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道”莫为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2:47:36

     为官之人第一要有公心。何谓有公心?有公心是指为官之人要公开,公平,公正,要远近亲疏平等对待,高低贵贱一视同仁,上无愧于天,下无愧于地,事无不可对人言,不怕夜半鬼敲门。
  官之权力所及,即是官之义务所在。什么义务呢?爱民的义务。为什么古人称官为父母官?父母是谁?是对儿女恩重如山、爱深似海的人。如果为官的不爱他的属民,还配称父母官吗?所以,你做全县人民的父母官,你就有义务爱全县的每一个人;你做全省人民的父母官,你就有义务爱全省的每一个人。就像父母对所有的孩子不论丑俊智愚会同样去爱,也理当同样去爱一样,为官之人有权力管多少人,就有义务爱多少人。你不能说因为张三是我的亲戚,或者同学,或者朋友,所以我爱他,而其他人尽管得服我管,但我可以不爱。那么这些人还会心甘情愿地服你管吗?他们会不给你找麻烦、添乱子吗?退一步说,就算你的手腕非常强硬,令人生畏,但所谓强中自有强中手,恶人自有恶人磨,你也不可能让所有的人都服服帖帖、老老实实的由你不公下去。历史上,有多少强势之人,丧家亡身?有多少强悍之官,身败名裂?这足以让每个为官不公之人警醒。
  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公和私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为官之人一有私心,就会妨害到公,就会授人以柄,就无法做一个清正廉明,有威望的官,私心严重的还会干出公报私仇,因私害公,损公肥私,假公济私等徇私枉法之事,从而葬送自己的前程,乃至全家人的幸福。
  ●韩王派韩非出使秦国,秦王与韩非相谈甚欢,知道自己才能比不上韩非的秦相李斯,对此非常嫉妒,他怕秦王宠信韩非会冷落了自己,就故意在秦王面前陷害韩非,使得韩非被囚禁入狱,而后他又设计逼韩非自杀。后来李斯被宦官赵高陷害入狱,受尽酷刑。最后赵高判决李斯应同时受五种刑罚处死,并在咸阳市将其腰斩,还灭其三族。
  ──身为朝廷重臣,当以国家利益为重。贤能之士是国家兴盛富强的根本,举贤荐能是臣子应有的本分,做得不尽心便是失职,不这样做更是罪过。而李斯出于私心不但不举贤荐能,还嫉贤害能,实在是伤天害理,天地难容。如此之人实是国之逆贼,受国法处置也是罪有应得、必然结果。
  ●宋朝大文豪苏东坡珍藏了一块美玉,有一位叫章持的官员到苏东坡家中拜访时,提出来观赏这块美玉,并趁着观赏的机会,暗暗地用一块燕石换掉了美玉。苏东坡当时没有发觉,等其被贬到黄州的时候才发现。窃玉一事过后没多久,章持就被朝廷贬官,流放到台州而死。
  ──章持利用其官员的身份,轻易窃得了苏东坡的美玉,类似的事件在官场并不鲜见。殊不知,官员滥用公权,巧夺豪取,中饱私囊,败坏政府声誉,政党形象,并以此为能事,则正如章持窃苏东坡之玉一样,是在巧作恶、豪攒祸啊!
  章持窃玉看似和其贬官、流放、死亡没有关系,其实不然。不妨用一把柴火比作章持窃玉之事,用水开比作章持之贬官、流放、死亡,就像用柴火烧水,可能就因多添那一把柴,水才会烧开一样,章持换玉这一损阴德之举,正是促其贬官、流放、死亡之举。反过来如果将添柴之举,变成加水之举,那水离烧开不是差得更远了吗?换言之,章持若把换玉这一损阴德之举变成积阴德之举,他的灾祸就可以避免或减轻了。所以,为官而巧夺豪取之人,要快快觉悟,断恶修善啊!
  ●唐朝大奸臣卢杞总想找机会致颜真卿于死地,适逢李希烈叛乱,德宗问卢杞对时局的意见,卢杞说:“李希烈是年轻的骁将,依仗有功,骄横简慢,将士没人敢劝说他。假如有一个儒雅重臣,按照圣上的指示向他讲明朝廷的立场,给他指明造反之祸、归顺之福,李希烈肯定会转变态度,用不着使用武力便可将其平服。颜真卿是三朝重臣,忠心、正直、刚强、勇决,为众所服,是最适合的人选。”德宗听信了卢杞的话,就诏命颜真卿去说服李希烈。当时,许多大臣都看出来这是卢杞在借刀杀人,果不其然,颜真卿被李希烈残忍地杀害。后来李怀光向皇上奏报:“卢杞残害忠良,奸臣误国。”卢杞因此而被贬官流放,至死未再被皇帝起用。
  ──不少“小人官”以公报私仇为看家本领,甚至仗势扬言“谁要与我过不去,我就让他过不去”之类的话,并利用一切机会、制造种种机会疯狂报复,可结果呢?统统都像卢杞一样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原来,这权利的内涵并不包括公报私仇,谁要胆敢越权做非分之事,那老天就惩之没商量。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其悲剧的发生无不是为官之人为了一个私──我或我的什么什么,而滥用了公权。
  ●有人于是就说了那我当官还图什么?我净为别人了,但我毕竟也是一个人,一个有父母家室的人,就算我不为自己打算,我也得为一家老小打算吧。
  其实说这话的人是不知道为官的天职与天报。为官的天职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大家为小家,而只要自己做到了这一点,爱人者人恒爱之,你及你的亲人自会有老天帮你照顾,而且要比你照顾得周到得多,根本勿需你操心什么。
  有人认为说老天是迷信,说蒙老天照顾更是妄想。这是因为他根本不理解老天照顾的真实意思,那就是善人定会有善报。自古以来从天子到百姓,从圣贤到凡夫,都相信天,敬畏天,都体会到顺天则昌,逆天则殃,岂能无天?天是什么?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天换言之其实就是道,就是规律,就是自然法则。天道是怎么样的呢?老子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孰是善人?恪尽职守,敦伦尽分的人,就是善人,是大善人。这样的人,自会家道昌盛,子孝孙贤。但反过来,自己如果在其位不谋其政,尸位素餐,失天职而辜负天心,那身败名裂,家道败落,子孙顽劣也是在劫难逃的。
  ●杨震是东汉时一位名人,他没为官时,就一心为乡民办事,在社会上很有威望,朝廷很爱惜他这个人才,于是提拔他担任荆州刺史。当了官后,他更是竭忠尽智,非常善于发现和提拔人才。杨震前往山东东莱任太守,路过官员王密之处,因感恩于王震的提拔,王密热情款待他。杨震临行前的晚上,王密推门进来,执意以黄金为报,并说这是个人交情,此事无人知晓。杨震看推辞不掉,就生气地说:“你不要再说了,今天的事已经有四个人知道了!”王密奇怪,就问哪四个人,杨震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王密无奈只好收起了黄金。
  杨震为官清廉,从来不接受任何形式的礼品。不少人劝他趁手中有权,置办一些田产和房屋,也好为子孙后代留条后路,但每次他都坚定地说:“我一辈子没有干有损我清白的事情,一旦上了贪船,什么时候靠岸就由不得自己了。这种事人前人后我都不会干。”
  有人问杨震:“那你给你的子孙留些什么呢?”
  “别人都会说他们是清官的后代,这笔遗产就够他们受用一生了。”杨震自豪地说。
  杨震用这笔遗产换得自己安享天年,留名青史,也换得后人活得自豪、自信、自立、自强:史载其子孙四代为官,且都政绩卓著。
  ──做一个一心为公的清官,就是为儿女家人留下一大笔黄金肥田,这一点只有头脑真清醒的为官者才明白。
  ●明代的袁了凡在宝坻任知县期间,曾对天发愿做一万件善事。每做一件善事,他都记录下来。过了一阵子他发现自己的善行积得太慢,不免忧心忡忡。大概是精诚所至,一天夜里他梦见一神人安慰他说:“只减粮一节,万善俱完。”醒来后他颇为惊疑,因为确实有这么回事:他曾将宝坻县的租税从二分三厘七毫减至一分四厘六毫。但他心里还是不踏实,适逢五台山的幻余禅师前来,他就把梦告诉禅师,问此事可信否。禅师说:“善心真切,即使一行亦可当万善,况全县减粮万民受福呢?”
  ──为官之人修善修福要比百姓容易得多,为什么呢?因为为官之人仅仅一句善言,就可造福万民,就是修了大善,就会招来大福。
  而为官之人究竟能否修大善大福,取决于什么?取决其有没有公心,有多少公心。

 

                                        谨
  为官之人第二要有谨心。何谓谨?谨是小心,是敬畏,是周到,也是负责和明智。
  《诗经》里说:“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论语》里说:“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
  人生在世,何以要谨慎行事,拘束自己?何不随心所欲,怎么高兴就怎么来呢?
  正如孔子所言:“君子慎以避祸,笃以不掩,恭以远耻。”这话的意思是:君子谨慎是为了避免灾祸加身,厚养自己的道德是为了不让自己陷入困境之中,以恭敬心为人处世是为了让自己远离耻辱。
  做人当时时谨慎,做官更须谨字当头,因为为官之人责任重大,且监督、嫉妒的人更多,犹如人在独木桥上行走,一不小心就会跌入水中。
  古今中外那些善始善终的官员,一定皆是慎始慎终的人,且一定越得势,越谨慎。
  ●南北朝的吕僧珍,起初曾经为梁武帝萧衍坐上皇位立下大功,是武帝最信任、敬重的人。武帝对吕僧珍的礼遇,朝中无人能比,但吕僧珍从不居功自傲,而是愈加小心谨慎。当值宫禁之时,即使盛夏他也不敢解衣。每次陪伴武帝,他总是屏气低声,不随意吃桌上的果实。有一次,他酒喝得有点儿多,拿了桌上一个柑橘,武帝笑道:“卿真是大有进步。”
  吕僧珍去世后,武帝隆重为其操办丧事,并加谥其为忠敬侯。
  ●曾国藩是清朝大名鼎鼎的人物。他兼任四个省的总督,人称“小皇帝”,这在清朝三百年的历史上绝无仅有。但他却毫不骄傲,处处谨慎。他为自己的书房题名“求阙斋”,就是希望能提醒自己不要自满。所以他虽功高震主,嫉妒小人多加谄害,却能善终,未辱及身家。
  ●唐朝大将郭子仪历事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朝朝受到重用,尤其他临终时皇帝对他的礼遇,可以说朝中大臣无有能比。
  郭子仪生前应该说相当有资格骄傲了,但实际上怎么样呢?
  史载,郭子仪见客总有侍女多人服侍在侧,但一听说卢杞要来,他就会把侍女全部屏退。家人问他这样做的原因,他说,卢杞相貌丑陋,妇人见了没有不笑的,如果他在我们家遭到耻笑,那将来他要得志,恐怕我们全家都会活不成了。其谨而不骄由此可见一斑。
   ──常言道:伴君如伴虎;爬得高,摔得重;高处不胜寒。这都是形容身居高位自保之难。可吕僧珍、郭子仪、曾国藩,皆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却终其一生既没被“咬”着,也没被“摔”着,还没被“冻”着。何以故?原因都不外“谨”字当头。他们谨于前,谨于后,谨于明,谨于暗,谨于上,谨于下……以谨全其德,全其名,全其身,全其家。
  这不是懦弱,这才是智者之勇。
  任你处境凶险,这“谨”就是老天赐的尚方宝剑。
  ●杨智积是隋文帝杨坚的侄子。他的父亲杨整去世后,他以长子的身份,世袭父亲的爵位,被封为蔡王。
  做为皇侄,杨智积的日子并不好过,因为当年隋文帝尚未发迹时,与杨智积的父亲兄弟不和,所以,杨智积很早就有一种危机感,并采取韬光养晦的策略以自保。他平时从不嬉戏游猎,除了办理公事之外,一有空,便端坐读书。他不爱与人拉关系,所以他的门上从不见人来客往,只有几个文人不时到他那里去坐坐,而他也仅仅招待他们简单的饮食,喝酒从不超过三巡。除了逢年过节,他平常从不闻丝竹之声。他还常常自我贬损,就是怕稍有不慎,招来灾祸。有人见他家中没什么产业,劝他置备,他也不肯。
  杨智积有五个儿子,到了读书的年龄,他只许他们读《论语》、《孝经》这些讲伦理道德的书,别的书一概不让读。平时家居,也不让他们和宾客交往。有人不明其中的道理,问杨智积,杨智积说:“我实在是怕儿子们知识多了,自以为有了才能,不能安分守己,反而会因此害了他们啊。”
  临终时,杨智积终于松了口气说:“直到今天,我才知道自己可以保全脑袋,安安稳稳地死去了。”
  ──如果不是因为“谨”,恐怕不但杨智积的脑袋不保,连其子孙的脑袋也保不住。
  ●司马炎问李秉等人说:“清廉、谨慎、勤勉三种品德,如果迫不得已不能齐具,哪一种最要?”有人答:“清廉是根本。”当问及李秉时,李秉说:“清廉与谨慎必要相辅相成,迫不得已不能双修,谨慎最重要。”司马炎说:“你说得很对。能否举近世最谨慎的人为例?”李秉就举了几个人,司马炎说:“这些人温良谦恭,办事循规蹈矩,是很谨慎,然而最谨慎的莫过于阮嗣宗。每次与他交谈,他所言都玄虚而渺远,从来不涉及国家大事,从来不在背后议论他人,这难道不是最谨慎的吗?”
  阮嗣宗即史称“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司马昭知道阮籍对自己不满,但又实在找不到把柄,所以一直没能惩治他。
    阮籍生活在魏晋交替时期,国家动乱多变,知名人士很少能保全性命的,嵇康、吕安等都因得罪当权的司马氏家族而被杀,而阮籍却以谨慎安度一生。
  ──“诸葛一生唯谨慎”,哪一个为官谨慎之人不是和诸葛孔明一样出于明智呢?哪一个明智之人不会像诸葛孔明一样,受持谨慎,一生不改呢?
  ●唐朝的岑文本,在朝廷发布他担任中书令的职务时,他不但不高兴,而且还面带忧愁。他的母亲问他:“朝廷重用你,你怎么不高兴呢?”他说:“中书令是个官位极高,责任很重的职位,而我既不是朝廷的元老重臣,也不是皇亲国戚,却滥叨了朝廷的荣宠,所以我感到忧惧啊。”岑文本对前来道贺的客人说:“我今天只接受你们的吊唁,而不接受你们的道贺。”
  ●宋朝的司马光在写给侄子的信中说道:“近日承蒙圣上的恩典,任命我为门下侍郎,满朝文武嫉妒我的不少,而我只懂得以愚鲁正直的态度和他们相处,我就像是一片黄叶在狂风中飘荡,想要不掉下来都很困难,所以我自从受命以来,只有恐惧而无喜悦,你们应该知道我的用意啊。”
  ──如果每个为官之人,都能像岑文本一样,以接受吊唁之心对待道贺;像司马光一样,以狂风中飘荡的黄叶来看待自己的权位,那么那些毁于骄纵放逸的,贪污受贿的,玩忽职守的,草菅人命的,营私舞弊的,欺下瞒上的,自行其是的,损公肥私的……官员,至少能减少百分之九十九,若如此,一方面由此而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可估量,另一方面,对于其自身和家庭来说,将是从地狱到天堂般的命运转变。
  古人云:惧法朝朝乐,欺公日日忧。为官之人,心存谨慎方是福,恣意妄为祸胎结。

 

                                       廉
  为官之人第三要有廉心。何谓廉?廉则不贪,贪则不廉。古今中外,为官之人多如繁星,但其官品都可以用这两个字“贪”和“廉”来概括。
  我们先来说官之贪者。
  ●专权误国的南宋宰相贾似道,很喜欢金银财宝。他特地在家里修了一个“多宝阁”,把收藏的宝贝都放在里面,每天都要独自欣赏一番。他听说有位名叫余玠的大官有条玉带,就想据为己有,可这余玠已经死了,玉带做了殉葬品,这丝毫难不倒他,他想要的东西哪怕上天入地,都非得到不可。于是,他竟然下令挖掘余玠的坟墓,把玉带从余玠的身上扒了下来。
宋恭宗即位后,在举国上下的压力下,他被贬到循州,就在前往循州的路上,他被押送的人活活打死。
  ●民间曾流传着这么一首歌谣:可笑严介溪,金银如山积,刀锯信手施。常将冷眼观螃蟹,看你横行到几时。歌谣中的严介溪,就是明朝宰相严嵩。严嵩与其子严世蕃贪婪成性,父子俩倒台后,抄其家时,共抄出金子和各种纯金器皿计三万二千九百六十多两,各种银器和银钱计二百零二万七千多两,其余价值连城的珍珠、宝石、名贵字画等,多得难以计数。结果严世蕃被砍头,其余子孙都被黜官为民,严嵩也被从朝廷扫地出门,不久,便死在其祖坟附近的茅舍里。
  ●明英宗正统年间,福建的参政宋彰,劳扰民间,搜刮民财,贪污了数万两的黄金,贿赂当时大权在握的宦官王振,得以升迁福建的布政。宋彰上任之后,就计算自己这次升官所花费的钱财,并下令按户分摊和收缴。贫穷无钱可缴的人家,经常被差役逼迫惊扰,因而民怨沸腾。有一个土匪头子叫邓茂七,就乘机造反,福建的百姓参与造反的人相当多,宋彰及其家人结果全都被造反之人杀死。
  ──明明为自己和家人贪了座金山,为什么转眼间就变成了倾家荡产,连带家破人亡?
  我想这是所有贪官在走向败亡之时共同的疑问。其实这个疑问的答案,圣贤早就告诉世人了。《大学》里说:“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意思是说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渠道得来的不义之财,也一定会通过疾病、盗贼、水火、败家子、抄没、被骗等天灾人祸的方式,而丧失掉。
  孔尚任在《桃花扇》里有这么几句话: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以此来形容贪官所贪得之荣华富贵,实在贴切不过。看看历史上那些权倾一时的大贪官,从起运到走红再到衰败,时间长的也不过二十来年,短的则不过三五年而已,这其中真正享受的时间,则最长的也不过五分之一,更多的时间都在算计、奔波、忧恼中度过,如此算来,就算身为宰相,真正风流快活的时间也不过两三年,而且这风流快活之乐实是刺激之乐,除了戕害身心外毫无益处。就为了这三五年的、于身心有害的刺激之乐,毁了自己不说,还要再付出上羞辱父母祖宗;中殃及兄妹爱人;下孤苦子孙后代的代价,值吗?
   说完了贪官,我们再来说廉吏。
  ●隋朝的赵轨,曾任齐州别驾四年,每年官员考绩,给他的评语都是最好的。隋文帝听说后,特赐他布匹米谷以示嘉奖,并调他入朝。赵轨离任的时候,齐州的父老乡亲一起来送行,流泪与他惜别。乡亲们对他说:“别驾清廉如水,未沾百姓一点财物,所以我们不敢以酒相送,就用一杯清水为您送行。”
  赵轨家东边的邻居,靠院墙有一棵很大的桑树,桑椹成熟时,有不少掉落到赵轨家院子里。桑椹本不是什么值钱东西,但赵轨见了,却令家人将其全部捡起来送还邻居。他教育自己的儿子们说:“我并不想以此博得什么好名声,只是因为这非自己劳动所得,不愿意侵占别人的利益。你们应当记住这一点。”
  ●唐代润州刺史韦诜,一天登楼眺望,看到不远处一所住宅后园中,正有几个人在手忙脚乱地掩埋着什么。他找到宅主裴宽,问其后园埋物之事。裴宽说:“我怕玷污了自己的名节,而从不随便接受别人送的礼物。有人送我鹿肉,送到后就离开了,我不知其名姓,无法送还,又不敢自欺欺人地接受,所以就把它埋掉了。”
  ●清代的于成龙,任罗成县令时,为官清廉,从不动官银一分一文。他几乎天天喝粥,菜肴不过是一盘豆豉,一碟青菜。百姓见自家生活日见起色,而县官却如此贫困,十分不忍,每天一早一晚都有人到衙门去看望他。有时还带钱物给他,但他都力辞不受。偶尔实在盛情难却,他就留下一壶酒钱买酒喝。
   ●当初,诸葛亮向后主表白说:“我在成都有桑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下一代的衣食富富有余。我做官期间的衣食住行,都依靠朝廷供给,我不再经营别的生计,使自己有丝毫的增加。直到我死的那一天,我一定不会使家人有多余的财物,而辜负陛下对我的信任。”等诸葛亮死时,情况正如他所说的一样。
   以上几位之所以放着便宜不占,是因为他们傻吗?诸葛亮傻吗?古今中外有几个人能精明过诸葛亮?而且你打开史书看看他们几位的下场,再与上面几位贪官的下场来个对比,你就会不能不感叹他们是真精明,简直都精明到家了。
  当官并非要与财富划清界限,而是要看其财富是否来得合乎道义。合乎道义的财富,利而不害,如灶中火,能烧水,能煮饭,能炒菜;不合道义的财富,如床上火,虽然烧得很旺,但越烧得旺,人会越倒霉。当然这合不合道义,不是自己口头说了算。要谁说了才算?要自己良心说了才算。
  廉吏之财就如同灶中火,利而不害;贪官之财就如同床上火,害而不利。
  比廉吏境界更高一等的官,我们不妨叫他“散官”。何以叫“散官”呢?因为他们不但不损公肥私,以权谋私,设法捞财,他们还散财。只要自家生活过得去,他们会把自己富余的收入拿出来扶危济困,积德行善。
  比如上面提到的诸葛亮,就是个“散官”,他是只要有吃有用,额外一无所取,该得的该要的不得不要,未经其手即捐给国家了。这比到手再散的人,散得更为直接痛快。
  再如齐相晏婴,生活非常节俭。齐景公以为他隐藏了国君对他的赏赐,因而责问他,晏婴回答说:“臣承蒙陛下的赏识提拔显贵之后,臣父亲家族中的人,没有不乘马车的;臣母亲家族中的人,没有不丰衣足食的;臣妻子家族中的人,再也没有饿死冻死的;齐国读书人依赖臣吃饭穿衣的,就有三百多人。臣这样的做法,到底是隐藏了陛下对臣的赏赐呢?还是彰显了陛下对臣的赏赐?”
  为官不贪财就行了,何必还要散财呢?是不是为了博取虚名呢?
  真为博取虚名而散财的官,他不必拿自己的钱财去散,他可以借花献佛,慷国家之慨;他也过不了长久清贫的生活,顶多偶尔点缀一下,做做秀。好名之人的境界决定了他如此。
  真心散财的官,是因为他知道这散中有大利益、真实利益在,什么利益呢?一是会福荫家族宗亲;一是会令自己轻松安宁,有一种解脱般的快乐。

 

                                         
   为官之人第四要有容心。何谓容?容是指包容、宽容、容忍等意。为官者当能容五种人:容贤,容奸,容恶,容罪,容逆。
   容贤──
   ●薛瑗为燕国宰相的时候,嫉妒他人有所得,喜欢他人有所失。他不但不肯举贤荐能,还处处妨碍他人晋升。结果,他的一个儿子死在监狱里,其余的儿子也全都变成了残废。
   ●唐朝宰相李林甫,被司马光称“妒贤嫉能,排抑胜己,以保其位。”他把持朝政时,连一个贤人都别想为朝廷所用、所重。结果他七窍流血而死,死后又被开棺戮尸,家产充公,子女发配做奴做妓。
   ──嫉贤妒能是一些为官者的通病,殊不知这是非常愚蠢而危险的行为。要知道,一个贤官当政,会有成千上万的百姓受益,如果谁妨碍一个贤人做官,那谁无形中伤害、结怨的实际上就是成千上万的人,那他的罪过可就大了,报应可就惨了。
   障贤害贤罪大报惨,反过来,举贤荐贤的功德亦大,善报亦厚。被举荐者能够成就多大的功业,获取多大的善报,举荐者就有多大的功劳,就能获取多大的善报,其功劳与善报决不在被举荐者之下。所以有智慧的人,会不遗余力地举贤荐贤。
   容奸──
   不能容贤是件坏事,不能容奸也不是件好事。
   ●明朝严嵩是世宗时的宰相,大奸臣,他和儿子严世蕃联手干尽了坏事,朝廷内外都对其恨之入骨,但慑于其威势,都敢怒而不敢言,在表面上还要对他们表示顺从。内阁首辅夏言则不然,他根本不把严嵩父子放在眼里,平时办理公务都是独自拿主意,请旨行事,不和严嵩商量。这还不算,他还常常让严嵩难堪。严嵩因而对他充满了仇恨。后来,因为收复河套兵败一事,朝廷追究责任,发现起因是夏言支持了御史曾铣的主张,明世宗大怒,严嵩趁机唆使世宗杀了夏言。
   ──像夏言这样有着嫉恶如仇性格的人,生活中并不少见。这嫉恶如仇常常被世俗当做褒义词,甚至是一种美德,其实未必正确,看看夏言的下场就可知道:他嫉恶如仇的结果,既没利己,也没利人,更没利国,反而毁了自己。
  然而,对待严嵩这样的小人,不嫉恶如仇,难道还要亲如一家吗?其实这等于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都与中庸之道相背,都是非理性表现。不嫉恶如仇,也并非就要亲如一家,子曰:“君子和而不同。”这才是智者的态度。为什么不可以嫉恶如仇呢?子曰:“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因为对恶人率性行事,结果定会导致灾祸。
   容恶──
  ●北宋宰相富弼宽厚谦和,每当有人告诉他某人在背后说他坏话时,他总是笑笑不当回事。一次,一个秀才在大街上想当众羞辱富弼,就借口说向他请教一个问题,他明知来者不善,但由于他是一个很有修养的人,所以还是答应了。
  秀才问富弼:“请问欲正其心必先诚其意,所谓诚其意即勿自欺也,是即为是,非即为非。如果有人骂你,你会怎样?”富弼想了想说:“我会装作没听见。”秀才哈哈大笑:“原来你不过如此。”遂狂笑而去。富弼的侍者对秀才的行为感到愤愤不平,富弼说:“此人乃轻狂之士,若与他以理辩论,必会言辞激烈,无论对错,他心里都会不服,徒劳无益,又何必呢?”
  果然,几天后,秀才在街头遇见富弼,富弼主动跟他打招呼,他却不理,扭头而去。没走多远,又回头冲着富弼大声道:“富弼只不过是一只缩头乌龟而已。”有人告诉富弼秀才骂他,富弼却说天下同名同姓的人多了,是骂别人,丝毫不理会秀才。秀才无趣,低头走开。
   ──为官之人,难免要和一些无赖之徒,无礼之辈打交道,遇到这样的恶人,若不是触犯法律,需依法办事外,最好的办法是容忍他,不理他,以柔克刚,以静制动。若以牙还牙,以暴制暴,一则有失身份,水准;一则有仗势欺人,以强凌弱之嫌;一则会使问题扩大化,为自己增添烦恼。此非智者所为。
   容罪──
   ●宋朝的赵清献,人称“铁面御史”,在他担任武安节度推官时,有百姓伪造使用印章,他的部属都说伪造使用印章之人,依法要判处死刑,而他却说道:“百姓造印是在朝廷大赦之前,而使用是在大赦之后。大赦之前并没有使用,大赦之后也没有伪造,所以不论是依大赦之前来论,还是依大赦之后来论,依法都不应判处死刑。”
  ──容罪是什么意思?是指对罪犯量刑要像赵清献一样,不以从严为快,宁宽勿严,更不可草菅人命。
  上天有好生之德,但看古来那些酷吏的下场之惨,即可体察天心。
  容逆──
  ●宋朝的大臣赵清献与范镇两人,因为议论朝政见解不合而心有隔阂。等王安石做了宰相,他痛恨范镇曾向神宗皇帝指责他的过失,就借着皇帝问他“范镇的为人怎么样”时答道:“赵清献对范镇的为人最了解了。”于是皇帝就转而问当时在场的赵清献,赵清献说:“范镇是忠臣。”皇帝又问:“何以知道他是忠臣呢?”赵清献说:“仁宗皇帝有一次身体失调,卧病在床,范镇就率先上奏,请求仁宗皇帝策立太子,以安定社稷民心。奏章在十九日那天呈给仁宗,范镇等了一百天奏章才批下来。范镇为了这件事,急得头发都白了,范镇不是忠臣,那又是什么呢?”下朝后,王安石责问赵清献:“你不是和范镇有仇吗?”赵清献说:“我不敢因为私人的恩怨而废了公道啊。”
  ──官场上有一种人,他们如王安石一样,心胸狭窄,把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当做自己的座右铭。一句话意见相左,一件事不合其意,就耿耿于怀,谁要是胆敢指责他,告他的状,那他更会念念不忘报复,处处予以报复。相反,也有一种人,他们如赵清献一样,永远都以平等、公正、宽容、慈悲之心对待每一个人,即便是陷害、忤逆他们的人,他们也不会记恨,更不会报复。
  《增广贤文》说:将相顶头堪走马,公侯肚里能撑船。为官之人官越大,量也要越大,不光要容得下顺己之人,更要容得下逆己之人,否则,就说明自己不称职,不配做这个官,既不配做这个官,那就一定会做不好、做不成这个官。换言之,自己早晚得出问题,不是身心出问题,就是前程出问题。王安石最后的下场也是一个最好的例证。

 

                                         
  为官之人第五要有平心。何谓平?平有平等、平常之意。为官要有平心,是指为官者对上不要谄媚巴结,对下也不要傲慢无礼;得意时不要忘乎所以,失意时也不要怨天尤人。永远以一颗平等心、平常心待人处世。
  不谄媚──
  谄媚可以说是古今官场上的一大恶习。看到一些势力小人靠着谄媚巴结而享受上了荣华富贵,一些人于是就认为人不谄媚就吃不开,上不去,进而也起而效之。果真人谄媚就会官运亨通,飞黄腾达了吗?又果真人不谄媚就不能升官发财,就只会埋没一生吗?
  ●五代后唐的大臣郭崇韬,为了要迎合庄宗皇帝的心意,就劝庄宗册立刘氏为皇后。郭崇韬劝立刘后还有一个动机,那就是想要结交刘后。不料后来在皇帝面前说他坏话,致使他被杀的,不是别人,正是刘后。
  ──像郭崇韬这样谄媚反被谄媚误的人,从古到今,屡见不鲜。
  古人云:莫向君子谄媚,君子原无私惠;莫向小人谄媚,小人决不吃亏。君子你谄媚他一是他不接受,还可能让你当众当场下不来台,更不可能让你因此而得到什么好处;小人你谄媚他,他则会尽可能地利用你──从财物到身心,尽管他也会给你好处,甚至很大的好处,但这好处一定不会超过你对他的付出。而且一旦你影响到他的利益,他就会对你翻脸不认人。还有一点,喜欢人谄媚的人,人品不正,行多奸邪,早晚难免翻车,届时同乘一辆车的你,岂能安然无恙?看看那些贪官污吏倒台时,有几个不是一倒一大片?
  ●宋真宗时的韩亿,常常告诫他的八个儿子:“一个人的穷通祸福,都是有一定命分的。如果不择手段地追求飞黄腾达,福禄功名,只能白白地损害自己的志节,千万不可以这样做!我平生只知忠信处事,从来不去拉关系奉承人,而朝廷却也十分信任我。现在我身为宰相,所依靠的也不过是以公心办事和神明保佑而已。”
    ──像韩亿这样只知忠信处事,从来不去拉关系奉承人,却官运亨通的人,从古至今很多啊!那些阿谀之徒,一定是利令智昏,才会干既赔人格钱财,又折福寿康宁的傻事!
  不傲慢──
  ●初唐四杰之一、《滕王阁序》的作者王勃少年得志,恃才傲物。
  唐高宗的几个调皮儿子在宫廷里玩斗鸡的游戏,王勃便写了一篇文章嘲笑之,高宗知道后,十分震怒,遂下诏将他逐出了宫廷。漂泊流浪了一阵后,王勃求补虢州参军,任职期间,又因为傲慢无礼,遭到了同僚们的联合攻击。正所谓可恶之人,天必祸之,恰有宫奴因犯罪躲进王勃的住所,他怕事发受连累,就将宫女杀了,事发后他被判以死刑,虽侥幸遇到大赦,可不久后又死于一场意外。
  ──古人讲:少年得志大不幸也。这话岂是随便来的?然而为什么少年得志大不幸呢?因为人少年时本多轻狂,再一得志,就越发认为自己了不起,自己前途远大不可限量,而他人都无知无能,不值得自己尊重,于是乎便会目中无人,做出种种欺下犯上,天怒人怨的事情来,这下,灾祸加身也是必然的事了。
  为官之人若性情傲慢,就会如同人少年得志一样,从心态到下场。
  得意不忘乎所以──
  ●鱼朝恩因为在狙击西蕃侵犯京都近郊的战争中立了大功,受到唐代宗的宠幸,于是乎他竟忘了自己是谁,连代宗也不放在眼里。他每次上奏,代宗都必须答允,朝廷大事小情不经他参与他就生气,他还狂妄地说:“天下有不由我决定的事吗?”
  鱼朝恩的养子还在幼年,就做了官。养子曾与同僚之间发生嫌隙,回家后告诉鱼朝恩,鱼朝恩第二天见到代宗时说:“臣的儿子官位卑下,被同僚所欺凌,乞求赐他紫衣穿。”代宗还未答应,官吏就已经将紫衣拿到面前。养子穿好后,拜谢代宗,代宗免强笑笑:“小儿穿紫衣,非常合适。”但代宗心里却越发愤恨鱼朝恩,后秘密让元载除掉了他。
  ──人一得意,就容易忘乎所以,一忘乎所以,就容易非礼行事,而常常非礼行事,就是大逆不道,大逆不道之人,就会受到法办天谴,这是法则。
  即便是权倾朝野,功比天高之人,又怎么可以不受法则支配呢?
  ●宋朝宰相范仲淹说:“我每天晚上睡觉时,必定回想一下,今天我的所作所为,是否对得起国家给我的俸禄,若是对得起,我就能安心入睡,否则,我就会感到惭愧和不安,以致于无法入睡。”
    ──那些仕途得意的官员,如果都能有范公这样的良心与觉悟,有谁还会忘乎所以呢?有谁还会因忘乎所以而身败名裂呢?
  失意不怨天尤人──
  ●近代民族英雄林则徐虎门销烟本当记功,却被小人陷害而遭革职,并流放新疆。而他却毫无怨言,欣然上路。在被谴戍新疆伊犁途中,恰遇黄河河南开封段决口,他又奉命帮助治理河水。治理完河水,他又接着上路。在流放新疆的三年间,他置个人荣辱得失于不顾,大力兴修水利,并协助伊利将军开垦田地三万七千多顷。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句脍炙人口的名言,就是他在流放途中写下以表明心志的。
  ●出将入相、名垂青史的范仲淹,仕途也是坎坎坷坷,屡次遭诬遭贬。而面对种种不公正的待遇,他是什么样的心态呢?他在贬谪期间写的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就是最好的回答──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林、范二公的功劳旷世所稀,而他们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也堪称旷世所稀,如果说委屈,他们的遭遇才叫委屈死人,可他们又是怎样对待人生所受到的委屈呢?
  面对人生的巨大落差,他们都选择了不怨天,不尤人,不消沉,不狂放,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用事实向世人证明,他们确实有一颗忠君爱民之心,确实有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才能。也因此他们最终复受朝廷的信任和重用,为自己的人生做了一个精彩的结尾。
  这比起那些没有多少功劳,却自以为功比天高,稍稍仕途不顺,就牢骚满腹,自暴自弃,破罐破摔,致使自己雪上加霜,万劫不复的为官者,何啻天渊之别?

                          

                                     
  为官之人第六要有仁心。何谓仁?仁是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所以为官者,犹当重仁,仁则可保其身、亲、家、国,赢得民尊民爱,而不仁,则恰恰相反。
  ●狄仁杰任豫州刺史期间,越王李贞在汝南起兵失败,受牵连获罪的有六、七百人,被收入宫中为奴的有五千人。司刑使催逼行刑,狄仁杰哀怜这些人被连累,一方面延缓办理此案,同时又秘密上表奏告天子说:“臣想上报实情,又像是在为叛逆者申冤;知道情况不说,又怕违背陛下安抚的旨意。表章写成又撕,拿不定主意。这些人参与叛乱都非出于本心,希望陛下怜悯他们。”后来,天子特下诏宽赦了他们的罪。
  ──何谓为官之仁?即使对犯了重罪的人,也不可丧失同情之心,于情于法都要兼顾,这样,既能惩前毖后,也可教化罪犯。此即为官之仁。
  ●清朝宰相张英在一次回老家看望母亲时,感到老宅有些破旧,就命人重新修造。正好邻居叶侍郎家也要扩建房屋,并想占用两家中间的一块地皮,而张家也想利用那块地皮做回廊,于是两家就发生了争执,几次险些动武。张母一怒之下,命人给张英写信,要他回家为家人做主。看了信,张英并未急于回家,而是让人往家里送了一封信,信中写道:千里修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看到回信,张母思想一下子通了,并立即主动把墙退后三尺。邻居见状,心生惭愧也把墙退后三尺。这下两家相争的三尺巷,反变成了相让的六尺巷。
  ──何谓为官之仁?当自身或自家的利益与他人发生冲突时,以身作则,先人后己,舍己为人,而不是巧夺豪取,仗势欺人。此即为官之仁。
  ●梁武帝听信了大臣王足的建议,发动二十万人修筑河堤。当时正值盛夏,许多人染疫病而死。到了秋天,河水暴涨,冲毁了土堤,河堤崩溃的声音如同巨雷,在三百里之外都听得很清楚。沿河两岸的城市村落计十几万居民,都被大水冲跑。王足因罪被杀,而且还被灭族。
  ──何谓为官之仁?建言献策也好,自做决策也好,非为个人谋私利,实为百姓得利益;非假公以济私,实大公而无私。此即为官之仁。
  ●清朝县令陆陇其,如遇父告子不孝的,不是先惩之以法,而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声泪俱下地教导当儿子的要尽孝;如遇兄弟相争打官司的,不是一判了之,而是先杖责支使其打官司的人,然后把兄友弟恭的道理讲给他们听。父子、兄弟之间常常能够和解,停止争讼。
  ──何谓为官之仁?对上也好,对下也罢,努力地通过言传身教,来弘扬伦理道德,尽可能地去影响、引导、教化他们知仁义,懂廉耻,做善人,尽本分。此即为官之仁。
  ●春秋时,晏子对齐景公说:“国家有三件不吉祥的事情,而妖魔鬼怪并不在内。第一是国家有贤人,而国君不知道;第二是国君知道有贤人,却不用;第三是国君虽任用贤人,却不信任他。”
  齐桓公问管仲:“何为而害霸?”
  管仲说:“不知贤,害霸;知贤而不用,害霸;任而复以小人参之,害霸。”
  ──何谓为官之仁?知贤用贤信贤,荐贤助贤学贤。即是为官之仁。
  ●齐国大夫国子高病危时对身边的人说:“人活着的时候要对人有益,死了也不要害人。我纵然活着的时候无益于人,难道我死了还要为害于人吗?我死之后,就找一块不长庄稼的地,把我给埋了吧。”
  宋朝邵康节先生作诗道:每日清晨一炷香,谢天谢地谢君王;但求处处田禾熟,惟愿人人寿命长;国有贤臣安社稷,家无逆子恼爷娘;四方宁静干戈息,我若贫时亦不妨。
  ──何谓为官之仁?常常生感恩心、惭愧心,念念为大众想、愿大众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此即为官之仁。
  ●唐朝大将郭子仪领兵在外作战,宦官鱼朝恩指使人掘了郭子仪父亲之墓,满朝震惊。郭子仪从泾阳入朝,朝廷内外都顾虑重重,担心出事。郭子仪入朝,皇帝亲自抚慰他,郭子仪泣道:“我领兵日久,不能禁阻士兵损坏他人坟墓,如今父墓被堀,这是上天对我的报应,正所谓天道大公,不是人为的祸患。”此事就此息之。
  ──何谓为官之仁?顾大局,识大体,不计个人得失恩怨,但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此即为官之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