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诗歌散文:《二十四节气暨传统节日》系列《元夕踏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3:11:41

电视诗歌散文

二十四节气暨传统节日系列

元夕踏灯

引子

元宵节

一个心底里有红灯笼和大月亮的节。

一个记忆中有汤元粘牙嘴角流蜜的节。

一个小时候和伙伴玩灯忘归,暗夜里蓦然回首,外婆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节。

一个延续千年古国社火亲情的节。

元宵节诗词选

《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

(隋) 隋炀帝

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

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

月影疑流水,春风含夜梅;

燔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

《正月十五夜》

(唐) 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灯树千光照,明月逐人来。

《上元夜》

(唐)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十五夜观灯》

(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正月十五夜灯》

(唐)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进天上著词声。

《诗曰》

(唐)李商隐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青玉案 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

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萧声动,

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诗曰》

(宋)姜白石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

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生查子 元夕》

(宋)朱淑珍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京都元夕》

(元)元好问

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

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

《折桂令 元宵》

(元)佚名

爱元宵三五风光,

月色婵娟,

灯火辉煌。

月满冰轮,

灯烧陆海,

人踏春阳。

 

三美事方堪胜赏,

四无情可恨难长。

怕的是灯暗光芒,

人静荒凉,

角品南楼,

月下西厢。

《汴京元夕》

(明)李梦阳

中山孺子倚新妆,郑女燕姬独擅场。

齐唱宪王春乐府,金梁桥外月如霜。

《元 宵》

(明)唐寅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元夜踏灯》

(清)董舜民

百枝火树千金屧,宝马香尘不绝。

飞琼结伴试灯来,忍把檀郎轻别。

一回佯怒,一回微笑,小婢扶行怯。

石桥路滑缃钓蹑,向阿母低低说。

妲娥此夜悔还无?怕入广寒宫阙。

不如归去,难畴畴昔,总是团圆月。

《上元竹枝词》

(清)符曾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元夕影永冰灯》

(清)唐顺之

正怜火树千春妍,忽见清辉映月阑。

出海鲛珠犹带水,满堂罗袖欲生寒。

烛花不碍空中影,晕气疑从月里看。

为语东风暂相借,来宵还得尽余欢。

《元夕无月》

(清)丘逢甲

三年此夕无月光,明月多应在故乡。

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

专家访谈

陈洪(南开大学文学院院长)

在我国的传统节日里,元宵节是个非常有特色的节日。从形式上说一个特色是公众的参与性。比如说其他的一些节日,如清明节扫墓,是自己家扫自己家的墓;中秋赏月顶多几个家人好友在一起;只有这个元宵节,是大家都要上街去看灯或表演。什么舞狮子、舞龙灯或者是放烟花,公众参与性非常强。第二个特点就是热闹。人们别的节没有用这个词的:“闹元宵”。上网敲进“闹元宵”三个字,用百度一搜,0.07秒搜出58万个网页,“闹元宵”连在一起,可见在人们的心目里,元宵就是要“闹”。这个不是现在是古已有之。从内容上说这个特点大家都知道了,吃汤元、放花灯还、各种各样的演出……所以元宵节在我们的无论是民俗还是传统里,都是一个很重要的非常有特点的节日。

元宵节的来历非常有意思。实际上在学术界作为专门的研究者来说,也没有一个现在大家都认可的结论,只是有一个大致的有共识的看法。

关于元宵节的来历有一个流行很广的说法:在西汉的时候,汉高祖去世后,吕后专权,诸吕当政。可是等吕后一过世——我们都知道历史上有个很有名的故事,叫“安刘者必勃”——就是周勃率领着拥护刘氏政权的人,起来把吕氏推翻。传说周勃聚集部队把吕氏灭掉的这天是正月十五,所以为了庆祝,在这一天就要张灯结彩。这个事情虽然传说很广,但是靠不住,于史无据。我们真去翻翻历史,一个是吕后去世和周勃发动这场武装斗争,跟这个日子没什么相关;第二个更没有说在汉文帝的时候,就有这样一种纪念活动的记载。这是后代的传说。

另外一个说法:佛教说是因为汉明帝的时候,有的说是为了纪念佛祖,有的说是去看舍利,所以在晚上要张灯结彩,大家来看,又表示对佛祖的尊敬。不过这个说法更不可靠,因为汉明帝的时候,佛教是否是那时候传进来的还有一个小问号,何况传进来当时也是影响很小的,不可能有这个事情。

另外一个比较靠谱的说法是道教的说法。道教有三个节日,叫“三元节”。“三元”都是指的“十五”,一个是“上元”,就是正月十五,道教称为“天官之节”;然后七月十五,这都是指的农历,道教称为“地官之节”;还有一个十月十五,称为“水官之节”。其中“天官之节”最重要,因为有一词叫“天官赐福”,这个节日是天官大帝来赐福给老百姓,大家都出来庆祝、迎接。

综合各说,一个节日形成了,影响很深远,普及面这么宽,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一个因素造成的。我认为有五个因素综合,最后形成了这么一个影响深远的传统节日。

第一个:整个的这个风俗应该说还是从汉代开始初具规模,不过汉代并不一定是在正月十五。汉代有一个祭祀的节日,主要是在宫廷里,叫“上辛。“上辛”是正月里的第一个辛日,戊己庚辛,第一个辛日。在这天帝王祭祀太一神。汉代宫廷信奉的最高神叫太一神,那个时候没有道教也没有佛教,太一神就是最高神。这个“太一”实际传到后来就是“太乙”,我们读《封神演义》,知道哪吒的师傅叫“太乙真人”,实际就从这变来的。皇帝祭祀太一神是在正月的第一个辛日,这个辛日实际就接近于十五,但是它跟十五不是固定的,它可能是十一,也可能是十三、初九。祭太一神的时候,根据史书记载是通宵达旦,那肯定要张起很多灯,所以是这个风气、这个习俗或者说这种规定逐渐地演化,我们觉得它可能是一个重要的源头。

第二个:宗教也很重要,尤其是道教。因为它很明确地规定正月十五是天官赐福。那么我想,把这个时间最后固定在这,可能和宗教的原因很大。那么佛教当然不甘寂寞了,既然有一个民众都这样重视的节日,他们在这期间也有很多活动,自然也推波助澜。

但是这里还有关键一环就是朝廷、政府的态度。政府加以认可、加以推广,使得这个节日固定了,然后变得很重要。比如《旧唐书》,它就记载在唐中宗的时候,中宗和皇后在正月十五微服出宫去看灯。这个想起来很有戏剧性,皇帝和皇后两个人化装成平民百姓,后边跟着几个便衣保护出去看灯,可见当时元宵逛灯已经成了一个影响很大的习俗。同时稍晚一点,在宋史里,它说的很明确,它说元宵节是从道教开始的,但是被宫廷认可是唐代认可,然后宋代继续了唐代的这些规定。根据这个记载,一是在元宵节放假。有说放七天的,有说放八天的,有说放十天的。可能每一次公布的不完全一样,总而言之它是一个比较长的假期。第二个是在封建时代,比如唐代或者宋代,京城里夜晚是不准行走的——宵禁。那么在这个放假期间开禁,把城门打开,甚至于把街坊之门——那时候城是分社区的,每个社区都有门——把门全打开,让大家自由通行,通宵达旦。一开始只开一个晚上,后来开三个晚上,逐渐的规模越来越大。再其次皇帝要亲自在十五的晚上,先到寺观里去参加宗教活动,然后回来登上城楼,底下文武百官,甚至于周边友好国家的使臣,全在这儿来看演出、看花灯,很热闹。还有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在这个时候不论男女,都可以参加这一个全民性的狂欢。在街上有大量的演出,所谓的“社火”,或者“闹花灯”、“跑旱船”这一类的演出。当然这也有个过程,唐代、宋代和明清有细微的差别,但是从唐代开始相沿成习,政府给这项活动很大的支持。到了明代,我们看明朝的史书,就明确规定十天的假,从正月十一到二十,十天都是元宵节的假。在这期间政府不办公、整个街道开禁、大家尽情地狂欢。

还有两个次要的方面,我觉得也得考虑。一个是历史上我们是农耕社会,这段期间对于中国绝大部分的地区都是农闲,过完了年也没事干,那么有比较长的一个放假的时间,大家尽情地欢乐一番,然后很快又要忙起来了。有这么一个时间,这个和整个社会的需求也相关。

第五个因素就是文人。文人很喜欢这个节日,他们有大量的关于这个节日的描写、记载、吟唱,这些东西传播开来又渲染了节日的气氛,让节日影响更大。

所以我想这五个因素在一起,最后就形成了这么一个有着深厚文化传统的节日。

实际上元宵就是“上元之夜”的意思。“宵”就是“夜”,“元”就是“上元”,上元之夜。我有时候想中国的元宵节,一定程度上可以和西方的狂欢节相比美。就它的公众性、它的热闹、大家这种完全的放松、包括在封建时代对于女性那么多约束,大门不可出,二门不可迈,但是在这个时候,大家都可以上街来看灯。所以关于这个元宵的起源和它最后的固定化,这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说起元宵节其实更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汤元,因为对于大多数百姓来说更直接相关的是这件事。怎么知道过元宵节了呢?一定要去排队买汤元,汤元作为元宵节的标志之一其实也有一个过程。我们现在看到的记载,真正严格意义的汤元是到南宋才有。在唐以前这个节日本身就不固定,在和这个节日相关的一些日子——比如说正月——正月里春节以后人们吃什么,这个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但是汤元这个东西肯定没有。这种记载是到北宋开始,有吃在加了糖的汤里煮一些实心的东西。

严格意思的吃汤元,而这汤元又跟元宵节挂起钩来,是在南宋。南宋那时候还不叫汤元,叫“浮圆子”,漂着的圆球,浮圆子。但是它已经是糯米面,有馅,这个是肯定的。不过当时还是比较稀罕的东西,而且比较贵。逐渐地到了明清,它就普及化了,大概是最大众化的一种食品了。

我们看明代的史书,它就记载皇帝在每一个节日里赏赐大臣,来参加朝堂上的宴会,关于元宵的记载有这么几处,每一处记所吃的东西都不太一样。比如说几个菜,凉菜四个,热菜四个,小馒头、茶点各一份,然后汤元——它不叫这个词了,就是汤元这个意思——一碗,或者年糕、汤元一份。明代的时候,元宵节朝堂上的宴会,一定要有汤元,可见汤元后来就成元宵节的一种标志物。因为它是元宵节的标志物,它也就得到另一个名字——“元宵”。当初它叫“浮圆子”,后来叫“汤元”,后来叫“元宵”,现在反过来如果我们不加深究,好像元宵节是因为吃了元宵才叫“元宵节”,变成这样的一个因果倒置了。

元宵节其实作为它的内容来说,更主要的当然不是在吃元宵上,应该说还是灯节,所以元宵节有时也称灯节,花灯和演出。应该说这种民众性的娱乐性的街头演出,是元宵节最大的亮色。关于这方面的内容,有一首名作概括地非常好,这就是辛弃疾的《青玉案》词。“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这两句是讲灯,好像一夜春风吹来,千树万树都开满了花。这花不是真的花,是挂在像树一样的枝干上的灯,“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就好像满天的星星落下来一样。这一句也有人解释成放花,火树银花不夜天,这两讲我想都通;“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第二句是说游人,骑着马、坐着车,都上街来看热闹了,然后呢满街都是演出,“凤箫声动”,音乐声起来了;“玉壶光转”,从傍晚一直到天亮,玉壶是月亮。“一夜鱼龙舞”,鱼龙百戏,写这大场面写得非常好。“娥儿雪柳黄金缕”,妇女的头饰;“笑语盈盈暗香去”,这个节日最大的特点就是女士们都上街来了,各种打扮漂亮的女孩子们,成群结队的;结尾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他把场面、背景写得很好,还抓住了元宵节一个特点,就是“笑语盈盈暗香去”,仕女同游,尤其是大量的女性、漂亮的女孩子们,都在街里享受着人生的欢乐,享受着这个狂欢的夜晚。这个在中国传统的节日里可能也是仅有的一个,所以特别值得把它提出来。

至于说古代元宵节盛大热闹的场景,当然我们今天不可能有一种现场的记录了,只能借助于文字。文字方面的记录有几个有意思的,南宋末年有两本杂记,一个是《梦粱录》、一个是《武林旧事》,回忆在南宋时候元宵节的盛况,写的很细致。

关于元宵节最有意思的就是这些内容:灯、演出还有元宵。我下乡的时候,农民那个时候没有元宵吃,他们正月十五再吃一顿饺子,也没有地方去看灯,他们就演出,各村都要排戏,互相循环地来演出。当然农民排的戏艺术水平不一定高,但是热闹劲比城里一点儿不差。扶老携幼都到野外的台子这儿围着看,就像鲁迅说的社戏那个情况。这可以说是农民一年到头最欢乐的几天,元宵节给大家都带来了欢乐。

附录一:

《梦粱录》卷一

作者:吴自牧

○元宵

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昨汴京大内前缚山棚,对宣德楼,悉以彩结,山沓上皆画群仙故事,左右以五色彩结文殊、普贤,跨狮子、白象,各手指内五道出水。其水用辘轳绞上灯棚高尖处,以木柜盛贮,逐时放下,如瀑布状。又以草缚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飞走之状。上御宣德楼观灯,有牌曰“宣和与民同乐”。万姓观瞻,皆称万岁。今杭城元宵之际,州府设上元醮,诸狱修净狱道场,官放公私僦屋钱三日,以宽民力。舞队自去岁冬至日,便呈行放。遇夜,官府支散钱酒犒之。元夕之时,自十四为始,对支所犒钱酒。十五夜,帅臣出街弹压,遇舞队照例特犒。街坊买卖之人,并行支钱散给。此岁岁州府科额支行,庶几体朝廷与民同乐之意。姑以舞队言之,如清音、遏云、掉刀、鲍老、胡女、刘衮、乔三教、乔迎酒、乔亲事、焦锤架儿、仕女、杵歌、诸国朝、竹马儿、村田乐、神鬼、十斋郎各社,不下数十。更有乔宅眷、龙船、踢灯、鲍老、驼象社。官巷口、苏家巷二十四家傀儡,衣装鲜丽,细旦戴花朵□肩、珠翠冠儿,腰肢纤袅,宛若妇人。府第中有家乐儿童,亦各动笙簧琴瑟,清音嘹亮,最可人听,拦街嬉耍,竟夕不眠。更兼家家灯火,处处管弦,如清河坊蒋检阅家,奇茶异汤,随索随应,点月色大泡灯,光辉满屋,过者莫不驻足而观。及新开门里牛羊司前,有内侍蒋苑使家,虽曰小小宅院,然装点亭台,悬挂玉栅,异巧华灯,珠帘低下,笙歌并作,游人玩赏,不忍舍去。诸酒库亦点灯球,喧天鼓吹,设法大赏,妓女群坐喧哗,勾引风流子弟买笑追欢。诸营班院于法不得与夜游,各以竹竿出灯球于半空,远睹若飞星。又有深坊小巷,绣额珠帘,巧制新装,竞夸华丽。公子王孙,五陵年少,更以纱笼喝道,将带佳人美女,遍地游赏。人都道玉漏频催,金鸡屡唱,兴犹未已。甚至饮酒醺醺,倩人扶着,堕翠遗簪,难以枚举。至十六夜收灯,舞队方散。

附录二:

《武林旧事》卷二

作者:周密

○元夕

禁中自去岁九月赏菊灯之后,迤逦试灯,谓之“预赏”。一入新正,灯火日盛,皆修内司诸珰分主之,竞出新意,年异而岁不同。往往于复古、膺福、清燕、明华等殿张挂,及宣德门、梅堂、三闲台等处临时取旨,起立鳌山。灯之品极多,(见后灯品)每以“苏灯”为最,圈片大者经三四尺,皆五色琉璃所成,山水人物,花竹翎毛,种种奇妙,俨然著色便面也。其后福州所进,则纯用白玉,晃耀夺目,如清冰玉壶,爽彻心目。近岁新安所进益奇,虽圈骨悉皆琉璃所为,号“无骨灯”。禁中尝令作琉璃灯山,其高五丈,人物皆用机关活动,结大彩楼贮之。又于殿堂梁栋窗户间为涌壁,作诸色故事,龙凤噀水,蜿蜒如生,遂为诸灯之冠。前后设玉栅帘,宝光花影,不可正视。仙韶内人,迭奏新曲,声闻人间。殿上铺连五色琉璃阁,皆球文戏龙百花。小窗间垂小水晶帘,流苏宝带,交映璀璨。中设御座,恍然如在广寒清虚府中也。至二鼓,上乘小辇,幸宣德门,观鳌山。擎辇者皆倒行,以便观赏。金炉脑麝如祥云,五色荧煌炫转,照耀天地。山灯凡数千百种,极其新巧,怪怪奇奇,无所不有,中以五色玉棚簇成“皇帝万岁”四大字。其上伶官奏乐,称念口号、致语。其下为大露台,百艺群工,竞呈奇伎。内人及小黄门百余,皆巾裹翠蛾,效街坊清乐傀儡,缭绕于灯月之下。既而取旨,宣唤市井舞队及市食盘架。先是,京尹预择华洁及善歌叫者谨伺于外,至是歌呼竞入。既经进御,妃嫔内人而下,亦争买之,皆数倍得直,金珠磊落,有一夕而至富者。宫漏既深,始宣放烟火百余架,于是乐声四起,烛影纵横,而驾始还矣。大率效宣和盛际,愈加精妙。特无登楼赐宴之事,人间不能详知耳。

都城自旧岁冬孟驾回,则已有乘肩小女、鼓吹舞绾者数十队,以供贵邸豪家幕次之玩。而天街茶肆,渐已罗列灯球等求售,谓之“灯市”。自此以后,每夕皆然。三桥等处,客邸最盛,舞者往来最多。每夕楼灯初上,则箫鼓已纷然自献于下。酒边一笑,所费殊不多。往往至四鼓乃还。自此日盛一日。姜白石有诗云:“灯已阑珊月色寒,(宋刻“月气)舞儿往往夜深还。只应不尽婆娑意,更向街心弄影看。”又云:“南陌东城尽舞儿,画金刺绣满罗衣。也知爱惜春游夜,舞落银蟾不肯归。”吴梦窗《玉楼春》云:“茸茸狸帽遮梅额,金蝉罗翦胡衫窄。乘肩争看小腰身,倦态强随闲鼓笛。问称家在城东陌,欲买千金应不惜。归来困顿殢春眠,犹梦婆娑斜趁拍。”深得其意态也。至节后,渐有大队如四国朝、傀儡、杵歌之类,日趋于盛,其多至数千百队。(宋刻“千”作“十”)天府每夕差官点视,各给钱酒油烛多寡有差。且使之南至千旸宫支酒烛,北至春风楼支钱。终夕天街鼓吹不绝。都民士女,罗绮如云,盖无夕不然也。至五夜,则京尹乘小提轿,诸舞队次第簇拥前后,连亘十余里,锦绣填委,箫鼓振作,耳目不暇给。吏魁以大囊贮楮券,凡遇小经纪人,必犒数千,(宋刻“数十”)谓之“买市”。至有黠者,以小盘贮梨藕数片,腾身迭出于稠人之中,支请官钱数次者,亦不禁也。李筼房诗云:“斜阳尽处荡轻烟,辇路东风入管弦。五夜好春随步暖,一年明月打头圆,香尘掠粉翻罗带,蜜炬笼绡斗玉钿。人影渐稀花露冷,踏歌声度晓云边。”京尹幕次,例占市西坊繁闹之地,贲烛糁盆,照耀如昼。其前列荷校囚数人,大书犯由,云“某人为不合抢扑钗环,挨搪妇女。”继而行遣一二,谓之“装灯”。其实皆三狱罪囚,姑借此以警奸民。又分委府僚巡警风烛,及命都辖房使臣等,分任地方,以缉奸盗。三狱亦张灯建净狱道场,多装狱户故事,及陈列狱具。邸第好事者,如清河张府、蒋御药家,闲设雅戏烟火,花边水际,灯烛灿然,游人士女纵观,则迎门酌酒而去。又有幽坊静巷好事之家,多设五色琉璃泡灯,更自雅洁,靓妆笑语,望之如神仙。白石诗云:“沙河云合无行处,惆怅来游路已迷。却入静坊灯火空,门门相似列蛾眉。”又云:“游人归后天街静,坊陌人家未闭门。帘里垂灯照樽俎,坐中嬉笑觉春温。”或戏于小楼,以人为大影戏,儿童喧呼,终夕不绝。此类不可遽数也。西湖诸寺,惟三竺张灯最盛,往往有宫禁所赐,贵珰所遗者。都人好奇,亦往观焉。白石诗云:“珠珞琉璃到地垂,凤头衔带玉交枝。(宋刻“衔”作“御”)君王不赏无人进,天竺堂深夜雨时。”

元夕节物,妇人皆戴珠翠、闹蛾、玉梅、雪柳、菩提叶、灯球、销金合、蝉貂袖、(宋刻“貉袖”)项帕,而衣多尚白,盖月下所宜也。游手浮浪辈,则以白纸为大蝉,谓之“夜蛾”。又以枣肉炭屑为丸,系以铁丝燃之,名“火杨梅”。节食所尚,则乳糖圆子、半办、科斗粉、豉汤、水晶脍、韭饼,及南北珍果,并皂儿糕、宜利少、澄沙团子、滴酥鲍螺、酪面、玉消膏、琥珀饧、轻饧、生熟灌藕、诸色龙缠(宋刻“珑绊”)蜜煎、蜜果、(宋刻“裹”)糖瓜萎、煎七宝姜豉、十般糖之类,皆用镂鍮装花盘架车儿,簇插飞蛾红灯彩盝,歌叫喧阗。幕次往往使之吟叫,倍酬其直。白石亦有诗云:“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帘前花架无行路,不得金钱不肯回。”竞以金盘钿盒簇飣馈遗,谓之“市食合儿”。翠帘销幕,绛烛笼纱,遍呈舞队,密拥歌姬,脆管清吭,新声交奏,戏具粉婴,鬻歌售艺者,纷然而集。至夜阑则有持小灯照路拾遗者,谓之“扫街”。遣钿坠珥,往往得之。亦东都遗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