律法度,这就是治国的方针大计。这就是之所以王、之所以霸、之所以亡的道路和规律。

——————————————————

【注释】1.曲:《管子·七法》:“若夫曲制时举,不失天时。”《老子·二十二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易·系辞上》:“曲成万物而不遗。”《礼记·中庸》:“其次致曲,曲能友诚。”《孟子·告子下》:“五命曰,无曲防。”杨伯峻注:“曲,与《易·系辞上》‘曲成万物而不遗’、《荀子·非相篇》‘曲得所谓焉’、《礼论篇》‘曲容备物之谓道矣’诸‘曲’字同义,有‘无不’、‘遍’之义。”《韩非子·饬令》:“行法曲断,以五里断者王。”这里用为周遍之意。

2.节:《易·节·辞》:“节,亨;苦节,不可贞。”《书·召诰》:“节性惟日其迈。”《论语·学而》:“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管子·牧民》:“如月如日,唯君之节。”《礼记·曲礼上》:“礼不逾节,不侵侮,不好狎。”《礼记·中庸》:“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礼记·文王世子》:“其有不安节,则内竖以告文王。”《墨子·辞过》:“风雨节而五谷孰,衣服节而肌肤和。”《荀子·非相》:“文久而息,节族久而绝。”《广韵·屑韵》:“节,制也,止也。”这里用为适度、节制、准则、法度之意。

3.齐:《书·舜典》:“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诗·小雅·小宛》:“人之齐圣,饮酒温克。”《诗·大雅·思齐》:“思齐大任,文王之母。”《诗·商颂·长发》:“帝命不违,至于汤齐。”《论语·为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礼记·中庸》:“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孟子·公孙丑下》:“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荀子·脩身》:“齐明而不竭。”《韩非子·安危》:“以无功御不乐生,不可行于齐民。”《史记·平准书》:“齐民无藏盖。”这里用为平等之意。

4.秩:《周礼·天官·宫伯》:“行其秩叙。”《左传·庄公八年》:“衣服礼秩如适。”《左传·文公六年》:“教之防利,委之常秩。”《荀子·荣辱》:“治法犹存,是官人百吏之所以取禄秩也。”这里用为官吏的职位或品级之意。

5.几:(jī基)同“讥”。《书·顾命》:“尔无以钊冒贡于非几兹!”《诗·豳风·狼跋》:“赤舄几几。”《周礼·宫正》:“几其出入。”《管子·国准》:“好讥而不乱,亟变而不变,时至则为,过则去。”《礼记·王制》:“关执禁以讥。”《孟子·梁惠王下》:“关讥而不征。”《荀子·王制》:“关市几而不征。”《韩非子·显学》:“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而行不称其貌。”《广雅》:“讥,问也。”这里用为查问之意。

6.质:《诗·小雅·天保》:“民之质矣,日用饮食。”《诗·大雅·緜》:“虞芮质厥成,文王蹶厥生。”《礼记·中庸》:“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礼记·曲礼上》:“虽质君之前,臣不讳也。”《孟子·滕文公下》:“孔子三月无君,则皇皇如也。出疆必载质。”《韩非子·爱臣》:“尽之以法,质之以备。”《汉书·王陵传》:“面质吕须於平前。”颜师古注:“质,对也。”这里用为双方对质、验证之意。

7.佻:(yao腰)《字汇·人部》:“佻,缓也。”这里用为宽缓之意。

8.楛:(ku苦)谓器物粗劣不坚固。《荀子·议兵》:“械用兵革窳楛不便利者弱。”《荀子·天论》:“楛耕伤稼。”这里用为粗劣的,粗制滥造的之意。

9.鄙:《周书·职方》:“辩其邦国都鄙。”《礼记·月令》:“四鄙入保。”《左传·庄公二十六年》:“群公子皆鄙。”《吕氏春秋》:“命司徒,循行县鄙。”这里用为边邑、小邑之意。

10.刀布:《荀子·荣辱》:“余刀布。”《汉书·食货志》:“及金刀龟贝。”春秋战国时期齐、燕、赵等国的刀形铜币,由生产工具的刀演变而成。也叫“刀币”这里用为货币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