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 装饰工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5:52:26
装饰工艺是中国古陶瓷器制作工艺技术之一,其技法有化妆土、划花、刻花、贴、印花、剔花、镂空、彩绘、雕塑等。
所谓化妆土装饰,是指用上好的瓷土加工调和成泥浆,施于质地较粗糙或颜色较深的瓷器坯体表面,起瓷器美化作用的一种装饰方法。化妆土的颜色有灰色、浅灰色、白色等。施用化妆土可使粗糙的坯体表面变得光滑、平整,坯体较深的颜色得以覆盖,釉层外观显得美观、光亮、柔和滋润。这是制瓷工艺的一项重要成就。这种工艺最早出现于西晋时期浙江金华婺州窑,东晋时期浙江德清窑等处也开始采用,南北朝起,湖南、江西、四川、河北等地的窑口相继使用。
划花是在半干的器物坯体表面以竹、木、铁杆等工具浅划出线状花纹,然后施釉或直接入窑焙烧。划花手法灵活、线条自然、纤巧、整体感强。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早期陶器上。其应用广泛,还往往与刻花、剔花结合使用。唐代越窑、北宋定窑、福建同安窑瓷器多应用划花装饰。
刻花是在尚未干透的器物坯体表面以铁刀等工具刻制出花纹,然后施釉或直接入窑焙烧。刻花的刀法分为“单入侧刀法”和“双入正刀法”,前者刀锋一侧深,一侧浅,截面倾斜;后者刀锋两侧垂直,刻花线条有宽有窄,转折变化多样,兼有线和面的艺术效果,整体感强。刻花装饰在北宋耀州窑瓷器中最为典型,形成了耀州窑独特风格,为宋代刻花装饰最具代表性的瓷窑。刻花还常常与划花,剔花结合运用。
贴花又称“模印贴花”、“塑贴花”。是将模印或捏塑的各种人物、动物、花卉,铺首等纹样的泥片用泥浆粘贴在已成形的器物坯体表面,然后施釉入窑焙烧。贴花纹样生动、逼真,具有较强的立体感。这种技法出现于汉代。流行于三国两晋南北朝及至唐代,如唐代长沙窑瓷器。
印花是将有花纹的陶瓷质料的印具,在尚未干的器物坯体上印出花纹,或用有纹样的模子制坯,直接在坯体上留下花纹,然后入窑或施釉入窑烧制。印花技法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至隋唐时代有了较大发展,宋代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以宋代定窑白釉印花盘、碗、枕等最为典型。印花纹饰构图严谨,层次分明,密而不乱,题材丰富。
剔花是先在器物表面施釉或施化妆土,并刻划出花纹,然后将花纹部分或纹样以外的釉层或化妆土层剔去,露出胎体,施化妆土的部分罩以透明釉。器物烧成后,釉色、化妆色与胎地形成对比,花纹具有线浮雕感,装饰效果颇佳。剔花技法始于北宋磁州窑,陆续被其他一些窑场采用。
镂空也叫“镂雕”、“透雕”。在器物坯体未干时,将装饰花纹雕通,然后直接或施釉入窑烧制,镂空的纹样一般较为简单,多为三角形、圆孔、四边形等几何形图案。其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陶器上,后来继续延用,并有所发展,工艺日趋复杂。元代出现双层结构的镂空高足杯,清代又出现外层镂空、内层绘画的转心瓶。
彩绘,即用毛笔蘸各种颜料,在陶瓷器上绘制纹饰。彩绘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汉、唐时期有了较大的发展,明、清时期最为盛行。彩陶上的彩绘是在器物坯体或涂施陶衣的坯体上绘画花纹,入窑一次烧成。彩绘陶则是在烧成的陶器上绘画。彩绘瓷器有釉下彩绘和釉上彩绘之分,釉下彩绘是用颜料在坯体上绘画花纹,然后施釉入窑经高温一致烧成;釉上彩一般是以颜料在施釉后高温烧过的器物釉面上绘画,然后再入窑以600℃-900℃的低温烘烧。彩绘纹饰主要有人物纹、动物纹、花卉纹、山水纹、诗文纹、故事纹等,使瓷器更加绚丽多彩,惹人喜爱。
雕塑是将以手捏或模制的立体人物、动物、亭阙等密集而又有规律地粘贴在器物坯体上,然后直接或施釉入窑烧制。这种装饰技法的代表作品是三国两晋时期流行的青釉雕塑罐,在雕塑罐上雕龙、熊、凤凰、麒麟、狮子、狗、鸡、各种人物、亭台楼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