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将要忍受“堵”的百年之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9:02:10

中国将要忍受“堵”的百年之痛




中国将要忍受“堵”的百年之痛

------因为我国全面吹响了“堵”的号角,必将迎来从城市到农村的“大堵”;

再加上我们的政策措施与“治堵”理论背道而驰,

所以中国人将要忍受“堵”的百年之痛!

文/汪华斌

今天到某交通局去,一些熟人就问我为什么没有参加这次城市交通征文;是不是对城市“堵”没有自己的看法。我说连北京这次治“堵”方案都是治标不治本,因为大家都不敢涉及我们社会“堵”的根本;而这刚好又是我们改革开放的成果。他们就问我什么是我国“堵”的根本,我说就是我们的就业与住房问题;而这才是我们社会“堵”的根本原因,而且还是即将从城市“堵”到农村的根本原因。

首先我们在改革开放前的模式还是合理的,基本上由单位安排住房;如果调出单位,住房也就要退了。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单位住房基本就在单位旁边;所以上下班很方便。就如同我们的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实际就在政府旁边的单位小区。这样的住房结构的确有领导以权谋私的条件,所以领导总是年年住新房。但从社会运筹学的概念看,它却是最节约型的社会体系。因为就业与住房联系在一起,而且保证了住房的最高利用率。

改革开放后我国最先改变的两大功能就是就业与住房,就业成为了自谋出路的产物;住房也随之成为了私人财产的概念。于是同一个小区住的人,可以是东西南北四面八方工作的人;更为重要的是,我们的工作单位与住房小区分离了;从而造成任何人上下班都必须要有交通工具。在我们新建的商品房小区,几乎没有步行上下班的可能性;而且有的商品房小区本身就没有公共交通,所以小车成为了中国人的必要交通工具。在我们发展经济需要汽车产业支持和实际上下班也需要小汽车的共同推动下,我国的小汽车一夜之间普及到了平常老百姓的家。如今的中国不仅城市的老百姓有自己的小汽车,就是相当多的农民也都有了自己的小汽车。正是这共同的推动,最后使我们社会“堵”就全面开始了;而且还根本没有尽头,因为这不是如何规划交通的问题,而是我们社会的综合性问题。

当“交通拥堵”成为我国现代的“城市病”,我们并没有进行追根溯源;而是全面开始了新农村建设,结果农村“堵”的症候开始显现了。首先我国农村的布局同样是以种田最佳而设计的农村住房,从而也就是就业与住房紧密联系在一起。现在我们为了追求城镇化,竟然将农村的住房集中。这样农民种田就要开车了,因为没有交通工具根本无法就近种田。由于农民的田地是分散的,所以开车进出住宅区是不是又是“堵”。就如同我们现在城市的住宅区一模一样,上下班没有任何小区通畅;因为大家都集中在这个时间各奔东西,自然“堵”才是我们这集中的必然结果。

在我们全社会的“堵”时,我们的“药方”就是拓宽道路;于是我们到处城市是公路建设。今年刚建好的四车道,明年又改成八车道;在我们老城市双车道的改造中,我们的公路建设都是一个永无休止的过程。我看到我们社会出台了很多治理“拥堵”的招数,但却就没有人说它是我们社会就业与住房不对应的恶果;因为这是改革开放的成果,它是不能质疑的;所以我们就在控制汽车总量和立体交通上做文章。却不知道这些治标不治本的措施,根本不能解决我们社会的“堵”;反而因为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使我们从城市“堵”到了农村,从而形成全国的“大堵”。

中国就业的不确定性,使我们的铁路和公路的运输效益翻番;所以我们社会除了房地产暴利外,老百姓的钱实际都被运输搞走了。这也是我们社会为什么总是铁路和公路的运输有压力,因为老百姓天南地北地到处就业;所以成就了我们社会的运输业的快速发展。从人口流动性的理论上讲,中国达到了世界之最;因为就业而流动的中国人数超过了八亿,而固定就业的人数还不到一亿人。这是为什么,这就是我们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这个成果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运输量每年翻番,所以中国今后想不“堵”都难。

在我们全社会的“堵”时,我们社会的公车快速增加而使“堵”雪上加霜;看我们今天的社会,不仅领导有公车上下班;好的单位全部都有自己的公车上下班。在一个全面“堵”的社会,这无限制的公车难道不是添“堵”的来源吗。“堵”将不再是城市里的市民专利了,今后农民也将是“不能承受之重”“堵”的大军;在“堵”的现实下,建议国家全面推广太极拳运动;因为这样才能使国人心态平和。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心态,估计“堵”下去将离乱不远了;因为我们社会依照现在这样的政策发展下去,想不“堵”都难;而只会越来越“堵”,这就是我对我国“堵”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