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文天祥临刑前的犹豫》 – 铁血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0:20:12

英雄不犹豫。驳《文天祥临刑前的犹豫》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

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嗟予遘阳九,隶也实不力。

 

楚囚缨其冠,传车送穷北。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阴房阗鬼火,春院闭天黑。

牛骥同一皂,鸡栖凤凰食。一朝蒙雾露,分作沟中瘠。如此再寒暑,百疠自辟易。

嗟哉沮洳场,为我安乐国。岂有他缪巧,阴阳不能贼。顾此耿耿在,仰视浮云白。

悠悠我心悲,苍天曷有极。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文艺作品非常流行一种手法:大凡英雄人物,在挺身而出之前,脑子里都要噌噌噌窜出三个光辉形象,和英雄内心深处的杂念搏斗一番。当然最终光辉形象无一例外的战胜了私心杂念,于是英雄终于挺身而出,和歹徒搏斗一番。然后获胜,成为英雄。 英雄真是这样的吗? .................

英雄也是人,英雄也要吃饭睡觉,也要拉屎撒尿,也要解决生理需要。但英雄之所以是英雄,肯定有和常人不同的地方,不然的话,怎么当英雄而不是常人?在公共汽车上,面对持刀歹徒,大多数人都视而不见的时候,挺身而出的那个肯定是英雄——打倒歹徒了是英雄,被歹徒打倒了照样是英雄!而民族英雄,就是在民族危急存亡的时刻,或者国家利益受到侵犯的时候,挺身而出,为国家为民族奋斗的人。显然,文天祥就是这样的人。

文天祥,男,汉族,江西吉水人。《宋史·文天祥传》说他“体貌丰伟,美皙如玉,秀眉而长目,顾盼烨然”,就是一个标准的大帅哥。文天祥小时候见到在学校里祭祀的欧阳修、杨邦乂、胡铨等人的像,谥号里都有一个“忠”字,很是羡慕,说:“我如果不能把名字放在他们中间,也算不上是大丈夫!”

宋末,文天祥奉命与元军统帅伯颜谈判,被伯颜扣留,押往大都。文天祥竟然在半路上奇迹般的逃了出来,起兵抗元,兵败被俘。抓住文天祥的是元朝大将张弘范,就是留下了“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的那位,要求文天祥写信招降仍在抵抗的张世杰,文天祥就把《过零丁洋》写了一遍给张弘范。

大破厓山,灭宋之后,张弘范请文天祥吃饭,对文天祥说:“宋朝已经灭亡,丞相(指文天祥)对宋朝的忠孝之心已经尽到了。如果你能像侍奉宋朝那样侍奉当今皇上,难道还怕做不到宰相吗?”文天祥哭着说:“国家灭亡而不能救,我这个做大臣的怎么能为活命而投降呢?”

 

张弘范非常尊重文天祥,不愿意杀掉文天祥,——当然也不能放,于是就把文天祥押往大都。这一次文天祥没有那么好的运气,没逃掉,在大都做了三年俘虏。这时忽必烈的治国方略有意从武功转为文治,有人(王积翁)向忽必烈推荐文天祥,说:“北人无如耶律楚材,南人无如文天祥。”于是忽必烈就派王积翁去探文天祥的口风。文天祥说:“国亡,吾分一死矣。傥缘宽假,得以黄冠归故乡,他日以方外备顾问,可也。若遽官之,非直亡国之大夫不可与图存,举其平生而尽弃之,将焉用我?”正是这段话,被今天的某些“人”抓住了把柄,用来故意曲解甚至是诽谤、侮辱咱们的民族英雄。

文天祥起兵抗元,兵败被俘。如果以杀头相威胁,文天祥是绝对不会投降的;可是如果被释放呢?难道某些“人”还会要求文天祥自杀?难道文天祥是一个傻子?难道某些“人”以为当英雄就必须是傻子?

那些满嘴人性的人,其实最不了解什么叫人性。

事实上文天祥又不是没有自杀过。他自杀过两次,都没有死。一次是刚被俘的时候,服毒自杀未遂;另一次是被押解北上的时候,绝食七天不死,恢复进食。古人信天道,既然天都不让文天祥自杀成功,文天祥就认为自己实在是没有自杀的必要了。

我也认为实在是没有自杀的必要了。

但是道德底线还是要坚守的,如果被释放,当然可以去做道士,而不是自杀。就像三百多年之后的王夫之那样。可是如果威胁其投降的话,那就宁可去死,也不投降。

 

这正是英雄不同于常人的地方。

文天祥表明了这样的态度,忽必烈还真就准备放了文天祥!——天之骄子的度量,不是常人可以比拟的。偏偏这个时候有人对忽必烈说:上次文天祥被抓,就设法逃跑起兵反元;这次你把他放了,他会不会再次起兵反元呢?

忽必烈一想也对:他文天祥说去做道士就真的是去做道士吗?如果造反了怎么办?于是就把文天祥又送回了监狱。

可是忽必烈还不死心。按照“得不到的才是珍贵的”这一原则,忽必烈更想得到文天祥。在派出无数人劝降都碰壁之后,忽必烈终于亲自出马,直截了当的问文天祥:“你有什么愿望?”文天祥的回答更干脆:“愿死。”

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忽必烈还对文天祥不死心。这时忽必烈身边有人对他说:“文天祥对你一点兴趣也没有,不如杀了算了。”于是文天祥被杀。

然后忽必烈就后悔了,派人拿着诏书追到刑场,要把文天祥追回来,——诏书到时,文天祥已死!

 

.................

文天祥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名头,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超级大粉丝忽必烈对他的追捧。忽必烈对文天祥,根本就不像是一个征服者对待俘虏,倒像是刘皇叔对卧龙先生。

和刘皇叔与卧龙先生的你有情我有意不同,文天祥对忽必烈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因为文天祥有自己的信念:决不叛国。

忽必烈不是傻子——谁要是认为忽必烈是傻子,还不如认为自己是傻子。忽必烈出于对人才的热爱,——“既壮其节,又惜其才”——展开了对文天祥孜孜不倦的追求,可见文天祥是有能的。不然的话,以忽必烈的识人之明,是不会如此的对文天祥锲而不舍。无知小儿说:“在我的眼里——老文连钓鱼城军民的十分之一都不如!”不是出于无知,就是出于狂悖。文天祥既没有钓鱼城那样整建制的军队,也没有钓鱼城那样的天险,更也没有像钓鱼城那样背后一个比较完整的国家做大后方,当然也就没有创造钓鱼城那样的奇迹。后人评价文天祥:“事业虽无所成,大节亦已无愧”。我们纪念文天祥,不是因为文天祥的成就,而是因为他的气节。不以成败论英雄,文天祥就是英雄。

至于《己卯十月一日至燕,越五日罹狴犴,有感而赋》里面的那一句:“亡国大夫谁为传,只饶野史与人看”。意思更不是“恐怕自己舍生取义,照不了汗青,只有在野史中流传”。

《己卯十月一日至燕,越五日罹狴犴,有感而赋》

 

亦知戛戛楚囚难,无柰天生一寸丹。

铁马行鏖南地热,赭衣坐拥北庭寒。

朝餐淡薄神还爽,夜睡崎岖梦自安。

亡国大夫谁为传,只饶野史与人看。


我也知道做敌国俘虏的境遇实在太艰难了,可是我天生便有一片忠心,这些苦难也就算不上什么了。

昨天,金戈铁马的在炎热的南方打仗;今天,穿着囚衣在寒冷的北方做俘虏。

 

白天吃粗茶淡饭,但我精神好;晚上在肮脏的囚室里欣然入眠,——因为我的心是安详的。

我知道即使自己舍生取义,正史中也不会有人给我这么一个亡国大夫作传;可是我一腔报国的热血,难道就是为了正史中的一个传吗?只要能够在野史中流传就足够了!

.................

并不像文天祥预料的那样“亡国大夫谁为传”,元·脱脱等人编写的《宋史》中不仅有文天祥的传,而且是佳传。《宋史·文天祥传》这样评价文天祥:“自古志士,欲信大义于天下者,不以成败利钝动其心,君子命之曰‘仁’,以其合天理之正,即人心之安尔。”“我世祖皇帝以天地有容之量,既壮其节,又惜其才,留之数年,如虎兕在柙,百计驯之,终不可得。观其从容伏质,就死如归,是其所欲有甚于生者,可不谓之‘仁’哉。”不是像《文天祥临刑前的犹豫》中说的:“故意诽谤、侮辱咱们的民族英雄”,反而是对文天祥赞誉有加。

.................

顺便说一下搞笑的王积翁。王积翁随益王南下福州,拥立益王赵昰在福州继位做皇帝。因为拥立之功,出任福建制置使。元兵至,王积翁献出福建图籍,降元为内应。因为这个功劳,被元任命为福建道宣抚副使,镇守福州。元主力调走后,在福州的淮军准备杀王积翁以响应张世杰,被王积翁击败——此翁真有能。后来王积翁一路高升,直做到户部尚书、江西行省参知政事的高位。忽必烈东征日本失败,派王积翁出使日本修好。正赶上日本发生兵变,王积翁被杀,死后被追谥“忠愍”,这样一个贰臣,竟然也谥了“忠”!

 

相反,文天祥因为是亡国大夫,所以无谥,竟然不得谥“忠”。

不过我这里倒有两个字,可以赠给文天祥为谥:

忠节

.................

英雄会犹豫吗?英雄需要犹豫吗?英雄为什么要犹豫?

公共汽车上的英雄挺身而出,或是因为一时冲动,或是性格使然。但绝不会犹豫,一犹豫,就不挺身而出了。

 

大英雄就更不犹豫了。陈毅元帅在兵困梅岭的时候,想到了死。他豪迈的说:“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就是死了,也要闹革命,革阎王爷的命!真是一丝一毫的犹豫也没有。革命不是请客吃饭,革命需要流血牺牲。这种道理,陈毅元帅早在参加革命的时候就想到了、想好了,所以在绝境中就不会犹豫。就像文天祥。

一边是死,一边是活,难道他找不到理由选择活么?一边是地位低下的囚徒,一边是位极人臣的荣耀,难道他找不到理由选择荣耀么?一边是夏季炎炎、冬季咧咧,腥臊恶臭的囚室,一边是高官厚禄的舒适享受,难道他找不到理由选择自己连同老婆孩子一起享受么?一边是狱卒的辱骂殴打,一边是大汗的亲切关怀,难道他找不到理由选择关怀么?一边是平生所学随同自己一起在世间消失,一边是尽展其才治国平天下,难道他找不到理由选择施展抱负么?

文天祥如果有了一丝一毫的犹豫,那么,自古艰难唯一死,有了第一丝第一毫的犹豫,就可以有第二丝第二毫的犹豫,乃至第三第四......;就可以找出一千条理由,结束犹豫,投入大汗的怀抱。

那还是文丞相吗?那不成了松山殉难督师洪公了吗?

降,可以生;不降,意味着死。这一点文天祥很清楚。早在起兵抗元的时候他就清楚,所以囚居大都的时候,他就不犹豫了,——早就想好了的事,为什么要犹豫?!


他既然已经决定做“太史简”,为什么还要犹豫?

 

他既然已经决定做“董狐笔”,为什么还要犹豫?

他既然已经决定做“严将军头”,为什么还要犹豫?

他既然已经决定做“嵇侍中血”,为什么还要犹豫?

他既然已经决定做“张睢阳齿”,为什么还要犹豫?

他既然已经决定做“颜常山舌”,为什么还要犹豫?

他既然已经决定做“辽东帽”,为什么还要犹豫?

 

他既然已经决定做“出师表”,为什么还要犹豫?

他既然已经决定做“渡江楫”,为什么还要犹豫?

他既然已经决定做“击贼笏”,为什么还要犹豫?


英雄不犹豫。因为英雄早就想好了,所以事到临头才不会犹豫。

所以才是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