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伏迎處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05:33:26

出伏迎處暑


2009-08-21 13:55:05   華夏經緯網

相關專題:

    本週六將送走伏天,週日即迎接處暑。處暑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四個節氣,在每年的8月23日,此時太陽到達黃經150度。《歷書》曰:“鬥指戊,為處暑。暑將退,伏而潛處,故名也。”

    處暑是反映氣溫變化的一個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處,去也,暑氣至此而止矣。”“處”含有躲藏、終止意思。處暑意思是炎熱的暑天就要結束了,因為這時三伏已過,或近尾聲。各地都有“暑去寒來”的諺語,它是溫度下降的一個轉捩點。但專家說,在處暑過後,晴天的下午,有時炎熱也不亞於酷暑,所以有“處暑處暑,曬死老鼠”的民俗諺語。

    處暑後,綿綿秋雨有時會提前到來,因此,諺語還有“一場秋雨一場寒”之說。“立秋下雨人歡樂,處暑下雨萬人愁。”在人們的傳統觀念中,還是不喜處暑下雨。立秋落雨,則整個秋天風調雨順,而處暑下雨,整個秋天就大雨滂沱,難以收拾。好的是雨過的清晨,陽光細細密密地漏進屋內,許是濕漉漉沾了些水汽,便覺一絲微涼,秋的成分就在一場場雨中增加了。

    民間有“七月八月看巧雲”之說,而處暑節氣正是農曆七月。這個時節,柔和的涼風習習吹來,讓人感到陣陣涼爽,而不像夏天那樣的熱風,讓人難以承受。雖然古人說,“土俗以處暑後,天氣猶暄,約再歷十八日而始涼”。意思是,處暑後還要經歷大約十八天的大汗淋漓的日子。但處暑被認為是代表天氣由熱到冷交替的轉捩點。

    節氣的由來都是和農事活動相關的,處暑也是如此。我國古代將處暑分為三候:“一候鷹乃祭鳥;二候天地始肅;三候禾乃登。”這個節氣,翱翔于空的老鷹開始大量捕獵鳥類;天地間萬物開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類農作物的總稱,“登”即成熟的意思。“秋不涼,籽不黃”,涼爽對農作物的生長也是十分有利的。處暑以後,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日較差增大,晝暖夜涼的條件對農作物體內幹物質的製造和積累十分有利,莊稼成熟較快,民間有“處暑禾田連夜變”之說。為了糧食有一個好的收成,農民必須在這個節氣加強對農作物的最後管理。

    處暑前後,中國傳統重視的節日有七夕、中元節,再往後推還有農曆七月晦日的地藏王生日。這三個節日,都是告別的節日,都是捨棄和眷戀的儀典。七夕雖然有愛情的浪漫成分,但是中國古代愛情經典更多具有濃厚悲劇因素,現實人間不能撞破紅塵的鐵墻,就在另一個空間裏實現“團圓”。《孔雀東南飛》裏哀哀和鳴的鴛鴦如此,《梁山伯與祝英臺》裏翩翩起舞的蝴蝶如此,七夕鵲橋會“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但更長的時間裏卻要隔著銀漢迢迢相望。民間將農曆七月稱為“鬼月”。“鬼月”之說,應該是附會于中元節與盂蘭盆會的一種民間說法,而中元節與盂蘭盆會確實又都是和祭鬼相關。民間慶讚中元的民俗活動俗稱“作七月半”或“中元節”。“月到中元照衢明,小兒競擎荷葉燈。成群結伴遊巷陌,銀花萬點似火城。”描繪的就是舊時中元節的情景。

    處暑時節,民間有“處暑吃鴨子”的傳統。處暑以後中午熱,早晚涼,晝夜形成較大的溫差。“一場秋雨一場涼”的氣候特徵明顯。今年的處暑之時,人們應該注意養生之觀。

華夏經緯網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