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让日本人疑惑的“笪”的姓氏并不简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5:20:19

   [阅读:486]  

 

让日本人疑惑的“笪”的姓氏并不简单

笪志刚

 

这些年来,随着往来日本次数的增加,可谓对日本的了解越来越多,在日本结交的朋友也水涨船高越来越多。但麻烦也随之增加,那就是每每向日本朋友介绍自己的姓氏时就让我为难。当满面春风笑嘻嘻地递上名片后,看着日本朋友读不懂或是疑惑不解质疑我汉族出身的样子,我就按照字典中的通义告诉对方,这个姓氏很少见。意思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竹子的一种,可以用来做划船的竹索子或是编藤筐,第二个意思就只做姓氏用了,而且宋有进士笪深,清有名画家笪重光。虽然自豪感相伴而生,但总是苦恼于总要比“张”、“王”等姓氏要多费几句口舌才能多少释疑,而外语水平的限制又总是让我有江郎才尽无法自圆其说的遗憾。回想从上小学至今,还不曾有一位老师能够直接叫出我姓氏中姓的正确读音。只依稀记得,入大学时,在首次国语共同课点名时,我的名字被遗漏了。过后,老师让没有点到名的同学举手,然后问我叫什么。现在想来,作为老师,那种巧妙掩盖自己不知道发音的技巧可以算是教育心理学或教学法的早期应用吧。

其实,不仅是在与日本有人打交道时,多次遭遇介绍姓名的尴尬。即使在国内,初次见面就能直接读出“笪”姓正确发音的几乎是凤毛麟角。甚至可以说,40多年了只遇见一两个人,而且他们还是借了周围有与我一样姓氏朋友的光。除了多年的朋友、同事对我的偏僻姓氏不陌生外,多数情况下,很多人武断地读成了“竹”或“旦”,叫得我心里直发毛,一不小心错加个“混”字不就成“混旦”了。也可能是清代的笪重光太有名了吧,研究中国美术史的美术院校出身的学生不少人倒是认得这个字,这一点在几年前访问沈阳鲁迅美术学院的时候就印证过了。

最近,在网上陆续见到以博主为“笪”姓的博客网站,新闻报道、小说、诗歌等署名“笪”姓的不断增多,甚至地方政府机构、知名大学、企业的主要领导中也开始出现“笪”姓的踪迹,网上甚至出现了照亮逝者回家路的“笪氏家族点台”。于是在抱着“天下笪氏为一家”的好奇心理,借助网络,求得大家,终于对自己的姓氏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理解。整理后方觉自己并不孤独,“笪氏”家族也是后人遍及五洲大地,子孙长江后浪推前浪,虽不是百家姓中的大户可比,但上溯宋代,下至清代乃至现代,各行各业,出类拔萃者也是大有人在。虽然“笪”作为姓氏无从考,但“笪”字的起源传说则颇具英雄色彩。据史书记载,相传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契丹人称“日食”为“笪”,并坚信日食时出生的人力大无比,且为本部族建功立业。对于这样的人,契丹族奉其为神明下世。有人因此断言,笪姓最初应是少数民族敬佩神明偶像崇拜的结果。还有一种说法是汉朝光武帝在政权更迭时,嘱其两个儿子出逃,一个走树林改姓查,一个走竹林,改姓笪,以便后人相认,虽然没有什么佐证,可能是戏言,但也让天下笪氏过了一回帝王后人的瘾。针对笪作为姓氏的考据最早见诸《通志·氏族考》,据此可知“笪”姓的开山鼻祖为宋代进士笪深,该姓氏自古已来便繁衍于中国江南建州地区,建州初为唐代设立的一个郡,后改称建安,现为福建省建瓯县一带,《姓考》中也有“今建州、句容多此姓”的记载。笪氏族人多将笪深奉为笪姓始祖。当时的建安不仅有笪氏名门望族,据说宋时中国瓷器声名远扬,全国曾有几大著名官窑。“建州碗”作为当时的有名瓷器曾进贡皇帝,供皇帝“斗茶”之用,也就是日本人津津乐道的茶道。据说当时的建安不仅能烧制出上流的瓷器,当时还是文人雅士汇聚之地,琴棋书画,呼朋唤友,名噪一时。这也是至今笪氏家族中从教重文的人较多的一个因素吧。

还有一说法认为“笪”姓源于回族中的笪姓,但由于回族中的“笪”姓本身出处无可考,其详细分布及迁徙等无从知晓。但清代顺治时期的江苏句容回族进士、书画家兼诗人的笪重光作为笪氏宗祠的重要象征一直为后人津津乐道。相传笪重光当时名列姜寰英等四大画家之中,而且官至御史,名躁一时,著有《书筏》、《画荃》,还精通古文辞,在诗歌造诣上不亚于其美术成就。其孙笪立枢、孙女笪妃均为后来著名画家。

现在的笪氏一族虽然仍然以福建建瓯县、江苏句容县居多,但改革开放的大潮使笪氏一族中的弄潮儿敢为天下先的意识增强。分布的领域也越来越广阔,估计人数在10万以上。许多人已经成为社会精英。而且他们涉足的领域广泛。既有上海电视台的电视剧导演笪远怀,也有著名的北京青年报车栏目记者笪莉萍等影视、媒体人物;既有江苏人文学院笪远毅院长、也有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笪佐领教授等活跃在教育战线的育人精英;既有江苏经贸厅副厅长的笪家祥、也有被列入“全国外经贸系统科技专家库”的安徽计算机领域拔尖人才笪祖勤;既有在学术领域卓有成就的年轻后生笪开源,也有以发明“简易扎瓶卡”等著称的笪金华;既有获得声乐比赛全国金奖的乐山少年笪祺、也有获得2003年大众摄影杂志摄影一等奖的笪卫,凡此,不一而足,笪氏家族也在随着改革开放出现与时俱进的变化。

此外,全国以笪为名的民俗风物比比皆是,镇江的笪家山、湖北省钟祥市九里回族乡笪家湖渔场、灵山县陆屋镇广笪村、香港昔日风光一时的“平民夜总会”上环大笪地、溧阳市北部的陆笪西山岗陆笪茶场、广东茂名化州市西南部的笪桥镇、笪家庄小学、陆笪小学等。

当然、“笪”也有粗竹席和鞭打的意思。前者体现在现在在南方还有许多经营藤笪(竹编制品)的公司,产品分别被冠以魁笪、藤笪、纸笪等名称,已经出口日本、美国等世界多个国家。至于鞭挞则主要是用于扬善惩恶的教化作用吧。不过香港演员吴镇宇在印度拍片被暴晒几个钟头称自己“一笪黑一笪白,搞到我成只鸳鸯鸭咁!”只能算作是搞笑版了。

至今往返日本几十次,也在日本长期居留过,但还没有遇见与我同姓的乡好,难道60多万在日中国人除我外再没有姓“笪”的吗?孤独与希望不时掠过心头。

最后,引用至今笪氏宗族经常通用的对联一副,一是勉励自己要身在东瀛,不忘祖宗,为家族增光,同时也借此表达对本宗祠先祖的一种尊敬。

“建平进士门第;句容文人世家。”

虽不是大姓,“笪”姓原来并不简单。

 

 

专题:历史文化

 

 

--------------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东北亚研究所所长助理、研究员 黑龙江省东北亚区域经济研究基地副主任 东北亚区域经济省级(专业)重点学科带头人 笪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