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在于重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7:54:06
经典,在于重读相关文章(9)来源以文找文
安 武 林
卡而维诺写过一篇短文《为什么要读经典》,这篇如同他那些短得不能再短的短篇小说一样,充满了尖锐的、深刻的真知灼见。这不是他个人的读书经验和创作经验,而是经验本身固有的东西:经典像上帝必须要选择福音的传播者一样,选择了他并让他告诉了我们经典一些秘密和属性。
经典是我们常听人说的“我在重读……”而不是“我在阅读……”的那类书。关于经典,经典的重读,他给人带来的阅读经验,就是林语堂所言的“灵魂的壮游”。是啊,每一次重读经典,就像初次阅读一般,是一次发现的航行。这种发现,并非简单的重复,更不是由一个进入口进入寻觅和探索。
面对一本经典,我们得从不同的角度、不同方位去观察、去了解、去判断、去熟悉。有一句谚语叫“条条大路通罗马”。但这条路同那条路上的风景是不同的,我们的发现和收获也是不同的。每一个喜欢和习惯于在旅行中有不同发现的人体会最深,探险者从来都不走或很少走别人走过的路。
依我之见,经典通常是一条很多人走过并且继续走的路。“带着以往的阅读痕迹传承给我们,并且带着它们本身留给文化,或者更明白地说,语言和习俗的痕迹。陌生的部分,即无穷的可能性,需要重读来进行发现和确认。
经典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生涩的,比如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和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另一类是通俗的,比如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与莫泊桑的小说。生涩的因其在哲学和文体、语言上的试验和探索而局限在有限的空间内,也就是说它具有挑战性,读者阅读的前期工作极为苛刻。通俗的易于大众阅读,在阅读上的障碍相对也少。然而有一点是肯定的,经典所描写的生活和提示的生活真谛,大多是我们经历过、体验过知晓的东西。在经典中,我们有时发现的是某种自己已知道的东西,但不知道是该作者率先提出的,或者至少以一种特殊的方式与其联系在一起。它的意义在于加强我们对人类自身的了解,有助于我们对经验之中的真伪、好坏做出鉴别和判断。
给我们带来的最直接益处是:它触动了我们的恋旧情节、怀乡情节,给我们一种深切的抚慰和补偿。它是我们回乡、回家路上极为鲜明的标记。
当然,经典也是给我们依赖和惊奇感的那种东西。我称之为“常人眼里的《现代汉语词典》,基督徒手中的《圣经》”。它使人信服,放松,给人以安全感。我们惊奇的是,经典的创造性是无与伦比的,它就像是数学、物理、化学上的公式和定理一样,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方法。它创造了我们都在使用却又浑然不觉的模式,比如情感的模式、伦理的模式、行为的模式……
只有经典才能如此贴近我们的心灵和生活,并给我们的行为提供规范和指导性的帮助。有一个事实作家们心知肚明又秘而不宣:经典是一片丰沃的土地,那是一片原始森林,极适宜优秀的种子生长,可以说,所有的经典都是在经典之中产生的,经典来自于经典的伟大启示。
畅销的书可能不是经典,不畅销的书不一定不是经典。换言之,畅销书极有可能是经典,不畅销的书大多数不是经典。这样的例子和现象在世界文学史上不胜枚举。经典的生涩与通俗决定了它们传播范围的大小是有区别的。但是,“背景噪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存在的——经典是不是这样一种东西,它很容易将时下的兴趣所在降格为背景噪音,但同时我们又无法离开这种背景噪音。也就是说,经典从不孤独,它有众多噪音的陪伴。
经典在于重读,重读在于发现。
如此循环反复,经典才能成为一条流动的河流。
经典是惟一不死的东西。它如历史一样,记录着人类的昨天、描绘着人类的明天,与时代同行。
摘自《辽宁青年》
书院飞鸿
图书馆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和部主任名单
图书馆馆长
许俊达 教授
直属支部书记
刘俊烈 副教授
副馆长
李啼克 副教授
副馆长
林泽明 副研究馆员
办公室主任
赵安 副研究馆员
采编部主任
钟萍 副研究馆员
阅览流通部主任
李洁 副研究馆员
特藏阅览部主任
路俊英 副研究馆员
期刊部主任
李朝云 副研究馆员
参考咨询部主任
杨栎 副研究馆员
图书馆磬苑读者服务部负责人
周悦珍 副研究馆员
文献信息中心副主任
高大志
图工委秘书处副主任
朱爱瑜
克服资源瓶颈,开展优质服务,图书馆迎评创优见行动
图书馆员工在新领导班子的引领下,积极行动,开展迎评创优活动,初见成效。
2004 年 11 月 12 日,图书馆召开全馆职工大会进行“迎评创优 ” 工作动员,号召全馆员工为“迎评创优 ” 贡献自己的力量。 11 月 21 日至 23 日,李啼克和林泽明副馆长带领部室主任参观考察了上海大学、上海外国语学院、苏州大学等知名大学图书馆,汲取他山之石,学习他馆先进的管理办法和服务工作经验。
回眸 2004 年,图书馆为“迎评创优 ” 不断改革和深化服务方式,提高服务工作质量:采编部为了让师生更快看到更多、更好的新书而加班加点、任劳任怨,不断丰富着馆藏,采购并加工上架 10 万册图书馆,达到历史最高点。各阅览室在服务一线的工作人员兢兢业业、默默无闻地工作,使得藏——借——阅一条龙的整个流通过程畅通无阻。除了传统纸本书的开架阅览、流通借阅等服务方式外,图书馆于 2004 年开放了电子阅览室,购置了 19 种中外文数据库,读者可以足不出户浏览 45 万种电子图书和电子教学参考书, 3 万种外文博硕士论文, 20 万篇中文学位论文, 6000 种中文期刊其中核心期刊 3000 种,大大方便了全校师生的文献检索和资源利用。 11 月起,电子阅览室免费向全校师生开放。图书馆充分利用资源有条不紊地开展科技查新和课题查新,为科研立项和成果鉴定的新颖性、先进性提供事实依据。现图书馆   已拥有多种现代化服务手段,可以提供外借、阅览、参考咨询、文献检索、读者教育、馆际互借、文献复制等各种服务。
高水平大学需要高层次的文献服务,这就需要高素质的图书馆员。为了迎评创优,图书馆员工参加了各个层次和级别的进修学习,不断充实提高自己,许多员工通过自学、函授、电大、研究生班的学习,取得了大专、本科、研究生学历。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馆员已占全馆总人数的 80% 以上,专业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明显提高。 2004 年图书馆有 10 人参加省人事厅图书资料系列“以考代评 ” 职称考试, 9 人通过并取得相应资格证书。图书馆现有正高 1 人、副高 24 人、中职 37 人、初职 30 人。馆员的总体学历、职称结构符合高等学校图书馆员的要求,为建设学习型图书馆夯实了基础。
金鸡报晓。进入新学期,磬苑校区图书馆的服务水平有较大进展:自 2 月 28 日起磬苑图书馆实行连班制,中午不休息,自 8 : 30 至 21 : 30 连续开放。应学生要求,磬苑教技楼自习室也延长时间到 22 : 15 闭楼。左新校区图书馆与本部联系的交换机到位并网络贯通后,于 3 月 21 日实现了就地借阅图书,使学生免除奔波之苦。目前新区书籍仅 14 万册,但图书馆正在加大采购,新书将源源不断送达新校区。
安大图书馆人是一个团结奋进的集体,他们认真贯彻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宗旨,锐意改革,夯实基础,改善条件,加强管理,开拓创新,正在为完成学校“迎评创优”工作而不懈努力着。
校图书馆圆满结束全员竞聘上岗工作
2005 年在馆员们平凡而忙碌的工作中悄悄到来了,一场令人关注的全员竞聘工作正在图书馆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经重新整合与划分,图书馆现包括九个部门,布局更趋合理,为读者服务也更加有力。 根据校党字 [2004] 103号文件,为切实做好图书馆科级干部聘任工作,制定了《安徽大学图书馆科级岗位竞聘办法》,于2005年1月6日公布了图书馆科级岗位职责、应聘要求和图书馆科级岗位竞聘实施办法。受聘人要写一份竞聘书面材料(包括个人学历及专业进修情况、工作经历、近3年工作业绩、对受聘岗位的工作设想和提高工作质量的建议等),并进行竞聘演说和答辩。2005年1月9日,20人次竞聘9个职位。聘任工作领导小组经过认真评议,拟定了上报竞聘上岗的部室主任人选。
在馆领导班子的带领下, 2 月 23 日进行全员竞聘动员,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仅用 3 天就顺利完成竞聘, 107 名馆员在调整后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2005 年 2 月 28 日,校图书馆召开全体职工大会,分管校长吴先良到会作了重要讲话,并宣布了图书馆新任部主任名单。接着,许俊达馆长作了年度工作总结和任务的报告,并公布了职工竞聘上岗的结果。这次竞聘上岗,涉及 107 个岗位和全体职工,难度可想而知。馆领导和直属支部作了大量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既考虑岗位要求,又以人为本,妥善处理竞争、稳定和协调的关系。为加强新校区图书馆工作,鼓励职工去磬苑新区上班,不少同志克服家庭困难,站出来让组织挑选,到最需要的岗位工作。由于思想统一,认识一致,行动规范,校图书馆的全员竞聘工作圆满地落下了帷幕。
图书馆办公室

在安徽大学 2004年度教工歌曲演唱比赛中,图书馆工会荣获优秀组织奖。

由杨梅等 12人组成的图书馆女声小合唱荣获教工歌曲演唱比赛三等奖。

在安徽大学 2004 年度教工乒乓球团体赛中,由杨栎、熊建华、陶静组成的图书馆女子乒乓球代表队荣获女子团体亚军。
本馆服务
【开通金报兴图数字图书馆资源试用】该数据库主要包括:全文报纸库,总类近 100种,如《参考消息》、《经济日报》、《经济参考报》以及中国字头的产业报,收录时间基本从创刊,至今保留所有报纸的版面内容;全文年鉴库,收录以中国字头年鉴为主,囊括15个大类近300种、2000多分册书,收录时间基本自创刊至今的所有卷次内容。
试用网址: http://www.goldennews.com.cn
试用用户名、口令: aust01
【开通Apabi教学参考书】 方正阿帕比数字资源平台整体解决方案是基于成熟的方正 Apabi 网络出版( eBook )解决方案之上,将数百家出版社出版的高质量的电子图书提供给图书馆,保证了电子图书的质量和源源不断的可持续性的发展,并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的借阅服务和方便、好用的阅读工具的整体解决方案。使用说明: 1 、下载安装 Apabi 浏览器; 2 、点击“匿名登录”; 3 、登录成功后即可观看镜像站点内所有的图书。
【开通物流产业文献库试用】该数据库收集了自 2000年以来国内外大量有关物流与流通现代化的论文与分析文章,经过中国物流采购联合会和中国物流信息中心专家们精心编辑。文献库资料丰富、全面,涉及目前物流研究的各个领域和范围;来源权威、可靠,分类科学、细化;收录了大量物流信息化与企业运作案例,是大专院校教学、科研不可缺少的资料。
IP地址:http://202.106.160.113:8080/logistics
帐号: ahwuliu 密码:ahwuliu
【开通LexisNexis Academic学术大全数据库试用】该数据库由美国图书馆界专家委员会设计,由专业图书馆员进行评估和筛选,专门为学术图书馆提供服务的专业信息资源系统。收录了 6100多种全文资源,包括新闻、报纸、期刊、出版物、特色数据库系统和来自其他大型信息供应商的信息资源,涉及全球新闻、商业、法律、医学以及参考资料等领域。
网址:http://www.lexisnexis.com/universe
ID: INTAU1 PASSWORD: QNFF4DM
【开通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数据库】该数据库从来源文献和被引文献两个方面向用户提供信息。来源文献检索途径有作者、篇名(词)、关键词、作者机构、作者地区、期刊名称、学科类别、学位分类、中图分类、基金项目以及年代卷期等 10余项;被引文献检索途径有被引文献作者、篇名或书名(词)、被引文献期刊、出版社、年代和被引文献细节等。大多数检索项本身可以实现逻辑式检索,各检索项之间也提供“与”、“或”关系的组配检索。
数据库简介
馆藏“四库全书”系列简介
郑 玲
我馆藏有《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及其《补编》和《续修四库全书》,收入中国历代古籍共约 12000余种 。
《四库全书》的纂修是从清高宗乾隆三十七年( 1773)征集书籍开始,到乾隆四十七年(1783)第一部贮藏进文渊阁的《四库全书》竣工,历时10年之久,所收入的典籍3461种,都是用人工楷抄录的,在每种的书前都还写了篇提要。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所藏的《四库全书》,影印本全部照四库分类辑印,最后并加编影印本全书目录暨索引,共计1501册。
清高宗乾隆四十七年( 1783),也就是完成第一部文渊阁本《四库全书》的那一年,还编纂刊印了一部叫《四库全书总目》的书。《四库全书总目》的著录之书为3461种,即收入《四库全书》的应刊、应抄各书,每书提要作为著录内容列于所属部类,存目之书为6793种,即未刻、抄于四库而应存目各书,其提要皆以存目形式附于类末。著录与存目两者,合计为10254种,基本上覆盖了乾隆以上尤其是元以上的历代要籍。《总目》卷首有乾隆帝历次谕旨、四库馆臣进书表、馆臣职名和《凡例》17条。全书按四部分类,计经部10类、史部15类、子部14类、集部5类,共44类。类下再分子目,共66子目。《四库全书总目》囊括群书,于经、史、子、集“四部之首各冠以总序,撮述其源流正变,以挈纲领”,并于四部下所分44类之首“亦各冠以小序,详述其分并改录,以析条目。如其义有未尽,例有未该,则或于子目之末,或于本条之下,附注案语,以明通变之由”。近人余嘉锡谓:《总目》“剖析条流,斟酌今古,辨章学术,高挹群言”,这部官修书目被公认为清代学术的一大成就。
《四库全书》并不全,其中一部分是被禁毁掉的,没有被禁毁但也没有抄录收入《四库全书》的,则也给它写了提要,除对它作评介外有时还讲几句所以不著录进《四库全书》的理由,这样的书达 6793种、93551卷,远超出了著录进《四库全书》的数字。这6793种只有提要而在《四库全书》里并无其书的书,人们就通称之为“存目书”。齐鲁书社将没有失传的存目书收集起来,采用影印的办法,分别于1997年出版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收入典籍4508种,共计1200册;还于2001年出版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收入典籍219种,共计100册。
清光绪十五年( 1889),翰林院编修王懿荣上书提议“重新开馆,续纂前书”。在他之后陆续有学者不断提议,终因当时各种人为事故及军阀混战而搁置,20世纪90年代中期,续修《四库全书》的想望终成现实。200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续修四库全书》,包括《四库全书》以外的现有中国古籍,即补辑乾隆以前有价值而为《四库全书》所未收的著述,以及系统辑集乾隆以后至民国元年(1912)前各类有代表性的著作,收入典籍5213种,共计1800册。
“四库全书”系列的出版不仅是中国古籍整理领域中引人注目的成果,而且也是文化事业上的一大成果。
EBSCO公司数据库简介与检索(上)
王 春 君
一、 EBSCO数据库简介
EBSCO公司拥有多个数据库,我校购买的主要是: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Academic Search Elit简称ASE)和商业资源数据库(Business Source Premier简称BSP).
1、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等领域的2668种期刊,其中1240种有全文;2、商业资源集成全文数据库是目前EBSCO最大的全文数据库,是一个侧重经济、管理和金融领域的专业性的全文数据库,共收录2100种期刊,其中含1380种全文刊。
二、检索方法
1、 检索界面:
在EBSCOhost主页上选择欲检索的数据库,即单击方框内,或用鼠标直接点击这个数据库的名称。对多个数据库检索,则在所有欲同时检索的数据库前的方框内打钩。数据库选择完毕后,点击“Continue”按钮,进入EBSCOhost检索界面。
EBSCOhost检索界面上方为工具栏,上排共有3个操作按钮,即高级检索(advancedsearch)、基本检索(Basicsearch)、数据库选择(choosedatabases),分别用于检索窗口和数据库的选择。第二排4个按钮为检索入口,有关键词(keyword)、主题词(subjects)、出版物(publications)、图像(images),无论是在高级检索窗口或基本检索窗口下均可从关键词、主题词、出版物名称和图像4种不同的途径进行检索。
2、检索途径:
该系统提供了 4种不同的途径,这里主要介绍一般常用的关键词检索。
点击关键词检索按钮,进入关键词检索界面。在标有“ find”字样的检索框中输入检索式。关键词检索的检索式可以是一个关键词,也可以由检索字段标识符、检索词、逻辑算符以及位置算符等联合构成。而关键词可以是一个完整的词,也可以使用通配符和截词符。
基本检索方式 ,可以随意输入词组或句子进行检索。在输入检索词(find)框中:可输入检索词、逻辑运算符、通配符、括号、字段名、位置算符等,再点击“Search”。将要运行的6.0版增加了4个可供选择的键,即标准检索“standard”、全部检索“all word”、任意词检索“any word”、精确检索“exact phrase”。
在高级检索窗口下,提供三个关键词输入框 ,可输入三组关键词;选择“逻辑关系”框,可指定各组关键词之间的逻辑运算关系;选择“检索字段”框,可为每组关键词限定检索字段。检索时,在检索框中根据需要选择检索字段,输入检索词,使用逻辑算符,进行逻辑组配,最后点击“Search”。
在 limiters/Expanders窗口中有:限定检索范围(limit your resuits):使检索结果更精确,其中Full text只检索有全文的文章;References Available只检索有参考文献的文章; Scholarly (Peer Reviewed) Journals即有专家评审的期刊中的全文;Published Date即限定出版时间; Publication即在限定的出版物中检索等。扩展检索范围(expand your resuits)使检索结果变多。
三、检索结果
无论从哪个检索途径进行检索 ,都会出现一个检索结果列表。该列表对检出文献进行编号,并给出文献的篇名和来源。每篇文章的下方,一般都说明了该篇文章存在的形式,是全文或简介,是“HTML”格式,即电子版式; “PDF”格式,即保持印刷版的原样; 或是国内馆藏链接,即链接到国内收藏该刊的馆藏信息。
文献全文有三种显示格式 :简介“Citation”、“HTML”格式和“PDF”格式。简介“Citation”是显示在全文的前面,同时也显示“HTML”格式的全文。若点击“HTML”格式或“PDF”格式,则仅显示“HTML”格式或“PDF”格式的全文。但若显示“PDF”格式的文献,必须装有“PDF”浏览器。
文献的结果有打印“ Print”、“Email”和存盘“save”三种处理方式。
四、文件夹的使用
该系统在文献检索显示窗口的上方和检索结果列表中的每条记录右边都有一个“ ADD”(收藏到文件夹)按钮。一般要在“Sign out of my EBSCOhost”登录(必须在该窗口下的I‘m a new user中注册)。只要点击“add”,这条记录就存入文件夹。在以后的时间或其它的电脑上再次进入EBSCOhost,点击“my folder”,然后打开文件夹看到所选文献的列表,可一篇篇打开阅读。
影视评
爱情 yu 友情
胡 迟
一般说来,爱情与友情是不冲突的,但有时也未必。两个好朋友志趣太相投了,以致在爱情上也有相同的取向,爱上了同一个人。这时,就开始了难耐的煎熬。人是很贪心的,什么都不想放弃,但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于是一句“爱情是自私的,”友情便立即化成了泡影。每逢在小说与影视剧中看到这样的情节,我便替主人公的未来担心……因为爱情是世界上最强烈也是最不可靠的情感,当它锐不可挡地谋杀了你的友情甚至亲情后,就会渐渐显露出它不堪一击的脆弱。那一刻,这主人公该如何自处呢?
张艾嘉的《最爱》就试图解决这个难题。两个形影不离的朋友爱上了同一个男人。其中一个人和那个男人订了婚,但那男人更强烈的情感被压抑着,因为他爱另一个人。三个人在微妙的情感中游移徘徊。发乎情,止于礼,所有的波涛汹涌都埋藏在心里。两个女人各取所需:一个女人要了和那个男人稳妥的婚姻生活,她有意忽略他情感的重心;另一个女人要了一份秘而不宣的情感的回忆,她带着这份回忆与别人成家生子。两个家庭走动很勤,和睦得像一家人。多年后,这两个女人的丈夫都死了,她们也成了老妇人。有一天,她们聊起了往事。聊着聊着,一些事情就揭开了盖子……心里自然是有些痛的,但事过境迁,想想看,这也是她们所能选择的最好的结局了。于是,两个女人感慨万千,在黄灯光的庭园里,她们像少女时代一样,牵手而行……
爱应当成全一切,而不是毁灭一切。真正美好的爱情让人靠得更紧,它可以激发心中所有情感的花朵竞相绽放,而不是“吾花开后百花杀”,孤零零地开在萧瑟的环境里……张艾嘉说:“人知足,才会快乐。”要获得这份“知足”,除了智慧,还要有仁慈。只有爱惜一切的人,才会将“爱情”放在适当的位置:让它的热提供温暖,而不灼人;让它的光提供光明,而不刺目。
狄更斯的《双城记》似乎是关于“爱情与友情”的另一个处理版本,只是由男人来选择结局时,总会显现出它“惨烈”的一面。为了爱人的幸福,卡尔登顶替爱人的情人上了断头台。这份“爱”太烫手了,谁接得住?远去的马车上,那对年轻的夫妇幸福得偎依在一起。但他们日后拥有的琐碎平凡的婚姻生活在这份“爱”的光芒的映衬下,会不会愈来愈索然无味?让“爱”发挥到极致时,它的负面也就渐渐显山露水了……
“一边是爱情,一边是友情……”张学友嘶哑的嗓子演绎着被煎熬的苦楚。其实,如果分寸拿捏得当,爱情和友情是可以相映成辉的。但你我皆凡人,身在局中时,还能保留那一颗“慧心”么?
高等教育后的“困境”——重品《绿茶》
星 澈
沫着初春的煦风,煨一杯绿茶在案几,捧一纸林清玄的墨香,生活其实也是如此的淡雅而清澈,仿佛一池温情的碧水之上飘散着几瓣落英。然而张元那杯久违的《绿茶》却在这淡淡茶香背后潜隐着一份无奈,关注而又坚定的被尘世风景炖出的人生况味。
重品《绿茶》,一个喧闹的城市一角里,毫无经历的三个(其实两个人)展开了爱情游戏。影片向我们展示了男主角陈明亮(姜文饰)与两个女人即研究生吴芳和钢琴师朗朗(二者均为赵薇饰)之间一段浪漫而又似是而非的爱情纠葛。
当吴芳和陈明亮相约时,吴芳每次都要一杯绿得如碎玉的香茗,品味着,讲述着,不断向陈明亮讲述着“手套”的故事。这个故事写的“手套”表面上是吴芳朋友(也就是吴芳本人)心上的一种负疚感。后来的吴芳正是因为这个故事的影响,活在负疚的阴影里而矛盾着,犹豫着,出现了生存的“困境”,“人格的分裂”。
绿茶,美容,养颜,更重要的是清神醒脑,然而在这里我们都知道答案是 No。茶,中国传统的象征,折射了女主角生活背后的无奈。
吴芳作为高等教育的产儿,中国教育的矫矫者,应该有充实的自我,应绽放色彩张扬的生命,然而精神上是空空的,感性多于理性,继而出现了相亲的经历,哪怕是处于起初回避陈明亮的意图,但是不可回绝的是吴芳这个生活在现代城市中的人,还是很在意相亲这个象征东方生命进程转折点仪式。她不敢表达自我,抑或是被记忆捆住了双手,只是在别人的目光中例行公事般地和时间进行着悄无声息的对话,而生命却在分分秒秒间静静地流逝。
高素质的吴芳,为了解决生存的“困境”选择了角色替换,也就是“黑夜版”的吴芳朗朗,只有在黑夜中,在夜色的包围和掩护下,她找到了一个释放自我的契机和场所。高墙中的教育塑造了吴芳这个双面人物,知识是充实了她,却存在着传统眼光中游移的一份精神压力和心理上一把沉重的大锁,压抑了她生命的光亮和激情。
她没有选择直视,因为她是传统的产儿,没有那份胆量;她没有选择正面解决,却选择堕落来发泄,因为内心的感受让她饥渴发泄!严重的生存困境和人格分裂在折磨着她!
张元没有让我们失望,影片的结尾处,陈明亮和吴芳在欢快地嬉闹着,吴芳终于找回了自我,走出了负疚的阴影。然而这种找回自我却依附了别人,借助于外界达到目的是可取的,可不禁让我们思索这背后隐藏的种种……
传统不可丢,但作为生命个体的人来讲,面临生存“困境”时应坦然接受,确立一种坚定的“活力意识”,而并非人格扭曲,出现人格分裂!
重品《绿茶》感受到它的沁香,让我心爽,但我感觉到香后的苦涩!
捧读一得
照亮 黑暗
张国庆
契诃夫似乎太容易被人遗忘,尽管与欧亨利、莫泊桑一同被人称为“三大短篇小说家”。也许是那个时代的俄国,始终让人感到一种阴郁,让我们产生了一种偏见,不忍去读那种令心情变得沉重的作品。所以当北京的契诃夫戏剧节开始,我找出那套汝龙翻译的契诃夫全集时,才发现书已蒙上了厚厚的一层灰,变得灰暗起来。等翻开书浏览,才发觉最初的偏见是个错觉,仔细阅读顿时感到字里行间的明亮,以及艺术思想的闪耀。也许这是上天有意送给我的一个比喻,在契诃夫生活的黑暗专制的社会里,只要走进契诃夫的内心世界就会看到光明。
尽管契诃夫在给朋友的信中写到:“我害怕那些在字里行间寻找弦外之音,把我当作救星或者守护神的读者。我既不是自由派,也不是保守派,不是出世的隐士,也不是一切都无所谓的人。我只想做个艺术家 ??如此而已。”但是当多年后我们面对整个沙俄时代,面对那个时代所有的作家与作品,依旧会感到契诃夫的另类。契诃夫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文字色彩和艺术光明,别的作家并不具备。
在契诃夫的小说里,你可以看到吹牛成性,无所事事,始终把假话当成真话的村长,随口编造法律调解一个村子的纠纷,仔细回味会感觉到一个村庄的案件完全有一个人把持,那一个专制的国家又会怎样呢?你还可以看到那些靠表演跳河自杀来维持生活的人,你会为这些人而感到悲哀,对社会充满鄙夷;契诃夫把目光也投向了爱情,但是与俄罗斯其他作家不同,契诃夫选择的是结婚前后夫妻关系的对比,从这个小角度说明爱情让自己容忍一切。也许正是这些不为人注目的小角度成就了契诃夫,让他摆脱了俄国文字的习气,开始变得妙趣横生,尽管小说里没有什么深奥的道理,但是呈现给我们的趣味画面,却让我们掩卷沉思,看透那个时代。
综观契诃夫的小说与戏剧,你会发现契诃夫极力在摆脱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与屠格涅夫建立的文学传统。他试图让自己变成非俄国人,或者并不那么像一个俄国小说家,而是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记录俄国的现实生活。他企图把严肃沉闷的题材赶到幕后,希望冲淡承袭狄更斯、巴尔扎克遗风所建立的写实派那种阴郁的气息,转而以一种潜幽默来叙述,但是当深思起来,却又会品到一丝苦味,像后来兴起的感伤小说一样。只是这种感伤是在阳光下的叹息,光明依然没有离开我们。
尽管社会多艰,但是契诃夫始终抱着对生的欲望,也许正是这种欲望让他始终散发着光辉。在他晚年创作的名剧《樱桃园》中,契诃夫在描述没落的贵族不得不离开樱桃园的时候,斧头砍伐樱桃树的声音曾经震撼了多少人的心,但是最令人感动的是那句经典的台词,“别了,旧生活!你好,新生活!”也许正是这句台词,足以照亮那个时代每个人心理的黑暗,给社会一束最强的亮光。
面对 苦难
李新丽
张爱玲曾坦言:人生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她直白的洞见既揭示了人生的华美壮烈,又彰显了人类的缺憾和苦难。苦难有形而上与形而下之分,形而上的苦难诉诸人类精神世界,如江湖决堤覆顶之灾;形而下的苦难诉诸人类的物质世界,如鸡毛蒜皮烦恼人生。苦难作为人生的重要体验,承担唤醒沉睡的灵魂和启迪无穷智慧的责任。惟有在苦难中,人才可能与自己的灵魂相遇,惟有在苦难中,人的灵魂才得以与神秘宇宙的无限之谜迫近对话。这种类似于宗教体验的苦难才能使人超拔于俗世琐事,独标孤高,臻于对永恒真理的深切体悟。
面对苦难,人们会有不同的心灵抉择。有的人选择沉沦和逃避,有的人选择直面惨淡的人生,实现“欲知本味,抉心自食”式的精神超越。选择逃避者追求鸵鸟般的苟延残喘,在山雨欲来之际躲进小楼成一统。选择精神超越者想往一种纯粹和高贵,一如维克多·弗兰克的理念,始终站在肯定人生的立场上发掘苦难的意义。即使在最为恶劣的遭遇中,人们依然拥有一种不可剥夺的精神自由,即可以选择承受苦难的方式,一个人决不会轻易放弃他的这种“最后内在的自由”,以最为尊严的方式承受苦难,其间所彰扬的不仅是一种个人的品质,而是整个人性的尊严和高贵,这种尊严和高贵完全由苦难生发而来。
回眸历史,历史之流涛声渐行渐远,历史的余音袅袅未绝,如血残阳中的古战场和金戈铁马后的残垣断壁,风烟散尽后的古驿道上的精神流散无不传达着苦难的余绪。忆往昔,夫子亲驭牛车周游列国百折不回,草木萧疏之际屈大夫怀瑾握瑜矢志不渝,勾践卧薪尝胆成就千古绝唱,愚公移山不移磐石之志,司马迁惨遭罹难成就旷世巨制……更有那耶稣背负沉重的十字架只为人类寻求自我拯救之途,西西弗斯不懈的努力警醒后人对于苦难的勇敢担当,但丁为挑战教会的淫威自弹《神曲》另谱新篇,堂吉诃德的自由之箭挑战风车的神话,直至永恒的等待和不老的戈多……
其实,我无意颂扬苦难,如果允许我自由选择,我宁愿选择从容淡定的生活,并且得以自由地创造和享受,但我同时仍接受弗兰克的见解,始终坚信苦难是人生必经之途,一旦与之交锋,它的确为人类提供一种机缘,一种镜鉴砥砺自我的机会。只有在苦难中,人性的某些特质才得到考验和提升。雪峰之所以壮美,因为满坡掩埋了攀登者的遗骨;大海之所以博大,因为处处漂浮着船楫的残骸;登月之所以伟大,因为有“挑战者”的陨落。一个人通过苦难达到精神价值的升华。
帕斯卡尔早年就令人震颤地预言神圣的坍塌,我们赖以生存的大地正在开裂,裂为深渊。在这样一个信仰失落、价值失落的时代,唯有那些有责任心,日夜不敢忘记神圣职责的社会良心,在叩请神灵的莅临。他们在沐浴上苍恩典的同时,将神圣之光投向夜行中的人类,自觉流布与重建神圣的光荣使命,而领受苦难为通向神圣王国的通衢大道,因为我们各自的朝圣路都指向同一方向。
书 香
张道升
隆冬的窗外,雨夹着雪。
远处的梅,开着点点红,我依稀闻到梅香。
室内,祖母生前时常翻阅的汉隶残字本,静静地躺在床上,我真真切切地闻到了一种不曾闻到的香味,这便是书香。
书香为众香之首。馨香、清淡、难忘。
书香解厕臭,卷长入梦早。这诗一般的句子本是大实话。
人生读书糊涂始,往往是书香的诱惑,使读书人从书中走不出来,成了“书虫子”、“书呆子”,用文化哲人的话说叫“读书死”。但这里有的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著,以及“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乐趣,而没有宋真宗的劝书诗“富贵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种粟,安居不用架高屋,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人欲遂平生事,六经勤向窗前读”这般的急功近利。
在这“晚来无欲雪,能饮一杯无”的佳境里,在“红泥小火炉”的映照下,书之香,将我萦绕着,……好香,……好香!
听那从容的《列子》
北 蒙 健 郎
抒情音乐宁静人的情性,营养人的品性,涵养人的趣味。陈广忠评注《列子》(珍藏本)那轻健酣畅雅俗兼备的文字风格,也飘出具有同样诗性的魅力。
《列子》原文高雅深邃,古奥超拔,《墨子》、《左传》、《易》更是又胜一筹,皆是美声唱法,浑厚饱满。先秦作品先秦语言,文风有别,用字亦异,深层意蕴难示于人。幸而知识矿井中一线采掘的智者以他们特有的聪慧和灵性引领我们接近理解,并超先人的文学历史哲学,成为我们的文学历史哲学。有了他们,先秦古文便化作一曲清爽轻快的歌儿,更多的人得以聆听品味。
陈广忠,是一位致力于攀登珠峰极地的挑战者,是一位不畏艰辛奋力耕耘的拓荒者,是一位敢于将板凳坐穿的修行者,在大波大浪的苦难之后,豁然开朗,一切复归于平淡。
同是学者,钱钟书学术作品《管锥编》鲜为人知,文学作品《围城》众人皆晓。他是被迫红的,之后他依然是他。而余秋雨在两个时代总是最终走向喧嚣,《文化苦旅》、《霜冷长河》也耳熟能详。他是主动红的,之后他依然是他。
陈广忠《列子》评注译文,浅显明快,从容流畅,实为通俗演唱,文气飘逸潇洒,宛如行云流水,叮咚欢畅,一扫严谨的枯燥和学术的威仪,以当代活语言和悠然轻笔调,涤去沉重压抑,展现简易舒畅,读来似轻装前行,不期然升堂入奥。
这与其通顺简洁的公文实践训练和对公务经验的超脱及其出身于淮南所受到的淮南文化之魂淮南王刘安《淮南子》莫大浸淫而形成深厚的道家旨味有极大关系。老子庄子列子文子鬼谷子亢桑子抱朴子淮南子,其精髓一脉相承。
《列子》评注以虚静朴质的格调津津乐道,列子对宇宙自然生死福祸命运意念的感悟。俯拾即是妙趣横生的故事寓言神话对话和议论让人娓娓忘倦,不忍释手。
陈广忠本是寒舍素心人,以道家贵虚品质佑助而能潜心于中国绝学音韵学的魔宫中,终于打通一条蹊径,摘取自专著《韵镜通释》专文《朱熹〈诗集传〉叶音考辨》等甘果。这非常人所能释读,是阳春白雪。这是一个严肃学者的独奏。他依然孤寂地思索、读书、讲课和写作。宁静、淡泊。
温良恭俭让的他导游般和风细雨地引领我们进入列子经营的艺术园圃,听取旋律优美的《秋湖月夜》。
杨柳青青话送别
方 孝 玲
杨柳青青,充满生机,和春风一起报告着春的讯息;柳丝婆娑,柳枝缠绵,为人们传达着别情依依:
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无名氏《送别诗》
折柳送别、折柳寄远,是古人表达惜别与相思之情的方式。柳在人们的印象中,总是与春天和青春朝气联系在一起,总是与惜别和祝福联系在一起。其实,柳最初却与古代的丧葬习俗有关。在古代传统丧葬习俗中,用柳制作墙、翣和丧车车篷来 “障蔽”棺柩,又在行軷祭及随后的送葬仪式中,承担着“围护”和“护送”死者神魂远行的作用,以寄托活着的人对逝者生命再生、平安而顺利地踏上异乡之途的美好愿望。汉代乐府古辞有《折杨柳行》,共咏八事,其中六事都与死别有关,之后的曹丕、陆机等魏晋文人的拟作亦如此。
丧者出殡要行祖道之礼而生人远行也要祭行神祈求平安,在远离亲人故土、踏上他乡异途这一点上是相同的,所以柳由表达死别之情的象征物变成生人远行时寄托生命平安愿望的吉祥物。这个转变是由于人们对柳的更进一步认识。 《 抱朴子》认为:“夫木槿杨柳,断植之更生,倒之亦生,横之亦生。”傅玄在《柳赋》也认为:“虽尺断而逾滋兮,配生生于自然。”柳在遭遇生命挫折之后而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于是柳便寓含着生命长在、生命平安的吉祥意义。这样,折柳远行和折柳相送,这种带有祝福和祈祷性质的行为,便在现实生活中替代传统的行神祭祀而流行起来,成为普通百姓表达送别相思之情的理想方式。清人褚人获在《坚瓠广集》中也说:“送行之人,岂无他枝可折,而必于柳者,非谓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乡,正如木之离土,望其随处皆安,如柳之随处可活,为之祝愿耳。”
折柳送别可能还与“柳”谐音“留”有关。《汉代民间风俗》中《远客来访重相迎》说:“在汉代,人们送别,往往折柳相赠,因柳谐音‘留‘,表示人虽分别,友情却如那依依的杨柳,绵绵的丝条长留心中,长存不断;同时也表示希望离人如柳树的‘随处皆生‘。这种风俗至唐代更为盛行,以后,人们便用‘折柳‘作为送别的代称。”折柳赠别的记载始于汉代文物的著述《三辅黄图》:“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送别。”到了南北朝,有关折柳送别的描写便多起来,《乐府诗集》收梁陈两代的《折杨柳》十首,如“巫山巫峡长,垂柳复垂杨。同心且同折,故人怀故乡。”(梁·萧绎《折杨柳》)“春心自浩荡,春树聊攀折。共此依依情,无奈年年别。” ( 陈·江总《折杨柳》 ) 到了唐代,描写折柳送别的诗篇比比皆是。
送行之人折柳相赠表示对远行人的留恋之情及美好的祝愿,行人自己折柳也是惜别的表示,如北朝民歌《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由折柳送别,诗人们生发出奇思妙想:何不以柳丝系住行船来留住行人的脚步?唐代雍裕之《江边柳》:“袅袅古堤柳,青青一树烟。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由折柳送别,诗人们又进一步联想到把柳当作相思的见证,寄给远方的亲人或恋人,以表达绵绵的情思:“春思春愁一万枝,还村遥岸寄相思。” ( 唐彦谦《柳》 ) “攀折聊将寄,军中书信稀。” ( 卢照邻《折杨柳》 ) 送别只折一次,寄远往往是行役有年,归来无日,为一人而累折不停,地点不必是江上河边送别之处,而是门前庭院,如“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 ( 李贺《致酒行》 )
杨柳年年绿,它曾经见证了人世的变化沧桑,见证了人情的山高水长;它表达了人们的惜别之情,也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让我们在和煦的春风中,让我们在婆娑的柳丝下,吟诵《折杨柳》,来品味古人的苦涩与甜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