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史《沸腾十五年》后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3:17:43
林军
1 科林伍德在《历史的观念》里写道:我们出发得太远,以致于忘记了当初出发的目的。2006年10月24日,星期三,那一天,我在重庆学田湾住处里读到这句话的时候,如石破天惊。
2 我做了一个决定,我要成为一个独立写作者,回归中国科技产经观察者的角色中去。这一天,是我30周岁的生日,三十而立,我需要做一些什么,为自己做一些什么,让我更好的找回自我。
3 做完这个决定后,我惊讶的发现,我到重庆的这家计算机媒体集团竟然工作了将近10年的时间。1997年夏,从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的我,凭借着大学时代办学生刊物的经历和对新闻事业的热爱,成为了一名《电脑报》的编辑。那时的我,意气风发,虽然是编辑,但主动承担起记者的采访工作,不为其他,只是想更近距离的观察这个行业发生的新闻,和由这些新闻沉淀下的历史。我由此采访了丁磊、张朝阳、张树新等互联网最早的一批创业者,成为中国最早报道互联网产业的最早的那三五个记者中的一个。
4 1999年,在中国互联网第一波起浪的开始,我被调到去做《电脑报》旗下互联网公司天极网做内容主编,之后担任这家公司的总编辑和VP,成为中国互联网最早的一批从业者。再之后的故事是,我来到了《知识经济》,同是电脑报全资投资的一本科技财经类杂志,在2003年之后,我成为了这本杂志的常务总副编辑,我希望她能成为科技产经第一刊,并为之付出超出常人想象的努力。
5 此时,一个具体的问题出现了,从2002年秋天起,我的妻子在美国开始攻读了她在机器人方面的博士学位,由此在2003-2006年的4年时间内,我穿梭于美国和中国之间,奔波忙碌,同时随着投资的停止,我不得不主导做起了诸多短线的项目,这些短线项目越做越多,甚至偏离了主业。逐渐的,我发现,这本杂志已经与我最开始的设想——科技产经第一刊有些距离,甚至可以说遥远了,而对于这本杂志的掌控,已经不在我的能力范围之中了。这让我心有不甘,力有不逮,很是煎熬。
6 既然出发的有些远了,以致忘了最开始的梦想,那就不如回归梦想吧。你所读完的这本书,是这个梦想回归的开始的第一步。我希望从这本书开始,自己能重新回归一个还算专业、敬业的科技产经观察家的角色,这好象很难。但所幸的是,我得到了很读人的帮助,在此要说很多声谢谢。
7 谢谢陈宗周先生,《电脑报》的创始人,也是我进入《电脑报》后的大老板和我的授业恩师。陈宗周先生有着对历史的偏好,他的《PC的第一个十年》和《PC的第二个十年》都堪称名篇,是研究计算机史和科技史饶不开的参考文献。陈宗周先生帮助我强化了对科技财经历史写作的诸多方法论,特别是他转述的周光召老先生关于原子弹研发时封闭和开放之间的辨证关系,让我茅塞顿开。
8 谢谢吴晓波先生,《大败局》、《激荡三十年》的作者、蓝狮子的出版人,也是本书的策划人。在过去的2008年里,我与他有过四次、每次超过一小时的长谈,两次在深圳,两次在杭州;从是否按编年方式进行叙事到怎么建立起商业历史读物的价值评价体系,甚至到每一章节可以选取哪些人物、哪些事件,吴晓波先生都给出其极其专业的建议。更让我感慨的是吴晓波先生在邮件和电话里对我和这本书的持续鼓励和心得共享,这让我受益良多。吴晓波先生同时也推荐包括丁磊、张树新在内的多名本书历史人物接受我的采访。
9 谢谢方兴东先生,中国最著名、最勤奋的互联网评论家。写这样一本书的创意最早来自他。方兴东向我开放了他之前积累的所有关于互联网行业的研究性资料,让我节省了诸多时间。方兴东对中国互联网行业的阶段划分和标志公司的圈定极其精彩,为本书增色多多,他对陈天桥、张朝阳等多名本书历史人物的评价中肯而客观。
10 谢谢秦朔先生,我将牢记这位《南风窗》前总编辑、现《第一财经日报》总编辑在2008年年底深圳华侨城洲际大酒店对我的那番关于怎么样把中国信息产业历史用出版的方式持续整理完成的寄语和期待。秦朔也是刘韧早期的发现者和推动者之一,我和他的相识一半原因是我认识他的大学同学吴晓波,另一半是原因他认识我在《知识经济》的前同事刘韧。
11 谢谢雷军和王峻涛两位业界老大哥,我自大学一毕业就得到了这两位大哥无私的帮助和悉心的教诲,受益终生。在本书的写作和采访过程中,也得到两位老大哥的诸多指点和建议,他们甚至帮助我梳理和建立起我本人和老兵群的商业模式,万分感谢。
12 感谢《深圳商报》首席记者徐明天、《IT时代周刊》的曹健、独立财经作家陆新之和郑作时先生,我是他们的读者,因此,虽见面不多,但分外熟悉。他们给我提供了诸多关于写作和采访上便利和写作上的诸多点拨,极大的提高了我的写作技巧。
13 与上述大牛对我的指点想媲美的是,以下兄弟的无私帮助让我坚信,我所从事的事业是可以称得上是得道多助的。
14 肖新光(江海客),我的大学同学,一个比我还坚定相信中国必然崛起,创新之花必将推动中国持续进步的老黑客。在本书写作的每个关键时候,他都能在深圳适时出现,听我长篇连牍的口述相关的章节,然后毫不犹豫的给予批判。江海客也是中国最具备技术争议感和国家使命感的网络安全工作者之一(他似乎不喜欢在我面前用黑客这个词来描述自己),他帮我梳理的网络安全历史和反病毒历史都精彩绝伦,只是限于本书的结构限制,要用在下一本关于黑客的专题性读物上去了。
15 杨雪岐(柳五),我的另一位大学同学,和江海客相同,同样是才华横溢,同样是尖锐而直率。他和我一起发起了互联网老兵群www.laobingqun.com,远比我费心费力,他也是本书的兼职编辑之一,不断提醒我关于怎么保证进度和提高质量,希望这部作品出来后能得到其中上的评价。杨雪岐也是我克服浮躁和冲动时最好的安静剂,我很长时间用我的宽容和大气试图去游说他的尖酸(他自己说是深刻),但很多时候,我发现,那是提醒我直面内心的良方。
16 张春晖和张震阳(笨狸),两位张姓大哥本身是中国互联网历史人物的一分子,他们都认识马化腾,都和丁磊打过交道,前者是中国Internet上第一个公众BBS一网情深的创始人,后者1994年上网,是中国网络文学的祖师级的人物,曾应方舟子的邀请担任新语丝的中文编辑,现在是一家手机游戏公司的总裁。他们两是本书的实时写作顾问和号码百事通,每到历史深处迷路的时候找到他们总能顺利返回。
17 王远、常承,帮助我梳理了中国移动互联网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王远在卓望和腾讯呆过,常承有网易和TOM的从业经历,他们的口述可以想见有多精彩。只是由于本书中关于移动互联网的比重不多,我会想办法让这些内容尽快见到天日,我将策划和推出一本以短信行业为背景的商战小说,以帮助大家对这个行业有更多的了解和认知。
18 贾可、李兰云、吴锡桑、王峰、李学凌,他们帮助我梳理了中国网络游戏的起伏和沉浮,我坚信,他们中一定会出现中国下一代网络游戏中的翘楚人物。
19 老兵群群友们。特别是那些给老兵群提供过帮助,先后担任过老兵群论坛斑竹和Q群管理员的兄弟姐妹们:赵家雄、胡健、镇元子、张洁、董恩鹏、萧秋水、聂风、李彦、祖腾、岑峰、李勇虎、Odee、周郁、杨攀宇、立忠、詹国强、杨震、黄子雄、黄建华、第二阿累、曾垂意、黄创等,正是大家的无私付出让老兵群根深叶茂。当然不能忘了同是老兵群群友也是我哈工大的大学师弟的黄舟扬和王浩,特别是黄舟扬师弟,每次和他一起出去吃饭老是争着买单的行为让人念念不忘。最后得感谢黄渊,我认识他也有10年了吧,那时他还在深圳大学读书,还只是天极的作者,谢谢他把自己的服务器提供给老兵群用。
20 为了这本书的素材搜集,我在过去的三年里过着旅居中国生活。我定期去深圳、广州、上海、杭州、北京这五个互联网中心城市做采风,短则两三天,长则十天半个月,每个城市的累积呆留时间都在一个月以上。不同背景、不同文化的创业氛围,也成就了不同城市风格的互联网创业者,他们的故事都足够有趣。
21 为了这本书,我拜访了很多人,粗略统计超过300人,他们中有历史的亲历者,有行业的观察家,有风险投资人,有连环创业家,有大公司的产品经理,有小公司的创业者,有资深玩家,有电信运营商的中干,有海外回来的海龟,有身怀技术的极客,有在传统领域很成功想在互联网淘金的人,也有在网上开店开出千万身家的网商……他们都相当坦诚和富有洞见,给我诸多的视角、信息和好的建议。
22 如果算上与这个行业的认识和进行过接洽的人数,那将五到十倍于这个数字。我惊奇的发现,虽然我已经离开这个行业有些年头,但却与这个行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几乎每个主流的互联网公司里我总能找到几个当年的老部下,老同事,老朋友,当我想了解互联网某个细分领域某个细分行业的故事时,我也总能第一时间找到能告诉我真相和事实的人。这让我能更加直接的获取一手的认知。
23 尽管有诸多的实地采访和一线求证,但不可避免的要参考很多前人做的工作。感谢李甬、方向明、胡延平、李学凌、邹剑宇、赵旭、于东辉、王学锋、贾双林、杨福、张亮、金错刀、尚进、程苓峰、申音、董晓常、谢杨林、朱瑛时、马全智、叁胜利(电脑虎)、帅科以及那些我不曾相识但却无比认真和执着的互联网行业观察和写作者。这些人的中每一个都有资格写这样一部历史,本书的诸多章节都曾经参考过他们的一线采访所得,如有可能,应当面一一谢过。
24 我在《电脑报》、天极网和《知识经济》的前同事王俊峰、刘韧、范锋、朱文利、丁伟、信海光、陈谷龙、屈腾龙、熊川、胡吉吉、高志刚、侯继勇、贺丽琴(柠檬)、李大韬、臧中堂、王恒嘉、辛云勇、唐宏梅、冯磊也给我提供了诸多一手的事实和观感,弥离珍贵。他们中的某一两位虽然正在为其与社会的不兼容而陷入人生的低谷,但丝毫不影响他们对事实的忠实记录和认知。
25 最后要谢谢本书中先后出现的那些人,是他们的故事让我有机会写下这部作品。特别是宫玉国、张静君、王志东等多位前辈,他们的荣辱不惊、笑看风云的淡定人生态度直接感染和鼓舞了我。
26 本书的所有内容,包括细节、数据、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都是经过本人考证,都是有据可查的,决非我的杜撰。我把绝大部分精力用于对事实的考证和对比分析上,以免发生纰漏。但本书的时间跨度过长,涉及的人和事也过多,有些间接得来的事实无法一一核实,更何况,即便是事实的亲历者的叙述也难免有所偏差,所以,如果出现事实方面的错误,希望能给我指正。
27 比起资料的搜集整理,事实的选取和形成价值判断更为重要,也更为困难。
28 罗素说:提起过去,每个时代都承认它是事实,提到当前,每个时代都否认它是事实。当代史写作不可避免的陷入这个尴尬的境地。描述和评论活着的人们非常困难,实在是因为他们离我们距离太近的原因。
29 历史的形成本来就充满偶然性,更何况,一切激动人心的事物都需要准备,一切重要的事情都要有个过程,因此,本书中的成功人物的故事往往是妙手偶得,这不是我的刻意而为,而是历史本是如此。
30 商业历史的形成则有更多的戏剧性,事实和结论之间并非唯一的对应关系,我们必须抱以敬畏的心去看待和审视那些被我们称为史实的细节,他们有可能在未来的某一时刻发生新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结论。
31 需要补充说明的,对于过去15年间中国发生的事情,或者再聚焦在与中国互联网有关的诸多事情上,都还需要在事实和理性的层面上抽丝剥茧,有些甚至还在剧烈的衍变之中。
32 这也是本书的写作历程之所以跨度这么长的另一个原因所在,我们希望我们所描述的事实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发生价值判断上的重大失误。幸运的是,在2007年和2008年的历史描述和写作中,我们不曾对之前的章节进行大的修正,而2007年和2008年所发生的诸多大事件却又能从之前的历史中找到承接,甚至成为之前的事件的完美结局,这至少到现在证实了本书的方法论上还算站得住脚。
33 这不是一本官方史,互联网本是一个很民间的产业,让我更着迷的是互联网几乎与中国民间力量的崛起同步甚至稍微超前一些。所以在钱华林代表中国连入国际互联网以及钱天白对中国后缀域名争夺保护的章节上用墨不多,虽然这也相当的精彩,希望我有机会对此进行弥补。
34 这也不是一本严格意义上的创业史,我由此摈弃了许多过于神话的片段。诸如马云1995年在美国被黑手党追杀的故事,对于那些在卫生间里融资的故事也一概屏蔽,这些故事虽然传奇,但不足以为信。我试图把所有成功故事都去找到其偶然的因子,而对于所有失败故事都去追问其必然的可能。
35 我坚信,成功和失败者之间有智商、情商上的差距,但更多是他们是否能偶遇历史。这些偶遇历史的时刻在人的一生和历史的进程中都难得一见,但他们的决定性却超越时间之上。
36 我尽可能采取平视的眼光去看待和审视这些今天大红大紫的互联网英雄们,并利用我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去直面这些知识英雄的那些人性上的弱点。乔治.盖洛普博士好像说过这样的话:“人们对历史上有些人物念念不忘,有时并非由于他们的政绩战功如何,而只因为他们的有些性格上的细微特点。”至少在我看来,这样的知识英雄更可亲,也更可信。
37 我希望这是一本信史,一本能够广为流传,一本能够更多人传诵的读物。我以我十年的职业记者的经历,以我过去三年来独立写作以及15年来持续对这个国家和社会的阅读和感知向读者承诺,关于本书中对这些人物的描述和评价,均是基于公正和客观的立场上,本书的事实绝不会因为利益而发生价值观的偏差,均是诚实可信的。
38 本书的基本价值观是:一个人的所作所为,是否超越其公司和个人利益范畴,能对整个产业形成实际的推动;一个人的所作所为,是否超越产业范畴,能对我们这个国家的日益强大和持续进步有实际的推动;一个人的所作所为,能否超越国家范畴,成为对全人类形成更自信更自强的精神内涵有实际推动。请大家帮助我监督。
39 算起来,这本书从头算尾有四个年头(2006-2009)之多,实际也有800多个日夜。在这800个日日夜夜里,我每天都要敲下少则几百字,多则近万字的文字,整理出数以百计的模块。本书的一稿最开始的字数接近百万,与这种长时间的持续写作有莫大的关联。今天的成稿在五易其稿后已经压缩掉将近一半的内容。
40 这种压缩,有的是整个模块整个模块的拿掉,最开始的一稿中有较多的关于IDG、软银等资本推手和他们推动的公司的故事,最开始的逻辑也是海归极客商人VC四类人并列,但之后把VC的有关篇章进行有效的淡化,提炼成三类人的推动。诸如与IDG、软银有关的诸多公司的投资故事,我会在后续作品予以讲述。
41 在二稿中,遵循在整个中国互联网史中,一个公司的最多篇幅不超过两万字的原则,我也由此拿下了许多模块,而多出的精彩内容将根据读者的反馈,出针对单个公司的案例研究式读本。
42 三稿之后更多是保持段落的前提下对原文进行缩写,希望这种修改不会影响到你阅读到有趣有用的情节。
43 四稿更多是遵从蓝狮子王留全的建议,更多的写出国家的命运变迁和个人的命运沉浮。
44 王留全真是一个好编辑,他比我更加直接的感受到读者的需求。有很长一段时间的周五下午,我都能接到他的问候,或是本书怎么进一步写好的建议,或是最近的出版业的通报,但我更喜欢和他交流对柏杨、史景迁、黄仁宇、凌志军、王宏甲等大历史观作家其人其事的评价,这能让我得到更多在精神上的满足。也同时要谢谢蓝狮子的另两位编辑陆斌和崔璀,谢谢他们能给从香港带来的史景迁先生的的著作,当然还有给我女儿林童西的美味巧克力。
45 关于本书,我进行了一遍又一遍的修改到深夜,这让我很多次都差点放弃,每到此时,我总是以意大利思想家马基雅维利五百多年前的告诫宽慰自己,“追求梦想的人们啊,已经付出就要准备付出更多。”
46 把这么多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这本书的创作中去,对我本人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和提升。在这项艰苦而卓越的工程中,我之前颇为自得的灵机一动和神来之笔其实起不到太多作用,一个所谓的天外飞仙式的小聪明更多的可能是只会延缓对于本书的推动,相反,塌塌实实的搜集史料,按模块化进行整理和推进,不辞辛劳地与当事人进行求证,虽然是看上去最笨的办法,但却是最有效的推进方式。这让这项工作充满了艰辛和操劳,但也富有魅力和乐趣,同时也是一次对我自己本人的一次最好的修复。印度圣雄甘地有一句名言:如果要改变世界,先要改变我自己。我对此以为然。
47 这是本动态的作品,每年的10月24日,我都希望能开始当年的修订工作。这一天不仅是我的生日,也是我女儿林童西的生日,我希望这部作品的修订能伴随着女儿的长大而持续下去,直至女儿成年。
48 这部作品的最终完稿时间是2009年1月18日,这一天也是我和我妻子朱晓蕊的结婚八周年纪念日。我希望这部以互联网为引子,以中国破晓为主题的作品能获得其应有的成功,以消弭部分妻子放弃在美国工作回到国内发展而所做的巨大牺牲,并能成为我们结婚八周年纪念日最好的礼物。
49 茨威格在《人类群星闪耀时》中写到:人的生活中,最大的快乐莫过于在正值壮年即在人最富有创造力的岁月里找到人一生的事业。如果在未来的八到十年时间内,在中国互联网史系列出版物基础上完成《中国信息产业史》和《中国科技史》系列作品的写作和出版可以算是一个事业的话,我想我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