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文化圈”真能涵盖日韩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4:14:29
“汉字文化圈”真能涵盖日韩吗 发布者:本站 发布时间:2010-10-24 20:52:04 阅读:404次 来源:青年参考 双击自动滚屏

  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中日韩三国间的恩怨延续了千百年。身处相近的文化背景下,它们为何大小纷争不断?华裔日本学者金文学的这部著作试图给出部分答案。作者运用比较文化学的研究方法,从常见的社会现象入手,发掘中日韩在传统文化以及国民性格方面的异同,并就公众在看待三国关系时容易陷入的误区,给出了不少独辟蹊径的观点。

  拨开“迷雾”探寻文化差异

  中国人、日本人、韩国人之间一直摩擦不断。从古代到现在,从战前到战后,三国之间的争吵异常激烈,也非常有趣。之所以用“有趣”这个词,是因为三国之间的争吵充满孩子气,而且极其感性、情绪化。

  麦克阿瑟曾幽默地调侃:“日本人的精神年龄只有12岁。”如果他看到今日东北亚的情况,可能会将这句话改为:中、日、韩三国人的精神年龄都只有12岁。

  为什么三国之间的政治、外交摩擦如此频繁和激烈呢?为什么经过了“二战”后60多年的和平岁月,三国至今还是互相不信任和不理解呢?

  这是因为三国互相不理解对方的文化。由于感情、政治、外交等表层“迷雾”,人们看不到隐藏在背后的文化这片蓝天了。

  汉字是载体而非决定因素

  有一种定论,说东北亚自古就隶属于“汉字文化圈”。中国流传着这样一则关于“汉字文化圈”的笑话。

  孔子为传播中原文化,来到日本和朝鲜半岛教授汉字,然后又去西方。没想到,孔子看到西方人“红毛绿眼”,跟东方人大不一样,吓得不敢从马车上下来,就这样直接回到了中国。结果,西方人没能从孔子那里学习到美丽的汉字,于是他们就模仿孔子乘坐的马车留下的车痕,最后只创造出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罗马字母。

  这则笑话表达了中国人对建立东亚“汉字文化圈”的自豪感。的确,汉字对日本、朝鲜半岛在文化上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

  从主观印象来看,中、日、韩都把形状上无明显差异的汉字用在说话和文章中,好像确实可以说是“汉字文化圈”,但笔者认为这只是表层的理解罢了。“汉字文化圈”这个概念的最大陷阱是使我们看不到这样的现实:虽然3个国家都拥有并使用汉字,但各自用汉字表达的内容,也就是说文化的内容是迥然而异的。

  举例来说,全世界的人都在使用诞生于欧美的计算机,但是能不能就此把全世界都囊括在“计算机文化圈”里面呢?很难这么说。计算机只是一种手段,而非内容。同样,汉字也只是文化表达、交流的手段,汉字有时候甚至会成为彼此交流的障碍。

  一个字能传递三种精神

  认为汉字统合了东亚的文化、是交流的万能手段这种成见,反倒妨碍了东亚三国相互理解。事实上,在中国、日本、韩国,即便使用同一个汉字,表达出来的精神——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也可能很不一样,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譬如,“山”这个汉字在东北亚是共通的,中国人、韩国人、日本人都理解成“山”,不过三种语言中的字形、发音是不同的:中国是“shan”,韩国是“”,日本是“やま”、“さん”。

  而且说到“山”给人的印象,中国人会联想到巍峨雄伟的泰山、喜马拉雅山等,日本人心目中的“山”则是富士山或是覆盖着森林的山,韩国人脑海里浮现的则是低矮如丘陵的山。也就是说,由于各自的地理、风土不同,三国国民心目中“山”的形象也不一样。

  同样的汉字,表达的内容却是不同的,如果无视这样的现实,就会导致严重的相互误解。因此,我们最好把中、日、韩三国细分为不同的文化圈——中国是“专用汉字文化圈”,日本和韩国是“借用汉字文化圈”,这样更有助于彼此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