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之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20:46:16
经典于我们大众来说,意味着许多:一本书、一首曲子、一幅画、一件衣服、一幢建筑等,都有可能成为我们心目中的经典。


经典并不一定出自名家,有时,它出自一种偶然

去过悉尼的人,应该都参观过悉尼歌剧院,谁都会为那个富有诗意的杰出建筑物惊叹不已,人们或以为建筑师表达的是风帆,或以为他表达的是贝壳。而实际上,悉尼歌剧院的建筑设计师约翰·乌特松在87岁高龄接受英国《卫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他的设计既非风帆,也不是贝壳,而是切开的橘子瓣,他自己对此非常满意。

许多人都不会忘记,这个伟大的建筑设计,在它成为一件令人仰视的作品之前,是从废纸篓里、一大批被枪毙掉的图纸中捡出来的,如果不是偶然被重新发现的话,它存在的价值就是一堆废纸。歌剧院开工以后,又因为施工上的种种困难而几度搁浅,人们讽刺它是“一个未完成的交响曲”,新上台的澳大利亚自由党政府更是以此来指责前任政府“不惜巨额财力建一个世界上最大的歌剧院是奢侈和浪费”。其间,约翰·乌特松的合同也被终止,这位丹麦建筑师带着他破碎的童话拂袖而去。所幸,澳大利亚政府还是选择把歌剧院继续建设下去。终于,悉尼歌剧院竣工了,澳洲的人们没有想到,它竟然引起了全世界的轰动,来自世界各地的建筑师、旅行者和艺术家们络绎不绝地赶来参观,它成了悉尼的骄傲、澳大利亚的象征。

回过头来,我们再来看看建筑师的背景:约翰·乌特松当年37岁,在建筑界名不见经传,对悉尼更是一无所知,因为偶然看到一则澳洲政府向海外征集悉尼歌剧院设计方案的广告,于是凭着小时候在海滨渔村的生活经验完成了这一设计方案。当然,他也完全没有想到,他的“橘子瓣”有一天竟然会成为真正的建筑物。

经典经历时间的考验,成为永恒的美

在丹·布朗的书中,有一个有趣的事件,一位美国人问一个法国人,如何看待卢浮宫门前的金字塔?这位法国人回答说:“如果我说它不合时宜,说明我不爱国;如果我说它非常棒,又说明我很没品位。所以,我不知道该怎样回答你。”  我们暂且不去评价这个透明金字塔的好坏,它从诞生伊始就充满了争议。然而,我们不能忘记,埃菲尔铁塔兴建之初,有300多位巴黎知名市民联名签署了一份请愿书,要求政府停止这项工程。他们声称,埃菲尔铁塔会损害巴黎的名誉和形象。作家莫泊桑如此说:“我只在埃菲尔铁塔的二楼用餐,因为只有在那里,我才看不到这个奇丑无比的建筑物。”时至今日,埃菲尔铁塔历经沧桑,已成为巴黎地标性的建筑物。

如此看来,考察一件事物是否经典,并非某一个人或某几个人说了算的,它应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东西。200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库切是这样来解释它的:“经典通过顽强存活而给自己挣得经典之名。因此,拷问质疑经典,无论以一种多么敌对的态度,都是经典之历史的一部分,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是很受欢迎的一部分。因为,经典如果娇弱到自己不能抵挡攻击,它就永远不可能证明自己是经典。”

经典经由历史长河的反复冲洗而不褪色,穿越时空在我们的耳畔不断述说它的存在。它是一本书,比如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书中爱情的不能承受之轻与国家沦陷的不能承受之轻有机地、反复地交织在一起,使不管哪个时代的人,每重读它一遍,都会再思考一次人生;经典是一首曲子,比如贝多芬的一首四重奏《非如此不可》,他将一个上门讨债的行为,对借钱人说的“还钱!非如此不可,掏出你的钱袋”演变为一个严肃的四重奏,这个讨债的动机经过提炼,成为一个生活哲学,一个形而上学的真理——“非如此不可,细加掂量的决断”;经典它也是一幅画,比如梵高的《星夜》,流动的天空仿佛是一个四维的宇宙,星云的旋转和交汇又表达了他内心的挣扎,只有大地是祥和的,是一片静土,色彩蕴涵着他的感情,在凝固的瞬间幻象中达到了永恒;经典也是一首诗,比如拜伦的诗句:美开了间当铺,专收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