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担保及怎么样防控风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4:06:09

如何担保及怎么样防控风险  

一、缘起

  之一:担保行业作为我们国家一个新兴的行业,发展势头十分迅猛,需要思考和创新的东西很多。本人虽在行业里有了几年的实践和探索,但算不上资深和权威人士,而我却常常喜欢作一些思考,尝试去创新并顺应市场需求。对于现在这个课题的研究就是发端于此。

  之二:2008年下半年以来,世界经济危机风起云涌席卷全球的时候,各种企业纷纷破产倒闭,没有破产倒闭的则匆忙应对,把防范和规避风险放在了重要的地位。我们作为担保行业的一员,也更加重视防控风险。而作为担保行业本身就是一个高风险行业,与一般的行业和企业对于风险的认识和处置大不一样。这就使我对担保业的风险开始有了一个相对复杂的思考。这也是由端入内的开始。

   之三:当我把问题展开进行梳理的时候,形成了一个对系统风险防范的基本认识,并对担保前端风险进行了重点研究,从而促成了《谈谈担保业务前端风险的识别和防范》一文的写作,发表在《中国担保论坛》2009年第三期上。但是仍觉得不够和意犹未尽。再进一步溯源向着风险产生、聚集的源头和主体思量:担保到底担保什么?如何担保?怎样才能防控风险?这就是我对担保实务开始的系统思考。

二、担保什么?

  我们今天对于担保概念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描述主要有以下几种:

  1、基本概念的说法:从法律上来说,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担保是指一切能保障债权人债权实现的法律措施,主要表现为:物权担保、保证担保、定金担保、违约金担保及债的保全制度等;狭义上,担保仅指物权担保制度、保证担保制度和定金担保制度。

  从理论上来说:担保是凭借出租或出售信用来取得收益的一种行为。

  2、从担保业务本身来说,担保就是在借贷、买卖、货物运输、加工承揽等经济活动中,债权人需要以担保方式保障其债权实现而设定的担保。具体表现为信用担保、融资担保、工程担保、合同担保、金融产品担保、纳税担保、诉讼保全担保等等。

  3、在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担保就是担责任、保稳定、保发展。

  而我对于担保是什么、做什么的思考,主要从业务本身反映出来的现象出发的。在我们目前从事的担保业务中,无论是融资和信用担保,或者是其它担保方式,都是以现在为出发点,为企业或单位和自然人(大至政府)的将来向第三人进行担保。以融资和信用担保为例:一年以内的流动资金贷款(包括汇票)担保,属于短期担保;一年以上的流动资金贷款、或三到五年的项目贷款担保,属于中期担保;五年以上到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大项目贷款和工程贷款担保,属于长期贷款担保。由此可以看出:担保的现在时是从事具体的担保工作,而所从事工作的核心是要判断出被担保企业(单位)和自然人在可以预见的未来的确定性,是被担保企业(单位)在确定时间内的将来进行时。我把这种担保行为总结概括为担保未来。

  什么是未来?中性地说就是从现在往后的时间。而相对于时间的精确定义是相对于现在我们所处的这个时刻而言的未来时间,它是一个时刻,也可以是一个时间段。我们人类对未来是充满期待的,也是满怀希望的,这是我们人类改造和征服自然、推动社会进步的信心和动力的来源。也是我之所以研究企业未来的信念和理由之一。我这里所说的未来,不是指人类的未来、地球的未来,也不是指“未来学”研究的未来。而是指被担保企业的未来,是被担保企业生存发展的未来。它是担保业务可控的一个时间段。这也是我对于担保实务研究的重要假设之一。

  总结一下,我对担保实务研究中的假设前提共有如下三项:

  1、企业可以而且必须持续经营;

  2、企业不存在故意隐瞒、有意造假和恶意欺诈;

  3、企业的主要经营和财务指标可以通过报表和技术手段取得。

三、如何担保?

  既然把担保业务的实践确定为担保被担保企业的未来,那么,如何进行担保呢?

  作为企业,是我们担保的客户,是担保的业务对象,是担保的客体。企业的过去和现在,已经过去或正在发生的情况我们都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技术进行调查了解,企业的财务情况、业务情况和企业其它生存发展的情况我们基本可以了解掌握,并对其作出一个相对合理和准确的判断(撇开企业的故意隐瞒、有意造假和恶意欺诈)。而对于被担保企业的未来,如何把握和判断、如何分析理解企业的未来,正是我们担保业务的核心:能否为其提供担保?

了解和分析企业的情况,正确判断和把握企业的未来,目前的方法有很多种,包括我们现在正在担保实践中使用的各种手段、技术和方法。但是我觉得不够全面和周密,需要作进一步的探讨。

  我作了一种这样的思考:在企业的未来,如何才能做到到期履行债务(相对于债权)和义务(相对于权力)的能力呢?又用什么样的标准和指标来衡量这种能力呢?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和对比,我认为至少企业未来的状况不能恶化、规模不能降低、效益不能减少。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企业拥有这种能力。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找到了这样的表述,叫做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拥有这样的能力:1、它不能比担保业务发生时实力有下降,就是说企业未来的实力至少要和现在一样,不比现在差,才能有能力履行债务和义务;2、既然能够持续经营下去,至少应该有所发展,未来企业的整体实力应该有增强。这也是科学发展观中科学发展之应有之意。本文所说的企业实力主要包括企业的财力、生产能力、技术水平、管理水平、销售能力等。相对于企业实力的某一时点来说,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是一个过程,是一个时间段。二者有一个静态和动态的区别。

  持续经营是会计学的一个基本假设或惯例。在持续经营的假设下,企业在编制会计报表时是假定其经营活动在可预见的将来(通常是指资产负债表日后12个月)会继续下去,不拟也不必终止经营或破产清算,可以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变现资产、清偿债务。而在我国的审计工作中,也把它作为评定企业正常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独立审计准则第17号——持续经营》第三条规定:“按照持续经营假设编制会计报表并对持续经营能力进行评价是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的责任。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是评价被审计单位按照持续经营假设编制会计报表的合理性,并考虑是否需要提请管理当局在会计报表中披露持续经营能力的重大不确定性。”但我觉得:我国会计政策规定和新审计准则对持续经营的判断规定仍然比较粗略,只列举了财务、经营和其他三方面的信息,很难涵盖影响公司持续经营能力的全部内容。相对于担保业务来说,概括起来主要有这样几个不足:1、期限较短,一般以一年为限;2、主要以财务数字为依据,获取的信息量小,不能全面周密地反映企业未来的全貌;3、对行业、技术、经营上反映的缺陷。

  面对企业不断变化的各种风险,担保业务人员急需科学的方法和工具来更有效地获取信息,评价企业持续经营能力的问题。根据以上的分析和认识,我给企业持续经营能力这样一个理解:企业持续经营能力是在可预见的未来,能够在保持现有实力状况下履行债务和义务的能力。我觉得完全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判断和把握企业持续经营能力:

  (一)企业的素质:主要包括企业法定代表人(或实际控制人)、全体员工特别是高管层的道德品德和素质,企业有无法律诉讼,企业的社会美誉度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企业法定代表人(或实际控制人)、全体员工特别是高管层的道德品德。说得绝对一点:企业是人来做的,担保企业就是担保人。能够确定人的品德是好的,素质和水平较高,这个企业应该不会出现什么太大的问题。人的状况决定企业未来的状况。而企业法定代表人(或实际控制人)的道德品德,更为重要,这是笔者一贯坚持的担保业务中首要确定的因素。人的因素确定了,就等于设定好了风险防控的第一道也是最重要的屏障。

  第二个方面,企业有无法律诉讼,表明企业的知法用法、合法经营状况、正确处理企业矛盾的能力等,是反映企业的情况是否正常的重要衡量依据;

第三个方面,企业的社会美誉度,反映了企业的社会贡献状况(纳税和就业)、社会责任的履行状况(捐赠和公益事业)、和社会各界和谐相处的程度等等。

  (二)财务状况:主要包括资产状况、主营业务、变现能力和盈利能力。

  1、资产状况:资产状况是否良好,净资产比例是否达到影响企业正常经营的状态;是否存在严重亏损、资不抵债(看审计报告的披露),净资产能否与担保额度相对应(目前一般规定担保额不能超过净资产的50%);

  2、主营业务(产品)的比例是否突出,能否达到在70%以上(主业要主);业务的毛利水平有多高;在不考虑融资能力的前提下,第一还款来源是否有保证;

  3、现金流的多少,主营业务的现金流如何,企业整体变现能力怎么样;营运资金是否匮乏。

  4、利润的实现情况,也就是企业的盈利能力,是否逐年增强,股东分红率是否逐年提高,股东权益是否逐年增加。

  (三)业务(产品)情况:

  1、主营业务(产品)是否能保持稳定的增长,过去怎么样,未来发展趋势怎么样;市场竞争的程度如何;

  2、主营业务(产品)的库存是否合理,是否出现库存急剧增加、市场销售不畅的情况;

  3、主营业务(产品)客户的稳定度和增长度,产值或销售是否急剧发生减少等。

  (四)行业和技术的背景:相对于传统行业来说,具有以下四种行业和技术背景的企业更具发展前景和美好的未来。

  1、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属于朝阳产业或正在成为新兴产业的;

  2、具有高新技术优势、社会发展的尖端技术,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

  3、市场替代性强的技术等的产品,提供更方便、更快捷的业务和服务模式;

  4、国家鼓励、市场增长、消费旺盛的产品和业务。

以上四项指标中每一项又包括了很多的子指标,它们既有定性的,也有定量的;既有时点数,也有时期数;既有静止的,也有发展的(动态的)。完全能够反映企业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的基本情况和全貌。所以,我将其确定为认识和判断企业可持续经营能力的四大指标。四大指标好,企业持续经营能力就强,就是我们能够担保的客户;四大指标差,企业持续经营能力就弱,就不能成为我们担保的客户;或在强有力的反担保措施下酌情考虑为其担保。

四、怎么样防控风险?

  对于担保来说,防控风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对于风险的规避和防范,主要体现在日常的工作中。那就是贯穿于整个业务过程的风险防范。

  一般来说,作为企业,不管什么情况导致的非持续经营,很少无前期迹象或征兆出现,有人称之为红旗(Red Flag)或警讯(Warning Signal)。美国Coopers & Lybrand会计师事务所列举了29个警讯,其中比较重要的如下:(1)现金短缺、负的现金流量、营运资金及信用短缺,影响营运周转;(2)融资能力(包括借款及增资)减低,营业扩充的资金来源只能依赖盈余;(3)为维持现有债务的需要必需获得额外的担保品;(4)订单显著减少,预示未来销售收入的下降;(5)成本增长超过收入或遭受低价进口品的竞争;(6)对单一或少数产品、顾客或交易的依赖;(7)现有借款合约对流动比率、额外借款及偿还时间的规定缺乏弹性;(8)存货大量增加,超过销售所需,尤其是高科技产业;(9)盈余品质逐渐恶化,例如折旧由年数总和法改为直线法而欠正当理由。

  以上这些警讯的发生,也包涵在担保未来的四大指标中,足以判断出企业的危机信号。对于风险的防范,作为担保行业来说,它是一个系统工程,按环节划分,有保前、保中、保后的风险防控,以上这些警讯也贯穿在保前、保中、保后的风险防控中。除了我在《谈谈担保业务前端风险的识别和防范》一文中论述的观点外,加上保中担保评审的风险防控(这一点以后再作具体论述),保后监管也是非常重要的。

  保后监管是防控风险的一个重要环节。怎么做?我以为:首先短期的(一年以内),在正常情况下,按照一般监管的要求是可以做好的。其次,对于中长期的担保项目的保后监管,对于被担保企业的联系必须加强,一般至少要做到:一个月电话联系一次,一个季度要去企业作一次调查了解,半年要与开户银行和纳税所在税务局联系沟通一次,以便进一步了解确认被担保企业经营是否正常、有无法律诉讼的发生、是否有重大项目和投资的发生等警讯发生的情况,据此判断出企业可持续经营的能力,及时为担保风险处置预留出充分的时间,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应对可能发生的风险。

  一年以上的中长期担保,应视同一年以内的担保项目,每年都要作一次详细的担保调查,重新确定以上四项指标的情况,以便确认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防范和规避风险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