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倚重的范文程对于明朝来说算卖主求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4 12:05:55

核心提示:野史有一种说法,似乎可信。据说,范文程在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 年)考取沈阳生员,时年 18,次年至抚顺奔丧,之后恰遇努尔哈赤克抚顺等地,大肆掳掠,其“论功行赏,将所得人畜三十万散给众军,其降民编为一千户 ”。范氏兄弟,亦当在降民之列。由于范文程体魄颀长壮伟,引起努尔哈赤注意,便招至席前问话。范文程是何等聪明机敏之人。他的回答,估计令人满意,于是,努尔哈赤便将其兄弟隶于镶红旗下。其实质,就是奴隶耳。因此,有人认为,范文程从被掳为奴到考试儒生再到开国元勋,这与主动降清为他人卖命有着本质不同。

范文程 资料图

本文摘自《扒着门缝看历史》 作者:徐世平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清宫戏中,有一人物,叫范浩正,印象深刻。不过,这个人物是虚构的。其原型,则是清初名臣范文程。也有说法,称范浩正是范文程和洪承畴两人的历史 “合影 ”,且不论。著名清史专家戴逸先生曾著《范文程大传》,则称其为 “满清开国功臣 ”。他也是公认的中国历史 “十大谋士 ”之一。

范文程,字宪斗,生于 1597年(明万历二十五年),卒于 1666年(清康熙五年),今辽宁沈阳人。他曾事满清开国四代君主,计有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清世祖顺治福临,清圣祖康熙玄烨。他是清初一代重臣,文臣之首。范文程是汉人,大文豪范仲淹先生之后。《清史稿》即有 “宋观文殿大学士高平公纯仁十七世孙也 ”,范纯仁者,范仲淹次子也。现存鞍山的《范府谱书支派第十八世至二十六世》和《范府谱书支派》,也曾明确记述了范氏由来、辽东派系的迁居过程以及家谱的修订经过等等。也就是说,范文程是中原汉族的名人后代,居然帮助后金之满人得了天下,因此,后人对范文程,多有责难。有人直称其为 “汉奸 ”,将其同洪承畴、吴三桂、祖大寿等人相提并论,因而背负着诸多历史骂名。

然而,范文程之归清,清史是语焉不详的。他显然不是降清的,至于是附清还是投清,似乎没有什么太明确的说法。《清史稿 ?范文程传》说:“文程少好读书,颖敏沉毅,与其兄文寀并为沈阳县学生员。天命三年,太祖既下抚顺,文寀、文程共谒太祖。太祖伟文程,与语,器之,知为鏓曾孙,顾谓诸贝勒曰:‘此名臣后也,善遇之!’”这是说,他们兄弟两人,“共谒 ”太祖,怎么个 “谒”法,没有说。在康熙雍正乾隆等朝的文字中,也只有 “得公 ”、“始得公 ”、“归国 ”,以及 “谐兄来归 ”、“以诸生来归 ”、“杖策揭太祖 ”等,现代人甚至还写出了小说,好像叫《八旗风云》,称其 “仗剑遏军门 ”,说范文程兄弟如何毛遂自荐投奔了努尔哈赤。情节描写之活灵活现,也甚为奇特。但不管怎么说,范文程与洪承畴等人的降清,似乎确是有区别的。

不过,有一点是令人怀疑的。后金天命三年四月,也就是 1618年,范文程年方 22,一个毛头小伙子而已,他凭什么就一眼看到明朝气数将尽?他又凭什么资历,可以 “仗剑遏军门 ”,从而得到器重,争得了清太祖努尔哈赤的一番 “定性 ”的话?殊不知,当时的努尔哈赤,对明朝报仇心切,对汉人十分鄙薄。他当时的政策就是 “诛戮汉人,抚养满洲 ”,惯常的做法,第一是杀,第二是籍为奴,同时,努尔哈赤对明朝之衣冠人物(包括儒生)亦十分反感,认为 “种种可恶,皆在此辈 ”。因此,依当时的既定政策,范文程根本不可能有 “重用 ”之说。事实上,范文程在清太祖努尔哈赤一朝,似乎也没得到重用。《清史稿》记载:“上伐明,取辽阳,度三岔攻西平,下广宁,文程皆在行间 ”。“皆在行间 ”,用词很妙,“行间 ”是什么?可以是谋士,也可以是随从,更可以是随军打仗的汉人奴隶。

野史有一种说法,似乎可信。据说,范文程在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 年)考取沈阳生员,时年 18,次年至抚顺奔丧,之后恰遇努尔哈赤克抚顺等地,大肆掳掠,其“论功行赏,将所得人畜三十万散给众军,其降民编为一千户 ”。范氏兄弟,亦当在降民之列。由于范文程体魄颀长壮伟,引起努尔哈赤注意,便招至席前问话。范文程是何等聪明机敏之人。他的回答,估计令人满意,于是,努尔哈赤便将其兄弟隶于镶红旗下。其实质,就是奴隶耳。因此,有人认为,范文程从被掳为奴到考试儒生再到开国元勋,这与主动降清为他人卖命有着本质不同。说他卖主求荣,显然是缺乏依据的。当时的范文程兄弟,何主之有呢?范文程到了皇太极时代,地位发生显著变化。《清史稿》说:“太宗即位,召直左右 ”,“左右 ”是什么?那就是亲信了。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病死,其第八子皇太极继位。他总结了努尔哈赤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欲以历代帝王得失为鉴,并以记己躬之得失 ”的思想,强调要调整满族与汉族之间关系,缓和民族矛盾的主张。因此,皇太极需要有一批熟知汉族文化传统的人来替他出谋划策。这一点,在清宫戏中都有所提及,皇太极对汉族文化的尊重之心,表露无遗。范文程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之下,才得到了破格重用。天聪三年(1629年)四月,皇太极建立了内阁的雏形 ——文馆,范文程由此成为文馆的骨干。范文程也从此成为皇太极的亲信谋臣,他因此参与了伐明策略的制定、争取汉官的归降、进攻朝鲜抚定蒙古,以及国家制度建设等重大问题的决策。

皇太极对范文程极为重视,关系密切。《清史稿 ?范文程传》说,“每入对,必漏下数十刻始出,或未及食息,复召入。”也就是说,他们每一次谈话就得几个小时(每昼夜是一百刻),甚至来不及吃饭和休息,又再次召入谈话。军政大事,每逢议事,皇大极常说:“范章京知否?”每当议事不决时,他也会说 “何不与范章京商议?”当臣下说 “范文程已经同意 ”,皇太极才会最后批准相关的决定。有一件事,可以佐证皇太极与范文程的君臣关系。有一次,范文程入侍陪皇太极吃饭,有一道佳肴,甚为稀罕,范文程是孝子,他想到父亲还没有吃过,便迟迟未下筷,皇太极明白,立即着人将这一佳肴给其父亲送去。信任与忠诚都是相对应的,范文程受到宠信,当然也想尽忠报主。他在用反间计除袁崇焕,招降洪承畴,以及招揽人才、满洲兴学、发展经济、改革体制等方面,都作出了重大贡献。可以说,没有范文程,便不可能有后来满清二百七十多年的中原天下。

范文程是满清开国功臣,功盖一时。然而,他又是一个聪明绝顶的人。

颇有自知之明。他知道,他是汉人,对满清而言,出身卑微,一奴才也。因此,其一生处处小心谨慎,避免 “功高震主 ”,以求 “安身避祸 ”。他既要运用谋略对付敌人,以取得政治军事外交斗争的胜利,又要谨防祸起萧墙,巧妙摆脱内部的倾轧。他的一生,凭借智慧,应付自如,多次化险为夷,终使自己的地位安如磐石。范文程是聪慧之人,这一点,正史野史,都有记载。

他很小的时候,已熟读四书五经,文才出众,11岁时,便有《小屋》一诗: “一门一窗静,无金无银贫。小屋书生气,安待冲天时。”野史有此说法。

范文程为人深自谦退,从不矜伐其功。这一点,在满清权力更迭的残酷*中,表现尤为突出。他一生,始终在*中处于超然地位,亦是相当不易。公元 1643年 9月,皇太极病死,满清贵族内部争夺帝位,斗争尖锐。范文程却信守一条基本原则,始终保持谋臣的公允地位,从不参与权力之争。但是,他是皇太极的最重要谋臣,难免招致皇太极之弟摄政王多尔衮的诸多猜忌,比如,顺治三年(1646年)二月,多尔衮即以 “今国家一应事务,各有专属 ”为借口,以范文程 “素有疾,毋过劳 ”为名,限制和削弱了范文程的权力,对此,范文程更加小心翼翼,处处以退为进。顺治五年(1648年),摄政王多尔衮大权独揽,曾命范文程等人删改《太祖实录》,范文程深知此事关系重大,一旦政局有变,恐有杀头之祸,遂以养病为由, 闭门不出。果然,多尔衮死后即被问罪,清史记载,范文程 “与同官当连坐,上以文程不附睿亲王,命但夺官论赎。是岁即复官。”他的机智谨慎,终使其安然无恙。

另一件事,亦相当有意思。范文程一生所进奏章,数量惊人,尤其是皇太极当政时期,众多重要的奏章多出自范文程之手,但是,他在纂修《太宗实录》时,“悉焚其草,即实录史册,亦仅载什一 ”,据说,范文程生前曾焚毁了他撰写的所有文件的草稿,在他看来,这些东西,都是危险的。事实上,历代伟人之作,很多都出自属下之手,但凡渲染此等事者,均无好的下场。范文程深知其中之奥秘,从不居功自傲。他的做法,就是不说,也不存,统统付之一炬。

顺治十一年(1654年)八月,顺治帝福临特加封范文程为少保兼太子太保。显然,顺治皇帝福临对范文程是相当敬重的。他说,“文程在盛京时不附贝勒,后亦不附睿亲王,众所共知。”清史记载,福临 “勤于政治,屡次到内院去,让诸位大臣从容咨访,文程每每以班首承旨,所陈述回答,均能使皇上满意 ”,但是,范文程却急流勇退了。他上疏称谢的同时,却以体弱多病为由请求退休。顺治皇帝福临温谕慰勉,同意他 “暂令解任 ”,一个 “暂”字,说明顺治皇帝还是想待病愈后再召用他的。顺治甚至还亲自为他调药;遣画师为其画像,藏于内府;又经常赐给他御用衣物,因为范文程身体高大魁梧,还令特制衣冠。这一点,《清史稿 ?范文程传》有记录:“文程疾,尝亲调药饵以赐;遣画工就第图其像,藏之内府;赉御用服物,多不胜纪;又以文程形貌颀伟,命特制衣冠,求其称体 ”。

然而,范文程去意已决,政治之凶险,他是了然于胸的。“乞休 ”之后,他干什么呢?“辟东皋为别业,稍构亭馆,植卉木,引亲故,徜徉其中;时以诗书骑射课子弟,性廉慎好施与 ”。与好友亲朋种种花木,写写诗词,教教学生,从此不问政事世事,一心一意安度晚年了。 1666年(康熙五年)八月庚戌,自称 “大明骨大清肉 ”的一代谋臣范文程去世,卒年 70。康熙皇帝玄烨 “亲为文 ”,赐葬于北京怀柔县之红螺山,立碑以纪其功绩。此后,康熙还亲笔题写 “元辅高风 ”,以为范氏祠堂的横额。评价之高,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