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通胀:别为赢一时而输一世(转自搜狐理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3:50:27

抗通胀:别为赢一时而输一世 10招让你不赌也赢

 你赌不起的通胀

  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通货膨胀率的峰值接近15%,

  最优惠的利率达到21.5%,美元汇率崩溃;

  1994年的中国,CPI指数上涨24.1%,

  一年期存款利率为11%,国债期货炒到爆仓,接下来连续几年经济“软着陆”

  2009年,美联储印钞速度史无前例,

  中国的货币信贷规模达历史峰值,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暴涨?

  Inflation Dangers Threaten Our Money

  现在的年轻人,对于物价狂飚的印象模糊,

  但种种迹象表明,历史不会忘记。

  一方面,专家学者为通胀是否会来,何时来争论不休;

  另一方面,各路商家渲染通胀威胁,

  期望借此把房产、黄金、藏品卖个好价钱;

  更多平民百姓关注的是:手里的钱会不会“毛”?

  现在布局资产是否还来得及?

  货币的时间价值是构成财富管理理论体系的重要部分,

  但货币价值变动的时间曲线

  可不像人生财富曲线那样有规律可循,

  不可控的因素会令这条曲线上窜下跳。

  如今,一场全民“赌通胀”的运动已然掀起,

  但又有几人对货币的运行规律了然于胸呢?

  当别人狂热的时候也许我们需要冷静,

  通胀,真的不是谁都能赌得起的。

  策划、执行/本刊记者 王雪吟、张志峰、罗燕红 图/Getty

  CPI已经深入每人心中,面对可能来势汹汹的通胀,一场全民赌通胀运动的掀起也就不足为怪了,看看这三位先行者能给你带来怎样的启示——

 他们,这样来对抗通胀

  房价迅速反弹,股指连创新高,还有原油、铁矿石、铜、天然橡胶?大宗商品、能源期货“涨”声一片。前些日子经济学家还在说通缩,今天又嚷着通胀要来了,这可真让人看不懂。据说,已有一批先知先觉者领先我们太多地采取了行动,譬如早在第一个季度就买入或股票或房产或黄金,严严实实抢了个先、抄了个底。

  Ethan 理财新鲜人也玩另类投资

  Ethan今年28岁,硕士,毕业近三年,目前供职于一家500强外企。虽然经验不多,但一听Ethan讲话就像个理论高手。

  关键是,Ethan竟然对改革开放后的三次通胀都有点印象: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中期,以及自己刚毕业的2007年。虽然遇到三次通胀,但Ethan坦言自己的通胀对抗经验几乎为零。前两次是因为年纪尚小,根本就没意识;而2007年那一次,自己刚毕业迈出校门,一穷二白,亦无担心身家贬值之虞。

  现在,他积极投身“主动对抗”通胀阵营,因为不想“一不小心身价缩水”。

  Ethan的主要资产配置是:股票、基金和很少人会买的红酒。

  他认为现在的股指点位还比较低,因为根据过去的经验显示,通胀年代股票会领先开始上涨,涨幅至少有底部指数的三到五倍。可以抗通胀的公司板块,包括房地产、资源、电力、钢铁等,也许远没有达到最后的价格。而那些可以把成本转嫁出去的行业,尤其是这些行业中拥有定价权的公司都是投资非常好的选择。曾经有所谓 “五金”概念:黑金(能源)、黄金、绿金(绿能)、蓝金(水资源)和土金(农产品),这正是全球最热门的投资商品。

  他曾认真读过巴菲特1981 年《致股东的信》,觉得受益匪浅。里面提到,伯克希尔·哈撒维表现好,是因为持有了能很好地适应通胀的企业。这类企业有两大特点:一是有能力在无需担心市场份额和单位产量大幅下降的情况下轻易地提价(即使当产品需求平稳、产能未得到充分利用时也能如此),二是有能力将企业产出额大幅增加(更多是归因于通胀而非真实增长)与较少的额外资本投资需求协调好。

  最近股市的涨势良好,但Ethan却说他其实没有关注。他打算坚定持有,作三五年的长线观察投资。而谈及股市的巨大波动和风险,他认为历次经验表明很多提前入场并愿意承受未知风险的人,最后都获得相当好的回报。

  对于自己另辟蹊径,选择葡萄酒投资,Ethan说有两大重要原因,首先是看好市场前景,其次是有兴趣、自己也喜欢喝。他说葡萄酒的年投资回报率一般在8%-12%,一款“出身名门”的葡萄酒,经过橡木桶发酵、陈酿、瓶储等工艺,品质将随着酒龄的提高而稳定增值。藏酒投资界也流传着一种说法,一次购买两箱优良“期酒”,待酒成熟后,投资者可以自己享用一箱,而出售另一箱的收入能重新买入两箱。波尔多的一些好酒,在2001年期酒发售时每瓶300欧元,如今已涨到900欧元了。

  股市具有较大波动性和风险,葡萄酒也不是常规投资渠道,Ethan的抗通胀之路激进而充满了新鲜人的风格。

许敏左手黄金,右手房产

  在猪肉一天一个价儿、CPI屡创新高的2007年,许敏把手中的股票清仓了!

  她2005年入市,当时“点位低,运气又好”,后来股市一路狂涨,屡创新高,她又及时离场——那一拨的辉煌经历她现在说起来还很激动。不仅成功避免资产缩水,还实现净资产增值。许敏今年四十岁,上几轮通胀她印象深刻,而且积累了一定对抗经验。

  90年代中期那轮通胀爆发时,许敏还年轻,她眼瞅着手里积攒了很长时间的钱在不长的时间内缩水,心里深为没做任何准备而懊恼。之后,她开始学习经济学知识,留心市场变化,关注政府新出台的政策。因此才有了2005年抄底的传奇经历,她的总结是:一定要看得准,出手早,走得快。现在,她说她对股票市场看不明白,不打算涉足,主要精力放在了黄金和房产上。

  从今年年初,许敏开始买入黄金。刚开始除了实物黄金,还买了一点纸黄金,但她说现在买纸黄金已经没用了,要买就得买实物黄金。黄金的这波行情是从4月20日左右开始起来的,据专家说,美元的一路走跌和国际原油价格的一路走高,给黄金价格带来很大的支持。她印象较深的是6月1日金价还是272元/克,6月3日就涨到278元/克了。与之前相比,每盎司黄金的价格上涨近百美元,甚至有可能突破1000美元/盎司的关口。

  有很多人说,近期黄金价格出现了大幅上扬,已将达到历史的高点,投资黄金已经不保险了。但许敏觉得黄金能够抵抗通胀的观念在大家的观念里根深蒂固,不会使大家失去购买热情,惯性,而黄金投资者们更是充满了跟涨不跟跌的勇气。所以即使市场还在不断盘整,她也不会过多担心。

  除了关注黄金市场,许敏近期还在海淀某名校附近投资购买了一处学区房。该学区房交通便利,虽然现在买入价就不低,但是她坚信,好地段、好学校加上房子本身的条件,令这套学区房更显稀缺。

  许敏说不动产投资具有一定的资金门槛,因此在选择时本着“商铺优于住宅,具有地标性的豪宅更优于一般住房”的原则的指导下,她也看了一些别墅、商铺,但最后还是没有出手。除了自有资金的局限外,更多还是考虑到不论经济形势怎样,大家对于孩子的受教育支出是一定不会吝啬。许敏相信她购买学区房是个正确的决定。即使升值空间不大,跑赢通胀、保值是没有问题的。

  现在,已经有不少人都在做这样的事了,她的银行理财顾问曾对她讲,银行里的放贷已经很忙了。

黄广生 实业老鸟的大生意

  年近半百的黄广生无疑是一只投资和抗通胀的“老鸟”了。

  不仅经验丰富,黄广生理论水平还高,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他对市场的认识比一般人要深入很多。他认为上世纪的两次通货膨胀,80年代的那次主要是由价格“闯关”推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引起的;90年代的通胀则主要是因为经济过热和信贷膨胀。而这次是因为流动性泛滥实在太严重了,各国都采取低利率甚至是零利率。

  由于本身从事实业生产,因此他格外关注大宗商品价格,尤其是跟自己的企业生产有关的原材料。每次市场情形出现变化,老黄都会咨询专业人士的意见,并结合自己对市场的观察和自身实际情况,做出一些投资选择或者策略调整。

  对目前市场的看法,他认为年底前物价不会全面大幅度上涨。因此。他打算在今年年底前储备大量企业生产要用的原材料。例如棕榈油、天然橡胶和生产模具的石墨。石墨是一种石油衍生品,价格与油价密切关系,黄广生预计后期还会涨,而且使用周期也长,囤积不会变质,所以他决定多囤点。

  有专家称,2008年企业缺少资金,当时是“现金为王”;2009年“信心为王”,憧憬经济复苏;2010年随着经济复苏,最稀缺的将会是资源,所以是“资源为王”,从今年下半年开始,买什么都不如买资源。

  在个人投资方面,老黄也买了一些黄金,他认为黄金白银永远比纸钞更可靠。国际金价要到1200美元/盎司的水平才能创下历史新高,所以现在买入还是逢低。而且中国的黄金储备也从2003年的600吨增加到如今的1054吨。这可是政府领导我们储备黄金!

  黄广生说他身边还有朋友,以传世和文化价值为选择标准,投资古董、宝石什么的,他其实也很有兴趣,但是苦于不懂这一行,不敢贸然出手。如果懂得的话,这是一个很不错的方向。

  记者手记

  通胀是一轮残酷财富再分配的竞争,在指导思想上最好不要抱着抄到底、闷声发大财的想法,保值是最好的出手目的。除此之外,“变现性”及投资人本身对标的的熟悉能力,也应该列入考虑。只有指导思想正确了,做法才能不会偏离正道。你一定听说过这个理论,想抄底的人永远都抄不到底,机会往往留给了那些无准备的人。

  目前,市场状况还不稳定,政策也一定是伺机而动的。我们能做的、必须要做的,只能是时刻关注市场的走向和尽量踩准国家宏观调控的步伐,努力和国家步调一致,千万别因为过于贪心而成为市场上那个接手烫手山芋的最后买单人。特别是现在,万一通胀预期落空,应警惕被资金炒高的大宗商品、股市、房市再度回调,切不可盲目追高。做到进可攻,退可守才是第一要义。

  通胀面前,个体是渺小的。不想财富被卷走,就不要考虑如何去“赌”。现在,摆正自己的位置,规划好未来,克服一时的冲动,谋定而后动。

别为赢一时而输一世

  在一部意大利喜剧片《野兽》中,有这样一段揶揄经济学之理性枯燥的情节。男主人公为了抗拒女主人公的引诱,向身边朋友请教对策,那位朋友建议他在面对引诱时背诵近年来的通货膨胀率。果然,漂亮的女主人公极尽诱惑之能事,男主人公也丝毫不为所动。把通货膨胀率读成了《金刚经》,看来源于西方的经济学和经济指标也深为民众所厌倦。但就是如此乏味的通胀率现在却成了全民的谈资和赌注,原因很简单——它太重要了。

  通货膨胀为什么重要不需要解释,就像有人抢你钱你为何愤怒一样易于理解。通胀的可怕之处在于它每次“抢钱”的手法和时机难以琢磨,所以很多自以为赌赢了通胀的人最后却成了输家。看右边这几个例子:

  Case 1

  刘杰 30 深圳

  在2007年下半年的时候匆忙举债买房,理由是售楼小姐的那句话——通货膨胀来了,房产最保值。刘杰也意识到房产有泡沫,不过觉得通胀来了至少自己的收入会增加,所以买房长远来说还是划算的。结果通胀来了,房价也跌了,金融危机冲击到公司业务,收入减少了30%。

  Case 2

  李少峰 47 北京

  家里至今还有4台电视机,都是1994年买的,那一年物价上涨超过20%。“只要别存钱,买点啥都行”——在这种大众思潮的引导下,李少峰囤积了不少“值钱的”大件,当然也包括了这四台电视机。“没想到电视机价格跌的比钞票还快,早知道当初多买点国债就好了,那时国债利率可达到14%了。李少峰想起来就后悔。

  Case 3

  余欣 25 上海

  储蓄计划被通货膨胀打乱了,两年前刚毕业的她本来商量好和男朋友一起攒钱,期望五年后在父母的资助下买房,没想到通货膨胀汹涌而至,尽管存款利息在提高但也不甘心把钱存成定期,毕竟积蓄太少了。索性开始乱花——反正明天的钱更不值钱,还往股市里投了一笔来赌一把。结果可想而知:一点积蓄没攒下来,还被深套了一些。

  财富管理的理论体系由货币的时间价值、资产配置理论和生命周期理论三部分构成。其中唯有货币的时间价值最难掌控。也就是说个人可以主动地去调整资产配置,可以主动地进行人生规划,却无法主动地应对货币价值的变化,那些认为自己能“赌”赢通胀和通缩的人,往往像三个案例中的人物一样铩羽而归。

  究其原因,决定货币时间价值的主动权在政府、在中央银行,没有规律和章法可循,这就像你参加一个赌局,怎么出牌什么规矩全是庄家说的算,你能成为赢家纯属侥幸。连索罗斯这样的大鳄即使能赌赢英镑、泰铢,却在俄罗斯卢布上一败涂地,何况我们这些升斗小民。所以,千万不要用常理和经验去应对货币时间价值的变动。

Question one

  通货膨胀真的对债务人有利吗?

  通货膨胀是货币价值的缩水,那对于债务人来说意味着未来还的钱“少”了。对这一点感触最深的就是2005年前买房的人,其中有些人当初买房的压力也不小,但是随着收入的增加和房租价格的提高,每月2000-3000元的月供现在看起来算不上什么。所以通货膨胀能减轻债务,赌在通胀来临之前进行借贷被认为是聪明的做法。

  但是这个逻辑的成立是有条件的,首先要保证利息不会很快上升,因为这会增加债务负担;其次要保证个人收入的提高,否则通胀不会真正减轻你的债务压力。

  这两个条件在2007年之前都具备,但之后就消失了。2007年的时候还打算赌通胀的人大多都输了。

  同样的逻辑,不同的条件,导致的结果截然不同,经验和常识受到了挑战。那未来的情况会怎样?可以设想,短期内社会平均收入提高的可能性不大,因为产能过剩严重,企业效益普遍不好。如果真的经济复苏,人们的收入开始提高,再配合上现在泛滥的流动性,必然导致CPI价格的上升,加息就接踵而至。所以最乐观的估计,未来满足“通胀有利于债务人”这个逻辑的两个前提条件也不可能都具备。当前增加负债率是胜率很小的一种赌博。

 Question two

  通胀来临前真的要持有资产抛弃现金吗?

  钱毛了,不值钱了,这是老百姓对通胀现象的通俗理解。所以在通胀来临前还持有大量现金就显得很失败,应该尽可能的转换成能保值的资产,比如黄金、房产或者股票等等。这个逻辑被2007年下半年同时出现的资产价格泡沫破裂和物价飙升给推翻了,“现金为王”居然是那段时期最明智的选择。

  记得当时巴菲特曾来到中国,有人问他通胀来了是不是应该更积极的买入股票,他的回答是现金的贬值不构成必须买股票的理由。这个逻辑的实现同样需要一定的条件,那就是资产的价格不能处在泡沫的状态。

  不幸的是,在如今虚拟经济已经超越实体经济的时代,一旦流通中的货币泛滥,往往表现为资产价格先上涨,特别是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然后慢慢传导到最终的消费品上,也就是我们熟知的CPI上。所以当临近通胀时再考虑增持资产可能会有点晚,这时甚至应该抛弃所有资产只持有现金。

  更深一步的讲,通胀前该持有资产还是现金要综合考虑多方因素。比如资产的价格是否已经很高、通胀会持续多长时间、自身当前时期的消费支出计划等等。像案例中提到的跟风布局资产赌通胀的行为不可取,因为太多的条件不明朗,而资产价格泡沫破灭带来的损失要远远大于短期通胀对现金的侵蚀。

Question three

  通货膨胀时需要囤积商品吗?

  通胀来临,物价上升,那就多囤积点商品,价格涨上去就赚了。老人们似乎更信奉这个逻辑,因为他们有过这方面成功的经验,当然也有失败的教训。

  通货膨胀是由过多的货币追逐相对稀缺的商品造成的,如果真的是由于商品的稀缺而引发的通胀,比如津巴布韦发生的恶性通胀,中国在1987-1988年发生的通胀(当时通胀的原因并非全由商品短缺造成,但价格闯关确实造成了混乱),那么囤积商品还是有用处的。而如今发生的通胀一般是由货币泛滥造成的,这时囤积那些并不稀缺甚至还过剩的商品,就得不偿失了。

  未来如果真的发生了严重通胀,那一定是源于当前的货币泛滥而不是商品短缺,囤积商品是没用的。因为与通胀相伴的是产能过剩,也就是“滞胀”的局面。

  假如你囤积了汽车(这是人们普遍觉得有价值的一种商品),那么很可能出现的局面是:汽车成为了一件普通消费品,更新换代很快,价格也大幅下跌。这与1994年那轮通胀后的电器价格走势是一样的。

把货币当作一把标尺,丈量财富人生

  货币是有时间价值的,所以我们需要理财——理财教科书上常常这么说。但是从上面这些问题中可以看到,对于货币的时间价值不能机械的理解。货币从长期来看是逐渐贬值的,在不出现极端的情况下(比如国际货币体系巨变或经济永远衰退下去),这个结论是正确的。但是在此过程中,如果对货币价值变化的节奏、商品是稀缺还是过剩、社会财富的转移方向、资产价格的高低等等,没有清醒地认识,那么表面上的赢家实际上却变成了输家。

  从财富管理的角度看,单纯的赌通胀和赌通缩其实没有任何意义,关键是要让货币在一生的理财规划中能发挥出更大的价值。如果我们把货币比作一把尺子,那么它会热胀(通胀)冷缩(通缩),用它来衡量商品的长度(价值),得出的结果就不一样。在货币泛滥成灾的时候,任何商品和资产相对于货币都变得有价值,但只有稀缺的商品和优质的资产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所以一定要赶在货币泛滥之前布局这些商品和资产,抵消货币贬值的伤害,还能获得一定的增值。同样,如果在货币收紧的时候,手中还能持有大量现金,或者保持收入的增加,那无疑对财富的积累很有帮助。总之,货币的神秘和经济社会的复杂很难简单描述,但只要用心的使用货币这个尺子,就会丈量出更有价值的人生。

  合理的资产配置,可以穿越经济周期,无论经历通胀还是通缩,都能实现财富稳健的增值.而在人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也需要侧重配置不同的资产,令风险和收益取得平衡.

  开始配置你的未来

  富仑贝(化名),他是90年代初毕业的大学生、大型国企员工,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当时大学生很金贵、工资在全国也是数的上的,所以对花钱有印象,对理财没印象。他说毕业十几年,只有两套房子:由于买的早,70多平米的单位房现在已经值14万(买时4万);另一套大房子19万买的,目前增值5万,还有美元理财产品,目前亏损1000多,投资股票,亏损了50%。

  他在BBS写他的理财经历

  我记得刚工作时8年的利息是14%,单位很多人都存的是8年的死期,因为这样到第8年就可以翻一倍。,当时感觉有钱真是好,每次到北京去,都要住星级饭店,买赛特的名牌服装、皮包、鞋?还有就是东跑西跑的旅游。

  等到了同事、同学都成家之后,我才发现这样不行,也就赶紧想着要房子,单位的。买房子才两万,钱是父母出的。所以要出租房子还父母,一个月六百,一年七千二,加上工资、奖金等,一年多也就还完了,后来单位的房子变成商品房,又交了两万多,其中有8000元住房基金,房产证和土地证就完全归我了。

  这中间花钱的欲望一点没有减少,旅游也没放弃。因为在父母家住,我的钱他们都给存起来,利息好象也不怎么高;租金是我自己管的,这样几年下来,租金就把房钱补回来了,该还的还了。还清了,我也就自己存下来,换成美元——当时美元利息比人们币高很多。后来美元利息调低我就换成汇聚宝,利息比存人民币好一点。

  这中间感觉全世界都在买房子,也就大为心动,父母十多年给我积攒了10万元(在我们这很好的房子也才20万),所以就随着大家买了一个133坪的房子,一共是19万,先付了10万,用美圆在银行贷款5万,借了4万,现在我背上9万多的外债,我打算一年还两万,大概要5年,计划装修还需要几万块钱。

  我以前的工资很高,可一直没涨,一个月还是1500左右,房子出租一个月1000,这样我一个月是2500,一年连奖金才35000。没有办法就想办法抓钱,教了三个学生,每人每个月500,这样能多进1500,看看一年能不能到5万的收入,这样,我才能在五年内还完外债,还不缩减开销?

  富仑贝刚工作的时候,正是1992年(上一轮通货膨胀)的时候, 1992~1995年经济增长率分别为14.2%、13.5%、12.6%和10.5%;CPI上涨率分别是6.4%、14.7%、24.1%、17.1%,对于一个刚工作、收入高但是生活压力小的人来说,消费需求显然是他理财路上的第一要学的。人人都知道,物价上升期购买快消品(旅游除外)是多么的不划算。

  富仑贝的问题在于,他依靠直觉去生活而没有考虑过自己的未来。我们的人生比想象的长、需要的经济支持比想象的复杂——富仑贝跟你我一样,并不是什么都没有做,而是没认真准备。对于他来说,花销最大的时期远没有到来。

  在我们的一生中,有些大额支出是难以避免的。例如结婚生子、购置房产、子女抚养与教育、养老、医疗等,这些支出的时点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一个地来到我们面前。那么,如果我们能够给自己充足的时间来对这些支出进行规划,就能给在它们到来时显得从容不迫。

  指数基金教父、美国先锋集团创始人伯格在其著作《伯格谈共同基金》中指出:“如果你想找到一条简单的资产配置原则,这个原则可能有用:你全部的投资组合中,债券比例应该大致与你的年龄相同,其余资金应该投资股票。如果你30岁,你应该维持70%的股票比例、30%的债券比例;到了50岁,你的投资组合的分配应该是50:50,到了70岁,应该是30:70。”

  这不是一个需要恪守的比例,但它揭示不同类型的资产在不同时间周期中的特性:风险特性和投资周期负相关。风险越高的产品,需要越长的投资周期去平衡风险,如:股票、股票基金、指数基金?;风险性低的产品,具有相当的灵活配置价值,适合短期投资,比如:债券、货币市场基金。

NOTICE

  人一生的 4 个财务时期

  青年时期

  建立家庭

  中年——事业和收入的顶峰

  退休

  (注:第二个阶段开始,支出加大,然后到第三阶段有所回落,退休后支出又会稳中有升)

  CHART 1 股债比例的合理配置会令财富增值更稳健

  股票 债券 70%股+30%债 50%股+50%债 30%股+70%债

  收益率 收益率 配置收益率 配置收益率 配置收益率

  年份

  2000 51.73% 2.98% 37.1% 27.35% 17.60%

  2001 -20.62% 6.94% -12.35% -6.84% -1.33%

  2002 -17.52% 4.59% -10.88% -6.46% -2.04%

  2003 10.27% -0.05% 7.17% 5.11% 3.05%

  2004 -15.40% -4.39% -12.1% -9.90% -7.69%

  2005 -8.33% 14.07% -1.61% 2.87% 7.35%

  2006 130.44% 2.18% 91.96% 66.31% 40.66%

  2007 96.66% -0.45% 67.53% 48.10% 28.68%

  复合年均收益率17.21% 5.15% 15.00% 12.94% 10.34%

  CHART 2 一生的支出构成表图

  通胀对拥有巨大存量财富的人伤害更大,在不安全感的驱动下,他们会疯狂的投入到通胀"赌局"中.而大多数人,由于资金实力较弱、在游戏规则前处于从属地位,最好还是做一名旁观者。

 通胀赌局无证者慎入

  财富管理理论体系的三个部分中,唯有货币的时间价值最难掌控,简单的押宝于货币价值的变动而不与资产配置和人生规划结合起来,无异于赌博,而且胜面甚小。但是,这并不是让我们放弃对货币时间价值的关注,货币的长期贬值趋势要求我们必须积极地投资理财,这是毋庸置疑的。此外,财富管理的主要服务对象,也就是那些高资产净值人士,他们对于通胀通缩的高敏感度以及随之采取的应对举措将反作用于经济运行,并波及到每一个人的理财生活。

  到底谁最怕通胀?

  或许很多人会认为这个问题太简单粗暴,当然是穷人最怕通胀,他们的生活水平低,物价上涨会令生活变得更加艰难。但是笔者曾听到这样一种逻辑——每次货币泛滥都是一回劫富济贫的过程,富裕人士的钱多,当然货币贬值造成的伤害更大,而对于“月光族”和没有什么积蓄的人来说,根本就不怕通胀。特别是通胀来临后,会有更强烈的加薪呼声,这对于穷人更有利。

  无论这套逻辑多么的刺耳,通胀是掠夺存量财富来填补增量财富这个事实不容否认,所以高净值资产人士对于货币时间价值的变动会非常敏感。我们可以简单计算一下—

  假如上世纪70年代之前美国有一位百万富翁(这在当时绝对是超级富豪)决定退隐山林,那么他的财产在10年后还剩多少呢?整个70年代,美国的通货膨胀率为年均7.4%,以此计算,100万财产1年后的购买力只有92.6万,10年后只有46.3万,缩水了一半还多!如果他还是个大手大脚花钱的主,那短短十年时间,可能这位超级富豪就沦为了一个乞丐。

  再假如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很快诞生了一个万元户,他在经历过1987、1988这两年的通胀侵袭后(1987年物价上涨13.7%,1988年物价上涨34.8%。),财富的购买力变成了5627元。如果不幸对于1993、1994这两年的通货膨胀也缺乏准备(1993年为13.2%,1994年为21.7%),那么财富就缩水到3824元。这位曾经的“万元户”不用纸醉金迷,四年时间就能让他一文不名。

  当然上面这两个例子有点极端,毕竟没有考虑到各种保值手段和加息政策,但从中确实可以看到通货膨胀对富人存量资产的巨大侵蚀能力,而且速度之快根本就不给长期布局资产的机会。于是,你应该对当前的种种经济现象可以理解了:尽管经济还没真正复苏,但豪宅别墅遭到疯狂抢购、汽车销量连创新高、股指也一飞冲天。没有其它原因,只因富裕人士在豪赌通胀,谁让巴菲特说美国的通胀将比70年代更严重,中国今年上半年的信贷规模已经快超过了1993-1994年的历史最高水平,而且政府还坚定宽松的货币政策呢?

  不安全感会令种种疯狂的行为显得合理,富人们并不确定能赌赢通胀,但他们一定要赌,因为不赌的损失更大。即使购买的豪宅跌价了,但至少享受了更高质量的生活,就算出租也能得到3%-4%的出租回报率,这总比眼睁睁的看着财富缩水强多了!

  赌得起的前提是游戏规则的公平

  对于富人来说,赌通胀是完全理性的行为,因为赌赢的收益(现金少贬值)大于赌输的风险(资产价格下跌)。而对于普通人来说,则是风险(资产价格下跌)大于收益(现金少贬值),这是由于前者的存量财富远远大于后者。而这两者还有一点重要的差别是,相比于普通人,富人赌通胀会面对一个更加公平的游戏规则。

  前文中提到,货币的时间价值很难掌控是因为摸不准政府、中央银行的手段。本来看到货币发行多了,房价地价噌噌的涨,认为决策层该回收货币了,可银行偏偏不加息。等你憋不住用高负债杠杆买了一套,加息来了。本来看到美国欠债太多,认为美国该还钱了,可人家偏偏不还。类似的例子很多,普通人根本就没有与政策博弈的空间,只能任其摆弄。

  有钱人相对好一些,他们有对赌的筹码。比如当前就敢赌中国央行不会加息,房地产泡沫至少膨胀半年,因为他们可以操纵舆论,把房地产描述成不能倒的中国支柱产业,而事实上它们也确实有要挟决策层的力量。美国作为一个富国也敢赌其它国家不敢彻底抛售美国国债,他们会展现出一个抛弃美元后的恐怖前景,而全球秩序也确实短期内离不开美元霸权。

  可见,在市场原教旨主义大行其道的今天。经济、政治、文化的运行规则是由一小撮精英操作的,普通人只是看客,对于货币价值变动这种影响历史进程的事件,怎能有民众染指的份呢?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引爆,与雷曼兄弟的倒闭有关,这是精英之间对赌的一个结果。精英也是有赢有输,我们作为旁观者,只要庆幸坏的结果不会降临到自己头上。

通胀赌局需要入门证

  买房自住很危险,但炒房很安全——这是基于通胀将来临、下半年房地产泡沫将泛起的判断得出的结论。假如一个买房自住人做了7成按揭,当出现严重的通胀,存贷款利率上升到两位数以上时(可能性非常大),他的债务负担显然会很大。但对于温州炒房团来说,由于大多是全款支付,即使也动用了债务杠杆,仍保留有大量现金做对冲——就是说如果通胀来临,现金贬值,那也意味着负债压力减少,形成对冲。所以对于他们来说,炒房是相当理性和安全的。

  上面这个看似荒谬的结果揭示了一些显而易见的道理:宽松的货币环境鼓励人们进行投机炒作,而参与通胀“赌局”的人要有“入门证”,就是要有足够的资金实力来对冲风险或者避免过高的财务杠杆。显然这又将普通人排除在外了。

  有报导称,今年上半年对冲基金的平均收益要远高于巴菲特掌管的秉承价值投资理念的基金,这是因为流动性泛滥支持对冲基金的操作策略。而《黑天鹅》一书的作者泰尔伯也在豪赌通胀,他的赌注是通胀将升至没有几人预计到的高度。他掌管的对冲基金的操作策略也会像他在书中写的一样,将绝大部分资金放在无风险的固定收益产品上,然后用一小部分资金来狂赌与石油和铜相关联的期权。因为他的逻辑是,大数概率没有用,极端事件即将发生。

  富人们已经支起牌桌,掷出骰子,缺乏“入门证”的人无法参与其中,因为对于他们来说赌通胀的游戏太危险。这时不妨以一种平和的心态来看看谁赢谁输,只要宽松的货币政策不变,这场世纪赌局就将持续下去。

  逆势思维还是富人思维?

  “赌通胀”是富人的游戏,因为他们不赌的话损失太大,赌的话反倒风险很小,而且他们有筹码争取一个公平的游戏环境,也有参与赌局的“入门证”。那么,面对可能汹涌而至的通胀,难道“赌不起”的普通人就没有任何抵抗之策?这里有必要再强调一下“逆势思维”和“富人思维”。

  “逆势思维”的道理简单易懂,不过实践起来很难。如果你认清了货币长期贬值的趋势,再配合上恰当的逆势思维,确实可以取得不错的效果。就如在2008年底金融风暴肆虐时,别人恐慌恰给你积极入市的机会,你完全可以放心的赌政府要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流动性重新泛滥。

  但是,只有“逆势思维”不够,还必须要有“富人思维”。因为这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是富人和精英书写的,必须站在他们的角度和思维方式上看待市场。

  那么富人思维有哪些特点呢?首先是保守,先考虑保住本金,不会承担高负债并将全部身家押出去赌通胀,即使遭受一定的损失也不能冒很大的风险,而且尽可能的要将风险对冲掉。其次是务实,不要想着改变政策,而要想着揣摩利益集团的诉求,跟赢家在一起。最后是控制,不要一条路跑到黑,发现风向不对立刻转向,不能越亏越赌,无翻本的机会。

  100万美元 上世纪70年代年均7.4%的通涨率侵蚀 46.3万美元

  如果你认清了通货膨胀的真相,会发现“赌通胀”只是个伪命题。别失望,把握货币的时间价值规律更重要,这能让你控制好投资理财的节奏,赢得更大的胜利!

  通胀之惑,流动性之魅

  通货膨胀,这样一个让经济学家都很难解释清楚的概念现在居然成了街头巷尾的口头禅。笔者近期最经常听到的问题就是:通胀来了,该怎么办?当反问一句什么是通货膨胀时,得到的回答往往是货币太多了、物价上涨了。这个答案也似乎没错,但如果对通货膨胀的形成传导机制还一知半解,对通胀的类型和影响还浑然不知,只因为听别人说通胀要来了就把自己的全部家当押进去,这是否太鲁莽和荒谬了。

  本文不想对这一经济学名词做学术上的探讨,只是想就人们对通胀普遍存在的认识误区进行揭示。既然大家都这么关心通胀,通胀也确实对我们的生活影响巨大,那首先要做的就是应该把它看清楚。

  CPI是最无用的指标

  CPI现在已经是普通老百姓最耳熟能详的经济指标,这大概是对2007年下半年由“猪蓝耳病”引出的通货膨胀还心有余悸。其实CPI指数的变化对中产生活的影响其实微乎其微,甚至我们都无需关注,尽管它是衡量通胀是否到来的最重要的指标。

  对我们生活质量影响最大的是什么?显然不是猪肉和豆油,而是住房、教育和医疗,这三样被网友戏称为“三座大山”的事物,在最近十年里价格扶摇直上,但它们都不在CPI指数之列!既然我们总说通货膨胀会影响我们的生活,可对人们生活冲击最大的三样东西的价格却没有计入CPI、没有用来衡量通胀,那这样的CPI又有什么意义呢?

  对于通胀有一个通俗的解释是过多的货币追逐稀缺的商品,先不谈货币,只说商品,对于我们来说,什么商品是稀缺的?猪肉、豆油、衣服甚至用来出租的房产长远来看都不是稀缺的,也就是说只要它们的价格上涨,那人们很容易的就可以减少相应消费而不影响生活质量,让它变得不稀缺甚至过剩,于是CPI回落,通货膨胀似乎过去了。但其实那些真正具有垄断地位的商品,如住房、医疗、教育的价格却从来没有降下来,所以说即使通胀消失了,但人们的生活质量依然在恶化。

  CPI指数失真的情况并非中国独有,只是中国的情况最突出。在美国,CPI指数与人们生活成本的上升也是完全不同步的,从1980年到2004年,根据通胀率进行调整后的公立大学平均学费增长了两倍,医保费用上涨的速度是物价升幅的三倍多,住房成本的上涨更是远高于物价上涨。政府一直在以更为隐蔽的方式,低估通胀给大众生活带来的冲击。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说来话长了,可能要追溯到市场原教旨主义的盛行,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但不管怎样,事实摆在面前,用现在的CPI来判断通货膨胀,来衡量人们的生活质量,已经没有丝毫意义。那么,有些人赌通胀,赌CPI指数上升,是在赌什么?我们的生活不受CPI上升的冲击,反倒是CPI上升后存在加息的可能,会让一些人为赌通胀而买入资产的价格泡沫破灭。

通货已经膨胀好多年

  既然每月公布的CPI数据一点用处都没有,那么面对飞涨的生活成本难道就束手无策了吗?显然不是,长期来看,积极有效的财富管理可以弥补收入增长落后于生活成本上升所形成的差距。而中短期内则可以赌流通中货币数量的多寡来进行资产布局,这比赌官方定义的通货膨胀更有意义。

  “通货膨胀”这个词从字面意思理解不就是流通中的货币“膨胀”了吗?所以,只要是发现流通中的货币多了,那就不妨说“通货膨胀”来临了,即使这个通胀与用CPI衡量的通胀完全不同。流通中的货币怎么算多?当货币供应的增长率超过经济增长率,也就是实体经济活动吸纳不了这么多货币,就算多,这时候最常出现的情景是资产价格泡沫的泛起。如此看来,“通货”已经“膨胀”好多年。

  在1997~2006年这十年期间,受到我国外汇收入迅速增加、外汇占款投放过多的影响,货币供应量(M1)年均增长率高达16%,比9.3%的GDP增长率高出6.7个百分点。于是我们看到这十年间土地资产价格暴涨,最终传导到终端消费品上,引发了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的持续一年的高通胀。

  那这轮通胀怎么又演变成通缩了呢?金融危机爆发导致外贸出口的锐减,令因外汇占款投放货币减少,再加上央行的紧缩货币政策,是去年底通缩来临的货币原因。当然还不能忽略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产能过剩。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指出,从2002年开始,中国私人部门的储蓄率就开始逐年攀升,而消费率大幅下降,消费不足必然导致产能过剩,金融危机加大了过剩的程度。生产的产品卖不出去,自然不敢提价,所以5月份CPI和PPI还处在“双负”的状态,PPI的跌幅更深。

  现在的情况又出现了变化,由于全球开动机器印钞以及中国上半年货币信贷的猛增,国际大宗商品如铜、石油价格大幅飙升,股市和房产泡沫也开始泛起,这大大增加了人们对通胀的预期。但显然,现在赌通胀已经晚了一步,我们反复强调只要流通中的货币多了,就意味着另一层意义上的“通胀”来临。从去年底开始流通中的货币数量就开始激增,当前再盯着CPI何时涨,黄花菜可能都凉了。

  我们不敢断言现在布局资产已经很危险,但我们希望通过对“通胀”概念的理清,让你意识到关注货币流通量比关注CPI有意义得多。自从货币脱离了黄金的束缚,把价值建立在无法掌控的政府信用上,它就如绝了堤的河水,时而泛滥成灾,时而归于沉寂。所以,把握好货币流通数量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就是把握住了投资理财的节奏。

 何时通胀再来

  尽管赌通胀、赌CPI上涨是个伪命题,但通胀何时再来却是当前市场无法绕开的话题。因为通胀来临意味着宽松货币政策的终结,如果经济仍未真正复苏,那对资产价格无疑是个坏消息。

  当前CPI和PPI双双走低,为什么还有那么多预期严重通胀即将来临的声音?这都是宽松货币政策惹的祸。为了拯救这场危机,美联储从2008年9月开始大幅增加基础货币,到如今已经增加为原来的10倍,增幅为过去50年之最。M1在过去12个月的增幅为15%左右,接近过去半个世纪的最高水平。中国虽未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GDP只有美国的三分之一左右,但基础货币总量已经超过美国(3月中国1.8万亿美元,美国1.64万亿美元),广义货币存量也与美国基本相当(3月中国7.76万亿美元,美国8.3万亿美元)。货币供应增速与名义GDP之差在一季度达到22个百分点的历史高位,显示广义货币的供给远高于GDP的需要。

  通货膨胀彻头彻尾是一种货币现象,货币如此的泛滥成灾,怎能不引起人们对通胀的恐慌?当然也有一些观点认为夸大了通胀的威胁,理由是美国金融机构谨慎放贷的状况未有改善,贷款增速下降,货币传导机制仍受阻,广义货币增长乏力。但如今美国的银行业已经通过了压力测试,各家银行都在争先恐后的向政府“还款”,它们持有大量的超额准备,使之能够在未来发放大量新贷款。而中国的情况也差不多,货币乘数一直在强劲攀升。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现在生产能力整体过剩,不会出现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如美国生产能力使用率在2009年4月底只有69%,中国绝大多数行业生产能力也存在过剩。从PPI的数据看,美国5月份PPI较上年同期下降5%,创1949年8月以来最大降幅。中国的PPI同比下降7.2%,也远超预期,这说明产能过剩无丝毫缓解,降低了通胀预期。此外,美国的失业率上升到9.4%,房地产价格下跌超过了34%,这不会造成劳动力的成本快速上升,也就不会推高产品价格而产生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反观中国的房地产泡沫再次泛起,所以存在类似成本推动型通胀出现的可能。

  未来通胀的威胁有多大?各种观点莫衷一是,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今年下半年爆发全面通胀的可能性不大,对于明年或者后年通胀是否出现、程度有多深,则要看经济恢复的速度、央行货币政策的力度等等因素。当然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预期的影响,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市场研究室副主任尹中立在接受本刊采访时就表达出了这种担心:由于当前对通胀的预期正在形成,这必然推动资产价格上升然后逐渐传导到终端消费品上,所以他建议现在不能再实行如此宽松的货币政策了。正如克鲁格曼最近说的一句话:当所有人认为通货膨胀会来的时候,它就真的来了。而在本刊与华安基金共同主办的投资沙龙里,参会的两位专家——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和瑞信董事总经理陶冬表达了一致的观点:全面通货膨胀的爆发不可避免,资产价格泡沫已然形成,未来将出现高通胀高利息的时代。

  通胀不会消灭财富但会分化财富

  通胀本身从孕育到爆发再到消失的过程中,其实并不会消灭财富,因为只是财富计价符号的价值发生变化,而总量依然是那些。况且通胀来临后会伴着加息甚至加薪,这也会对个体财富的保值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都不喜欢通胀,一方面谁都不愿见到手中的货币出现贬值。另一方面则是通货膨胀会引起财富的分化,而这个分化的过程带有某种强制性,个体无法掌握自己的财富命运。

  通胀是一种铸币税,这个观点得到了普遍的认同。道理也很简单,政府通过滥发货币填补自己过度开支的窟窿(如战争需要、挽救危机等),而每个人手中的财富在缩水。这和从老百姓手里征税来维持政府开支是一样的道理,税收作为财富二次分配的手段,在某种程度上确实可以实现一点点社会公平的目标。但铸币税绝对是一种“恶税”,从最终的效果来看,他加剧了财富的分化。

  通胀来临,富人的财富减少的更多,穷人的财富损失的少,这不是实现社会公平了吗?但不要忘记富人完全可以通过购买各种资产来将这种铸币税转嫁出去,而穷人们则没有那样的实力和风险承受能力来进行资产配置,导致的结果就是一部分富人和绝大多数中层人向下沉沦,穷人变得愈穷,而顶尖的富豪变得愈富。有趣的是,这条财富分化的轨迹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变得更加清晰,也就是“中部塌陷”社会结构的形成,这与纸币脱离黄金束缚而价值剧烈波动在时间轴上是完全一致的。

  另外,铸币税所实现的劫富济贫是剥夺一些人辛苦积攒下来的存量财富,这与累进的个人所得税、物业税甚至环境税将财富从占据一定垄断资源的人向普通大众转移是完全不同性质的事。况且铸币税让节俭者为奢靡者买单——它将财富从债权人转向债务人,让成功者为失败者买单——制造通胀往往是为了挽救危机,而“出品”危机者没有受到惩罚,如一些美国的大型金融机构和中国的房地产商。所以铸币税是加速财富分化的“恶税”。

  在目前流动性泛滥而又产能过剩的背景下,实体经济越来越成为虚拟经济的配角。我们很容易感知到这一现象,伴着股市、楼市上涨的是失业率的攀升。人们越来越不愿意去投资实业,收益低而且风险大,但唯有实业才能解决更多的就业,弥补社会收入差距。尽管现在政府的目的是通过宽松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走出通货紧缩,但如果不通过物业税等其他辅助政策加以引导,那么过剩的资金会参与到投机炒作中来,“滞胀”和贫富差距拉大是未来最可能出现的局面,对此必须要保持足够的警惕!

VOICE

  专家眼里的通涨何时来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

  研究员

  易宪容

  在全球经济基本面还没有完全好转时,流动性过剩只是增大资产价格的泡沫,而不会快速传导到消费品的价格上,因此,通货膨胀到来尚需时日。

  高盛亚洲首席经济学家

  胡祖六

  未来一年两年通货膨胀都可能不应该成为政策的主要的关注点,当然从中期来看我们不能掉以轻心,但目前的当务之急是防通缩,是刺激全球经济包括中国经济的复苏。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左小蕾

  通胀相对于货币供应有两到三年的滞后期。虽然中国面临海外大宗商品价格上涨造成的输入型通胀和强制结汇造成的流动性充裕,但中国还没有形成实质通胀压力。

  独立经济学家

  谢国忠

  如果货币按25%这样的速度增加的话,我觉得几个月是可以的,但是维持一年或者更长时间的话,那比较高的通胀是必然的后果,所以应该是对投放大量货币保持警惕。

  投资不是赌博,理财更不是。经济指标上扬似乎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可怕,耐心、理智再加上一点点技巧,长期跑赢通胀并不难。

  10 招让你不赌也能赢

  理财不需要赌,货币的价值会随时间发生惊人的变化,有很多办法可以让你实现财产的保值增值,不赌就能做到!理财顾问或许不那么可信,但由于复合式投资增长(compound investment growth)的神奇之处,用更多的时间来实现理财目标是一种比“赌”更有用的方法。不管你多大年纪,如果能花点时间关注你的理财生涯,不断作出明智的决定,那么跑赢通胀就不是一件难事。美国的一个叫乔纳森·庞德的人整理了86条使用的理财招数,其中很重要的原理就是未来是可以计算的。下面教您不赌也能赢的10招。

  WAYS 1

  时间是你的助手

  事实上,没有什么事物能像充裕的时间一样,可以帮助你实现你最为重要的目标。只有当你考虑了最为重要的目标之后,才会花工夫去关注那些比较重要的目标。

  总有人说,成功理财的两个关键是:早点开始,长期做规划。年轻人可能都知道,但他们不一定做得到:你必须在两者之间作选择,例如要把500元放进养老金储蓄计划,还是用这笔钱买一套漂亮衣服。其实我们可以设定把500元一分为二,同时满足买衣服和存钱的需求。现在看来,尽管250美元并不算多,但现在有很多机会可以为将来存钱,如果这笔钱在接下来的35年中都不会被挪用并且进行了投资,以平均每年增长7%的回报率计算,那么到时候这笔钱就会涨10倍以上。如果你想等5年之后再存这笔钱,你就需要投入350元才能在30年后获得同等回报。

  假设4个人同一年出生,每人都为自己的账户存入4000元。但是他们在不同的年龄开始存钱,有的中途停止存钱,而另外的则形成了每年存钱的习惯。他们4个人的账户年回报率都为7%。下面就是每个人在65岁时积累的金额:

  方法 65岁时的资金总额(元)

  ● 20岁开始储蓄,存钱10年,然后停止存入 600000

  ● 30岁开始储蓄,存钱10年,然后停止存入 300000

  ● 40岁开始储蓄,每年存钱一直到65岁 250000

  ● 20岁开始储蓄,每年存钱一直到65岁 1150000

  7%的收益很难取得么?以十年为期,纵观中国资本市场的变化,年均7%的回报并不难取得。尤其是在高通胀的时侯,存款或是国债利率就可以达到这一目标。

  WAYS 2

  神奇的复合增长率

  要说的第二招,叫从小钱开始。对于资产不足以撬动高价值投资产品的你来说,积累是最有效的致富办法。

  假设你还有25年才会退休,从现在开始储蓄:第一年存入1 500元,接下来的25年中每年增加10%的金额。因此,第二年就增加了150元的存款,存款总额变成2 650元。每年增加10%听起来好像很多,但是这种增长是渐进的,所以你应该不会遗忘这笔钱——特别是知道自己最后可以积攒多少钱之后。如果你可以坚持这个计划达25年之久,以平均每年7%的回报率计算,你认为20年之后可以获得多少钱呢?

  100,000元

  150,000元

  200,000元

  答案是哪个?

  其实25年后,你将会有300 000元的存款。这笔巨款的开始仅仅是1500块,一件大衣或是一条名牌牛仔裤的价钱。

  WAYS 3

  创办自己的企业

  汇源果汁的老板朱新礼是怎么说的?像养儿子一样养一家企业,再像卖肥猪一样卖掉企业?

  如果你决定创办自己的企业,就得保证你的期望是确实可以实现的。有关数据显示,新创企业一般要花7年时间才能赢利。很多成功的企业老板会告诉你——跟这些老板交流当然是有利的,每次只需前进一小步,前进一小步带动一大步,不要因为一次失败而垂头丧气,要继续埋头苦干。这里有些步骤可以帮你实现从赚钱的“概念”到实际“现金流”的转变:

  较为可行的方法就是由小型规模开始创业,用适度资金管理。这样可以帮助你解决运营过程中的障碍。即使你能侥幸成功,但也别忘了有句老话讲得好“别辞掉你正式的工作”。当然你不要期望能立即获得成功,你得与供应商和顾客建立良好的关系,这些都是需要时间的。确实,企业成功很难,但这不代表你不能提升胜算的概率。

  成功的小企业家有机会赢利,但可能成为大企业的觊觎之物。蒸蒸日上的小企业也有可能卖掉自己而换取一大笔资金,这笔资金足够让该企业家、他的家庭以及他的下一代过上安乐富足的生活。

  WAYS 4

  多元化是成功投资的关键

  大家都知道,多元化非常重要,但是大多数人要么不知道如何实现多元化投资,或者对此不屑一顾。以前,你不需要多元化,因为之前投资业务还很少,然而现在不一样了。如果不能很好地调节自己的投资并且进入这些新的行业,你就只能获得普普通通的投资收益。

  最关键的是,如果你遵照长期投资的原则的话,多元化可以帮你穿越经济周期带来的影响:通货膨胀高的时候,利率高,债券可以为你取得收益;通胀率低、利率低的时候,股票市场会有更多的机会。虽然企业在低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很难提价,但投资者可以选择通过技术、收购等措施降低成本来提高利润的公司,对我们来说,低通货膨胀和低利息率总比高利息率和高通货膨胀要好。

  WAYS 5

  多买个房子吧

  如果说房地产的资产增值和股票的资产增值逻辑相似的话,同等条件下,更应该买栋房子。第一,房子是有杠杆效应的,你可以通过贷款买到价值远高于你付出价格的商品;第二,这个商品的使用过程是可以实现稳定增值的(找一个好一点的经纪人,他会帮你买到租金收益大于同期银行贷款的物业);第三,这种商品的替代性极低,需求刚性明显。

  如果你是物业持有人,房地产价格上涨或是租金上涨,对你都同样有利。毫无疑问,这是抛除了你自己住的那套房子之后给出的建议。

  WAYS 6

  只做有增值潜力的贷款

  尽管欠债属于风险性行为,但是:使用他人的资金已经成为最普遍的金融了,你可以善用它。

  虽然贷款可以买到几乎所有的东西,但只有一部分是我们鼓励的:那些具备了增值潜力的资产。在这个范畴里,你可以选择:

  ● 房地产——显然,我们已经讨论过了

  ● 教育——接受好的教育往往是一个昂贵的过程,但是结果也很美好,投资回报率很高而且作用持续相当长的时间。

  ● 健康——更长寿更健康的生活会带来机遇和挑战。许多退休人士在退休后度过的岁月比在职时期更长,早一点在健康上花钱并不是“溺爱自己”的做法。

  WAYS 7

  最大化的利用资金

  有些时候你并不是没钱,而是不知道如何让手里的钱跑得更快(当然,还不能承受过大的风险,最好是不承受风险)。

  由于性格因素的存在,善于存钱的人往往对投资不在行,敢于投资的人又容易轻视风险。事实上,“现金等值投资”是一种经典的高效化资金的方法:投资于债券和货币市场的基金既有专业团队进行投资管理可以实现一定的收益,又因为投资标的的特点只有一点点风险,最关键的是,变现很容易,操做起来就像是银行存单一样。

  WAYS 8

  何必追求单位时间收益最大?

  一项调查向我们显示了容易被忽视的投资现实:大部分的股票基金,都不能提供平均水平之上的回报。

  这说明两个问题,专业性不等于能赚钱;主动投资不一定利于投资表现。巴菲特说,拥有足够的内部消息和100万美元,你就可以在一年内破产。

  从类型上选择,ETF和指数基金在一个完整的市场周期内被视作更好的投资,它能避免你的基金在市场好的时候跑不过大盘、又在世道差的时候跌得比别人快的悲惨命运——这不是无中生有,你只要留心观察连续3年以来的基金统计数据或是坚持阅读《钱经》就可以知道。

  而且,被动基金的好处还显而易见:

  1> 你只承担选错市场风向的风险,而不必担心有错上错,选了永远跑不赢大盘的基金

  2> 通常这类基金管理费用低,因为不必一个很大的团队管理。

  3> 交易型基金(ETF)交易便捷,而且你随时可以赎回。

  WAYS 9

  避开那些预测未来的人

  不要基于某些人的观点进行投资、不要听信对未来的信誓旦旦,没有人可以预测未来。真正的投资者都是返回头去说:“噢,竟然被我碰到了那个最好的时候和最好的机会。”

  事实上,抛硬币决策和收看同一个人每天预测的电视节目得出的概率可能是一样的,如果预测是免费的,大多数时候,他们就只是说说而已;如果是收费的,毫无疑问,他们再靠贩卖产品赚钱。“门童效应”“鸡尾酒理论”都说明,如果你有勇气进行逆向操作,财务状况可能会好于听信预测;如果没有的话,就购买低风险收益产品吧。

  WAYS 10

  遵照生命周期进行投资

  如果你的理财目标是退休的话,当然,我们希望的、科学的目标就是这个。

  生命周期型产品根据投资者设定的退休日期自动调整资产配置结构:离退休日期越近,资产组合中的股票资产比重越低,固定收益类比重越高,如同“自动驾驶仪”般精确和简便。生命周期基金之所以能安然渡过危机,主要是因其遵循“投资者到了退休年龄之后就几乎不做高风险投资,依靠养老金的前期积累来满足退休生活的开销”的理念,很多公司规定旗下的生命周期基金在目标日期前16个月内须将股票资产比重调低到30%以下。这样就避免了因为个人因素导致的资产配置“失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