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看英特尔公司如何编织自己的无线宽带网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7:02:57
900亿美元之巨的环境绿化改建费不光搅黄了谈判,也令英特尔公司执行副总裁肖恩·马洛尼噤若寒蝉、呆坐一旁。此前,一位电话公司总裁刚刚告诉他说,如果要在全美铺设光纤电缆,使所有美国家庭都拥有超高速宽带互联网,那么仅在改建周边绿化环境和人行街道上的支出就相当可观:每个家庭的平均费用为1100美元。此番情景发生在2002年的一次秘密会议上。会议由马洛尼主持,地点在英特尔公司硅谷总部附近的一家酒店内。会上,马洛尼向数家电信公司老总提出了英特尔准备为建造大规模光纤网络出钱出力的打算。网络经济进入萧条期后,英特尔的微处理器陷入惨淡经营的状态。公司领导层寄希望于宽带技术的使用上,认为这将提升对新型个人计算机的需求,而这些计算机都采用了英特尔的最大功率芯片。马洛尼想联合这些电信公司启动铺设光纤电缆的项目,可它们的开价却让他惊愕不已:每英尺的设备及安装费高达300美元,还不包括施工周边的环境改建费。这对于马洛尼以及英特尔公司来说有如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后来的情况是,那天参会的部分电信巨头最终都在光纤网络上投入了大钱,不过这都是后话。可在当时,极度失望的马洛尼驾车返回了位于硅谷的公司办公室。归途中,他行驶在通往硅谷的101大道上,沿途看到的整栋空无一人的建筑物皆是因网络美梦破灭而被遗弃的。就在那次会议召开几周前,时任英特尔公司董事长的安迪·格罗夫已指派他负责制定全公司的宽带发展战略,甚至还送给他一件印有“宽带人”字样的T恤衫。乍一看这还真挺恰当,马洛尼的使命确实需要非同寻常的个人能力才能完成。
无功而返的马洛尼随即被格罗夫问到一个问题: “我们能采用无线网络大干一场吗?”这个问题他以前曾经问过马洛尼。英特尔能行吗?在加快利用Wi-Fi技术方面,该公司已经先声夺人,这种技术已被应用在有限的宽带网络空间内,如家庭、机场和咖啡厅等。英特尔所面临的新课题是:它能够协助信息技术企业拓展无线网络的覆盖范围吗?特别是创建一个遍及全国的热点网络空间,不仅具有超高速电话转接和网页浏览功能,同时也不会带来环境绿化改建的巨额支出?
今天,人们对这些课题的答案显然是全盘肯定的。这首先归功于马洛尼的努力,因为是他率先发起了信息产业界对WiMax技术的研发和营销,而在2002年时这还是一项鲜为人知的新技术,只有百十来个工程技术人员对其有所耳闻。为宣传推广这一技术,马洛尼四处奔走游说,累计行程竟然高达数十万英里。最终,他与多家公司组成了一个志同道合的同业联盟,它们分别来自芯片、电脑、消费电子产品、网络和软件业,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借助如今众人皆知的WiMax技术而重塑宽带技术的未来。英特尔公司最初决定与这项技术共存亡时曾被业内分析师们批得体无完肤,但后来他们的非难之辞缓和了许多,因为全球十多家无线电信运营商都把赌注压在了这项新技术上,它们纷纷计划在未来几年里总共斥资130亿美元,建造300个采用这种新技术的宽带网络。今年7月,SprintNextel公司与Clearwire公司结成搭档,准备在2008年底前实现全国联网,届时全美将有1亿消费者可以享受到它们所提供的服务。目前,第一批发射机已开始出现在芝加哥和华盛顿的灯柱和摩天大楼上,网络试运行服务预计也将于2008年初推出。2009年,一批主要产品同时会在全球各地面市,其中既包括位于亚洲的中国和巴基斯坦,也包括位于大洋洲的澳大利亚。
自然,WiMax技术以及基于这项新技术的商业运作还有许多细节问题需要验证。而一旦这些网络准备就绪,WiMax技术便就将有望随时提供视频娱乐和语音电话服务,并与传统电信和有线电视服务一决雌雄。它还将拓展移动计算机的无线电邮与网络浏览服务领域。明年年初,将有一种新型笔记本电脑问世,其内嵌的芯片就与WiMax技术相互兼容,英特尔把这一由其最新研制的芯片命名为“回声之巅”(Echo Peak)。英特尔犹如为WiMax技术摇旗呐喊的啦啦队队长,这倒也在情理之中。这项新技术与Wi-Fi技术相类似,英特尔生产的迅驰芯片即应用了Wi-Fi技术,而WiMax技术实际上是对Wi-Fi技术的一次重大改进。借助Wi-Fi技术运行的宽带网络只能覆盖方圆数百英尺,而当同一地区许多网民都上网时,网速就会慢若蜗牛,而且目前还没有任何一家企业明确打算将廉价或免费的Wi-Fi网络覆盖整座城市。
WiMax技术则可以向用户提供超高速网络链接,覆盖区域可达30英里开外。你可以在家门口一面散步、一面参加电话会议,可以停下脚步交换大量数据文件,过后还能拨号登录你的TiVo下载美国热门电视连续剧《犯罪现场》(Crime SceneInvestigation)中的某一集。这项新技术采用特批的无线波段,不仅确保用户享受相应等级的服务,还能够避免数字流量拥堵的麻烦。ABI研究公司从事移动宽带市场调查的首席分析师菲利普·索利斯说:“你能够借助许多不同方式,在不同的地方获得属于你自己及他人的所有相关信息内容。”不过,WiMax技术的问世却并未依循一般技术发明的传统套路。传统的技术发明往往是发明者孤身独处辛苦劳作的结晶,而WiMax技术却脱胎于十余家企业工程师的研发工作。那还是上个世纪90年代的事情,随后这项研究被常年束之高阁,直到几家主要技术企业碰巧都想寻找一种可以增加销售额的无线网络技术。英特尔公司试图引导消费者购买内嵌自家芯片的新型计算机;SprintNextel公司需要取得一种技术优势,以便与强于自己的对手Verizon和AT &T分庭抗礼;移动电话巨头诺基亚公司希望能拓宽经营领域,涉足通讯服务业;三星公司则有意染指网络设备业务。以上4家公司的意图和兴趣不谋而合,于是便促成了多家公司集合专利技术和资金共同研发WiMax技术的现实。
然而,倘若没有英特尔的“宽带人”作为坚强后盾,WiMax技术也许绝无后来的光明前景。2002年,马洛尼对外披露了无线宽带的市场潜力,随后他便组建了一个研发团队探讨各种可行性方案。一开始,他们好象拿不出什么奇思妙想,甚至一度还打算用巨型软式飞船作为空中无线电发射机。后来,马洛尼遇见了被称为移动电话之父的马丁·库柏,这次会面使他确信要效仿移动电话网络,通过固位发射机传输无线信号,因为这才是最为经济划算的方案。AT&T公司在这方面曾经小试牛刀,在实施那个倒霉的“天使项目”(Project Angel)过程中采用了WiMax技术的雏形。“天使项目”的目标是要把无线宽带链接引入普通家庭,但该项目最终却以失败而收场。这是因为在项目实施的2000年时相应的产业标准尚不存在,既无法确保不同厂家的设备能够配套使用,也无从保证这些设备能以较低成本批量生产。在潜心研究“天使项目”之后,马洛尼得出了结论:只要他能够求得行业支持,单凭覆盖范围和带宽,WiMax技术便可以投入应用。
马洛尼遭遇的首要障碍就来自于英特尔公司内部。当他最初提出研发这项技术时,公司里的一帮高层主管只是一脸茫然,并没有特别上心。马洛尼想让英特尔及其搭档企业联手研发一种适用于远程无线发射的标准技术,正如英特尔与微软共同为个人计算机创建的Wintel标准那样。当众多公司依据同一技术基准进行生产时,就可以迅速实现制造环节上的规模经济。届时,英特尔便能够把它的微型无线电产品内置在笔记本电脑内,使全球WiMax网络的链接变得轻而易举。马洛尼还提出,英特尔拿出十几亿美元,投资一些电信运营商及其他相关公司,以便为建立WiMax技术的庞大生态体系奠定一个良好基础。马洛尼的建议在公司内部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在发展中国家,WiMax技术似乎颇有成功的把握,因为这些国家的政府难以支付巨额资金建设光纤或有线网络系统,成本低廉而功率强大的无线网络基础设施才更符合当地的实际需求。可在英特尔产品的主要市场北美地区,许多消费者家庭都已通过其他方式实现了网络链接,其中包括光纤电缆和高速无线电话网等。
时任英特尔公司首席执行官的克雷格·巴雷特以及二号人物保罗·奥特里尼允许马洛尼继续开展有关WiMax技术的市场调研,但他们同时提出,如果其他业内先导企业对马洛尼的想法不予支持,他们则保留枪毙这个项目的权利。现任公司首席执行官奥特里尼当时的担心是,英特尔不具备从事这项研发的技术队伍,他建议马洛尼要么雇用要么收购一批技术人员。在2005年12月接受记者采访时,奥特里尼称:“这玩意儿需要具有十多年研发经验的专业人士才能搞定,我们正需要一批在这方面富有才华的专才。”马洛尼后来果然拿到了研发WiMax的关键技术,他从斯坦福大学工程学教授阿罗格亚斯瓦密·波拉吉那里买下了Ipsan无线公司。然而,马洛尼还没来得及深入展开该项目的研发工作,韩国三星公司就突然半途插手进来,提出了应该如何使用WiMax技术的建议。此时的英特尔公司只是将其作为链接家庭和企业光纤电缆的替代技术,而三星公司则认为这是向移动设备提供无线宽带数据服务的一种方式。马洛尼觉得必须争取使三星公司成为自己的盟友,并随即飞往韩国,与三星电信公司总裁、现任三星集团副董事长的李基泰把盏进餐。马洛尼提出,英特尔与三星实行技术大联合,使之得到广受尊敬的行业标准制定机构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nstitute of Electrical & ElectronicEngineers)的认可。他断言,英特尔公司将因此卖出更多芯片,而三星公司也会卖出与WiMax技术相关的一应产品,包括网络设备,移动电话和消费电子产品,并籍此抢占市场先机。
三星被说服了。可马洛尼还需要把其他一些大牌公司拉进自己的阵营,因为只有这样,英特尔公司那些眼里只盯着钱的高层经理才不会放弃这一技术研发项目。马洛尼的压力还不仅局限在会议室和谈判桌上。2004年年初,他赶往日本会晤DoCoMo电信公司高层,临到着陆时,飞机的降落设备突然失灵。危急之中,他甚至匆忙给老婆孩子们留下了一纸绝笔。
还有一个特别不好对付的行业巨头。2004年圣诞节,马洛尼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试图说服世界头号手机制造商诺基亚公司加盟。诺基亚最初的态度既不冷漠也不热烈,因为它有自己的如意算盘。当时的情况是,诺基亚及其他电话制造商正在与高通公司 (Qualcomm Inc.)闹摩擦。高通公司也是一家芯片生产厂商,诺基亚等公司的移动电话均采用该公司生产的某些关键技术元件,为此它们要向高通支付令其感到负担过重的专利费用。出于节约成本的考虑,许多技术公司都愿意用自己无比珍爱的专利技术同别家公司做交易,从而避免支付专利费。可高通公司长期以来一直坚持与其技术用户进行现金结算。高通持有很少与WiMax技术有关的专利,诺基亚因此认为可以借此胁迫高通公司放弃收取专利费,或者干脆把它一脚踢开而直接转向这项新技术。
诺基亚公司高层对外宣布他们已着手研究WiMax技术后,英特尔公司的奥特里尼及其他高级经理也纷纷表明了自己的积极态度,他们将WiMax称为“足以颠覆世界的经典技术”。马洛尼接下来的招数是把潜在对手扼杀在摇篮之中。早在2001年,为数不多的几家芯片和网络设备制造厂商曾发起了一个WiMax技术论坛,专事这项技术的宣传推介活动。2003年,英特尔公司也开始参加论坛活动,当时论坛成立虽仍不足两年,但会员已从65家企业增加到300余家。如今,WiMax技术论坛已拥有400名会员,其中包括一些急于要赌一把的大型电话承运商。今年8月9日,全球头号无线通讯公司沃达丰集团也加入了这一论坛。集团首席执行官阿伦·萨林曾在今年2月份的一次发言中说,WiMax等一批新技术“要来与我们共享午餐”。
高通公司仍旧是WiMax技术最大的反对派,这一点儿都不足为怪。2005年,该公司仅从无线芯片销售和专利技术费上即赚取了60多亿美元。高通把官司一下子打到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下属的技术标准委员会,当时该委员会正在审议一项技术研发建议,这一技术可以向笔记本电脑等移动设备提供高速度的上网服务。自2005年年底,英特尔和三星公司开始向这个技术标准委员会提交关于WiMax技术的研发申请,但却屡被驳回,因为该委员会更赞成研发另一项为高通和Kyocera集团所支持的无线宽带技术。英特尔及其盟友认为这其中有舞弊之嫌,它们抗议说,高通公司把接受其薪金的人士塞入了技术标准委员会,其中有几名委员是从俄罗斯一家造纸厂飞来参会的工程师,他们对无线通讯业一无所知。尽管英特尔阵营的指控缺乏证据,但该委员会还是在去年年中更换了4名委员,其中包括委员会主席杰里·厄普顿,他本人就是高通公司出资礼聘的技术顾问。随后,该委员会批准了WiMax作为移动通讯行业的技术标准。
然而高通公司首席执行官保罗·雅格布斯非但没有丝毫歉意,反而坚称高通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他还称高通公司的对手是在孤注一掷,为了取得技术领先优势而不择手段。他说:“众人都在盯着我们,寻思着该如何与我们斗下去。”
高通公司在2006年7月再受重挫,起因是英特尔联合摩托罗拉和贝尔加拿大电话公司,投资10多亿美元收购创建于2004年的Clearwire公司的股份。该公司的后台是有着“无线技术奇才”美誉的克雷格·麦考,公司所拥有的WiMax技术频谱数量在全世界首屈一指,而麦考则是全美第一家大型移动电话服务商=?麦考移动电话公司的创始人。2004年,麦考以115亿美元把公司卖给了AT&T公司。10年之后,他杀了一个回马枪,悄然无息地从总部位于得克萨斯州的Clearwire公司那里买回了自己一手创办的这家企业,并沿用了公司现在的名称。有了这份家当,再加上其他资产,麦考便可以建立一个覆盖全国的网络,与有线电视及电话运营商们的宽带服务业务分庭抗礼。目前,包括网络搜索引擎巨头Google公司在内的一批企业都在等待美国联邦政府拍卖频谱的时机,英特尔、摩托罗拉以及贝尔加拿大电话公司的投资则着实让Clearwire公司抢了先手。 这一投资也使SprintNextel公司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境地:到底是选择WiMax技术还是高通公司的技术呢?该公司一直在两相试探。2006年8月在纽约举行的一个引人注目的业内活动中,它宣布将同英特尔、摩托罗拉和三星公司一道创建WiMax技术网络,同时研制可以与其链接的相关设备。
争夺未来无线宽带服务市场的战斗还远未结束。高通公司运营总监桑贾·杰阿一再声称,公司的形势一片大好。今年4月,该公司从另一家芯片生产TeleCis无线设备公司那里买来WiMax技术,准备试一下运气。这增添了它对使用WiMax设备收取专利费的可能性。 在美国市场上,SprintNextel公司一向被视为众多电话服务承运商中的弱者。然而,WiMax宽带服务技术的一大半希望就维系在它的身上。目前用于手提无线设备上的WiMax技术功率消耗巨大,降低了电池的使用寿命,因而必须进行技术改进,只有这样才能加快这一新技术的普及使用,SenzaFili咨询公司的分析师莫妮卡·保丽尼告诫说:“我们至少还得再等上一年,直到2009年,届时WiMax设备将会进一步更新,价格也会有所下降,新技术也将随之进入大众消费市场。”
恐怕只有到了那个时候,我们才会发现推动WiMax技术的这股力量是否能够改变通讯业的庐山全貌,或者这一新技术不过是业内又一个转瞬即逝的发展现象而已。在通讯产业内,鸿图大志屡见不鲜,但往往都是昙花一现。不过,马洛尼本人倒是气定神闲。最近有人看到他在硅谷一家餐馆内小酌葡萄酒,神态极为自信放松,因为他为之奋斗5年的征程已告功德圆满。他说:“这一切都结束了。可接下来我们还必须证明这项技术值得亲力亲为。”
作者:克利夫·爱德华兹(Cliff Edwards),与冼扉枨(Moon Ihlwan)于首尔
译者:张富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