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道周天预修版导读 - 古道清 - 丹道周天(道家内丹术)11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7:16:01

丹道周天预修版导读

  丹道周天预修版自推出以来,受到了许多朋友的关注,然而,因为各篇文章内容较多,本人水平所限,也有文不达意之处,再加上各人回帖以后,帖子秩序较为混乱,以至于初学不知从何读起,也难以理解各文的主要思想。故而,设立此导读一文。目的在于引导初学者如何统的有序的修习本版内容。
  初识丹道,当然首先要了解丹道是什么?什么是丹道周天?它的来源是什么?与一般社会上普传的周天功异同点在哪里等等,这里就要首先学习《周天功与内丹术介绍》一文。从此文中,除了学习丹道的相关知识以外,还要知道,丹道修炼的核心是先天的精、气、神。并将它称之为内药。所以,就要继续学习《道家元精元气论》,从而系统了解丹道内炼的核心精气神是什么?它有先天与后天之分,先天与后天是怎么区分的,先天精气与后天精气的特点是什么?这里要认真学习,一定要能比较清楚的区分先天与后天,先天精气与后天精气的概念。
  再下来,我们要清楚,道家内丹术是讲究性命双修的。虽然各家入手不一样,北宗从性功入手,南宗从命功入手。但都离不开性命双修的纲宗。故而,我们要了解什么是性命,它又怎么样双修。性命自古以来就没有精确的定义,但关于性命的论述却很多。性功主要是以元神为修炼核心,包括了道德方面的修养与内心心意方面的锻炼。而命功主要以精气为修炼核心。所以,《性命双修论》是一个导读性质的文章,引导你对性命及性命双修有个印像性的了解,然后在实修实证中可以逐步体会。
  通过对上面知识的了解,我们可以开始起步丹道的入手训练内容了。丹道从哪里入手呢?大家应该都听过,炼己筑基。“筑基”很容易理解为打基础,那么入手当然是打基础,很多人就误以为筑基是丹道的入手方向。而事实情况是,在筑基前,还要时行炼己的训练,通过炼己修德修心,让自己的心清净下来,到虚无状态,也就是丹经里提到的虚极静笃的状态。这在许多丹经里描述的不多,或是多是提一些德修方面的事。大家认为修德是至始至终要慢慢做的事,所以就把不太明白的炼己内容忽略了而直接筑基。从而忽略了最初炼己的要义。所以我们要学习《炼己述要》,明白炼己是道德修养与心意训练的两个方面的功夫。炼己的目的是为了将我们燥动的心收住,回到先天的清源状态。道德修养的要求在平时,我们可以参看以下关于道德修养的文章:一是《田诚阳论修德》,二是《道德修养》。而心意锻炼方面,我们可以从调息法入手。因为心息是相依的,息调则心定,因此,我们的入手具体功法,就是《调息训练述要》。通过把呼吸调和,达到心息(息止)的状态。
  为什么一定要到收心,到先天清源状态呢?先天清源状态是什么什么状态?它的必要性在哪里?从前面对先天与后天精气的学习中,我们就知道了,精气神是分先后天的。我们要炼的是先天的精气神。先天精气神,就要在先天状态下内炼,用真意内炼它们。为什么虚无态才是先天状态呢?因为虚无态是摒育了一切后天意识,而使先天元神开始显发的状态。我们人的意识体按道家来分,有两个层次,即识神与元神。识神与元神互为阴阳,阴阳之间此消彼长。我们平时是以识神为主导的,那么元神就退居二线,寂藏在祖窍玄关里,不显不动。要让这个元神显发出来,就要把识神阴阳的这端压制下去,此消彼长,元神就显发出来了。元神才是合于先天的神。所以要让元神显发就要入于先天。第二呢,因为先天宇宙体是呈虚无状态的,先天一气也是呈一种虚无状态。我们只有进入虚无状态,我们的自身的先天精气才能与宇宙的先天一气沟通,才能让元精元气与元神“天人合一”夺自然之造化。
  另一个方面呢,从《元精元气论》中,我们知道,元精一生,若起淫念,精就离宫而化为后天精不能采炼。所以在后面采炼活子时的时候,要保证精为不离宫的先天精,而又要能把握好采炼元精的火候(参看《活子时述要》),必须要在先天清宁的虚无状态下才可以做到。所以一定要炼己进入虚无态,才能开始丹道的筑基训练。
  那么在调息入静的过程中,心态会有什么样的变化。静的过程是怎么样的,要调到什么状态才能叫虚无态呢?为让大家能更好的准确的把握这个内容,我们引入佛家的四禅八定的一些内容。为什么用佛家的四禅八定?因为佛家的四禅八定的论述,对静定过程的描述比较详细准确。便于大家理解与学习。所以,这个过程可以参看《四禅八定研习》一文。我们要调到的是身心轻安的这个虚无态,才入手筑基,成功就有很大的保证了。
  在大家练功调息的过程中。因为每个人的身理条件不同。练功状态不同,都有可能产生活子时的现象。活子时产生有两个可能条件,一是自身精气充盈,身体状态好的时候。二是在功中,虚无态中,与先天沟通之时,也会产生。不管何时产生,都要能及时的把元精炼化。故而我们提供活子时采炼的相关知识。参看《活子时述要》。
  另外几篇文章《道家五品仙》说,是让大家简要了解道家修炼的层次问题。而《人体三丹田作用简述》一文,则主要是对一学初学的朋友,一入手喜欢守丹田,甚至喜欢守上丹田的人准备的,让他们明白三丹田的作用,不至于瞎修瞎炼而使自己出现不该有的偏差。也是提醒女性朋友,守中丹田对女性的意义以及特殊生理期练功的注意事项。
  以上就是对整个预修版内容的导读。希望大家认真学习,理清头绪,再入手练功,纠正练功中的误解与不解之处。从而提高练功的效率与效果。
  

周天功内丹术介绍

  周天功又名内丹术、内丹功、丹鼎术、丹道等。是道家修炼体系中,最为核心最为完备的体系。据考证,其起源于庄子后广传于道家。真正内丹术的广泛兴起是于北宋时期。其奠基人是张伯端,号紫阳,为道教南宗五祖之首。
  内丹术是相对于风行一时的外丹术而言的。什么是外丹术呢?在春秋战国时期,帝王将相等统治者为了追求长生不老之方,四处聘请有名的方士,以求神仙赐长生之药。到了汉武帝时代,就出现了一些专门研制丹药的方士从事炼丹术。他们以朱砂为主要原料,配与硫磺、铅、汞一类的辅料炼制而成。谓之人服了能成长生不死金仙。但实际上是许多人服下之后,因重金属中毒而死亡。故而外丹术严重受挫,从此一蹶不振。直到北宋张伯端,他提出了长生之药不在体外,而在自己体内,因在自己体内架设鼎炉炼丹,(上丹田为鼎,下丹田为炉)以自身的精气神为内药以求长生之道。内丹术就从此而兴起至今一直兴盛不衰,它成了古代帝王密不外传的养生大法。
  那么内丹术为什么也称周天功呢?它是源于其内丹术体系中的大小周天功法,为内丹术中的命功修炼内容。周天功中的“周天”一词,与古人的宇宙观有较大的联系。古人认为天体是个大圆环,圆环的中间有个带子,称为黄道带,将天体划分成365份。许多星宿都是沿黄道带排列的,包括28星宿在内。而北斗七星的斗把沿着圆环转一圈,就是一个周天。而古代的养生家通过对人体的研究发现,人身上也有365个穴位,与周天的365度之数相吻合,故而认为人体也是一个周天系统。周天一词就是由此而来。而对于一般世传的周天功(主要为医家的周天功),认为,真气沿着人体的任督二脉走一圈,就是一个小周天。而沿着全身的十二正经,奇经八脉都走一圈,就是一个大周天。而丹道周天功的大小,不是区别在区别在经脉上。它的大小是根据大药与小药而分的,与普通的周天功不同。
  周天功,不但道家有,医家也有。但有本质的不同。按现在的功法来分,又可以分为意念 周天,经络周天与丹道周天。意念周天与经络周天,是现在社会上普及的健身周天功法,它是现代的气功师,为了大众的健身需要,根据传统的周天功理法(主要为医家的周天功)改编而来的。它主要是通过内守的方法,培植体内真气,然后再积气充关,打通并使真气通行与人体的经络。使人体处于气血常盈的健康的生理状态,从而达到祛病健身,益智开慧之效。意念周天,是指在体内真气较足之后,通过练功者的意念引导(意到气到),能够沿人体任督二脉(小周天)以及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大周天)走一圈。就称为一个意念周天。经络周天是在意念周天的基础上,体内真气充沛后,不用意念的引导,真气自然沿着任督二脉,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运行,就称为经络周天。
  丹道周天,是道家内丹术的修炼内容,他与普通的意念周天与经络周天大不相同。它修炼的核心是先天的精气神,将精气神做为内药,故而在体内走的先天的内药。这个内药是元神与元气元精交融的产物。是炼丹的大药。故古人也有称内丹术为种丹或炼丹。它的修炼目标不仅是保证全身经络畅通,气血常盈,而是为了培育自身真种,养育体内新生高级生命体(元神),最终使其脱胎而出,并炼其还于太虚,而达到长生久视之道。这是道家内丹术的追求目标。故而道家有育真种之说。
  道家认为人人具备真种(真我性体),就象我们种植作物一样,我们要将这个真种培养成新的高级生命,就是要摘取真种将其植入良田耕种,经过阳光雨露的滋养使其成长状大。真种子蛰藏于玄关一窍中,而人身中的三块良田。即上中下三丹田。(这不是人为随意指定,而是历代丹家的经验之谈)。故而第一步,就是凝神(摘真种)入气穴(植入下丹田)。故而不达虚极静笃之际,则元神不凝,神不疑而无种可种,故而种则无功。故而未炼还丹先炼心,心不炼而神不足。元神的表现为性光,神不足,性光必摇晃不定。意不炼则情不死,则命根不固。故而要炼心意,归于虚极静笃,时时内观,神气相抱则真种生。真种生就要取来植于下田(凝神入气穴),下丹田处离肾较近,有充足的“水源”(肾、精,即两露),有阳光(心、神、意)下照,有风云(呼吸)昼夜(阴阳)。故而是个风调雨顺的耕种之所。只要勤于耕种,把握规律(火候),必能开花结果(结道胎)。接下来就是迁胎到中丹田养胎以及上丹田出胎之说了。这就是道家内丹术的修炼内容

道家元精元气论

  题引:道家的精气神论是个老课题。但目前在各大气功论坛中,能系统的较全面透彻的论述的帖子并不多见。对于许多道家气功爱好者来说,由于缺乏系统的精气神理论资料,在道家气功习练中,往往有出现许多的问题而得不到真解。对于我们《养生气功论坛》的入手丹道周天修炼的会员来说,道家的精气神论,是我们必修的基本理论。望修习者认真研读,体会其中真意,才不会再丹道修炼中不明其理。就能尽可能的少走弯路,迅速成功。

  道家的精气神理论,是道家修炼体系中的基础理论之一,同时也是道家修炼的核心内容,贯穿着道家的整个修炼过程。

  道家认为,天体是个大宇宙,人体是个小宇宙体。人这个小宇宙体与天地是相应相成的。故,道家认为,天有三宝,为日、月、星。地也有三宝,为水、火、风。人这个小宇宙体,也有三宝,为精、气、神。精气神称为三宝,也称为三业、三奇。是人的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精实、气足、神旺”则人长生;“精衰、气竭、神散”则人死。所以人的身体健康长寿全赖于精气神,三者缺一不可。在道家的内丹术中,精气神是内丹修炼的大药。道家养生修炼体系中,无不以精气神做为修炼核心内容。道家认为,自然界中,有三种动物是擅于精气神的炼养的。其中,鹿擅养精,龟擅炼气,鹤擅全神。所以,古代擅养生者,无不提倡效法鹿以养精,法灵龟以纳气,(比如有名的龟息法门,就是取法灵龟呼吸的养生大法。)法仙鹤以全神。(古代神话故事中,神仙常以鹤为伴,实质就是鹤为神全的代表。)

  而在此三宝中,精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是基础。精能化气,气能生神。培育形体的物质基础是精,生命活动的能量基础是气,生命现象的表现又在于神。所以,养生的关键就在于培养精气,精足则气旺,气旺则神全。神全则人神采奕奕,壮实无病。

  在预修期中我们先了解元精与元气论,下面分别讲解。首先讲一下精。
  道家下中医都在讲精,中医的典籍中所说的精是指构成人体生命和维系人体生命活动的各种物质基础,包括精液、血液、津液等等。而道家认为的精,专指肾藏之精。而这个精除了是精微物质基础外,还是具有促进人的生长发育和具有生殖功能的性生理和性能量物质。中医上的精更注重体现的是精的物质性,而道家之精更注重体现的是先天能量性。所以道家为了区别于医家之精。将以元精、真精、后天精、先天精、交感之精等术语来命名各种状态的“精”。肾做为藏精之所,在养生学上也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有人称之为先天之本,也有人称之为后天之本。所以肾在道家命功修炼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精藏于肾,是生命的基础,所以它的衰败可导致人老、死亡;它的新生、旺盛可使人健康长寿、精力旺盛,是青春活力的源泉。要想延年长寿,精神健朗,保精、补精、固精是养生学之第一要务。

  再说一下先天精与后天精。道家认为人的精、气、神都是有分先后天的。道家内丹术是将精气神做为内药进行丹功修炼的核心内容。而这个精气神是先天的精气神而不是后天的精气神。道家为了区别于医家的精气神说,就将先天精气神都冠以“元”,即元精、元气与元神。称那么什么是先天精与后天精呢?
  后天精是指交合之精,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精子。以及津、血等物质,就是医家所说的精的除肾中元精以外的那一类。而先天精也称为元精,真精,是藏于肾的元精。是指阳物无欲而刚或是活子时周身暖融时产生的真精。从此我们也能明白,这个元精更象是无形的,似乎更象是一种能量状态。道家认为,这个元精是由元气之动而化生的,也可以转化为元气。所以炼精化气的精,不是后天精子,而是先天精能。而这个先天精又可转化后天精的。在人先天精生时,周天暖融,阳物会无欲而起。这时,人也会随之而起淫欲之心,欲心一起,这个先天精就会化为后天精而走失的。所以道家炼精一定要抓好先天精生而又淫心未起时及时炼精化气,才能将真精化为元气。如果淫心一起,真精化为后天精子,就是不能炼化的后天精了。炼化后天精的后果也是不佳的。不但不能结丹,反而会结幻丹而走失。而且,炼后天精反而会伤及内脏真元。所以古代修炼家特别强调要忌精离宫(肾)。即,元精藏于肾,肾中元精尚属先天之精,而人的欲心一起,肾中元精就会离宫(肾)而出,与五脏离宫之精混融而成后天精虫。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保精的关键不在于忍精不泄,而在于清心淡念,不起欲望,使元精守于宫而不走失。

  关于精的问题就学习到这里。     道家对气的归类与医家又有所不同。道家主要认气有后天之气与先天之气之分。象医家所述之宗气、营气与卫气,皆是通过人体的内脏机能,从水谷中,自然清气中直接或间接而来,这在道家认为属于后天之气。除此之外,象通过气功习练采气法,吐纳法等,包括道家也有采气吐纳之类的方法,这类方法采得的宇宙自然以及万物之气,因为非在先天虚无状态下的采法,都属于后天之气。不是道家丹道需要的先天内药。所以钟离权在《修真传道论》中,对采气、服气,吐纳,导引、观想等一系列的功法,都认为是旁门左道的小术,不是修真的方法。而正统的金丹大道,内炼先天内药的丹道才是正法。这个观点是否偏激,还有待商榷。而道家认为的先天之气,也叫元气,真气,是禀受于先天的,是通过父母而传给后代。其凝结形式就是元精(先天精),而元气又可由先天精所化。先天精藏于肾。故人体先天之气也是与肾密切相关。先天精也先天气可以互相转化。所以,在丹道修炼中,用于炼精化气的精是指先天精。是先天气的凝结态。而不是精液或精子。所以炼精化气中,将其精当成精液或精子,说明其根本不辨先后天,自然就不可以掌握好丹道火候之要,也不可能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炼精化气。这里说的是第一个先天之气的来源,禀受于先天,由先天精所化。另一个来源,就是采炼宇宙的先天一气。这个采炼则不同于一般的采气方法所得之气。而是在虚无状态下,先天之气不采自入。这在道家来说,就是外药之验。就是在虚无态下,宇宙虚空先天一气不采自入。而体内之精气神则称为内药。
  先说身中之元气,按道家的观点。先天之气(元气)藏于肾,以丹田命门为根本,先天之气源发于肾中,为命门之火烹炼而成并经三焦经布敷全身,以实现人体生命系统的活动,同时男女性生活中通过元精的传递,实现其生殖繁衍功能,产生新的生命。在这一过程中,作为生命能源的先天精气,会受到不断损耗。当其耗尽时,生命也就结束了。因此要实现长寿的目的,就要防止或减缓先天精耗损,通过“炼精化气”等各种养生手段,使业已损耗的先天精气得到补充和恢复。如能将先天精气恢复到青少年乃至孩童水平,那便是“返老还童”具备了童真体态。可以直接入手丹道的上乘修炼了。故而对于年老体衰,精气亏空之人来说,在入手丹功训练时,先要行抽油添命之功,也称“敲竹唤龟”之法。就象一盏灯的灯油即将燃尽,要让这个生命之火得以延续不绝,就要给灯添油。故而补精炼气,对于精气亏空之人,是必须要先行入手的法门。目的是让修炼者回到全精全气全神、圆满完全、无亏无损之元真童体的状态。回到这个状态才具备足够的先天精能进行炼精化气的功夫。

  从以上可以看出,先天元气之来源,其一:为体内肾中元阳之气所化。其禀受于先天。其二,为先天精烹炼而成。可以通过炼化元精补充,它还有另一个来源。就是宇宙中的先天一气。即丹家所谓的外药。从虚无态中采炼外药以充实体内元气。

性命双修论

  说到性命二字,有接解气功修炼的人,大多都听得多了。都在谈性命双修。那么什么是性命呢,又怎么双修呢?
  说到性命二字,很多人都自然的去理解成生命二字。人有之则生,无之则死。古人关于这类的说活论述很多,但难以给出一个具体概念。比如说“性有性根、命有命蒂”;“性者心也,发于二目;命者肾也,发于阴根。”从八卦的卦理来说,心为火为离卦,肾属水,为坎无卦。故离中之气称为火龙,其性宜飞,显出蒸蒸向上的趋势。坎中之气为水虎,其性宜坠,显出收敛,静藏之势。性命相交,有心肾交媾之意,所以古籍中的水火相交,心肾相交,龙虎相交,其实都是指这个意思。当然这里的心不是指心脏,而是指真意。古人关于性命的解释,我就不多谈了,我这里说一些比较容易理解的个人体会,大家通过这些内容,再去研习古人的经典。应该就不会过于茫然而有所得了。
  因为古人认为,万事万物都法于阴阳,自然性命也离不开阴阳。阴阳五行理论,不知道大家理解了没有。如果理解了,就当知道,阴阳中有一个灵活的辨证问题,不是僵死的内容。也就是说阴阳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来说,阴阳所述也有些不同。为什么从阴阳的角度来说性命,也同样是告诉功友们,性命也不要看成一个僵死的东西,不要认为性就是什么,命就是什么,在不同的层次,其所指的内容也有所不同。
  我们还是从古人的观点来展开。比如说,性者心,命者肾。是说性就是心脏,命就是肾脏吗?或说性是心气,命是肾气?都不尽然。上面也提到了,心不是指心脏,而是指真意,也就是心神。从道家的五脏之神的角度来说,心藏神,即心神。性为心之神。而命呢,肾也,肾为先天之本,也称后天之本,肾藏精,肾藏真元之气。我们再看性功的修炼,重点在修心性,修炼的主要方位为上丹田,上丹田有什么呢?祖窍,祖窍内方寸虚空处为元神潜藏之所。上丹田在头部,头部有大脑,是人体一切活动的指辉中心,靠什么指挥?心意!命功的重点呢,在下丹田,下丹田离肾藏近,肾藏元精。下丹田有气海穴,有关元穴。为元气之海,是吧?我们离性命指什么似乎慢慢开始走近了。性功的修炼不管怎么说,都与精气神中的神离不开关系,命功的修炼不管怎么说,都与精、气离不开关系。那么说,性功就是炼神,命功就是炼精气,对吗?有这个概念,但不全面。我们再看道家的内丹术的几个层次,先是炼精化气,然后是炼气化神,接着是炼神还虚,还虚合道。从性命角度来说呢?炼精化气,属命功,炼气化神,命功向性功过度的阶段。炼神还虚,还虚合道呢?性功修炼对吧?这样说完整了吗?似乎还不完整。我们再看炼精气与炼神的目的在哪里?炼精气,通过前面的讲解,我们都明白了,精气旺盛,人体经络就畅通,气血旺盛,人体就健康长寿,百病不生,返老还童。这是命功修炼的目的。性功呢,炼神,炼神有什么作用呢?我们从古人的一个词中可以了解。“神通”,神通是什么?古人所说的各种法力法术,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特异功能。这个特异功能有没有呢?有没有我们暂且不论,但从这个词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古人认为这些法力法术都是神通,也就是神作用的结果,对吧?那我们似乎可以这么说了,命功是练精气的,目的在健康长寿,性功是炼神的,目的在炼神通,炼各种法力法术,对吧?还是不太对,我们继续看。释迦牟尼(也就是我们说的如来佛祖,为古印度净饭王之子,佛教创始人),他说:“万般神通皆小术,唯有空空唯大道。”小术自然不是修炼追求的目标,修炼的目的在于求大道。所以道家说,在内丹术中,出阴神可证四神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境通”而不具六神通的另外两通“宿命通与漏尽通”。而这些神通只是修炼阴神阳神果位的副产品,并不是修炼追求的目标。阳神修炼的目的在哪里呢?道家说的是“长生久视”。长生就是指阳神合于大道,与天地共存,长存不败。久视呢?漏尽通,对宇宙的真谛,人生之本,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之意。也就是佛家说的大彻大悟的佛果。
  所以,回头过来看看,我们是不是可以说,从狭义来说,命功主要是以下丹田以及肾中精气为修炼对象的,目的使人体康健,益寿延年的修炼方法;性功就是以上丹田及心神为主要修炼对象的,修炼本性元神的,包括神通及思想方面的修炼。从广义上来说呢,命功是求得生命层次的长生不死,性功呢,是求得思想上的大彻大悟呢?其实,性命二字是很难准确的下一个定义的,但我们可以逐步的认识其本身意义所在。
  我们再回过头来,用阴阳来看性命呢。性为心火,当属阳,命为肾水,当属阴。一般来说,阳性的物质是可见的,有形的,阴性物质是不可见的,无形的。人体的形体是可见的,属阳性物质,人体的精气神呢,不可见,属阴性物质。而这个阴性中呢,又可分为阴阳。元神是性功修炼的根本,藏于心与上丹田,属阳,精气是命功修炼的根本藏于肾与下丹田,属阴。而元神呢,也可分阴阳,有阴神与阳神。精气有阴精与阳精等。这就是性命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道理。所以从不同的范围来看,性中有命,命中有性。所以道家主张性命双修,性中不离命,命中不离性。道家的阳神修炼就象佛家的法身修炼一样。属性功。但道家强调性功的修炼离不开命功的基础。所以,在炼道婴之前,有大小周天功,炼精化气,炼大药,让元婴(本性)服食大丹(大药)过关。而佛家除了一些象密宗、天台宗较重视命功锻炼以外,许多宗派都视身体为一个臭皮襄,不重视命功修炼,只把心思放在明理悟空的即身觉悟上。所以许多和尚的寿命都不长。道家主张性命双修,有一句话:“修性不修命,修行第一病。”此后许多歪嘴道士与和尚,不潜心修行,求真解,总在对佛学与道学的不同观点评头论足,说佛家只修性不修命,没有命基,出来的只是阴神,出不了阳神。佛家也有许多和尚说佛家追求大彻大悟,即身成佛,佛的层次比神仙高。都视自己的为最高最正宗的大法。其实,佛道两家的真正觉悟者,都知道佛道两家虽然修法不同,追求的根本是一样的。都是追求身心解放。都是大彻大悟,了生死。都是性命为纲宗。
  关于性命的问题,我们先讲到这里,当然性命绝不仅仅这里所说的这些,这里只是讲一个意思,对性命的求解,还要功友们在自己对各家典籍的研讨与自身的修炼实践中去慢慢领悟。

炼己述要

  “未炼还丹先炼心。”炼己是入手进入丹道的最初功夫。炼己为何?就是炼水源清浊分辨之功,即去浊存清之功。在道家称为最初还虚,由后天入先天之功。即找这个基本先天虚无状态。凡有杂念、存想、知见、睹闻、谷气等都属于后天之浊源,凡属无念、无虑、无识、无知,虚极,静笃皆属于先天之清源。就是要去浊源返清源。要做好炼己内容,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行为与道德方面的修养。二、就是时行心意锻炼。
   道德方面的修养,就是功德方面的内容。“德是功之本”,“无德何以言功”。修炼之人,在初其,虽然做不到“舍己利人”的大公无私。但起码要做到心境坦荡,利己助人。在不损自己太大利益的同时,尽可能的去帮助他人。多替他人着想、考虑。不可做出违背道德与良心之事。人性是本善的。人一旦做了亏心事,欺师灭祖,栽脏陷害,欺凌老弱,自私贪欲等,人心会感觉到不安。有这种不安的情绪,人就无法静下心来,更不要说练功了。而一个人乐心助人,从帮助他人身上找快乐,他的心境就会愉快,心中就没有不安。心情自然恬然无欲。善事做多了,心中自我的地位自然看轻,这样私欲就小,心中的欲望就淡。欲望淡后,心就容易宁静,不容易被外在的物欲所惊扰。这样入手练功,就容易进入状态。故而在我们修炼的同时,要从各方面注重品德的修养,这方面做好了,你的修炼才有可能成功。
  心意锻炼,就是收心。在道家叫“锁心猿、栓意马”,叫止念。“大道教人先止念,念头不住亦徒然。”人的心意就象猿猴与马一样动荡难以驯服。“人身好清而心扰之,人身好静而意乱之”若要进入“心无其心、形无其形”的先天妙境,就要驯服这个心,只有让心湛然常寂,才能得天地之造化。故,心意锻炼是炼己之要。
  收心之法很多。我们这里是通过调息之法入静入定的。为什么用调息呢?“息不调则心不定,心不定则气不凝。”心与息是相依的。而调息是否达标又可以说是你气功有没有入门的标准,故而,没有达到我们调息入静标准的人,我们是不主张其进行丹功训练的。因为息不调,心就难调,没有收服这个心,就没有辨水源清浊之功,丹功就不可能成功。即使强行训练,也只能达到普通的健身周天功的标准。故要筑基,先炼己。要做好炼己,先调息。再在平时注意积累功德。

[白话]筑基前勿忘炼己

  “万丈高楼平地起”,平地起就是打基础。打基础就是筑基。大家都知道修炼丹道也要筑基,所以自然认为筑基是丹道修炼的起点,是第一步。
  其实,这是不对的。古人常说“炼己筑基”,筑基前还有个炼己之功。炼己是干什么呢?就是收心。因为我们的识心很乱,有七情六欲,燥动不安,象猿猴与野马一样难以训服,你要炼功,你得收服它,古人叫“收心猿锁意马”。你得能收住这个心意才成。
  为什么要收服它?因为我们平时思考问题的有七情六欲的这个心,叫识神。神就是主宰你的那个意识体。我们身上有两个神。除了这个识神,还有一个元神。识神与元神是互为阴阳的。阴阳是此消彼长的。识神是不永恒的,它随你生而生,你死了,它就消失了。不恒久,不是你真实的主宰。元神才是记载你累世信息的,才是合于这个宇宙自然规律的意识体。只有它才能长存不败,合道永真。所以,它是合于先天的,叫元神,是你真正的主宰意识体。但我们的元神是很弱小的。平时都是强大的,燥动的识神主宰着你。元神没有地位,只能潜在你的祖窍玄关之内,寂寂的不动。只有把你的识神收服了,收住了。元神才会怯生生的探出头来,你才会看到它。你才能叫出它来。并训练它,让它成长,发育,壮大。洗尽污染,最后真正的主宰你,表现神通,体证自然的本质,才能合道永真。
  所以,要修本性元神,你得收心。把元神叫出来了,才叫先天修炼。佛家才叫禅。
  除此之外,“上药三品,神与气精”。内丹修炼的三品大药,除了元神,还有元精与元气。称之为“元”,它就是先天的。先天的精,藏于肾宫。在天人感通之时,元精就表现出来了,出现了活子时效应。只有在清宁无念,以元神知会它时,它才是先天精。而一旦活子时一起,炼己不纯,识心一觉,淫心一动,元精就不呆在肾宫里了,就离开肾宫。包括五脏之精,都要离宫(离开五脏)而化为后天之精,就走失了。不能采炼了。所以,要在筑基的时候,能准确无误的采炼元精,就要炼己纯熟,心意清宁,水源至清,元神会之元精,成功才有保证。
  而元气呢?叫“炁”,先天一气,宇宙的初始态,是一阳未判的一气状态。人的先天一气禀受于父母。很少,会随着生长而消耗。要让元气充足。就要得宇宙虚空的先天祖气以充实自身。先天一气是虚无状态的。要与虚无先天感通交流,也得进入虚无状态。就要炼己收心,把识心收了,才能入虚无境,才能天人感通,先天一气才可以不采自入体内。才能补充人体亏空的精气。才能保证筑基成功。
  综上所述,要炼丹道三品大药,前提就是收心入虚无。就要炼己。
  炼己有两个方面。一个是静坐中,收心猿锁意马。让识心收住,归复于清宁虚无的心意清源的状态。古人叫虚极静笃态。这时才有先天清源发生。另一个就是离不开道德修养。不重视道德修养,欲心就重,妄心就重。七情六欲愈来愈重,你就收拾不了它,你就主宰不了它。所以得存道德之心,行道德之事。德修好了,才能无私无欲,心念淡泊,心才收得住,才有可能返归先天。古人修德不容易。得侍候师父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守清规戒律,使心欲不乱。学师父的品行道德,理解道德要义,才能自然谨守,欲心不起,妄心不起。
  现在人多数没有这个条件了。怎么办呢?同样要在日常生活中炼己,做好道德修养。该做的,要义不容辞,不该做的,势可为而不为,让心中无愧不憾。慢慢的,自然悉心不妄。心念淡泊。心就好收。收住了,炼己才有可能成功。
  功夫不好做,只有去做才有可能成功。做不到,强行跳跃,只能走上歧途,终不能窥得大道门径。所以,炼己一定要纯,心要收得住,要能时时进入虚无先天状态。这就是火候。
  白话一通,修者共勉。

道德修养


    修炼与道德修养是什么关系?从哪些方面进行道德修养?怎样进行道德修养?这是摆在练功者面前的一个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非常值得探讨,引起高度重视。
    一、道德修养是炼已大要
    有些练功者在聚能养气方面已经掌握了不少方法,但还是静不下来,坐不住,功能功力都上不来。其原因是在炼已方面功夫不够。炼已功夫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行为道德方面的修养,二是心意方面的锻炼。
    所谓道德就是一定社会或阶级之间及个人同社会之间的行为规范或规则的总和。简言之,道德就是做人的规矩。
    所谓道德修养,一般是指在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方面,自觉按照一定社会道德要求,所进行的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等行动活动,以及经过自省、自检、自悟、慎独所达到的相应的道德情操和道德境界。
    练功者、修炼者的道德修养除与社会上一般的道德修养相同之外,尚有其独特的内容。就是它还包涵着气功修炼的境界。
  (二)德是功之本
  学练气功非常注重道德修养。练功先练人。道德的内涵是它包容的万事万物的各类规律和方法。合于‘道’的思想和行为是道德,合于‘道’的理是真理。所谓道德修养,即修德,就是要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都合乎‘道’,体现‘道’。也就是要了解和掌握生命、自然、宇宙运行规律,循律而动,达到生命自控、把握阴阳的层次。思想和行为都合乎规律,自然就会有高尚道德。
    具有高尚道德的人,也就是多做常做好事善事的人,平时往往心旷神怡,心地坦然,心胸坦荡。在这种心态下练功,由于没有烦人的事情干扰,就非常容易人静和入定,因而出功能就比较快,甚至出大功能、开大智慧、得大觉悟。历史上凡是功高的人,都是德高望重的典型。
    相反,心里有亏心事的人,练功是坐不住的。比方说,他曾经做过恩将仇报、吃里扒外、过河折桥、出卖同事、充当间谍的事,有这类行为和举止的人,总觉得亏心和不安。这样不仅仅是练功坐不下来,而且亏心者短寿。这也是一个规律。因为它总心绪烦乱,阴阳失调,气血妄行,营卫失度,百脉不定,脏腑功能也不行,德行不检,即使服玉液金丹也不能延寿。多行不义者,必亏自己的心,必短自己的寿。
    若干了坏事,如搞栽脏陷害,助纣为虐,落井下石,则更是怕原形毕露,怕被制裁。这种无穷无尽的恐惧、惊心,这种犹如过街老鼠般的心态,这种不良的刺激,会日积月累地形成潜在能量对他攻心。这样,一个人尽干坏事,总干亏心事,练功时就会静不下来,有各种各样的干扰。一旦入定还会出现许多恐怖的音象,搞得没法练下去。
    所以,光是学会了很多练功方法,而忽略了行为道德的修炼,还是练不成的。
    二、道德修养的内容
    道德修养的内容非常广泛和繁多。同时,不同的领域、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人,还均有不同的道德规范。每个人处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不同的时空点,都会有该时空点的特殊规范。遵循有关规范行事,即会显示“德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练功者就要遵循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是共产党员还要遵循共产主义道德规范,除之,还应遵循气功修炼方面所特有的道德规范。
    当前,对练功者来说,就是多行善事,多做好事。
    善事的内容非常多,比如济人利世,助人为乐,或者遵守社会公德,合道而行,尊师重道,尊老爱幼,以及见义勇为,敢于惩恶扬善,抵制邪恶。这种美好的行为可以在无形中形成一个令人愉悦、和谐、豁达、坦坦荡荡的心态。若再能弃除不正的习气和嗜好,按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言行,练功时就不会有烦人的事来干扰,自然长功就快。所以,练功人要有助人济世之心,要多行善事,做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好事的内容也非常多。在这里主要强调两条,一是为国家、为社会、为他人、为民族、为人类多做好事,做出贡献;二是为本门功法多做好事,做出贡献.谁做的好事越多,贡献越大,谁的功能功力长的越快越大。这里的原理或奥妙很简单,就是社会上多数优秀功法的创编人,在传功的时候,就把这种信号编入了程序,输入到他的生物计算机里,然后通过传功师的生物发射机,发出这种信号。这是一个全息信息,里边包含着传功师的全部东西,也包括了多做好事多长功的程序。谁接到这信息,按照这个指令做了,即真的做了好事,立了功,做出了贡献,谁真的就受益,功能功力自然长。这是已经被实践证明了的事实,许多练功人都有这个亲身体会。
  三、努力做到“慎独"
  道德修养的方法也非常多。重要方法之一是“慎独”。
  所谓“慎独”原属儒家用语。《礼记·中庸》中说:“真见乎隐,莫是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郑玄注:“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意思是说,最隐蔽的地方,最能看出人的品行,最微小的事情,最能显示出人的灵魂。君子在任何人看不见、听不到的情况下,即使是独居寡处,也自觉地不做任何坏事。可见,慎独既是自我修养、自我监督的自觉修德方法,又是其达到高度自觉的一种境界,用修炼者的话说,就是达到了“道德”的境
界。
    所谓道德的境界,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自自然然的境界,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境界。处在这种境界人的心境是非常超然、平淡、旷达的。
    陈毅同志在《六十三岁生日述怀》诗中,曾写道:“中夜尝自省,悔愧难自文。还是鼓勇气,改正再前行。灵魂之深处,自掘才可能”。我们应当学习古人和前人慎独的经验,努力进行道德修养,坚持以恒,达到修德的高层次。
    所谓修德的高层次就是“舍己利他”,敢于牺牲自己的利益来满足和维护他人的利益,做到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大道无私。期盼每位练功修炼者经过练功和修德,都能成为功德园满者。

中华道家修炼学提倡修德


    中华道家修炼,提倡修德。修炼特别强调每个人的根基,这个根基就是道德品质。修德是为修炼培养根基,直接决定未来修炼品位之高低成败。而且提倡道德修养,同时具备匡正人心之社会效力,故为中华道家修炼学所一贯重视。


修道先修德

    中华道家认为,修德是修道的前提条件。我们的本来天性,原是一片纯洁,合于大道,下生之后,因为产生种种后天欲望和贪求,逐渐使得本来天性受到蒙蔽和破坏,成为修炼大道的桎梧和障碍。修道之时,为了达到净化和完善个体生命的目的,就必须逐步清除这些障碍。这就需要做到积功培德,与人为善,常行方便,助人为乐,以培养自己柔弱、谦下、不争、慈善、宽容的大道情怀,才能做到返朴归真、回复天性。
    须知行得一分德修,即多一分光明;行得十分德修,即多十分光明;时时处处行功培德,则时时处处皆有光明。如此则无时无处,不在大道之中,自然逐渐扫除迷障,使自己的本我天性恢复纯净,阴霾尽去,而神光常存,合于先天,与道为一,自为修道之坦途,足可了证今生大事。道谚所谓:“人心不死,道心不生。”道家《玄门日诵早晚功课经>中诗云:
    真心清静道为宗,譬彼中天宝月同。
    净扫迷云无点翳,一轮光满太虚空。
    从修道的角度来说,即使令生暂且不能够行持到最高境界,也还可以完善人道,慈光日生,而增福延寿。所以生来向往修道之人,都有一定的德修根基,不可自暴自弃。古人云:“道不远人。”明白了修德,大道就在眼前,修炼人人可为,所谓“百姓日用而不知。”
    因此,中华道家修炼之学,从社会意义上来说,乃是一种广义的概念,绝非是一种狭隘的个人了脱。如果人人都去清修,那么社会谁来建设?家庭如何维系?所以笔者所述的修炼学,乃是广义的中华道家修炼学。(抱朴子)曰:“欲成天仙,当立一千三百善。”若非功德圆满,亦不可能达到最高层次。
    中华道家这种广义的道德观,就是以修德为重,提倡道德并行,以德合道。可见中华道家修炼学,不是一门消极的避世学术。从立身行世的角度而言,提倡修德,使人与人之间保持融洽、和睦、真诚、互助的文明关系,有利于社会秩序的建屯和政治环境的安定,对于社会道德文明建设是一种有益补充。
    中华道家修德,进一步还要求推诚万物,经云:“昆虫草木犹不可伤。”提倡以好生之德.保护大自然,对于维持生态平衡,防止环境污染,仍有可资汲取的现实意义。
    这种广义的修道观,概括起来只有一个字,就是“德”.这是一字真经。这种广义的修道观,体现了中华道家出世与人世并重的特点。


修德与修炼


  对于修炼来说,修德就是修心、修性、修念、修行。在丹道之中,修德、修性、修心、修念、修行,至关重要。因为修德的深浅程度,直接关系心性的变化;而心性的变化,又直接关系人身炁机的变化;燕机的变化,又直接关系人身性命,故不可不重视之。
    《黄帝内经》曰: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热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说明了种种心性之变化与内部气机的感应关系。古时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愁白了头发;《说岳全传》有“气死金兀术,笑死牛皋。”的典故。于此可见人的心性变化,影响之大.足以关系人的祸福生死,岂可忽视!以上都是后天情志的变化,而在先天炁机与中华道家修炼之内在关系,则只有在道书之内直指中的,曰:“静则炁生。”这句话,是中华道家修炼的基本原则。而要达到“静”的境界,则非修德功深,不可做到。
    俗话说:“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道德修养高深的人,与人为善,乐于奉献,对于内心世界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精神必然充实,胸怀自然开阔,心中平和,毫无芥蒂。所谓:“德正则心安,心安则炁顺。”如此在修炼之时,自然能够“金鼎黄芽日日生”,真炁日生,道修益进,则得道成真,指日可待。与此相反,假如心地不纯,德行欠佳,甚至心术不正,道德败坏,必使心神经常处于不安定状态之中,往往妄念起伏,心火炽盛,难得清静,对于修道是绝大障碍,即使从事功修,亦难以见到效验。
    中华道家修炼学认为:“性主七分,命主三分。”“修心人手,修心了手”。在性命双修的丹道体系之中,心性的修养至关重要。假如缺乏一定的德修作为根基,就难以承担修炼大事,甚至炉倾鼎覆,带来生命危险。这一方面,过去的修炼前辈有过许多惨痛的教训,不可不慎。
    总而言之.欲要探求中华道家修炼之秘奥,首先必须明白,修德是其根基。由此人手,以德悟道,道德并进.才能领会中华道家修炼学之真实义谛。
 [原创]调息训练述要

一、调息之法原文(摘于清宫太医汪昂所著的《勿药元诠》)

  调息:调息一法,贯彻三教,大之可以入道,小用可以养生,故迦文垂教,以视鼻端,自数出入息,为止观初门,庄子南华经曰,至人之息以踵,大易随卦曰,君子以向晦入宴息,王龙溪曰,古之至人,有息无睡,故曰向晦入宴息,宴息之法,当向晦时,耳无闻,目无见,四体无动,心无思虑,如种火相,似天元神元气,停育相抱,真意绵绵,{老子曰,绵绵若存}开自然,与虚空同体,故能与虚空同寿也,世人终日营扰,精神困惫,夜间靠此一睡,始彀一日之用,一点灵光,尽为后天浊气所掩,是谓阳陷於阴也。
  调息之法,不拘时候,随便而坐,平直其身,纵任其体,不倚不曲,解衣缓带,{腰带不宽,则上下气不流通。}务令调适,口中舌搅数遍,微微呵出浊气,{不得有声}鼻中微微纳之,或三五遍,或一二遍,有津下,叩齿数通,舌抵上,唇齿相着,两目垂帘,令胧胧然,渐次调息,不喘不粗,或数息出,或数息入,从一至十,从十至百,摄心在数,勿令散乱,如心息相依,杂念不生,则止勿数,任其自然,坐久愈妙,若欲起身,须徐徐舒放手足,勿得遽起,能勤行之,静中光景,种种奇特,直可明心悟道,不但养身全生而已也,调息有四相,呼吸有声者风也,守风则散,虽无声而鼻中滞者喘也,守喘则结,不声
不滞而往来有形者气也,守气则劳,不声不滞出入绵绵,若存若亡,神气相依,是息相也,息调则心定,真气往来,自能夺天地之造化,息息归根,命之蒂也。
  苏子瞻养生颂曰,已
方食,未饱先止,散步逍遥,务令腹空,当腹空时,即便入室,不拘昼夜,坐卧自便,惟在摄身,使如木偶,常自念言,我今此身,若少动摇,如毫发许,便堕地狱,如商君法,如孙武令,事在必行,有死无犯,又用佛语,及老聃语,视鼻端自数出入息,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数至数百,此心寂然,此身兀然,与虚空等,不烦禁制,自然不动,数至数千,或不能数,则有一法,强名曰随,与息俱出,复与俱入,随之不已,一旦自住,不出不入,忽觉此息,从毛窍中,八万四千,云蒸雨散,无始以来,诸病自除,诸障自灭,自然明悟,{定能生慧}譬如盲人,忽然有眼,此时何用求人指路,是故老人,言尽於此

二、调息的主要意义:
  调息是气功修炼的三大基本内容之一(调身、调息、调心)。对于在丹功中各阶段的呼吸方式与训练内容,我们将在以后详述。这里所论述的调息法,虽然是医家的内容,而且应该说是基础的入门功法,但其作用远远不停留在养生与入门的水平,故汪氏说:“调息一法,贯彻三教,大之可以入道,小用可以养生。”法门虽简,然可明心悟道,直入先天之境,同时又是最基础的入门功法。

  在长期在网络上与功友们的交流中发现,许多功友抱怨自己经过一段很努力的入静训练,但心总是难以静下来。而问他们是否开始经过了调息训练,但基本上所有人都将这个给忽略了。有些不知道练功以前还要调息,有些则听人说“息不调而自调”而忽视了调息训练。“息不调自调”这种说法,不能说其错误,但对一些人来说,是离不开调息这一基础功的。为什么调息能静下心来呢?主要有以下方面:
  1、心息相依,息调则心定。古人说:“息不调则心不定”。这在我们实际当中也是有体会的。比如你经过一次过大在运动后,在喘大气之时,心脏跳动是加快的。而我们平时情绪紧张之时,心跳加快,呼吸也会开始变得粗重。而呼吸均匀时,人心情也会恬然舒适。所以,我们要让心静下来,从息上下功夫,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方法。特别是到了息相之时,人也差不多到了我们筑基所要求的虚极静笃的状态。
  2、以一念代万念:守息,可以让我们意识专注于呼吸上,而自然其它杂念就消除了。这就利于很好的入静。
  要进行丹功的训练。收心是很重要的一环。要将到了虚极静笃,入于先天虚无状态,才能明辨水源清浊,才可为入手先天元精元气元神的训练打下前提。故而我推荐调息炼己,锁心猿,收意马。收服此心,炼己才算成功。这就是调息对于丹功训练的意义所在。
二、调息的主要方法
  下面,我们对调息法进行解释:
  “调息一法,贯彻三教,大之可以入道,小用可以养生,”三教,主要指佛道儒,但古文中的三往往表示多的意思,其实各家各派基本都不离调息一法。“以视鼻端,自数出入息。”就是凝神于鼻端前方寸的虚空处。具体就是两眼垂帘,微闭,但不全闭,眼中留一线光,到眼前一片朦胧模糊虚白的效果为度,视的部位是在鼻子前约一寸左右的地方,看这个地方朦胧模糊虚白一片。要注意,眼皮要松驰,不要刻意半睁。古人一词用得很好“两目垂帘”,就是眼皮看帘子一样,自然垂下而又不闭合,这样就能眼皮松驰,而不感觉到眼皮发紧、累。然后在数自己的出入之息。这里用数,实质就是意守呼吸,你可以数次数,也可以不守,意即心,意不离于息,浑然而随,就是心息相依。
  这里有两个作用,其一,眼鼻端本意是指鼻子尖,从古代各家法门来看,佛家释尊顿悟之法,就是这个简单的方法,观鼻端白。然后请深山中的古佛帮他加持,让他彻悟。然后,在接近拂晓之前,就突然开悟了。这是释迦自己的描述。这里的开悟的标志是什么呢?佛家说的明心见性。就是让自己的心灵涤尽后天的污染,让自己的心空明,然后本性自然显现。而道家也有这样的功法。特别是以性功入手的道家北宗,一开始就是安神于祖窍,也是观鼻端白的功法,让本性元神自然显现出来。与佛家的大同而小异。所以,这个作用,其一,就是现本性(元神)的,让后天之功,直入先天之境。第二个作用呢,就是很多人入坐以后,眼睛一闭,就是一片黑,在黑暗中神气自然昏暗,久之,就容易神志昏沉,容易不知觉中入睡了。是入睡而不是入定。静坐入睡,神昏气暗,是静坐的练功大忌。睡中神昏,定中神清宁,这是区别。故留一线光,能适当刺激眼睛,与神志,不易出现昏睡的误区。

  “至人之息以踵”古人说的至人,就是得道的大成者。“踵”是指脚跟。但这里不能理解为得道之人的呼吸是到脚跟的。“踵”,在这里应是“根”的意思。也就是现在人说的息息归根。根是哪呢?有人认为是淫根,有人认为是下丹田,也有人认为是山根(祖窍),其实,我想这里应该是“气穴”,即道家说的命门。在命门穴有肚脐(神阙穴)的连线的离前三分,离后七分的那个点上。是让绵绵之息,息息归于命门。
  “君子以向晦入宴息”、“古之至人,有息无睡,故曰向晦入宴息”。向晦,这里是指傍晚,天将黑之时。“君子”、“至人”在此时入宴息,至人能达到以息代睡之境。“宴息”一在人解释为休息。其实宴息与修息不同。宴息是什么呢?王龙溪解释得很清楚:“宴息之法,当向晦时,耳无闻,目无见,四体无动,心无思虑,如种火相,似天元神元气,停育相抱,真意绵绵,{老子曰,绵绵若存}开閤自然,与虚空同体,故能与虚空同寿也。世人终日营扰,精神困惫,夜间靠此一睡,始彀一日之用,一点灵光,尽为后天浊气所掩,是谓阳陷於阴也。”其实这不同于一般的休息或入睡,而是返观内敛。王龙溪认为,世人天天为着世俗之事与物欲,扰乱心神,让自己的心神都专注于外物与外事上,神就不断的消耗。以至于一天下来,人困顿疲乏。靠夜间一睡,让心神得到暂时的休息、蓄养。但这个收效是很低的,只够一日之用。而人中的那点灵光(元神之灵光)因为追求于外物,不返观让其自现,都为后天的阴浊之气掩盖了。故,要行宴息之法,让人心不外驰,耳不外听、眼不外视、四肢不劳,心无思虑。返观内敛,使先天精气神得以显现活跃,故能返归人的先天之态,返归虚空,让人心息相抱,真意绵绵似有似无。就能合于虚空,故能与虚空同寿。从中,我们可以知道,养生修炼之要,返观内视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段中提到“古之至人,有息无睡”。也就是说古代这些大成者能以息代睡。以前也有朋友提到过这个问题,就是能不能不睡觉,以练功来代替。其实,上面也提到了,睡觉的目的,是让驰于外物的疲惫之神得以休息与蓄养。而返观之道,就是了为使神不外驰,存养真神,灵光显现。是能起到养神之效的。以息代睡是可以的,但有一定层次,初学者,甚至未达上乘修炼阶段的一般做不到。训练有素者,一般能减少睡眠时间,而保持旺盛的精力,但不能完全代替睡眠。这里还有一种情况要注意。就是一些初学者,由于意念掌握不好,杂念不好抑制。练功过于兴奋等原因,在练功后,大脑皮层过于亢奋,造成晚上不能正常入睡,这不是正常的神足现象,而是过于兴奋造成的失眠。这与“神足不思眠”是有区别的。这种亢奋而导致的失眠,在第二天或是两三天内,会感觉精神困顿,疲乏,无精打采。神足的表现,是虽然每天睡觉时间少,但每天都能有旺盛的精力,神采弈弈,神清气爽,通体舒泰的感觉。这要区别开来。出现失眠现象的功友,关键是调整好自己的意念,注意清静自然,若有若无的要点,正确的习练调息法,也是对治失眠的特效功法。下面开始解第二段内容。
  “不拘时候”。上一段提到了,入宴息的时间是在向晦(傍晚)之时。但这里为什么说不拘时候呢?上文中说的,是指修炼者在劳碌一天之后,以向晦之时,调息入定,以达养神全神的目的,让元神得到充分的休养生息。但并不是说只有这个时间才可入功。功法本身,对练功的时间没有限制,任何休息的时候,均可放松下来行功。但最好每天的时间有个固定。如你定在中午及晚上的时间,那么在无特殊情况下,最好每天在这个时间坚持训练。为什么呢?因为人体有个生物钟,你每天固定的去练功。生物钟在这个时间就会产生一种自然反应。就会形成一种条件反射,在这个时间,自然身体就会出现很好的状态,练功的效果就会大大提高。而如果没有规律的去练,今天是早晨,明天是中午,后天是晚上,这样生物钟紊乱,就不容易在固定时间出现较好的功态,达不到较好的练功效果。
  “随便而坐,平直其身,纵任其体,不倚不曲,解衣缓带,{腰带不宽,则上下气不流通。}”随便而坐,说明了坐姿没有特殊的要求,不一定要盘坐,自然坐好就行。我当时,因为正在上初中,住的是学生宿舍,坐着“打盹”怕人笑话,故将坐势改为仰卧。但我现在不主张用卧式。因为卧式如果掌握不好,容易入昏睡状态。虽然坐势没有特别要求,但一定要“平直其身,纵任其体,不倚不曲,解衣宽带”身体端直,解衣宽带,经络就顺畅,气血就能自然顺畅的流通。“形正则气顺”。但形不但正,还要保证身体的放松。身体松不下来,一则容易疲劳,坐不长久,二则会导致呼吸与意识都松不下来。就会造在身体的紧张感,周身的气血一下不能顺畅的流通,甚至会因为一些部位出现酸胀而引起局部的气滞现象。所以后面说了“务令调适”。就是要让你坐下来后,不要急于用功,先让身体松驰下来,呼吸和缓下来,心情安静下来,全身都处在一种放松舒适的怡然状态。这时再开始练功。
  “口中舌搅数遍,微微呵出浊气,{不得有声}鼻中微微纳之,或三五遍,或一二遍”。口中舌搅数遍,古人也称为“赤龙搅海”,就是让舌头搅下颚处,下牙以内的空腔处。此处古人称为华池。搅动数次以后,然后微微张口,想着全身的病浊之气从口中微微呵出,呵的时候要轻,要自然,不要出声,以耳中听不到自己的声音为度。这里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如果你是面向东方练功,就转向非东方的方面呵浊。为什么呢?一般人练功,都是向东方呼吸吐纳,采清气,也许是为了保证东方之气的“清洁”吧。每次呵浊之后,鼻中微微吸气(纳之),同样是以听不到声音为度。次数可以是三次五次,或是一二次。以口中感觉清淡无味甚至微微发甜之时为止。建议每次练功前最好漱一次口,使口中保持清淡,利于入静。“有津嚥下,叩齿数通,舌抵上彧,唇齿相着”津,在这里就是指口水。是略带甘甜的口水。古人称之为琼浆玉液。认为炼津可以化精。古人认为这个津是非常重要的,对人体培育元气有非常好的作用。可以滋补身体。现代人研究发现,口水中含有很多的活性酶,对人体的营养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练功中,有津液产生,一定不要吐掉,要分口下咽。下咽时,要注意感觉咽下后,其流入下丹田的感觉。这对培养元气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包括后面讲到“舌抵上彧,唇齿相着。”这个简单的动作,也能促进口中津液的分泌。“舌抵上彧”,就是舌头抵住上齿龈,即上牙后有一排似牙印的凹陷处。这里要注意,抵住要自然,要松,不要用力去顶。
  叩齿,就是上下牙互相敲击。数通,就是数遍。我练功时,一般是以三十六次为准。唇齿相着,是说上下牙自然闭合,上下唇自然闭合,但不要用力咬紧牙关。这里的顺序是,赤龙搅海后,静候几分钟,口中津液满后,分三口下咽,然后叩齿36。再舌顶上颚观照玄膺。口中津液满后,随时下咽。然后是两目垂帘,观鼻前虚空朦胧之白。接下来就入手调息了。

  “渐次调息,不喘不粗,或数息出,或数息入,从一至十,从十至百,摄心在数,勿令散乱,如心息相依,杂念不生,则止勿数,任其自然,坐久愈妙”
  这里主要是讲调息的方法。就是前面的叩齿咽津垂帘等完成以后,就开始调和呼吸。这里主要要做到呼吸不喘不粗,缓、细、匀、长。开始数呼吸的次数,从一至百或至千。一呼一吸为一息。你可以只注意呼气,而不管吸气,也可以只注意吸气,而不管呼气。将心归到数息上来,不要散乱。直到心息相依、杂念不生的时候,就停下不数,任其自然而入静定。

  功法中提到的是“摄心在数,勿令散乱。”就是要让心中只有数息一念,勿生杂念。但很多人看到这里,把数呼吸的次数当成重点,这是不正确的理解。数呼吸,实质是让你心不生杂念,让心停在观息上。就是观照自己的呼吸,细细去品味呼吸出入绵绵之意境。而不是担心数字有没有数错数漏。数数是为了一心不乱,并不是功法要求之核心。故而在心息相依之时,要放弃不数,只是观息绵绵之境。在绵绵之息相中,其实身心已经大静下来,已经进入了深层次的入静状态。这里强调在此阶段中,“坐久愈妙”,以久坐,寂然灵灵之中,随意而无心的去观照静中的一切意境。境自生动,我心不染不随,只有空明。象静水一潭一样。如此心息相抱,则可返入先天虚无大定之态。
  “若欲起身,须徐徐舒放手足,勿得遽起,能勤行之,静中光景,种种奇特,直可明心悟道,不但养身全生而已也”。
  这里强调的是练完功后(这个功法中没有提到收功,只是调息到要停功之时,练功者可以自己按我们说的引气归元的方法收功较妥。)不要突然动作,不要快速的起身。要慢慢的将手脚舒展开来,最好加上一些轻缓的按摩拍打之类的。等慢慢活动开了,再起身。若突然起身,可能容易引起气冲,一些贫血的,可能会有头晕眼花等现象。
  还有就是要勤于习练。这其实是每个功法的要求。练功不勤,三天打渔两天晒网,自然收效甚微。

  练习调息法,在功中,一却景像都有可能出现。都不要心为所动,按功法说:“只可明心悟道。”这里的明心悟道,并不是要你去想去思考这个道是什么,而是叫你一心不动,心住于虚无功境即是。它的效果是什么呢?“不但养生而全生而已。”也就是不仅仅是养生的内容了,通过它,可以直接灵悟虚无先天之态(这里所说的悟道)。
三、调息四相:
  呼吸的四相“呼吸有声者风也,守风则散,虽无声而鼻中濇滞者喘也,守喘则结,不声不滞而往来有形者气也,守气则劳,不声不滞出入绵绵,若存若亡,神气相依,是息相也”:
  风相:耳朵能听见自己的呼吸声,似呼呼风声,为风相。守息守此风相,则气不能凝,使气散无功。
  喘相:虽然呼吸无声,但鼻中似乎阻塞不畅,或是刻意为不出声而强制压低呼吸,使其无声,这样呼吸同样憋闷不畅,或是呼吸始终感觉上气不接下气,这都属于喘相。守住喘相则使气於结不畅,容易造成憋闷气喘。
  气相:虽然呼吸不喘不滞,往来也很顺畅,耳中也听不到声音。但呼吸一来一往,非常“清楚明显”,这就是气相,守此气相,使人不能真正放松,徒劳无功。
  息相:呼吸无声往来顺畅,呼吸如游丝一般,绵绵柔柔,似乎消失了,而又似乎存在,非常微弱,心神与气息亦是绵绵细长,神息绵绵相抱,这就是息相。
  前三种相,都不是调息要达到的状态,调息要达到的是息相。但一开始入功,都不可能直接达到息相。一般都是前三种相的一种或几种。如何处理呢?练功者首先要明白,这三相在练功入手及初期都是正常的,调息的目的就是要把我们这三种非功态的呼吸状态逐步训练,直到调节到息相上来。这里要注意的是:1、不要刻意的要求自己处在息相上,这是做不到的。这样虽然绵绵细长也没有声音,但是是故意压制造成的,实质就是喘相。2、息相是在不断的守息中,由量变产生质变,心息不断归一,是终自然演变而成的息相。所是这里最重要的就是观息法。

  那么通过调息的训练完成炼己内容,要达到什么状态呢?
  第一就是如上所述的息相。第二就是虚极静笃状态,感觉神识中只有一觉若存,绵绵密密,无惊无喜,淡淡然然。第三,就是观鼻端的训练,到眼前似有虚白之光,活泼泼的动,似有似无。这实质就是性光(神光)开始显现。只有这样,才可凝神入气穴。这里要注意,不要强求内视上丹田去“看”出神光。只要微微照鼻端或祖窍,只管调息入虚无,神光会自现。出现以后,就要赏看性光。去留意这个光,光就会消失了。只不忘虚定即可。到了这个状态,自然我们可以开始筑基,凝神入气穴了。关于第三段内容,从上面的讲解,大家基本上都能明白了。这里简要说一下。
  就是说《苏子瞻养生颂》里说,饿了就吃,但不要吃饱,一般在七分饱左右。然后到室外自然散步散心。使腹中空了以后(不是感觉腹中饥饿,而是不胀不沉,这样气才能顺,腹部才能放松下来。)入室练功,姿势不限(坐卧均可)。只在摄身静修,身如木偶如如不动。“常自念言,我今此身,若少动摇,如毫发许,便堕地狱,如商君法,如孙武令,事在必行,有死无犯,”是说坚持摄身,就象遵守商秧的法律、孙武的(军队)号令一样。其实就是下定大决定,坚持练功,任何事情不能变更之意。然后就是象佛家,象老子那个观鼻端之法。“视鼻端自数出入息,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数至数百,此心寂然,此身兀然,与虚空等,不烦禁制,自然不动,数至数千,或不能数,则有一法,强名曰随,与息俱出,复与俱入,随之不已,一旦自住,不出不入,忽觉此息,从毛窍中,八万四千,云蒸雨散,无始以来,诸病自除,诸障自灭,自然明悟,{定能生慧}譬如盲人,忽然有眼,此时何用求人指路,是故老人,言尽於此。”
  后面应该太简单了,大家自己去解了。
调息述要补充说明之一:

  调息不要控制呼吸以达息相,而要令其自然入息相,对呼吸不要有任何控制,而只观其出入往来之态。
  调息调到息相,心静有一个过程,而不是一次练功就能达到息心大定的。
  可以说自古以来关于呼吸训练的方法不下于几百种。这些都可以称为调息训练。这些训练中,大多是有意控制呼吸的方式,通过不同的呼吸方法达到不同的练功效果。比如,深呼吸用于收功,武火呼吸用于炼药,文火呼吸用于养药等。而我这里让你训练的调息,不是让你控制呼吸方式的功法,而是一种把我们平时粗重的呼吸调和到微弱状态,甚至止息状态,以达到入静入定的目的。
  心与息是相依相存的,我们没有练功的人,因为平时的杂念多,呼吸也不会去训练,所以,一想静下来,你想来进行调息的时候,就会发现呼吸会很粗重,甚至上气不接下气,呼吸阻滞,或呼呼声响的现象。一开始调息的人,基本都会这样。这不是你调息方法不对,而是你心还很乱,呼吸本身还很重,不重就不必调了,是吧?而我们要做的,不是通过意识控制,将粗重的呼吸控制成为细微的呼吸,而是只静静的观照自己的呼吸,不加任何的控制,它要粗就粗,我就注意它粗重的感觉。就象一个小孩,在你面前是闹是静与你无关,你只注意他在闹还是静,而不加任何干涉。观息,就是静观其状态,只注意其变化而不加控制理会。
  这样下来,开始粗重的呼吸会慢慢缓和下来,原来上气不接下气的状态,会变得呼吸顺畅平稳,这时,心也开始平静下来。继续注意这个平稳的呼吸态,它就会继续弱下去,慢慢呼吸就变得柔和起来,这时感觉很柔和,但两耳还能听到自己轻微的呼吸声。而此时的心也相对比较静了,心思变得比较细腻柔和。继续观息,它就会更加深入,慢慢的听不到呼吸声了,呼吸也变得比较柔弱,但仍有一来一往的感觉。这就是到了风相这时心中也没什么杂念,平静,柔软,只存与呼吸一来一往的念头。再继续下去,呼吸就会变得非常细微,好象消失了,又好象存在,心里也极静,静得心中有点淡淡喜悦的念头,绵绵密密,不扰不惊。这就算初到息相了。再这样下去,呼吸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消失了,或说自己已经不知什么时候没在意呼吸了,感觉自己好象分不清东南西北似的,再下去,就突然感觉自己消失了,只有一灵尚存等等。这一切下来,都不是你控制而得的,而是你观息,让其自然而然逐步进入的状态。 调息述要补充说明之二:

  开始静坐时,心烦意乱,无法入静怎么办?应如何处理。练功中昏沉欲睡怎么办?
  
  首先这个道理你要明白,许多初学者入手开始练功。一收心返观,突然发现自己原来有这么多的杂念。即使在不练功的平时,也不觉得自己的杂念如此之多。是练功造成的杂念吗?

  我们先举一个事例,就是你在一个比较昏暗屋子里,阳光从窗口直射进来,你会顺着光线,看到很多游离的尘埃。而对于这些尘埃,其实我们空气里四处都是,但我们平时没有去注意,就感觉不到它们的存在。而一旦你注意了,他就清晰的出现了。很多人平时感觉不到什么杂念,但一坐来下,就感觉杂念多了,不是同一个道理吗?你平时没有返观内心,所以感觉不到多少杂念。而你一旦开始返观了,才注意到自己杂念多。这是本身存在的,并不是练功后多起来的。你能返观到杂念,也说明你的心已经开始静下来了。是吧?

  怎么去排除杂念呢?各派的法门非常之多。比如守息、听音、意守、观想、斩念法,一念代万念等等。其实我们还可以象对付尘埃的方法一样。你要让空气中的尘埃逐渐的减少下来,你不断的去强行压制是没有用的,给它时间,只随心观照,不惊不扰,让它自然沉积,我无动于衷,不去理会它什么时候沉积完。它自然就会慢慢的沉积下来。所以你练功要有一定的时间来保证,坐久了,必然生禅境。不用去担心静不下来。只管收心去坐,不惊不扰,顺应自然物化而沉积杂念就行。

  另外,你感觉昏沉易睡的话,你可以在功前做一些适当的不会太疲劳的一些运功,稍做休息以后再收心调息,也是不容易昏睡的。还要保证,不要在精神困顿时,想睡觉时练功,最好是睡好了以后,有精神了再收心练功。有条件的话,把静坐与站桩结合起来练功。能做到的话,打坐时,两眼垂帘,留一线微光,就不容易昏睡。


调息训练入虚无


[原创]调息训练入虚无

  题引:自拙文《调息训练述要》推出以后,受到了一些功友们的关注。但因前面作文之时,许多问题未考虑周详,存在的许多表述不清的地方,也因此带来了功友们的在实行过程中的一些疑惑。因此,在这次总结了诸多功友的疑问以及原文自身存在的一些言不达意的地方。我对调息训练的内容进行了重写。从另一个角度阐述调息的要领与方法。虽然是一次总结更新的文章,但也难免保证有许多不足之处。这需要大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交流经验,使之日趋完善。
一、调息简述:

  “调息”一词来源于佛家天台宗。天台宗认为,各门各派的功夫的修炼,都离不开三调,即:调身(形体训练),调息(呼吸训练),与调心(心意训练)。后来三调的思想被各家广泛延用,成为气功修炼的三大基本要素。
  调息是养生修炼当中呼吸训练的内容。呼吸的方法大致有这么五大类:外呼吸、内呼吸、内外结合呼吸法、屏闭呼吸、断息等。具体的呼吸训练方法有一百二十多种。可以说,不同的功法,不同层次的要求的呼吸方式也不相同。不同的呼吸方式可以治疗不同的疾病,产生不同的功能等。比如,鼻吸鼻呼可以治疗鼻炎,吸闭呼的训练,可以产生胎息,文火呼吸用于养内药,武火呼吸用于炼药等。我们这里所说的调息训练,是一种通过观息而调和呼吸从而达到收心入静的目的的呼吸训练方法。它来源于清代太医汪昂所著的《勿药元诠》中的调息之法。虽然原于此法,但可以说各家各派都有许多类似的呼吸训练方法。所以,汪氏在其著中写道:“调息一法,贯彻三教,大之可以入道,小用可以养生。”此法亦是我们进行先天内炼而选取的有效的入手功法。
二、调息的原理与意义:
  呼吸,我们称之为息。一呼一吸为一息。“息”者,自心也。可见心与息是相依的。息调则心定,息不调则心不定。这在我们平时生活中是有体会的。在你心意烦乱的时候,你的呼吸就会加粗加重。在你心意祥平静之时,你的呼吸就会轻柔和缓。我们进行养生修炼,不管哪个法门,都离不开收心求静的内容。你心静不下来,后面的功夫基乎没法谈。所以,为了收心求静,我们可以从呼吸上面入手。把呼吸调好了,心就自然静下来了,这是其一。
  其二呢,观息守息,也是一个一念代万念的入静方法。我们没有经过入静训练的人,平时心中的杂念是非常多的。纷纷扰扰,什么念头都有。而我们进行观息,心中专注呼吸这一处,心系一处,其它的杂念自然就消退了。这是调息利于收心的另一个原因。
  对于我们先天养生内炼的要求来说,我们是要求要能进入先天的水源清的虚极静笃的状态的。因为我们内炼的是先天的精气神。而先天的精气神要得以显发,必须返归先天状态,而先天状态的特点就是虚无,虚空一体。我们只有进入这个状态,才能与虚空感通,才能天人合一,得天地之灵气以养其身。从们我长期的实践中发现,要进入这个先天虚无态,虽然收心的方法很多。但调息可以说是目前最快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故而,我们选用调息的方法收心求静,直入先天虚无状态。
三、调息的主要方法:
  1、功前准备:
  在正式打坐之前,做好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可以使调息训练得到更好的成效。主要方面如下:
  A、打坐前,先净身。先排尽大小便,以免功中憋得难受。然后漱漱口,使口中清淡,没什么味,容易静心。
  B、关好门窗,堵上风源。可以防止功中伤风,也可以防止意外惊功。保证室温在10度以上,亦不可过热过闷。
  C、可以对室内光线进行调整。拉上窗帘,防止室内过亮。打坐时,要背光打坐。
  D、最好坐在硬板床上或凳上,这样比较稳当,要垫上软的东西,如坐垫,利于气血运行。
  E、宽衣解带,凡是不利于气血运行的,象手表、眼镜,发卡,领扣,皮带等,最好都解开,松开。松紧带不宜过紧。
  F、若功前有做较大的体力劳动或量大的体育运动。先休息一阵,放松平静后,再开始打坐练功。
  2、打坐的姿势及要领:
  可以采取盘坐式或普通坐式练功。盘坐可以用单盘、双盘或普通盘。要求要坐稳。加个意念,不摇不动。两手可以结定印:“两手拇指指尖相触,左手四指置于右手四指上(或相反),然后置于下丹田处。两肩自然下沉,两肘自然下垂。稍稍用意调整两手臂的角度,调整到百会气感最强时为度。这是古今实修者共同总结的东西。正确的姿势,可以采集宇宙超能。有助于自身功能功力的迅速提高!亦可将两手置于两膝盖上,两手心向上,有高血压或头部疾病的,手心向下。
  虚灵顶劲:其要领是以头顶百会穴为中心,头有意识的向上顶,往虚空中顶。好象要顶着一个东西似的。上顶的过程中,注意体会身体自然直起的感觉。然后再对胸背自然调整,将胸口微微内收,不要挺胸。体会腰背在虚灵顶劲的过程中,自然拔直的感觉。同时注意颈部,腹部以及全身放松的感觉。具体姿势的细节问题,可以参考《气功修炼三大基本要素》一文中的调身部分。
  若是自然坐,则坐于椅子边缘,这样身形自然拔直,两手心向上,放两膝盖上。有高血压或头部疾病的,手心向下。
  3、辅助功法及作用:
  在进入正式调息之前,做一些辅助的小功法,具有一定的养生保健作用,对正式调息也有很大的辅助功效。建议按以下程序进行:
  A、盘坐后,可以先放松身体,注意呼吸。特别是身体在活动后,呼吸比较粗重,心情比较兴奋,先放松下来,平心静气的坐一会,等心情平和,呼吸平缓后再开始吐纳。
  B、吐浊纳清:可以面向东方,先行“赤龙搅海”用舌搅舌下华池(下颚,下牙以内的空腔处),来回数遍,然后吐浊纳清,先转头向非东方的地方(南方或北方),微微张口,以口呼气,想着将身中的混浊之气全呼出去,呼到天的尽头,呼气要缓和,以耳中听不到呼吸声为度。然后以鼻柔匀细长的吸气,将东方清气吸入体内,如此一呼一吸为一息,共做三息或九息以排除身中浊气。
  C、舌顶上颚候津生:津,在这里就是指口水。是略带甘甜的口水。古人称之为琼浆玉液。认为炼津可以化精。古人认为这个津是非常重要的,对人体培育元气有非常好的作用。可以滋补身体。现代人研究发现,口水中含有很多的活性酶,对人体的营养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练功中,有津液产生,一定不要吐掉,要分口下咽。下咽时,要注意感觉咽下后,其流入下丹田的感觉。这对培养元气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舌顶上颚,可以促进口中津液的生成,可以治疗内分泌失调而导致的干燥综合症。在呼出身中浊气以后,可以以舌顶上颚,并以意观照舌下玄膺穴,则生津效果更为明显。舌顶上颚,是用舌顶住上齿后那一排似牙印的内凹的地方。顶时要轻松,要自然,不要用力,僵直。玄膺是舌下舌系带中间的穴位,它位于舌下玉液、金津的两个穴位中间。有些针灸书上,把玄膺的穴位标为海泉。玄膺一穴是津液之海、升华之源,能用内视去观照玄膺,则真精自然摄提而上,金液,玉液不仅是练功有效产生的一种现象,重要的是它是一种大药,吞腹和灌溉全身后,对祛病健身、滋养身体有很好的效果。
  D:鼓漱咽津:在舌顶上颚观照玄膺一段时间以后,口中会津液满口,这时就开始鼓漱,象我们平时嗽口一样,来回鼓漱十几遍后,分三口咽下,每咽下之时,也有咕嘟之声,而后用意注意其下流至丹田的感觉。
  E:叩齿凝神:叩齿,就是上下牙互相敲击,叩叩有声。叩齿,古人认为有凝神的作用,也就是能聚敛较高层次的能量。另外,现代人还认为叩齿有固齿的作用。所以,不练功时,平时都可以适当叩齿,一则炼能,二则固齿。一次的次数,以三十六次为宜。
  以上辅助功法完成以后,则心意也相对清净,可以开始入手调息了,调息之前,先再次舌顶上颚,然后面带微笑开始观息。这里强调面带微笑,其作用是:第一、面带微笑的时候,人的心情也会随之愉悦,这就有利于我们修炼。第二、微笑是最好的放松法,人在微笑的时候,全身都会处于松驰状态。第三、笑是入静的法门,人在笑的时候,大脑会处于一种空白状态。有利于我们入静甚至入定。第四、人在微笑的时候,会有提肛缩肾的感觉,是很好的强肾功法。
  4、调息的方法:
  经过前面的辅助功法的训练,我们心意基本上清宁了,气缓神清,这时候可以开始两眼垂帘或闭上眼睛。至于是垂帘或闭目,要根据你自身掌握的情况来决定。如果你能垂帘观祖窍,眼皮能放松,不累不难受,那就用垂帘。这样成效来得快,也不容易昏沉。如果你这个掌握不了,眼皮沉重难受,很累,那就干脆闭上眼睛守息。我们根据你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训练。
  先说说垂帘的方法:就是两眼自然下垂,微闭,但不全闭,眼留一线光,观注鼻端,眼前有虚白的一片模糊虚白光亮。然后意会鼻前呼吸出入的感觉。这里的要领是:心意微微注鼻端。眼皮要松,自然下重,不要刻意半睁半闭。为什么这么做呢?有两个原因:
  一则,一般人打坐,闭目,看不到光,神气就容易昏暗,特别是在比较困的时候练功,很容易昏睡。造成神昏气暗。坐着坐着,就睡着了,即使不睡,也是昏沉沉的,一点清灵的感觉都没有。这叫昏沉,是静坐练功的大忌。所以,我们眼留一线微光,这样眼睛有光线的刺激,则不容易昏沉,甚至昏睡。二则,这是一个快速见性光见本性的妙法。佛家的释尊顿法,道家北宗的安神祖窍都是这么训练。在这样凝神鼻端时,心能很快静下来,配合上调息训练,能很快进入虚无的先天清源状态,加上凝神的训练,则性光能很快的显发出来。
  但这里要注意的是,虽然这个是顿法,但一般人不容易掌握。一则眼皮放松不好,眼睛累,难受,静不下来。二则,要凝神要求你心要能快速清净下来,心未调好,心不静,强行凝神,不但见不到性光,还会头昏脑胀,甚至血压升高。如果做不到这些,我们倒不如把眼睛闭上,先调息入虚无,再凝神显性光。
  双眼微闭以后,你就开始注意鼻端的呼吸。如果杂念还比较重,你就可以数数。数呼吸的次数,数上一阵,感觉杂念少了、轻了,你就开始注意鼻端呼吸一来一往的感觉。开始,我们可以稍稍控制呼吸,让呼吸做到柔、匀、细、长,一来一往。如果,你有鼻炎的毛病,你就注意吸气,注意气吸进来,从鼻根吸入脑部的清爽感觉,呼气只是随之而已,并不太在意。这样可以治疗鼻炎的毛病。如果你没有这类毛病,你就微微的控制呼吸,每一息让它归于气穴。呼吸经细柔匀长,意念控制要轻微,不能重,意重则火重,就是武火呼吸了,容易过火伤身。在进行这样一段时间轻微的控制呼吸后,感觉呼吸顺畅了,一来一往比较畅快,你就不要再控制,这时候呼吸可能会变得更弱,更短,不再那么深长了,也不要控制,顺其自然,你只注意它一来一往的畅快感觉。为什么要注意这个畅快感呢?有了这个畅快感,心情比较愉悦,心意就会轻灵,就不容易昏沉,甚至昏睡。守这个畅快感觉,心会随息再慢慢的深入下去,呼吸变得绵绵软软,细微柔弱了,你就守着这个绵绵软软,细微柔弱,并随之继续深入下去。“顺其自然,坐久愈妙,其静光景种种奇特,直可明心悟道。” 此心在寂然灵灵之中,随意而无心的去观照静中的一切意境。境自生动,我心不染不随,只有空明。象静水一潭一样。如此心息相抱,则可返入先天虚无大定之态。总而言之,息在什么状态,心就随之守着它什么状态,心随息行。随之而观。从而最终进入虚无状态。
  要收功之时,微微加一个意念,我要收功了。然后慢慢的恢复神志,缓缓活动手足,活动开了,再慢慢起身走动一下。却忌在功中或收功时突然动作。收功以后,若身上有麻胀酸的不适的地方,用手给它揉捏开。直至舒服为止。特别是脊柱上有酸胀不适的地方,一定要揉开,否则时间一久,容易得柱病。无法根治。
  以上即是调息训练的主要方法。
四、呼吸的四相:
  呼吸有四种征相,即:风相、喘相,气象,息相。
  风相:虽然呼吸顺畅,但耳朵能听见自己的呼吸声,似呼呼风声,为风相。守息守此风相,则气不能凝,使气散无功。
  喘相:虽然呼吸无声,但鼻中似乎阻塞不畅,或是刻意为不出声而强制压低呼吸,使其无声,这样呼吸同样憋闷不畅,或是呼吸始终感觉上气不接下气,这都属于喘相。守住喘相则使气於结不畅,容易造成憋闷气喘。
  气相:虽然呼吸不喘不滞,往来也很顺畅,耳中也听不到声音。但呼吸一来一往,非常“清楚明显”,这就是气相,守此气相,使人不能真正放松,徒劳无功。
  息相:呼吸无声往来顺畅,呼吸如游丝一般,绵绵柔柔,似乎消失了,而又似乎存在,非常微弱,心神与气息亦是绵绵细长,神息绵绵相抱,这就是息相。
  前三种相,都不是调息要达到的状态,调息要达到的是息相。但一开始入功,都不可能直接达到息相。一般都是前三种相的一种或几种。如何处理呢?练功者首先要明白,这三相在练功入手及初期都是正常的,调息的目的就是要把我们这三种非功态的呼吸状态逐步训练,直到调节到息相上来。这里要注意的是:1、不要刻意的要求自己处在息相上,这是做不到的。这样虽然绵绵细长也没有声音,但是是故意压制造成的,实质就是喘相。2、息相是在不断的守息中,由量变产生质变,心息不断归一,最终自然演变而成的息相。所是这里最重要的就是观息法。
  以上是呼吸的四种征相。
五、调息过程中的心息变化过程:
  下面我们具体了解一下,在调息过程中,心与息会经历一个怎么样的变化过程,我们了解了这个过程,就能比较对照自己的练功情况,判断自己在调息过程中,处于什么状态,出现了什么样的问题,知道自己是否已经达到入虚无的训练目标。
  在我们开始辅助功法的静坐之时,调好身体姿势后,因为刚开始注意自己的心意与呼吸。因为大脑皮层还处在兴奋态中,呼吸还没有缓和下来,心很散乱,杂念很多,有可能越坐越烦,甚至想下坐的情况。而注意自己的呼吸时,发现呼吸很粗重,好象在喘气,有些上气不接下气的感觉。这时候,不要急着开始辅助功法,先平心静气的坐在那里,可以稍稍注意下自己的呼吸与心态,时不时的去注意一下,看看是否平静了,呼吸是否缓和了。没有缓和,也不要去控制,只要静静坐在那里就行。渐渐的,呼吸与心意自然会平缓下来。这时候,能感觉到现在杂念慢慢的沉积下来,心境慢慢的清朗明亮起来,身体也自然松驰顺畅起来,坐着不会累了,很舒服,呼吸也细微,缓和。若感觉身体仍不顺畅,可以再虚灵顶劲,体会身体松直的感觉,进行重新调整。心息达到以上状态时,再开始进行辅助功法的训练。
  辅助功法训练过程,都是在平心静气,心意清朗的状态下进行的。特别是舌顶上颚观照玄膺时,舌下生起甘甜,心神自然愉悦,心息会为清朗细微。
  经过辅助功法训练后,进入正式守息阶段,刚开始,可能呼吸会处在风相状态,不喘不滞,但呼吸比较顺畅,耳中粗听,即可听到呼吸一来一往的呼呼风声。若此时觉得自己察觉不到呼吸,那就再反观一下,看看是否是有意控制呼吸,不使呼吸粗重了。若有,则放弃控制,继续观息。过了一段,风声渐细,此时再继续细听,则可听到较明显的风声。风声细后,再进一步微微着意细听。直到感觉呼吸轻柔,听不到声音为止。此时耳中无声,而呼吸仍然一来一往有形有相。这就进入了气相状态。经过一段调息训练后的人,辅助功法完成后,可能直接不控制的情况下,就能直接进入气相状态。进入气相状态后,你再有意注意呼吸,有可有呼吸又明显了一些,那就再把它观细。这时候,心念已经比较细微,似空中游离的尘埃,似存在,而又不明显。因为这时候心细了,往往就未注意心息了,去注意身体的感觉了。这时身体也会产生相应的气感。全身或某部位温热、或清凉、或微胀,或麻酥酥、或哪里发痒,想去抓扰。(这时要忍心住)甚至感觉身体某些部位有气团跳动,窜动或是有压力感。常见的有百会清凉或沉重,或下丹田温热,或清凉等。或是感觉全身通泰温暖等。这是在这个阶段产生的气感现象。这时候,心往往会专注于这些气感。那就可以细心去体会一下这些气感。体会之后,气感可能会慢慢由弱变强,过了一些阶段后,再由强变弱。这时,再将心意回到呼吸上来。
  经过了气感的调理,身体健康会得到一定的恢复。呼吸会进一步缓和,心意也变得轻微。这时,我们观注呼吸,注意它一吸直吸入丹田气穴,一呼,不在意,随之而已。或是一呼,感觉浊气呼出,一团能量气团直下气穴。这个呼吸可以稍稍用意控制,注意它很细、很柔、均匀而又深长,虽然深长,但不明显。控制一会,就会感觉到身心微起一些畅快感觉,呼吸一来一往,细微畅快。然后就守着这个畅快感觉,不再有任何意识控制呼吸,它长就长,短就短,深就深,浅就浅,慢慢它又会轻微下去,柔弱下去。很快就呼吸微微,心意微微了。
  再下去,呼吸就变得似有似无,稍稍起意,好象还有点呼吸,但绵绵软软,似乎又摸不着它。只有一点似存似亡的心意与这个似有似无的呼吸相依相应。这就算进入初步的息相状态了。再到后面,则神息绵绵相抱,不即不离,妄念不起,欲念不生。绵绵密密不知所以,则在息相状态中了。
  在息相状态中,我们不要停止,继续住持在这个息相态中,自然相忘,慢慢就会突然感觉到身形特别高大或特别渺小。或是出现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方向感全消失了。再下去,突然感觉心念似有一动而又没有,突然就感觉不到自己的身体,感觉身心完全化在了虚空当中,只有一点灵灵的微微的意识尚存,其它,整个世界,身体,全消失了。这就算进入初步的虚无态中了。
  进入这个状态,是否就可以开始凝神了呢?还不可以,刚进入这个状态不久,心念尚不能自主,稍一起念,即会回神过来。退出这个状态。所以,此时应住守这个状态,不即不离,渐渐的身心轻安就开始出现。身轻安,就在这个冥冥状态中,突然一震一动,感觉整个身心瞬间都受到了施化,全身温暖快乐,精气充沛,受到了极美妙的滋养。心境安适,轻灵、微微灵灵而似快乐无比。这时,心念似乎开始明朗起来。但与前面的念头似有不同,此念明明,不扰不动,寂静而又可以把握。这就是真意显现了。这时方可以真意微微运转两目,虚守祖窍玄关,知而不守,默而不动,静静等待。不一会,性光遍灵灵欲动的显发出来了。
  以上就是调息入虚无的心息状态变化的全过程。

[原创]活子时述要

  要了解“活子时”,首先知道一下子时与子时练功。
  古人将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就如同我们将一天分为24小时一样。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一天的十二时辰分别为:子时(23点至1点)、丑时(1点至3点)、寅时(3点至5点)、卯时(5点至7点)、辰时(7点至9点)、巳时(9点至11点)、午时(11点至13点)、未时(13点至15点)、申时(15点至17点)、酉(17点至19点)、戌时(19点至21点)、亥时(21点至23点)。

  古人认为,万事万物都法于阴阳,一天中的时辰也分为阴时与阳时。其中,子、丑、寅、卯、辰、巳为六阳时,午、未、申、酉、戌、亥为六阴时。而阴阳之间又是对立统一体。阴阳之间是此消彼长的关系。阴极而阳生,阳极而阴生。亥时为阴极之时,子时为阳生之时,这个时候,天地之气机也处在阴极而阳生的状态。
  而我们人也是一个小宇宙体,与天地的气机变化是息息相关的。在天地阴气至了极至而元阳初生之时,人体内的元阳之气也开始萌动,先天之精在这个时候自然萌生。这时,借天地阴阳交变之机炼化精气,就有夺天地造化之意。这时是进行炼精化气的最佳时机,所以古人提倡练子时功。
  子时元阳(先天精、真精)萌动是的反映的,主要表现为:
男性会出现阳举、阳亢的现象,甚至久坚不下,会阴部位会有轻微的震动,而女性会出现子宫震动或收缩、会阴轻微震动,阴户抽动,乳房膨胀的现象。此外,还有男女共同的现象:如下丹田的暖融如春之感、内气在下丹田内旋动,身体绵绵软软,如温水浴后的感觉等等。这些就是先天精生的现象。在这个状态下要及时把握火候行炼精化气之功,将先天之精化为先天之气。
  当然,这些现象从人的观察来看,并不是每人都在子时出现,随着年龄与体质的不同,出现这些现象的时间也不同,因人而异。
  而且,对于多数练功者来说,一天中也可能在任何时间出现象子时精生的现象,这时同样须按子时的方式进行炼精化气,这就是古人称的“活子时”,也就是任何时间身中出现的类似子时才出现的精生现象。
  活子时与丹道修炼是密切相关的。道家丹道修炼的核心就是精气神的修炼。而且是先天的精气神。《高上玉皇心印妙经》云:“上药三品,神与气精。”而精气神三者,先天精是基础。所以,要进行先天精的采炼。先天精的产生,就在活子时。故修丹功,“活子时”修炼是重要内容。
呵呵,这本身是立基完成,功修者精气充足以后产生“活子时”的修炼内容。原本计划不在预修期内讲的。既然问起,而且,许多人层次不齐,有些本身就会有精气充足而产生元精的现象。所以为了让大家能把握时机炼精,可以说各家炼精的法门有所不同,这里简单的讲述一种采炼之法。供参考之用。具体的采炼之法,我们后面再谈。
  采炼活子时元精,首先要把握火候。在收心入静,凝神入气穴,冥冥寂照下丹田,静待一阳来复之机。直至混然忘我,混沌寂灭,入虚极静笃之机,元气突然发动,化为元精冲动阳关(女性亦有性冲动之感),此时阳物勃起而坚。这时容易使人心生欲望。这里的关键就要在于阳物勃起冲动阳关而心虚寂然欲心未起之机而采。虽有冲动感而阳物未坚,则药苗嫩,药力不足,不可采。而阳物举起过壮,欲心一起,则精走熟路,先天精即化为后天之精。已经不是先天之药了,不可采用。如果昏睡而觉迟,此时阳物久举而坚,处于极度亢奋态,此则阳壮性烈,不可强采。这时可以寂守阴跷(会阴一窍),自然呼吸绵绵,息息归于丹田,等阳物即将由盛返衰之机,而无欲心时,抓紧时机采炼。

  除了在静坐还虚中一阳动而采以外,平时工作生活中,突然有一阳来复的活子时,或是在睡醒后,欲望未起阳物坚而不烈之时,均要抓紧时机采炼。随来随采。随采随炼。
  采药的方法是:在阳坚而不烈,欲望未起之时,可以提肛缩肾,将元精抽提于脑,再沿任脉入下丹田。即:鼻根吸气时,将肛门,会阴,外肾(睾丸阴襄)与内肾一起缩起上提,加意元精从会阴(生死窍)随着吸气,沿督脉抽提于脑。清精入脑,脑中随之会有清凉舒畅之感。入脑后,闭气稍停留,而后呼气,眼神随呼气往下,以神领元气随息从任脉而下入下丹田。如果准确把握的话,一般三至五个呼吸,外肾(阳物)即可缩尽。外肾消退以后,则停止采元精,开始炼药。
  炼药之法:采用武火周天的方式。吸则有心,呼则有意,吸要轻爽悠扬,呼要随意顺畅。不要猛吸猛呼,亦不可急促呼吸。吸气为采取,引丹田内药从会阴尾闾沿督脉上行到百会,呼为烹炼,内药随息而沿任脉降入丹田,将丹田气机散开。如引36息或72息为止。而后行温养之法。
  温养:即放弃武火周天之呼吸,行自然呼吸,熏蒸温养丹田,心意绵绵,心虚神安,寂然内照温蒸,时时以真意相守,似丹田有火种绵绵不绝,悠然长存,心息相依,神气相注而养十分钟左右,即可收到炼精化气之效。
  每次出现活子时之时,均按上法把握火候,进行采炼。温养。
  另外,要特别强调,若产生欲望以后,则先天精已经化为后天精,不可采用。 补充说明:

  活子时的现象,一般是在炼功者精气充足的情况下,在无欲无念的状态下自然出现的阳举(女子为性快感)现象。现在一些练功者,因为精气不足,难以出现活子时精生阳举的现象,而从丹经上简单的理解成活子精生时就是阳举,兴冲动。因而往往通过一些外在的刺激以达到阳举、兴冲动而未泄的现象当成了活子时。这其实是大谬。通过外在的欲望与刺激而产生的阳举冲动现象,不是精气足而自然表现的精生现象,内在的精也不是先天自然之精,而是后天之淫精。这样采炼的后患是无穷的。不但不能强身健体,反而要损伤五脏六腑,使大脑神志混浊,发昏发痛等。古人在修炼中是最忌采浊精的。
  一般精气不足,不出现或极少出现活子时的练功者,应在炼己完成以后,行抽油添命之法又筑基(立基)。主要方法是凝神入气穴,守虚极静笃。 [原创][研讨]四禅八定研习

  鉴于论坛多数会员,对静定的层次尚不十分明析。现在从四禅八定中,对禅定的层次做一次尝试性的解析,供大家参考。
  佛家修炼非常注重戒、定、慧的三无漏学,也称为三增上学、三胜学等。三增上学是有层次之分的。简单的说,首先要持戒,这里对于在家修行之人,可按五戒:戒杀生、戒偷盗、戒邪淫、戒妄语、戒饮酒;十善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言、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悭贪、不瞋恚、不邪见;菩萨戒(略)等次弟而修。对于出家人则按沙弥(尼)戒,具足戒等次第受持。持戒的意义这里就不说了。持戒后要修定,为什么要修定呢?因为我们生活在物欲的世界里,心随物乱。心散乱,就看不清真相,就象一潭水不宁静,就照不清物影一样。修行就是要了解世界的真像,就要定心,就要修定。只有修出了定,才能深入的观察世界的本质真相,也就是苦、无常、无我和空等。因为有所执,有所求,有贪、欲,故心苦无边。而且佛家认为世界的万物是无常的。为什么说是诸法空相呢?因为佛家认为万相是无常的,不恒久的,有生灭的,所以不是本真追求的东西等等。看清世界的本相,就是慧,本心智慧。所以戒、定、慧是三无漏学,是佛家认为一般人须按此次序来修行。是不是一定要持戒呢?一般认为不持戒,心就不能定下来,但有些人不持戒,可以直接修定,佛家认为这是因为他有宿世善根。这里要不要持戒才能修定,我们就不多说了。我们主要是通过松静而达到定的。
  (待续)
禅定是由梵文(Dhyana)翻译过来的,音译为禅那,其意是静虑。静是静观,虑是思虑,也就是令心静定、专注不散。观就是观察,寂照。所以修习禅定的核心不外乎“止”、“观”二字。止与观并存,循循深入。观明即止,从而继续深入,止于其境再观。举例而言:如我们一开始观照内心,发现内心杂念繁多,就止其纷繁杂念,面静观一念,一念观明以后,继续止其一念再观深层之念,观明再止,不断深入。止,就是息止,观中令其自然停息,止住,而不是强制停止。观是静观,寂照。以心空明映念之相。心似一明镜,令物相(心念)在其中自然显明。
  要了解四禅八定,首先简要了解佛陀说的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为萦萦绕绕的世界,为财、色、名、食、睡等五欲之界。心随五欲牵制而迷于五欲之中。色界是在欲界之上,色为物质,物理。是离欲众生之处所。此间众生离于五欲之扰,心中无欲而有物有形。无色界处于色界之上,是只有心识而无形无色众生的居所。
  四禅八定,是佛家的上乘修炼法门,佛陀在成道途中,也曾以这些禅定做为助缘。首先要了解“四禅八定”,不是说“四禅”加“八定”,而是八种定境。是四禅定加上四空定共八定。四禅定指的是色界的四种定境,四空定指的是无色界定的四种境界。四与八之所以并举,是因为佛家认为色界与无色界是相对的,在色界为禅,在无色界为定。四禅八定指的是三界中的色界与无色界的禅定,在其之前还有欲界,所以在四禅八定之前还有欲界定修,包括“欲界定”与“未到地定”。四禅八定还属于世定修法,故在四禅八定之后,要圆满,还要进入灭尽定,即“清净禅”,“最上乘禅”,为成佛之禅,在道家叫炼虚合道。
  (待续)
因为色界是要在欲界的基础上进入的。故而,禅定开始,要首先是欲界定。欲界定根据心态的不同,又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粗心住、细心住、欲界定与未来禅(未到地定)。静坐入手,就是从欲界定开始。
  粗心住:开始静坐之人,返观自心一般会发现心很散乱,杂念纷扰,越坐越觉杂念越多,收拾不了。其实这就是观的第一步。并非我们不静坐的时候没有杂念或杂念少,而静坐时杂念多起来。而是我们未静心返观时,不会注意到自己的杂念存在,不会注意到自己的心乱。曾举过这个例子:就象空气中有很多游离的尘埃,而我们平时不注意,不会感觉到空气的不净(有尘埃),而我们在一间透着阳光的屋里,就能透过光线看到空气中的很多尘埃,那是我们静心观察到了。所以,我们静坐返观自心之时,心就的杂念就在我们的心中的这个观照的“明镜”里纷纷扰扰的显现出来了。观到了,其显现了,就要让其自然息止。就象尘埃自然沉积净化一样。我们不惊不扰它,可以用数息,观息,存心一念,其它杂念自然渐渐止息下来。从身体上来说,也会坐不正,心乱,会坐得这也不顺那也不顺,身心是一体的。心乱,身也不正,身不正,心也乱。我们平时坐不正,在禅坐中,就要慢慢调正。心与息也是一体的。心乱息粗,息粗心也乱。故而数息调息,让息渐渐细微下来,柔和下来,杂念自然沉积下来,心自然明朗清细起来,身体自然顺畅起来。粗心住的成果有三个标志:身体自然松直不累,心念越来越细微,呼吸也细微缓和。但心念还会牵在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上,此为粗心住。粗心住后之相,类似于我们在调息训练中,止滞相,喘相而入风相(唯觉呼吸往来有形)的状态。
  细心住:是在粗心住的基础上,身息心自然协调,身体自然调节平衡,无须用心矫正。呼吸自然和缓,不喘不滞,心意细微安定不乱。久坐不累不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身心息。此阶段成果之相,类似于我们调息训练中的心念细微清明,呼吸不觉往来,不闻有声,微微似存的状态。身心清爽柔和,不累不惊不乱,心意微微的状态。
  欲界定:在细心住的基础上而得。在此之前,我们的妄念,还要有心去克制,去收去制。而进入欲界定后,我们不必加以控制本心,心自然妄念不起,欲念不生。在功态中,类似于我们进入息相之态。感觉身体绵软,心念不起,微微存于一识,与绵绵似存之息相依相融。身心大静,绵绵不绝,清净非常的状态。在平时,对事对物,也不容易起心动念,心随物乱。感觉会心性恬然淡泊,不用用心去控制心识,自然任心不动的状态。这就是欲界定境。这三种状态,还不能算是真正的禅定,只是普通之定。
  未来禅:在欲界定的基础上,继续修持,在浑然忘我中,在某个时候,突然感觉身体消失,不知道身在何方,没有了方向感,只觉自己身如虚空唯有一灵一觉尚存,似有似无。这种感觉是在静坐是发生的现象。这个状态,是我们调息训练后期的进入的虚无态(不是虚空大定,是虚无态)。在道家丹道修炼中,属于炼己还虚的层次。是进入先天修炼的开始。因为在这个状态下,才有本性显发的可能。佛家认为进入这个状态的人,不会因为身体失调而生病,要想不病,在禅坐中,就要达到这个未来禅的状态。从道家修炼来说,进入虚无态,先天一气不采自入,对身体滋养调理。但佛家未来禅的状态,与道家虚无态相对来说,只是道家虚无态的初步,比真正的虚无态层次略低。为什么这步称为未来禅呢?因为到了这个状态还不是禅态(色界四定为禅),其尚在欲界,但即将进入色界的四禅天的,故称未来禅,也叫未到地定。在其后,就要进入真正的四禅定了:即初禅、二禅、三禅、四禅。
  也有另一种分类法,将四禅八定前的欲界定与后面所述的初禅统归为初禅。我这里按禅前的归类。
  (待续)为了便于大家理解与掌握,我对其中的后面三个层次观与止做一个解释。
  总的而言,观,就是以心观心。心似一面明镜,在心中的思绪在这个明镜中自然显现。就象明镜照物一样,不是本身有意去照,去寻找。而是其本身无意,而其各像在其中自然显现分明。止,不是制止,不要用心去强制,而是观着它,而无意于它,令其自然沉积休止。
  对于细心住而言,进入细心住,心中之念已经细微。呼吸往来有序。这时可观息观心。观息呢,就是让往来有形之息自然表现,而我们不去惊扰。刚开始,会渐得呼吸又开始明显(是明显而不是粗重),是不是真的变重了呢?其实不是,而是在别的杂念淡去以后,只存一物(念,息),是心镜中显现,它就显得显眼了。我们不惊不扰,它就慢慢自然的微弱下去,深沉下去,往来悠扬后渐渐淡化,这就是止,不是有意而止,而是自然息(停息之意)止。观心也如此,微观此细细之念,先显而后息止。
  对于细心住阶段,多数人身体还会产生相应的气感,这在佛家禅定中并未提到。气感的表现主要有:热、胀、麻、凉、痒、跳、刺、沉等。身体或某部位温热,身体某部位有气胀感或感觉整个身体微胀,或是产生麻酥酥的感觉(若为麻刺或阴冷,则可能你练功环境地磁场偏阴,需换地方练功),或感觉百会清凉,丹田清凉或是某处清凉,也可能觉得身上某处发痒,有些难耐,想抓扰,这时要忍住,不要去抓扰。还有的会感觉身上气窜气跳,好象有气(团)在四处走动或身体部位跳动,或感觉身体微微发沉,或是身上某部位感觉到气的压力感。这些都是气感现象。是禅坐起得初步成效的标志,是得气的表现,要正确对待。练功不是以气感为目标,气感也是很初级的东西,不是什么高层次内容。所以,我们心念不要入在气的外在感觉上,仍然继续观照心息。
  另外,许多练功者把这些气感现象归结为“八触”现象,对不对呢?对于一般的气功训练,这么认为是可以的。但这个不是后面初禅中所提到的真正的八触现象。所以禅修者,不要因为得气而错误的以为自己已经证得初禅。这里的八触,是欲界禅修中的气感现象,此时的心未完全静下来。而正定中的八触现象,是身心入虚无后又开始动觉而产生的知觉,其效应也与这些气感现象似相同而大不同。
  对于欲界定的观与止:这里首先要明白的是,离五欲(财、色、名、食、睡)是不是从此就与此五项无缘呢?是不是再也不愿意求财,再也无性欲,再也不吃东西,也不睡觉呢?有些东西可以接受,有些东西,对于现实生活中的人来说,实难接受,是不是这样?其实,这里说的离五欲,并非此意。而是说五欲已经不扰你心,你的心也不会因五欲而激动不平。如,不会再为聚财而耗尽心思,不再天天思淫欲而使心乱不平,不在与人计较名利,不再贪图美味而天天失心等。也不再因为昏睡而天天昏沉。而是会感觉精神健朗,心境淡泊微微喜悦,情不为物欲牵扰。
  在于观与止的功夫上,主要观心息相依身心大静的微妙状态,在静观中心不着其境,渐然忘我深入下去。而在平时呢,也要注意内观身心的宁静态,在待人、接物与处事上,内观心境恬然淡泊,微喜不悲,清心爽朗,乐善利人,这些都不是控制而得,而是自然而为的心理状态。
  在未来禅的观止,生活中与欲界定相同,微喜不悲,其心不扰。在禅定功态中,要观身体消失而只存一灵的状态。渐渐过度到混然忘我,心意空灵态。
  (待续)
在未来禅的层次上,修行者如果不懂观止之要,就容易走上一些极端。因为在这个层次上,人也会有淡淡的欢喜心。在感觉身体虚化前,会有一种形像高大的感觉,感觉自己顶天立地。这种顶天立地之感,容易不知觉的植入修行者的潜意识中,心中的妄心,自我优越之心就会油然而生。接下来就会进入虚无态,感觉自己化在宇宙虚空当中了,只有一点神识尚存,感觉自己伟大无边,心无涯际,感觉自己场能无比之大,充塞宇宙天地间,万物皆在我场中。这种状态,往往会被人当成道家的炼神还虚态,将这个虚无态而只有一灵神觉,当成了阳神还虚。道家在炼神还虚的论述中,还有粉碎虚空万千化身之说。所以这个无边的场能感,很容易就被解成了炼神还虚的万千化身。对于修佛而月粗心不定之人,就会觉得自己是无处不在,无处不如来的佛的境界。虽然收功后会发现自己还是处在凡夫俗子的境地,但其潜意识中会支配自己,不愿承认自己是凡夫,任由虚妄之心放大,而不知止息。从中便可明白,德修的重要性了。特别是前面出现的一些功像,如“气感之八触”很容易被人误以为自己得到了初禅正定之八触。这之后还会出现一种好象开慧的现象,即感觉这些让自己明白了以前看过的一些经典中的内容有所明白了,然后就去找经典比对,越比越象,最终觉得就是它了。结果就以为自己开慧圆满了。这些都是不踏实修行,强猜佛意造成的现象。其实都是一 些似是而非的东西,心里一厢情愿的想成了自己得证果位,结果只能盲目终身了。所以,修行者一定要注意此阶段的层次与功境,不要迷失自我。若迷失的,一定要清醒的从迷中解脱出来,踏实坚定谦躬的前行。
  所以说,这个状态还处于欲界层次的定,而不是色界的层次,因为修行者还主宰不了自己的心,就算知道自己虚妄也控制不了,更不要说不能观到自己虚妄了。这就是不懂止观之要的缘故。有心即起,观到妄心就要即时止住,不使其虚妄下去,才能离欲进入色界的初禅修炼。
  (待续) 接下来讲讲初禅。
  身心不动,情欲不扰,定力逐渐加深,身心轻安犹如虚空境界。什么叫“心轻安”呢?是指其心已能自主,能遣除收服各种贪、爱、喜、忧诸烦恼,心不被情欲所缚,心能常轻松、安适,快乐,就是心轻安。身轻安,是指其中元气充盈,身体康健,精力充沛,并常常享受先天一气滋养所生的快感,这就叫身轻安。这个先天一气是道家之说。所以,这个阶段,类比道家,是进一步的虚无态,或说是真正的虚无态。道家提出在虚无态中,先天一气不采自入体内。要按佛家的层次来说,还属于未到地定(未来禅),还不是初禅正定。但这个没有绝对的分界线,这个也可以划为初禅阶段,是未到初禅正定的现象。
  这里还要注意的是,从欲界定至未到地定有可能出现两种情况影响进入初禅正定。一是“定心过明”,即在定中可种颜色的光,或看见日月星辰等;也有的一定一至七日不出定,而且在定中可能会出一些神通现象,如天眼功,天耳功,预知能力等。二则是“定心过暗”,即定中毫无知觉,如熟睡一般。这都影响进入正定。
  初禅正定在以上基础上继续修出的离欲界心,这时定力越来越深,甚至可以一定一日至七日,原本虚无虚静下来的身心又慢慢开始动起来,在定力加深的过程中,渐觉身虽存在,但轻如云影而开始知觉起来,这就产生了初禅正定的动触,也称为“八触”,即:动、痒、冷、热、涩、滑、轻、重等八种感觉。这种感觉是在身心大定虚无之后而渐明的八触,不同于一般的气感现象。现加以区别:
  动:就是突然感觉身体动摇起来,或感觉有动摇,而外在来看,是没有动摇的。我们并看不到外面有没有动,如何区别是坐不稳的动摇还是动触呢?关键看阶段,初坐坐不稳的摇动,那是身体不定,杂念较重,没有经过细心住,未来禅,这样的动是实动,而经过欲界定,未来禅的训练,确实自己能够自然盘坐不动的,在色身似存的状态下轻摇起来,为动触。
  痒:感觉全身似有虫行,麻痒难当。不是局部痒,而是全身痒,这是一定要忍住,不要抓扰,这是痒触。
  冷:不同于气感的清凉感,而是全身发冷如冰,极冷状态。这时要有一个信念:很快就会发热起来。实质上,冷过以后,也会很快热起来。
  热:不同于一般局部的温热感,而是身热如火的大热,有的人是先冷以后再热,有的则是直接身热。这都不是出偏,而是体内增阳化阴的过程,是功夫上升的标志。
  涩:即感觉身体象树皮一样粗涩,紧绷似被捆的感觉,眼睛发涩,舌、耳等都发涩。
  滑:感觉皮肤柔软细滑,身上,脸上都滑滑的,舒服异常。
  轻:感觉身轻如鸿毛、如影、如云,似要飘浮起来,有些人甚至可以真的出现飘浮现象。这时不要紧张,不要害怕,要顺其自然。
  重:感觉身体沉实,如盘石稳重岿然。
  这是进入初禅正定的八种现象,这是心意转变在身上引起的变化。这八种现象,有些人可能都出现,也有并不全出现,出现一个或几个动触现象。这就是进入初禅正定的八触现象。八触现象过后,就要出现“十功德”现象。(待续)
接下来说说十功德。十功德是在八触之后产生的现象。是初禅进入正定,进一步深入的结果。这里首先要知道的是这个功德不是我们平时说的修功修的道德问题,而是十种功境,是禅定收到的效果。
  这十种功效是:空、明、定、智、善心、柔软、喜、乐、解脱、境界相应。
  空:虚豁无碍。即功中本应虚空,空空如也,豁然旷大,无拘无束的样子,如自在境。这种感觉不好描述,有点类似于你置身无尽的空间,不受任何约束,大自由的样子。
  明:即定中光明。这种明不是光照感。而似洁白如纸如透玉。净明之感。满世界皆洁净无染,心中圣洁净透,透亮,如明镜皎月。素白,如白布白纸白玉之无形而只有本质中的白。这在道家丹道中,类似虚室生白的现象。有些人会出现似有形像呈现之影。
  定:心归寂定,安稳不动,一心无念,不散不乱,微微一动皆无。
  智:即定中出现慧觉。似智慧光明。有种灵光一闪而似驻于此一闪景定格的样子。似乎一切想通,豁然开朗。心中没有疑惑之相。
  善心:即出现惭愧、敬、信的心态。
  柔软:即心性远离粗犷,浮燥,不自主之态,变得心性绵绵密密,丝丝柔柔,自主心神。
  喜:定中生欢喜。油然而生的淡淡喜悦心。心中是时保持淡喜态。
  乐:喜之升化,进入欢乐状态。妙悟由此而生。巧妙,开明。
  解脱:无烦恼即菩提。摆脱了各种俗欲,如贪婪、自负、悲观、骄傲、嫉妒、粗暴等等,定心不干假、丑、恶之事,心情无拘束,特别开朗。
  境界相应:身心一致,“一心”。思想与全身都住于一种状态,不为八触所动所扰,自我控制无偏无离,定心于一境中。
  也有将初禅分为五支,即初禅的五特点:觉、观、喜、乐、一心。
  觉:是身体对外境的知觉,不是欲界之觉了,而是色界的初禅心态变化之觉。也就是前面所说的八触。
  观:内心的观照,映照。即空、明、定、智、善心、柔软心,境界心之映照,不好细分。
  觉与观也被译成“寻”与“伺”。初禅状态,有寻有伺。“寻”是比较粗重的心念,“伺”是比较细微的心念。欲界定也存在寻与伺,如粗心住为寻,细心住,为伺。欲界定为寻、未到地定为伺。故寻与伺有些相对的概念,即有粗、细之分。即,觉则念粗,明显,观则念细,精微。
  喜:即心中欢喜。
  乐:五根之快乐。
  喜乐,即“离生喜乐”即脱离欲界之扰,在定中内心欢喜,心中解脱而快乐。即十功德之:喜、乐、解脱。
  一心:即境界相应,一心不动不离。
  初禅八触与十功德也有不及也太过之分。如动触,动摇太大,即太过,而始终定住未动,为不及。十功德中之空,空中什么都没有,死空,绝致无知无觉为太过等。也就是要有相应的尺度火候,不可两偏。
  进入初禅以后,因为离欲而生喜乐,故心态有质的转变,自然超脱离欲界,身心明、净,内喜于禅触。这个阶段有可能因为离五欲,可能不思眠,甚至不睡觉,以息代睡。食量也可能减少。平时心静绵然,微微喜乐,常常内照于内心之喜乐中。
  初禅虽然寂定,但仍有细细之思察,对禅触仍有分别心,故心不能完全寂静。初禅的状态,相当于气功训练中入静的中上层次也可以谈得上是定,初定。类比丹道周天,即类似于小周天阶段及大周天的前期六根震动之相。八触与十功德与六根震动有类似效应,但比六根震动层次上略低。
  (待续) 
[学习资料]人体三丹田的主要作用简述

  道家认为,人体中有三块最好的田,即上丹田、中丹田与下丹田。除此之外,其余皆是不毛之地。因为三处均称为丹田。故在许多气功修炼者中,因为没有深解其道,故将三丹田混为一用。这是不对的,虽然有三田,但其作用是不同的。做为预修,我们简述其要,深层修炼内容,我们将在修习中进一步深入。
  一般初学练功之人,都是以守下丹田开始。守此以养元气。为什么定位在这个地方养元气呢。因为这个部位靠近肾脏,元气往往由元精炼化而成。而人的先天元气又藏于肾。从道家真种论来说,下丹田这个位置靠近肾(水),“水源”充足,又适合阳光(上丹田神光)的下照,这个地方又是先天气与后天气转化的枢纽,为呼吸之根,故守些窍以育元气。
  自古以来,对下丹田位置的说法不一,就是各家丹法中,对下丹田也有不同的见解,有脐下四横指的,有脐下一寸三的。有脐下三寸的,有说是气海穴的,也有说是关元穴的。还有说是脐与命门前七后三位置,也有说前三后七的。这些都是因人历功法而异。我们下丹田的位置,可以定在脐后脊前(命门穴前)连线的前三后七的位置。称为命门(不是命门穴)或气穴。
  中丹田的位置说法比较固定,就是指胸口膻中穴,即两乳连线的中点位置,也叫乳溪。男性一般不守中丹田养气,因为男性以炼精为主,下丹田靠近肾,利于炼元精。而女性提倡守中丹田。因为中丹田靠近肝脏,肝藏血,女性练功以静养阴血为主,所以女丹功要求女性注守乳溪。第二个,女性在例假期守下丹田容易对下身造成过大的压力,容易引起血崩,有性命之险,故提倡女性在例假期不守下丹田而守中丹田。另外,因为中丹田内有胸腺,可以抑制人衰老。长期守中丹田,胸腺分泌旺盛,可以预防衰老以收驻颜养颜之效。女性还可以因此斩赤龙(绝月经)而回到女童似的精气完足的不漏体态。故女性在丹功训练中,要以守中丹田为主。
  在道家上乘修炼阶段,中丹田是养胎之所。道胎将迁此温养。
  上丹田在祖窍往里的一点的位置,主要指这一块区域。也有称性宫,泥丸宫,玄关等。其虽然称之为丹田,但一般不用于聚气养气。它是藏神之所,道家认为人的本性真种-元神藏于此窍,对上丹田(玄关)的修炼主要在于炼神养神,让本性从中显发,获得生命层次的超越。
  这就是三个丹田的主要作用。
[学习资料]道家五品仙说

  道家修持也有分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分为小成法,人仙;中成法,地仙;大成法,天仙。《钟吕传道集》曰:“人仙不出小成法;地仙不出中成法;凡神仙不出大成法。此三成之数,其实一也,用法求道,道固不难,以道求仙,仙亦甚易。”又曰:“仙有五等者,鬼仙、人仙、地仙、神仙、天仙之不等。皆是仙也,鬼仙不离鬼,人仙不离人,地仙不防地,神仙不离神,天仙不离于天”。
  1、鬼仙
  不按玄机妙理修持,而欲速成,以旁门小道行之,虽神识内守,一志不散,静定之中阴神尽出,岂非鬼乎?引鬼不同无修持之鬼故曰鬼仙,其实为鬼。
  2、人仙
  修持者不按玄机妙理循序渐进,得一道中之一法,一术,苦心坚持不移;使五行之气误交误合,练就体质坚固,外邪不能浸入,人常安少病,益寿延年,此为人仙。也就是小成法。如得一法而行之,不肯抛弃世俗,绝七情六欲,只能安乐延年而已。
  3、地仙
  按玄机妙理,法天地升降,取日月长降之数,知用年月时,明五行辨清浊,断七情、绝六欲。三田反复,烧成丹药,永镇下田,炼刑往世长生不死。即达到金液还丹,水火既济等法。引为中乘之法,是为地仙。
  4、神仙
  在地仙基础上,厌居尘世,继续按玄机妙理,行十月怀胎之法,行抽坎添离之功,五气朝元,三阳聚顶,阴尽纯阳,炼气化神,身外有身,脱质升仙,脱凡体神返三岛逍遥自在,是为神仙矣。引为大成之法。
  5、天仙
  是谓神仙厌居三岛,而传道人间,道上有功,功德圆满,受聘以返天庭是为天仙。此即按功而论。
                       --摘于 孙剑平 蓍《内丹术》 [功法专题]会员共修站桩功法

  一、练功时的着装要求:
  为了保证身体放松,建议你穿宽松的衣服,最好是较松的松紧带的裤子,最好穿运动鞋之类的,最好是布鞋,要轻松舒服的鞋类。这样能保证身体气血的顺畅。

  二、站桩的基本要领:(松、静、定):
  松:在摆好站桩姿势开始后,就开始调节身体的松驰程度。从头到脚,一个部位一个部位的注意放松下来。然后再站桩过程中,也要注意随时纠正身体紧张的情况,哪里紧了,就哪里注意放松。要使整个站桩过程中,都保证身体轻松自然。
  静:练功前,可能因为杂念,或是心中有不良情绪,或是有急于求成的心理,或是有追求功效的心理,或是有严格要求自己按标准做的心理(强制心理)等等,都要抛弃。使心情舒畅愉快。心中休闲,恬然的状态下再开始站桩。可以想一些休闲的,雅致的事情,把心情调节过来。心中有淡喜,自然心静恬然。
  定:要凝神反观内定。虽然不要求大定。但要求微意凝神。目视前方,似看非看。眼前虽然好象看着前面景物,实际心神不注于物,微微凝于身体,观照体内。(可以认真体会一下这个要领),这是心定。身也要定,要加个意念,不出现自发动功,身体也要定住,加意不晃不摇,形像高大,稳若泰山。
  三、具体站桩功法:
  1、功前准备:
  先放松自然站好,面向东方,先注意呼吸,待呼吸平和,心情安静之时,微微用鼻吸气,想着将东方的清纯之气吸入体内,然后向左或右转头,(不对着东方),用嘴呼气,想着将全身的不良情绪,病气浊气,疲劳昏沉之气做一口全呼出去。注意体会呼气后的身心轻淡感觉。然后再正对东方吸气,侧转头呼气,如此反复三次,感觉身心清淡为止。
  2、站桩姿势要求:
  两手自然下垂身体两侧,两脚平行张开,比肩略宽。眉心舒展,面带微笑,眼睛平视前方,似看非看,头有意识的往上顶,体会上顶时,身体自然正直的感觉。然后,从头到脚按松的要求,放松一遍,体会全身逐渐放松的轻松感。然后想着自己形像高大,顶天立地,稳若泰山,不摇不动。
  3、意念的调节:
  按以上姿势调整以后,先按静的要求,调节好情绪,待情绪愉悦后,开始凝神返观内定。微微留意身体。接下来微微意想,头顶天空晴朗明净,(即使是在室内,也想头顶是明净天空)。然后观想自己身心透明,有一个长管的透明的漏斗,它的管子从头顶百会顺着身体的中间直通到下丹田,然后加意明净的天空化出真阳之气,从百会漏斗直注下来,不断的顺着管子,往下丹田注,体会下丹田被真气流注的感觉。这个意念加过以后,就一直体会下丹田真气注入的感觉,细致微妙的体会它。心情温暖祥和。真气越注越多,慢慢的往身上漫延。象水一样,慢慢的上涨。到喉部就行了,不要超过喉部。然后开始收功。
  4、收功时,意想全身的真气逐渐往下丹田凝聚,收缩,越凝越小,密度越来越大,形成一个光亮的小星星,定在下丹田处。
  以上过程每次三十分钟以上。
  5、收功以后,缓慢活动身子,不要突然大动。然后,适当的拍打按摩身体。
  6、呼吸问题,全程不管呼吸,也就是自然呼吸。

玄关一窍


  丹道修炼中,玄关的开启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关于玄关的说法,历来不一。有的指脐轮,有的指顶门,有的认为是气穴,有的认为是印堂,也有认为是泥丸宫。也有说法认为玄关有三:为上、中、下三个丹田,也有认为玄关一窍,不在身内,也不在身外。是个四大五行不着处的虚无之窍。也有人认为性光即是玄关。到底哪个对呢?而且,这个玄关也被传得很神秘,很神奇。甚至有人认为证得了玄关,就已经成仙得道了。
  对于我们丹功修炼,当然也要有我们自己的观点、看法。
  “玄”是什么?老子“道德经”第一章就说:“此两者(有、无)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在这个意义上,是道的意思。所以道家又把自己叫成玄门。入道即是入玄。“关”,是个门径,但要突破它又有一定的难度。是个难关。玄关,就是入道的这个门坎,这个难关。打开玄关,就是初得大道门径了。入了这个境,即是得玄关。
  怎么才算是初窥大道门径了呢?我们通过前面的知识的学习与虚无的训练。知道道体本源是虚无的。是空中有灵,是真空妙有。人身中能合于这个本源的,是先天的精气神,即,元精、元气与元神。这三者的核心,仍是元神。元神显发,昭昭灵灵,洞彻明朗。在《太乙金华宗旨》中,将这个叫做天心。说这个天心就是玄关。凡人天心永闭,圣人可启天心,天心一开,能使愚者大智,可证长生之道。天心不启,终要短折。元神显发则天心开启。而元神呢,藏于泥丸宫这个方寸之处,也就是我们说的性宫(离宫)。从这里可以看出,入玄关的关键一窍,应是这个离宫。是不是将这里守开,即得玄关呢?
  从前面的探讨中,我们知道,要入玄境,就要返归虚无先天。通过我们调息训练的经验来看。要返归虚无先天态。关键不在守窍,而在“坐忘”。将我们燥动无常的识心收住,把思想放空,自然相忘而入虚境。入了这个虚无境,可以说是回到了先天状态,算是初窥玄境了。但这只是窥见而不是入、不是开启。这时虽无动念,但心仍“明白”。在这个状态下继续恍然深入。在冥冥中,突然脑中一开。这个开不好形容,你说它是开,有开启的感觉,但是无形的。说有一种微爆感,也有,但是无声的。就是有一种无声的爆开洞然的感觉。或是说是一震而开。这一下来得迅猛,又觉得突然而觉。这时候,身心两方面都会有相应的变化。有一种不同于我们平时的酥麻感,细致入微的而又混厚的无形能量,瞬间从四面八方的虚空注入全身,全身轻快安乐无比,周身酥软麻木,有瞬间施化之感。也就是我们说的入虚无采炼先天一气的效应。在内心上,则有天心启现的标志。在这一爆一震之后,身心一片光明朗彻之感,心神豁然洞开,通身洞彻,横无涯际。在《太乙金华宗旨》中,称为“洞然豁然”、“恍然洞彻玄妙之旨。”这个洞彻感,难以用语言文字描述。在心性景观上,即是一片白,即古人说的虚室生白的境像。这个白,不是眼中所见的白光,也不是想出来的白。可以说是心性洞朗明彻而得的白感,也是实实在在的白感。就象将你溶入一片洁白颜色之中的感受。似白玉无瑕。很多人,特别是初入玄关者,因为一惊而动念,即出玄关之境。主要是因为定力不够的缘故。所以,在玄关境中,不能动念,一动念则退境丢功,所以,没有任何功法可言,只有一心定处。心即天心,灵灵而不动,欲住于此境中,只有两字,即“凝”、“定”。即以天心真性之意凝住,定于此境不离不动。凡念一动即失功境。这时候,我们也能真正体会到,这个天心与我们识心之不同。它的寂静,它的明彻,它的真常,是我们平时根本体会不到的。其中真心性,要是师传的话,非心心相印不可。只有得其境者方可领会。在入得玄关之后,定心玄关,心意似乎又渐渐明晰起来。但这个渐明的是天心真意明朗可控,而不是那个燥动不无常的凡念了。在这个状态下,我们就可以开始凝神,让这个真正的元神显出他的样子来了。
  从以上我们可以知道,玄关不在身中,也不在身外,不可着于有形。虽然性体藏于泥丸宫这个方寸之处,但守之而不可得。虽然要以本性合于虚空,但也不能有意守虚空。存意虚空,实则有意,说到底是有形之相守,不经坐忘,不得真虚空。所以,玄关的特点 “机发则显露,机息则隐藏。”本来就是虚无定所之窍,只有功夫至其境进才开,退出功境之时则自然隐藏。只要我们经常存神坐忘,则每次入功,轻车熟路,就可次次直入玄关而直修先天之功了。
  关于玄关一窍,我们暂时论述到这里。在后面的训练中,我们还会涉及到玄关的相关内容。大家还可以找一些各家关于玄关的论述,参考类比。会有更大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