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形式新旧 但求教学有效——浅谈历史与社会“问题讨论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6 17:10:37

摘要:新课程实施以来,许多教师在开展课堂活动时都有“问题讨论式”教学的运用。文章论述了在课堂教学中“问题讨论式”教学法有效实施的一些探索,旨在引起广大教师对此教学法有效性实施的关注,并在教学中能进一步实践、发展和完善。
  关键词:问题讨论式;问题情景;提问技巧
  
  所谓“问题讨论式”教学法,就是把教材中存在的疑难问题,由老师或者学生提出来后,再通过大家共同讨论进而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法,不但能让我们教师更好地贯彻新课改理念,更好的实施新课程改革,而且也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达到“我要学习”的目的,利于学生个性发展与提高,也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维能力,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但纵观目前教师上课,课堂上仍然多用接受式学习方式呈现之,即使是探究,也只是验证性探究,灌输式探究。为什么具有亮点的教学法却不能常规化的开展起来呢?
  究其原因是:“问题讨论式”教学法实施时,教师面临许多困惑难以解决,那如何使“问题讨论式”教学法有效实施呢?
  一、激发问题意识
  在实施“问题讨论式”教学法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学生从来不想提问题,缺乏问题意识。因此,我们应积极创设问题情景,来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
  在设置问题情景时,不但要把握初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知识获得的过程性,而且要把握历史与社会课课程标准,尽量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和社会现象出发来设置问题情景,使问题情景具备现实性、趣味性、挑战性、层次性等条件。那可创设哪些情景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一)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品一品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不是从学科体系出发,而是把现实社会生活作为设计标准的基点,强调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因此,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活中的问题情景,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达到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如:在上《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时,通过播放视频片段:北方的民居、暖炕,南方赛龙舟,草原的赛马,青藏高原的藏民等,使学生很自然地意识到:不同的地区,其生产和生活方式各不相同,进而引出问题。
  (二)创设动画情景,让学生乐一乐
  初中生对于形象的实物、投影、动画卡片、多媒体动画非常感兴趣,利用这些容易启迪、开发、激活他们的思维,使他们对创设的问题情景产生可持续的动机。如:在上《秦的统一》一课时,通过一组漫画——“孔虚做生意的故事”,学生在各种有趣、夸张的言语中,意识到文字、货币、长度、重量、容积标准不统一造成的各方面的不便,从而深切地体会到: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是嬴政巩固统一、发展经济的当务之急,进而提出问题。
  (三)创设故事情景,让学生想一想
  “故事教学”也是新课程理念下的一种教学手段。一是故事生动、形象、有趣,本身容易吸引人,使人印象深刻;二是初中生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其爱玩的天性并未改变,特别爱听故事。创设故事情景进行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如:在《干旱的宝地》一课导入时,通过这样的一个故事:一位中国的旅游爱好者,自驾吉普车沿着丝绸之路往西开。到了某地,他惊奇地发现:水竟然比油贵得多!然后让学生想一想:这是什么地方?为什么会是这样?最后引出干旱的宝地——石油宝库这一主题。
  (四)创设发现情景,让学生找一找
  发明的基础是发现,鲁班在发现草有刺割伤人的基础上发明了锯。发现问题是科学研究中最重要的一环,当你向自己提出某个问题时,产生解决它的欲望时,你就形成了“问题意识”。如:多媒体出示《黄河水系主要水电站的分布》图,让学生在图中找出主要的水电站,进而引出问题:它们的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这样分布?
  (五)创设挑战性情景,让学生惊一惊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内容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如:在上“母亲河”——黄河时,对学生出示一段材料:这条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素有“斗水七沙”之称,每年携带16亿吨泥沙进入下游,其中有4亿吨淤积在下游河床,使之以每年平均10厘米的速度抬升。目前下游河床平均高出临河地面4~6米,形成举世闻名的“地上悬河”。“悬河”如同悬挂在下游两岸头上的一个大水盆,严重威胁着沿黄地区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从而让学生在“惊”中“忧患”:黄河水患,根在泥沙,必须做好黄河流域的水土保持工作!
  (六)创设实践情景,让学生试一试
  陶行知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要求我们教师设法让学生所学能够在生活中加以运用。利用实践情景上课,除能积极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外,还能激发学生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用所学的知识思考解决身边所存在的社会问题,而且也利于学生摆脱习惯性思维束缚,根据问题的不同条件、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分析解答问题,真正做到了“小课堂、大社会”。如:在我们学了《人口与民族》后,让学生探究一下世界其他国家的人口政策。
  二、掌握提问技巧
  在问题情景中,许多学生的问题意识被激发了,有些学生课堂提问非常积极,但就是不会问、不会解或不善于问、不善于解,他们对课本不熟悉,也不知课本中有哪些问题可提。达尔文认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为此我们应做好方法的指导,避免学生提问时乱提。
  (一)预习方法的指导
  预习是听课前的准备,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开端,它实际上是个对学习东西的发现过程。但预习不是简单的看一遍,预习必动笔墨。预习分四步:疏通,大体了解教材;质疑,对教材上不理解或含糊不清的地方作“?”;求解,查找和阅读资料,对提出的问题自己试着解决;回想,将独立看过并初步理解的内容回想一遍。
  通过预习能为新知识的学习扫清障碍,提高听课效率,加深和巩固对知识理解与记忆,使学生课中有的放矢,提问有针对性,对自己不懂的或迷惑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解决,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一种自主探究的品质以及影响一生的自学能力。
  (二)提问技巧的指导
  根据布鲁姆目标分类法,可将问题划分为两个层次,六种类型。低级认知问题包括回忆性问题、理解性问题、应用性问题。高级认知问题包括分析性问题、综合性问题、评价性问题。
  回忆性问题是用来检测是否记住了所学知识。如遵义会议的内容是什么?
  理解性问题是用来检测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如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个伟大的转折?
  应用性问题是用来检测能否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如我们这里树叶茂密的一方是南方还是北方?为什么?
  分析性问题要求通过分析知识结构因素,弄清事物之间的关系或事情的前因后果,最后得出结论。如学了我国的人口政策后问“为什么俄罗斯的人口政策是鼓励生育”,通过分析人口国情与人口政策之间的关系而得出答案。
  综合性问题可将所学知识用一种新的或有创造性的方式组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关系。如在学完走向富足的文明生活这一单元后问“如何做好当家(指小家和国家)人”,用这一问可把整单元串联起来。
  评价性问题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判断材料的价值。如在学了妈妈的帐本时问“某个人为多得利息把钱都买了国债,你认为这种法可行吗?为什么?”联系国债的优点与缺点,即可作出这种做法错误的判断,认识到多得利同时要考虑自身的急用。
  低级认知问题的提问有利于知识的巩固,高级认知问题的提问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我们教师应鼓励学生多提高级认知问题。
  三、挖掘问题来源
  教材中有很多地方可以产生问题,仔细观察,多多联想比较,处处蕴含提问契机。我们可以充分挖掘,如可以在:
  (一)在标题、标目处提问
  历史与社会课每单元、每课、每框的重难点往往在课文的标题、标目中标出,根据标题、标目可提出许多问题。如在学“爸爸创业成功的秘密”时,就可针对课文的标目提问“爸爸成功创业的秘密是什么”、“爸爸成功创业的秘密是怎样总结出来的”、“我们在投资创业时,应注意什么”等问题。
  (二)在新旧知识关联处提问
  在学习新知识时都要用到旧知识,这就要求先熟悉旧知识,然后引入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如在学“叔叔把握机会的启示”前,先回忆“爸爸成功创业的秘密”,引出成功创业的秘密除此外还有什么,可在巩固旧知识的同时带着问题去探索新知识。
  (三)在重要的概念和规律处提问
  在历史与社会课中,有很多重要的概念和规律需要理解和掌握。在这些概念或规律中有一个或几个关键词是必须要理解的,那么在关键词处提问是很有必要的。如在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概念时,可对人民、人民代表、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概念进行提问。
  (四)在比较事物异同点时提问
  对已经学过的知识及时比较和区别是有效巩固所学知识的方法之一,是提高对知识运用能力的有效手段。如在学了“湄南河平原与美国大平原”后,可对两者种植的农作物、人口密度、民居特色、地形等进行比较提问。
  (五)从熟悉的自然现象、生活实际提问
  讲授新知识时能从实际出发,通过提问、讨论、比较、归纳和总结获取知识。让学生把看到的实际现象通过提问尽快地转化为思维任务,探索新知识。如在学到我国南北方差异时,可对两者屋顶不同及造成两者屋顶不同成因进行提问,也可进一步提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南方也出现了许多平顶房”。
  (六)在与其他学科相关联处提问
  教学过程中若遇到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时,应适时提问和启发,使其所学的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提高综合能力。如学到“辽阔的疆域”时,许多学生不明白,当我国最东端乌苏里江的渔民迎着朝霞捕鱼时,最西端的帕米尔高原仍是繁星点点,可联想自然科学中的“区时、地球自转”等知识,并对这些知识进行提问。
  总之,“问题讨论式”教学法是当今课堂教学的一种需要,在实施中不但要把握好“问题意识的激发、提问技巧的指导”,而且要善于“挖掘问题的来源”。这些只是本人在课堂教学中的粗浅认识,要使“问题讨论式”教学法能更有效的实施及正常化的开展起来,还有待同行进一步实践完善。
  
参考文献
  [1]齐健.历史教学问题研究[M].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
  [2]田晓娜.教师基本功实用丛书:教师的教学提问与教学应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