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百年甲骨之谜:剃头匠让"龙骨"走出殷墟(图)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19:54:01

商代灰坑发掘现场

商代灰坑发掘现场

古董商:掩饰甲骨出土地

甲骨出土於河南安阳小屯村,直到1908年才被世人知晓,而在此之前的八九年时间里,甲骨出土地一直是古董商们守口如瓶的秘密。以至於甲骨文出土地有多种说法。

1910年,考古学家罗振玉在《殷商占卜文字考》中,考证出土甲骨之地河南安阳小屯村为“武乙之墟”,从而成为第一个准确探知甲骨出土地的学者。

关於罗振玉是如何得知小屯就是甲骨发现地,还有两个传说:一种说法是有一次罗振玉将古董商范维卿灌醉,然後强使其说出甲骨出土的地点。

另一种说法是罗氏拿出十两银子给自己的男仆圃成,让其去勾引古董商赵执斋的小老婆,终於探知确切的出土地点。

时过境迁,究竟当初罗振玉是如何得知甲骨发现地的,已经无从考证。但罗振玉的发现至少让後来的考古学者有了明确的研究目标,

1915年,罗振玉终於有机会踏上殷墟这块魂牵梦绕的神奇的土地,这是甲骨学者第一次亲临出土地勘察。由於他在甲骨学研究方面的突出贡献,罗振玉和郭沫若、董作宾、王国维被学术界并尊称为“甲骨四堂”。

甲骨文发掘意义划时代

“这是最近发现的、出土甲骨数量最多,并且完整龟甲最多的一次发掘。”在殷墟路的东侧,孟宪武指着人行道告诉记者:“1991年甲骨文就是在这儿发掘出来的。”

1991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在花园庄发现一个甲骨坑,共有甲骨1583片,其中带字甲骨579片。它的数量虽较前两次少,但意义重大——珍贵的大版卜甲集中出现,完整的刻辞卜甲达到300多版,前所未见。

1899年,甲骨文的发现轰动了世界,考古学者把它同流沙坠简、敦煌写经、内阁大库档案并列为20世纪初中国史学“四大发现”。

19世纪初,罗振玉在他蒐集的甲骨中,发现了刻有商王朝先公、先王的名字,证实了这些甲骨的出土地小屯就是《史记》中所说的“洹水南,殷墟上”的殷墟所在地。

此後,学者王国维对甲骨卜辞中所见的商代诸先王、先公,对照《史记》记载作了详细的考证,证实了《史记·殷本纪》的可信性。殷墟是商朝第10代王盘庚於西元前1318年,把都城从奄(今山东曲阜附近)迁到殷(小屯村一带),从此历经8代12王,在此建都达273年之久。这些研究成果把中国有考据可信的历史提早了1000年。甲骨文的发现以及由此引发的殷墟发掘,对中国考古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王懿荣考证出所谓的“龙骨”就是商代的甲骨文,在中外学术界引起很大震惊,但始终没能引起内忧外患的清政府的重视。而贪图厚利的古董商们四处蒐罗、贩卖甲骨,从而导致了小屯附近几近疯狂的大规模挖掘甲骨的活动。这种私挖乱掘甲骨的行为,一直持续到1928年中央研究院开始对殷墟展开科学发掘,才有所收敛。

1928年,时任中山大学副教授的董作宾,受刚刚成立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代理所长傅斯年委派,前往安阳小屯对殷墟和地下埋藏的甲骨进行全面的调查。从而拉开了持续至今的甲骨文科学发掘的序幕。

高价回收:引发私挖乱掘

王懿荣考证出所谓“龙骨”就是商代的甲骨文後,随即开始高价向古董商收购甲骨,刚开始以“每版价银二两”,後来就涨到了“每字酬银二两五钱”。除了王懿荣外,高价收购甲骨的还有王襄、孟定生等人。这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甲骨的私挖乱掘。

当时小屯附近私挖乱掘甲骨的情形,不少史料都有记载,如《甲骨年表》等。

1928年,董作宾前往小屯调查之时,在小屯村被私挖乱掘出土的有字甲骨约6万片,无字甲骨更是不计其数。

徜徉在小屯的街头巷尾、田间地头,实在难以想像史料记载的当年大规模私挖乱掘甲骨的“火爆”场面,他打算在村里找寻一位当年的亲身经历者,知情者说当年曾经见证历史的村民如今大都已作古,无从搜寻。

安阳市文物工作队队长孟宪武说,虽然小屯的农民是出於经济利益,开始大肆私挖乱掘甲骨,可这些出土的甲骨对於当时的甲骨学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当然,村民们在小屯附近长期的私挖乱掘,除毁坏了不少古代遗物之外,对殷墟的地层破坏和扰乱也很严重,这给後来的考古发掘带来了很大困难。

科学发掘:拨出专门经费

1928年8月12日,董作宾到达安阳。他首先拜访了当时的彰德第一中学校长张尚德,因为在此之前张尚德曾经到小屯调查过几次甲骨文出土的情况,董作宾还到安阳城中几家古玩商店调查收购甲骨的情形。调查中他结识了一家名为尊古斋的老板王嘉瑞,通过他了解了当时甲骨文的收购价格。

董作宾到达安阳的第二天,便前往小屯进行实地调查。他在小屯村从一些妇女和孩子手中购买了100多片有字小块甲骨,并在洹河西岸发现村民们新近挖掘的10个大坑,他还在坑边拣到了一块无字的甲骨。

经过实地调查,董作宾作出一个结论:小屯埋藏的甲骨不像有些人讲的那样已经挖尽,此遗址仍值得发掘。

中央研究院史语所收到董作宾的报告後,决定对小屯村的土地进行考古发掘,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为此专门拨1000银元,作为考古经费。

1928年10月13日,小屯发掘考古工作正式开始。自13日到30日,共发掘出有字甲骨854片,其中字甲555片、字骨299片,同时出土的还有骨、蚌、石、陶和青铜碎片等古物。发掘结束後,董作宾写出了《民国十七年十月试掘安阳小屯报告书》,闻名於世的“殷墟发掘”由董作宾开始拉开序幕。

一坑甲骨:发掘轰动世界

步入殷墟博物苑YH127甲骨窖穴展厅,展厅内复古的装饰让人仿佛一下子回到了三千多年前。陪同记者的孟宪武说:“要了解甲骨文,你必须要了解YH127坑,研究甲骨文,更不能不研究127坑。”

YH127坑是一个巨大的甲骨堆积坑,YH127坑出土甲骨多达17096片,其中字甲17088片,字骨8片,完整的龟甲300多版,是1936年3月18日开始的殷墟第13次发掘中发现的,也是解放前出土甲骨最多的一次考古发掘。

1936年6月12日,第13次殷墟发掘即将结束,考古人员在扫尾时意外发现了从未遭到破坏的完整的一坑甲骨。消息不胫而走,立即在当地引起了轰动。出於安全考虑,有人提出了把这坑甲骨整体“搬家”的主意。

现场发掘人员做了一个其大无比的没有底的木头箱子,把甲骨坑周围掏空,把箱子套上去,再从下面封上箱底。如何装运这个重达5吨的庞然大物成了面临的最主要的难题。

最终还是老百姓有办法,他们想到了袁世凯出殡时的棚杠队。最後动用了64个壮小夥儿,用木杠肩挑背扛,整整折腾了两天才把这个庞然大物运到了火车站。几天以後,甲骨运到了当时的中央研究院所在地南京,安放进了图书馆大厅里。

此後,胡厚宣先生带着几位技工细细地清理、剔剥、绘图、编号。前後8个月,这永垂史册的YH127坑甲骨才露出它的庐山真面目来。这坑甲骨不仅绝大多数是龟板,而且完整的龟甲就有300多版,最大的一块龟甲竟有40厘米之巨!此龟甲并非本地所产,属南方国供奉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