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父母怎么样管孩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3:03:25

"管"的恶果良好的成长环境被破坏

 

  一个健康平衡的家庭系统因为成员之间的忍让互助而维持着。如果母亲太累,父亲会做晚饭或至少买外卖回来;而当父亲为打破的玻璃发火时,母亲则会清理并安慰哭泣的孩子。母亲经常是情感润滑剂,协调各种矛盾并抚慰受委屈的心灵,她会说:"爸爸最近没有时间和小苏西在一起,因为……""比利最近有点沉默,因为他最好的朋友转学了。"等等。而家庭运转的动力往往来自父亲,父亲会说:"曼迪,你要提高跳远成绩,必须得多练习。"单亲家庭则会依靠亲戚、朋友来消除诸如3岁的孩子不吃蔬菜,或9岁的儿子没有入选足球巡回赛带来的烦恼。当一个家庭的平衡被打破,或者失去看待问题的正确态度,家里的每个成员都会有所感觉。我发现,现在常见的那些牺牲了正常的家庭生活,把孩子的"成功"作为惟一目标的家庭,他们所经受的心理折磨,与那些有孩子生病的家庭非常接近。

    有个孩子生病时,父母的全部注意力都会放在病孩子身上,家里充斥着紧张情绪。其他孩子感到的不平衡往往会使他们变成"沉默的病人",他们的痛苦不亚于生病的孩子。一方面他们为自己兄弟或姐妹的疾病担忧,另一方面,从父母身上感到的紧张和焦虑让他们更加难受。有时他们还会被一种罪恶感折磨,不知在玩耍时他们曾对病孩子说过多少遍类似"掉下来摔死"这样的话。

    这些孩子还要面对家里发生的明显变化,比如父母不再精心做饭,日常的活动也被取消。面对这些变化,有些孩子会做出强烈的反应,另一些孩子的表现却会好得令人难以置信,但实际上他们也非常紧张不安,不过本能告诉他们现在不是发脾气的时候。这些未被承认的"病人"独自经受着恐惧、担忧、焦虑,而父母却毫不知情。

    我们所说的"被分裂的家庭"情况更为复杂。孩子生病的家庭经受痛苦的时间是有限的,而"被分裂的家庭"更像在经历一场拉锯战。有这样一个家庭,父亲发现儿子萨姆对冰球很感兴趣,就花大笔钱买球具,送他去儿童冰球队,还专门请教练每周对他进行几次训练。比赛、训练成了这个家庭的头等大事。萨姆的姐妹很快就发现周末她只能在球场做作业,或者为了避开看球的无聊而去朋友家。惬意的周末早餐已变成"冰球时间"。用不了几年,父亲又会考虑儿子获取大学奖学金的事(不管冰球奖学金有多少见),冰球统治了整个家庭。假日旅行贡献给了巡回比赛;家里的谈话、来往的朋友无不与冰球有关;甚至萨姆的学习也被放到第二位,尽管没有公开声明--大部分父母至少口头上承认学习很重要--但实际上可以感觉到父母的默许。考试、学期论文、专项调查都不能干扰训练和比赛。父亲开始吹嘘萨姆在打球时还能做数学作业,即使写论文到午夜也不困。父母姐妹都成了围绕萨姆和冰球旋转的卫星。

    这样的家庭把重心放到一两个表现突出的孩子身上,其他的孩子只能是"落选者"。他们也会成为"沉默的病人",要么用激烈的行为告诉家长他们受到了伤害,要么暗自神伤,被痛苦、焦虑、恼怒日夜折磨。而在有的家庭,所有的孩子都被家长逼得喘不过气来。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和孩子们被各种活动、课程、训练限制起来,家庭生活不复存在。

    重视体育运动或其他竞争性活动的家长或许会说,这样可以让孩子茁壮成长,或者说这是体验真实人生的一种训练。另外,给孩子安排各种活动可以教会他们"如何管理时间"。而在我看来,这么做就如同把孩子放在燃烧的火炭上,试图以此让他学会走得快一些。

    此外,日常生活中很多不可控制的因素也使家庭成员的联系不再紧密,比如工作,这是今天的家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不论经济是好是坏,工作占据我们越来越多的时间,人们不得不加班、起早贪黑。

    同时,技术的发展也使我们有越来越多的时间工作。我们甚至可以在海滩上查看电子邮件。过去,在这种情况下我,我们很难和同事、客户取得联系,因此也就不再去想。但现在,我们知道五秒之内就能上网了解一笔大生意的进展情况,那我们就会无时无刻不被这件事统治着。在工作中我们习惯了同时应付很多事,即使回到家里,也很难从这种忙忙碌碌的状态中走出来。

    在这种分裂的家庭里,人们失掉的是什么呢?

    首先,我们失掉的是家人相处的宝贵时间--我们再也没有机会找回的东西。研究表明,在过去12年里,家庭里的谈话已经减少了50%--即使考虑误差,这个数字也让人吃惊。我们知道,提高孩子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要给他们创造一个丰富的语言环境。有些家长花钱请老师、送孩子读私立学校,在家里却和孩子一句话也不说,这真可笑!

    当父母不再有时间和孩子共进晚餐,放任他们去吃那些快餐食品,孩子们就很难获得均衡的营养了。对9岁至14岁的孩子所做的调查表明,那些在家里很有规律地吃饭的孩子养成了良好的饮食习惯:多吃水果、蔬菜、吃少量脂肪,不吃油炸食品,很少喝汽水,更多地摄入维生素和其他微量元素。但是很多家长因为太累或压力太大,没有时间做一顿真正的饭菜,即使偶尔有条件这样做。

    在过去的12年里,家庭谈话急剧下降,但孩子花在固定的体育运动上的时间却增加了一倍,花在被动的娱乐方式上(如看电影、打电子游戏、玩电脑等)的时间则增加了五倍,这还不包括看电视的时间。上世纪70年代,一年有3~4个月的时间是高中生的冰球赛季,现在则是50周,训练的时间也大大增加。密歇根大学1998年的一个研究显示,13岁以下儿童的自由活动时间在30年间减少了16%--从以前一周63个小时减到51个小时。正如最近《华尔街时报》"工作和家庭"栏目的一个标题所说,"孩子要求父母停止制订计划,和他们在街上玩耍",孩子们需要自由的时间。我不是说父母占用孩子们打电脑游戏的时间让他们滑冰是不对的,我的意思是对孩子来说,"什么都不做"的时间也很重要。

    力求孩子的任何事情都要完美的家长,却把自己和家庭的正常生活放到了一边。当目标(竞赛、SAT成绩、"金灿灿"的履历表等)成为家庭的重心时,日常生活就只能是一个背景。与学外语、练冰球、到别的城市打比赛相比,和孩子们一起吃饭、看电影、去教堂、或者就呆在家里变得微不足道。

    关键是要真正了解你的孩子。有的孩子迷恋某种事物,喜欢竞争激烈的比赛。有的孩子就喜欢呆在家里。但即使是前者,他也需要有益的平衡和正常的家庭生活的支持。

    家庭是个系统。当所有的毛巾都堆在甩干机的一头时,它发出的噪音就像运货列车开进了家门。甩干机在旋转,但它工作得极不情愿。家庭也是一样。当家庭的某个成员扮演的角色超出正常需要时,除非这只是临时的,或是由于疾病受伤、工作需要等无法控制的外界因素,否则尽管这个家庭可以运转下去,但是它的效率会大大降低,而且无法满足每一个成员的需要。

    失掉平衡的家庭给孩子们造成的负担真实而明显,他们会变得紧张、焦虑。孩子出生时父母为建立和他们的联系处心积虑,孩子长大后父母却忽视了不和他们呆在一起的恶果。也许是因为"研究"还没有强调这一点,也许是追求成功的压力超过了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关注。但受罪的是孩子。2000年全球策略小组在全国范围的调查表明,21%的美国儿童认为"不能有足够的时间和父母呆在一起"是他们最为伤心的事。实际上,这个数字低估这些孩子的数量。在另一个由华盛顿儿童成长研究院对更小的孩子所做的研究中,被抽查的429名年纪从11~14岁的学生大都希望有更多时间与父母一起做些简单的事,和他们建立更紧密的联系。

    这里所说的"联系"这个心理学术语,指的是父母试图在孩子出生时与他建立的东西。那时孩子会用哭泣向父母表示希望父母注意他。当孩子渐渐长大,不再用那么直接的方式,但他们依然需要和家长们保持亲密的"联系",需要他们的容忍、耐心、慈爱、安慰,以及管束。

    在被分裂的家庭里,孩子不是惟一的受害者。父母不仅要承担工作生活的重担,还要陪孩子练这练那,他们的压力也很大。在两岁的孩子需要有人照顾时,他们不能生病;为了儿子训练,他们要在10分钟内从办公室赶到足球场。很多时候,父母也在矛盾。虽然他们也知道,对一个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去朋友家过一晚上是合理的要求,但他不去训练,教练肯定会不满,另外,很快就有场重要的比赛,如果不参加训练就不能上场。父母想让孩子参加各种活动,尤其是不同于日常生活的社会活动,他们认为这样可以让孩子认识到生活残酷的一面:如果你想得到一些东西,就必须努力争取。

    憎恨是一个"被分裂"的家庭里常见的情绪。毕竟,父母为孩子牺牲了很多,他们舍弃看电影、外出吃饭和安静地呆在家里的夜晚,他们这样做是"为你好"。为了赚足够的钱,他们必须加班、熬夜。他们知道让一个10岁孩子心怀感激是荒谬的,但至少应该合作一下。子女能够感到家长掩饰的愤恨和恼怒,通常他们会把对父母目标的疑虑埋藏在心里。知道父母为自己投入了太多的时间、金钱和精力,他们感到无法对父母说"不"。

    我们自己的生活又怎样呢?我们的婚姻还稳固吗?当家庭重心一味放在孩子身上时,我们的婚姻也会出现问题。关心儿子球赛是否入选,记着周末开车看女儿比赛,这都比担心婚姻中潜在的问题容易得多。对现在的家长来说,婚姻的"工作"就是让孩子变得更"完美"。"威逼式"教育不仅让家长不再关心婚姻,由此带来的失望和憎恨还让家庭关系更加紧张。"如果孩子得不到冠军怎么办?""入选不上球队怎么办?""进不了名牌大学怎么办?"如果诸如此类的问题占据了家庭生活的全部,婚姻又有什么意义呢?一个刚上高一的女生因为"天赋不够"没能入选暑期音乐夏令营,她的父母为此非常失望,她告诉我说:"爸爸妈妈太生气了,他们甚至不再互相讲话。"

    这就是典型的美国家庭,在崇尚高度竞争的文化的重压下,被"逼迫式家教"分裂。

    我们通常感觉不到这些变化,甚至不知道自己丢掉了什么。很多家庭都未体会过和家人在一起安静、和谐地共度时光的乐趣,也从来没有想过生活可以是别的样子,在他们看来只有"好好干、好好玩"才是对的。

    可以肯定的是,你不能指望孩子为你"拔插销",只有父母才能让这一切改变。然而对很多人来说,即使是暂时的停顿也要比继续这样做下去困难得多。

  

 

 

"管"的恶果孩子变得目空一切、自命不凡(1)

 

  我总是很忙,不喜欢去商店买衣服。直到有一天不能再拖了,我去了趟"香蕉共和国"。抓了几条适合我尺码的牛仔裤冲进试衣间后,却发现它们都太大了,可我并没有减肥。付钱时,我问收银员这些奇怪的尺码是怎么回事,"噢,"她回答说,"那是我们的'虚荣心尺码'。"我的头脑中一亮,"对,虚荣心尺码!"

    我们都在用"虚荣的尺码",实际上,"虚荣心尺码"已经从试衣间潜入教室和家庭,被用在了孩子身上:成绩单上的B奇迹般地变成了A,"良好"变成了"优秀",参与者都成了冠军。

    也许你孩子的房间里也放满了奖杯和绶带。我儿子就有一个超大号的奖杯,甚至需要一间房子来专门摆放它。他从足球队的医疗室把它拾了回来,纯粹为了炫耀。我认识的一个5岁女孩在一次体操比赛中,被错发了的奖品,她甚至都不屑于换回来,她的房间早已堆满了各种奖品,这一点都不重要。当然在父母眼里,孩子们更是最棒的。然而,所有这些认可却造就了这样一代孩子,他们不知如何去应付那些奖杯和奖章后面的现实生活。

    学校里的"虚荣心尺码"对孩子尤其不利,老师和家长们为了照顾孩子的情绪而忘记了学习的真正意义。莫琳·司多特曾写过一篇反对"自信运动"的很有力的文章。她说:"过去,自信心的培养从来就不是最主要的,而且人们认为自信并不是独立的,它是成功、努力工作和责任感的产物。只是近年来,在美国教育的历史上,单纯的自信心的培养才成了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她的观点是有争议性的。但无论如何,自信心的培养已经在教室、操场,最重要的是在家庭里产生了影响。这毕竟这是为了孩子好。当孩子回答错问题时,老师并不正面批评,而是问"这是另一个问题的正确答案吗"?

    "虚荣心尺码"本身并不可怕,它仅仅是一个让人感觉良好的花招。这就像调整体重计让我们的体重显得比实际要轻一样。但是,利用这种技巧教育孩子却会鼓励他们自命不凡的心态。他们期望世界围着他们转,觉得自己应该得到最好的东西,"有权"过最好的生活。这样,他们就很难做出符合道义的选择,也很难同情他人。这种做法也使家长很难分清什么是孩子想要的,什么是他们必须的。

    家庭教育观念的转变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司博克博士是这方面的权威。严格的规则,正式的进餐时间,教条主义的育儿模式--男孩子不玩娃娃,孩子们必须在晚上八点以前睡觉--统统被修正。家长们不愿强制孩子,他们变得不再严厉教条,而是更易于沟通。这些改变大多有很好的结果,很多家长和孩子都很喜欢那种建立在尊重和理解基础上的新型亲密关系。但是在这种变化过程中,一些家长不假思索地就投入了这种流行的家教方式,甚至忽视了一般的常识。

    例如,让孩子自己作选择,家长认为这样可以增强他们的能力。一个学龄前儿童就可以是这种家教方式的运用对象:"你愿意自己走到车上呢,还是愿意让我抱你过去?""你愿意穿牛仔裤呢,还是针织裤?"在很多情况下让孩子自己选择是个不错的方法。但其实孩子往往并没有太多的选择余地,他还是要上车,还是要穿裤子,父母提供了两种可接受的,对他们合适的选择,但这些选择并不具有决定性意义,而只是在限制他们时稍微放宽一些。

    还有很多父母自欺欺人地相信他们的孩子有能力做出选择,而且不仅仅是在两种可能之中做出选择。这样家长很容易就会犯一个错误,即让孩子决定与他们的成熟程度和经验不相符的事情。实际上,即使有家长的提示,这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负担,这种负担来自于选择所导致的失败的压力。其实,童年时期的一件乐事就是不必做出决定,不必做某种选择。

    这种不恰当的选择不仅会造成孩子们的焦虑,更重要的是使他们不清楚自己在社会上的地位。慢慢的,真实和虚假的界限也模糊了。小山姆真的能够在巡洋舰型汽车和切诺基吉普车间做出选择吗?他真的相信是他在选择买哪一种车吗?在这种情形下,生活对孩子来说就成了一种挑战,没有魔石可以告诉他什么是真的,什么不过是开开玩笑。孩子们需要的是在那些有责任由他们自己承担后果的事上做出选择。如,你要是一直到最后一刻才开始做作业,那你不得不告诉老师你没有完成作业了。

    自命不凡的孩子们觉得自己是万物的中心,应该得到关注,这种认识他们从小就有。他们不懂得容忍,所有的要求都会被满足,他们被宠坏了。家长们时刻关注他们的感觉--如果不带她去,她会多失望啊!如果他做得不好,会多伤心呀!--而不是将这些情况视为重要的学习机会。关心孩子的感受的这种冲动本意不错,但如果对孩子的需要过于敏感,有时就会产生反作用,孩子会因此失去培养他们情感和韧性的人生体验。

    一位富有经验的高中指导老师不久前对我说:"这是我所见到的最难管理、最麻烦、最娇惯的一代。"这正是那种鼓励自命不凡的家教方式的恶果。

    不久前一位母亲告诉我,她5岁的孩子总在学前班的课堂上捣乱,老师说她拒绝合作,不排队,在需要保持安静时哇哇乱叫,甚至还会讲脏话,这位母亲感到非常尴尬。当她向我讲述这些时,我要求她告诉我孩子在家里的表现。她说女儿在家经常讲脏话,"我不知道她怎么想的,我可从来不会对我妈妈那样讲话"。她不会对自己的母亲那样讲话,是因为"妈妈不会容忍的",同样,她女儿敢跟她说脏话,是因为知道她会容忍。这位母亲自己向女儿暗示了这样的信息。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些自命不凡的孩子是从哪里来的呢?为什么一些非常理智非常有思想的家长会容忍他们自己的父母永不会容忍的一些行为呢?为什么很多家长都觉得很多情况下孩子会比他们更有决定权呢?

    对于很多父母来讲这都开始于一件只花费17美元的漂亮的连裤童装。这种感觉多好啊!只需要17美元就可以让你和你的宝宝高兴,这太有满足感了,并且还充满乐趣。开始时真得很便宜,几年后,情况就变了。在文具店你要买托卡玩具,在食品店要买糖果,此外还有漫画、玩具首饰等等。逐渐地,你彻底接受了新的角色:一个有份重要工作的人--让你的孩子高兴。谁能想到这个角色要扮演到什么时候呢?30年后,当他们不高兴时,你会发现自己甚至在为他们的心理咨询付钱!

    对于父母来讲,设定界限太难了。我们现在面临的斗争要比我们父母严峻得多。我们小时候也没有像今天的孩子这样成为重要的营销对象。今天,任何一个吸引孩子的节目都穿插了很多广告。刚刚过完万圣节,广告人就一本正经地宣传一件在圣诞节时"必须拥有"的玩具。当然,孩子们对待玩具没有任何歧视,一向是来者不拒。一天晚上,我的女儿对我说她想要那件刚刚在电视上看到的玩具。当我问她为什么想要那件玩具时,她盯着我好像我长出了翅膀。

    孩子们不仅仅是过多的广告的牺牲品,现在很多的"产品代言"也会在电视或电影上用微妙的方式向他们宣传。这种代言非常流行,因为你不能用遥控将它跳过去。所以你的小儿子会看到他最喜欢的电影人物喝哪种可乐,儿童漫画里的人物用哪种香波。对于孩子来讲,尤其是小孩子,他们很难区别什么是现实生活,什么是电视。产品代言更加大了这件事的难度。

    杂志同样在刺激年轻人的消费欲望。不久前《纽约时报》对青少年杂志的目标群体以及广告词做了一次调查。《康黛·那斯特青少年时尚杂志》的广告词是"14岁的女孩可以--也值得--像成年的超级模特一样穿3000美元的时装"。杂志文化似乎更推崇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

    对青少年消费习惯进行研究的元素市场调查公司总监说:"青少年是贪婪的消费者,他们不用付房租,不用付健康保险金,所以他们的收入几乎全部是可支配收入。一般来讲他们都不存钱,时尚就是花钱、花钱、再花钱。广告人渴望在年轻时就抓住他们,这样会有更大的机会让他们成为终身顾客。"得克萨斯大学的营销教授詹姆斯·麦克尼尔研究了30年的儿童消费行为,他发现,10岁以前的儿童成了儿童市场的后备军,每年要花费近14亿美元。

    很容易看到的孩子们是怎样在物质上被宠坏的,他们得到的东西太多了。但还有一个更有趣的导致孩子被娇惯的原因。

    我们的文化有了一个转变,那就是申辩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力量。在一些情况下,多数人的申辩是导致民主产生的重要手段。例如,父母动员起来要求给贫困地区的学校更多资金。残疾人联合会强迫公共戏院设立无障碍通道以便于轮椅行走。这种方式为改善我们的生活开辟了途径,也使机会能更均等地提供给大家。

    不幸的是在一些上层社会群体中,申辩有时变异为老于世故的人得到更好、更多机会的工具。

    一方面家长们对孩子的发展有了更多的了解,但同时他们精力有限,必须在职业与家庭之间保持平衡。他们开始运用所学到的消费技巧,不再考虑"正确"、"公平"与"可能"的界限,而是问:"我能从老师身上得到什么?能从教练身上得到什么?能从学校得到什么?"

    例如:患有注意力缺乏性多动症的儿童或其他残疾儿童在一些考试中可以延长时间。对残疾儿童来讲,这种安排使他们有更公平的机会,而对没有残疾的儿童来讲,延长时间无疑为他们带来了额外的好处。自从1991残疾人教育条例修改后,被确诊为多动症的孩子成倍增长,尤其是在上层社会群体中。1991年ETS收到了1.8万份考试延时的申请,1997年这个数字一跃为4.2万份。我们还知道有两所残疾学生最多的高中,《谈话》杂志披露说它们是两所极优秀的高中:纽约的达尔顿学校和加利福尼亚的十字路口学校。

    

 

 

"管"的恶果孩子变得目空一切、自命不凡(2)

 

  最近的新闻还提到另一个类似的例子。克瑞丝·凯芙,一位现代舞演员、舞蹈设计者,向圣弗朗西斯科人权协会提交了一份关于歧视的申诉。她坚持说圣弗朗西斯科芭蕾舞学校初级班没有录取她女儿,是因为她像她妈妈说的那样"有小个子运动员"的身材。这个女孩8岁,同61名孩子一同参加考试,但却成了18名落榜者的一员。

    圣弗朗西斯科芭蕾舞学校在招生简章中登出了对考生的基本要求,包括"具有良好比例的身材,挺直灵活的脊柱,从胯部开始笔直的腿,合适的脚弓"。初学者都需经过考核。这看上去很容易理解,就像对篮球运动员身高的要求一样。

    圣弗朗西斯科市《反歧视法》规定,不给予那些在身材上有歧视的组织资金,凯芙夫人觉得自己因此有了反对这个学校的理由,她说:"这是我惟一的法律依据,没有这个,我只是一个愿望没有达成的母亲。"

    母亲妄图改变世界以适应孩子的需求,这是个非常极端的例子。一般来讲很少有人会那么做。但是界限在哪里呢?利用法律制度使孩子处于有利地位有什么错吗?假称孩子有某种学习能力的"残疾",为他争取延长的考试时间,以便让一个B+的学生变成A有什么错呢?为孩子能列入优等生而斗争,以便为他进入常春藤名校铺路有什么错呢?家长们必须自己掂量这些事情,但我可以确定地告诉你们--特权--将会使你的孩子受到伤害。

    首先一个危害是孩子不再相信你和你的赞扬,多数孩子很清楚事实是怎么回事。他们通常知道自己和同龄人相比差距在哪里。儿童尊敬、信任说实话的大人,他们有一种天赋可以判断出这一点。我在同小病人打交道时,常常发现孩子对真相十分敏感。我曾治疗过一个8岁的男孩,他患有胆囊纤维症。孩子的父母出于爱和不能接受事实的心态没有告诉他疾病的真相。他喜欢玩击剑,父母便热切地鼓励他练习,有时甚至近乎强迫,以此让他以为一切正常。尽管如此,孩子依旧明白他的病可能很严重,父母给他鼓励并不真正因为他剑术高超,而是他们自己需要给自己一点安慰。一旦意识到这一点,孩子便对父母的赞扬和鼓励置若罔闻,他感到孤独,对病情日益担心恐惧。

    家长们对自己的孩子过分赞扬其实隐藏着别的信息--他们担心孩子不会总是做得那么好、那么聪明、有天赋。到了一定的年纪,孩子就能判断出什么是真正的赞扬,什么只是吹嘘和欺骗。当他们只是在比赛中传了个球,或是画了一幅很一般的画时,父母却大声叫好,或到处吹嘘。这种过分赞扬会让孩子感到大家都生活在谎言中,全家人必须串通好,来保持一种神秘的平衡。

    "虚荣心尺码"还产生了另一个问题:有些孩子们开始相信这些谎言。谁不喜欢被赞扬呢?但结果往往是,父母本来想用赞扬来鼓励孩子的自信心,到最后却让孩子变得自高自大、事事以自我为中心。我听说过一个小孩,她在看病时咬医生,朝护士吐口水,对每个人挥舞着拳头,好像疯了一样。最后离开医院时,她却得到一个"微笑的脸"的贴纸,和带她去RUS玩具城的许诺。这些被家长过度夸奖的孩子,即使自己做得非常不好,也表现得不可一世。当然有时候这些孩子的表现似乎不错,那是因为自信掩盖了笨拙。在课堂上,他会第一个举手,尽管他的答案往往未经深思熟虑,或者根本就是错误的。他从不刻苦学习,因为他知道重要的是结果而不是过程。

    生活中,了解那些微妙的社交界限非常重要。这些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无法明白这一点,这在和成年人打交道时表现得尤其明显。我最近听说一位老师被她一个九年级学生的表现惊呆了。她没有时间改前一天交上来的卷子,这个学生课后找到她说,"我现在有时间,为什么我们不一起去图书馆改我的卷子呢?"这听起来更像《财富周刊》上世界500强公司的CEO,而不是一个孩子。很明显,这个男孩不知道他的话不是学生该对老师说的。

    大多数成年人知道这种行为会冒犯到别人,但这个孩子却认为他的兴趣、目标和热望才更重要。尽管"虚荣心尺码"在课堂、球场上随处可见时,但孩子的特权却是在家里发展起来的。逐渐地,孩子的自我意识变得模糊不清。父母应该告诉孩子生活中真实的一面,如果孩子不清楚恰当的行为举止和不恰当、粗鲁的行为之间的界限,就无法和周围的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将来他在社会生活中也会失去自我,无法适应社会。

    孩子得到的特权也给家庭造成了危害。在自己的家里,人们本可以享受自由,但当孩子的自我意识被扭曲时,这种乐趣和平静也被破坏。在家里,"表现"是最不应该提起的事,以"表现"为中心的家庭是孩子"特权"的摇篮。当父母感到应该夸奖孩子、听他们说话、鼓励他们,孩子就会觉得自己非常重要,父母的乐趣、欢愉都是因为他们的存在。这样,家庭生活就变成了"小约翰尼的表演节目"。

    我经常开玩笑说父母在家里应该感到他们是"占据空间的疾病"才对。这个医学术语描述的是一种未知的物质。我们知道它的存在,可以触摸到它,通过CT或MRI还可以看到它,但我们不清楚它到底是什么。父母有时候需要像这种物质一样,他们需要打电话、午睡、收拾衣橱。只要可能,他们应该是孩子生活的背景。有时候孩子如果能自己做些事,父母就不用刻意地组织他们玩耍、看电影、讨论论文。对孩子来说,学会自己找事做是很重要的。事实上,这也会让孩子感到更加轻松。

    我们不能一味地指责父母给孩子那些特权,我们的社会也鼓励一种"分隔",使孩子们在自己和周围环境间建立起一道屏障。孩子失去了对他人的同情心,逐渐相信自己享有与他人不同的权利。一方面,我们快节奏的、被互联网虚拟的、以实现目标为目的的生活方式都会使孩子与他人逐渐疏远。孩子们的生活忙忙碌碌,没有时间停下来和邻居打招呼,或问候自己的亲戚朋友。在很多场合下他们甘心隐姓藏名,在互联网上,他们找到自己的另一种生活,他们可以是任何自己想做的人。

    另外,经济问题也促使孩子将自己的情感埋藏起来。孩子很难理解美国社会巨大的贫富差距。放眼世界,极少数人占据着大量财富,无数人却生活在可怕的贫困中。我们自己拥有两栋甚至三栋房子,为什么有人却无家可归?电视上第三世界国家的悲惨画面,让孩子无可遁形,他们看到受饥饿折磨的儿童,被战争或自然灾害夺去家园的家庭。这些充斥荧屏的画面令人痛苦但又毫无解决办法,与它们相比,现实中的痛苦变得微不足道。在无力和困惑中孩子会把自己和所看到的东西隔绝开来。

    给孩子心灵造成伤害的不仅仅是"现实生活"中的悲惨事例,充斥暴力、色情的大众娱乐业更让他们无法从屏幕制造的困惑恐慌中逃出来。毫无疑问,暴力的影响十分可怕,因为在潜意识中,我们对暴力的冲动会被激发起来,而且这会使我们对自己的挫折过于敏感。在某种程度上。现在恐怖劫持、校园枪击增多就是暴力娱乐文化的恶果。

    很多可以减少这些影响的办法,如慈爱的看护、更多的交流、父母的规矩和限制等,对很多孩子来说都不存在。孩子还没有机会体会这些情感或痛苦,因此也不知如何调节自己的情感,只有把自己与外界隔离开--我是我,别人是别人。这种漠不关心使孩子不再富有同情心。当事情变得过于复杂时,孩子们更容易将注意力转移到非感性的一面,如什么事情、发生在谁身上、怎么发生的、在哪儿发生的,而不是关心当事人的感受。这种情感的疏离大大加深了孩子对自我权利的注意。

    家长们必须做点儿什么来避免孩子产生这种心理。我们享有的前所未有的繁荣和日益金贵的时间使我们很难对孩子说,"这太贵了""太远了""太迟了""不方便"等拒绝他们要求的话。不能和孩子相处得久一些让我们感到负疚,我们也只好用金钱和给予他们任性妄为的特权来平息。

    《华尔街时报》最近登载了一篇发人深省的文章,记述了从20世纪初到今天人们互送的节日礼物的变化。100年以前,一个富有的女人渴望的也只是一把玳瑁梳子;孩子会为一个橘子或一些糖果欣喜万分。而现在呢?"礼物清单"更多的是索尼游戏机、电脑、滑板车、山地车、巴尼百货,当然还有芭比娃娃和她的车、房子和无数的衣物。

    大家都知道,奢侈和纵容会令人堕落,而孩子尤为如此。他们一点不知道获得金钱和好的生活是要付出代价的。而欲求的不断满足将使人很快失去乐趣。尼采曾经说过:"占有因为占有本身而价值降低。"真正的满足需要一点儿的耽搁、暂时的挫折和一些期待。

    孩子的特权不能完全剥夺,而自命不凡也很难避免。但是,至少我们可以少点儿溺爱,不要太快地满足孩子的需求,还可以让他们多做点儿家务、找一份暑期工作。当家长和孩子热切地打造"金色履历"时,他们放弃了各种普通工作,如救生员、收银员、服务生等等,而是积极参加一些所谓的"增加人生阅历、有益的"的工作,比如去哥斯达黎加的部落里体验原住民的生活,或去拿波里登山,参加名校的辅导课。劳动统计局自1948年便开始统计16~19岁的年轻人暑期工作的比例,1990年这个数字最低。《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报道说,乔治城大学的一个大三学生说,他的时间要比一份每小时10美元的暑期工作值钱得多。他的暑假是在韩国的一所大学过的。越来越多的专家和研究生院都开始对这种"金色履历"表示怀疑。我听实习医院的几位部门负责人讲,他们选择的都是得B+而不是A+的学生,他们说:"那些孩子让人觉得太自负了。"

    正如加利福尼亚州派波丁大学前任校长大卫·戴维泼先生所说:"花更多的时间阅读美国历史、踢足球,和去别的国家旅行,开阔视野是不同的。"他在《纽约时报》上说,他让老师们很生气,因为他坚持说:"我在父亲的烤面包店里学到的东西比在任何大学都要多。"也正如他说,"我们正在从正确的子女教育的轨道中偏离。"

  

 

 

"管"的恶果失去对人生意义的正确理解(1)

 

  玛丽安是一位精明能干的专业纺织品设计师,她的丈夫是一位检察官,在事业上,她非常成功,设计的窗饰及床饰面料绚丽迷人。玛丽安住在曼哈顿区,3岁的女儿贝丝是她的掌上明珠。去年贝丝申请进入曼哈顿区一所知名的保育学校,竞争非常激烈。玛丽安将这视作引导女儿走向良好开端需跨越的第一道障碍。她找来了智力测试题,这种智力试题只对未经准备而接受测试的孩子才是有效、可靠的。但玛丽安却花了好几个晚上给贝丝讲解上面各种简单的问题,诸如圆型的积木应放入圆型的框子中之类。玛丽安虽然为此感到不安,但还是安慰自己说:"无论如何,他们需要招收一定数量的孩子,但怎么可能在只有3岁的孩子中区别出谁更聪明呢?贝丝很伶俐,而且很乖,她在学校里一定会是好学生,那我为什么不可以这样做呢?"

    麦克在上高中一年级,是个友善的好学生,还是一个很好的曲棍球队员。在进行选拔赛的那一周,他每天很晚才能回家,那周他需要交一篇关于《愤怒的葡萄》这本书的读书报告,交稿的最后期限是星期五。已经星期四了,他虽然已基本读完了这本书,但报告却一个字也没写,一个糟糕的分数会影响他的平均成绩,因为如果他明年想继续留在高级英语班的话,那么平均成绩至少要达到B以上。麦克的妈妈担心极了,她一直催着麦克写报告,但同时她也觉得麦克真是没有时间。当麦克去参加选拔赛时,她在互联网上找到了关于那本书的一些很好的资料,于是她写出了报告的提纲。既然已经开始做了,于是她又写了一个很好的开头,接着又写了几段草稿,这样做是对的吗?她无可奈何地说:"事实上,麦克可以写得比我更好,但是让他既参加选拔赛又完成读书报告是不可能的,而且我写的只是一些供他参考的草稿而已,我相信很多母亲都会做同样的事。"

    帕姆和她9岁的女儿劳拉在逛商店,她们走到专卖名牌时装的柜台前,帕姆从包里拿出了一条裙子说要退掉,那是一件昂贵的黑色晚礼服,劳拉奇怪地看着妈妈,因为上个周末的鸡尾酒会上,妈妈一直穿着这条裙子,而且非常喜欢它。但是很快劳拉发现原来这件衣服上仍然带着标签。是啊,这里的人怎么可能知道衣服已经穿过了呢?帕姆解释道:"我决定退掉是因为它实在太贵了。"售货小姐微笑着收起衣服并且为帕姆开了一张退款单,帕姆冲劳拉眨了眨眼,而劳拉则看着她的母亲笑了。

    杰茜带着她7岁的孩子和一个还不会走路的婴儿在食品店里匆忙的购物,她需要买准备晚餐的食品。忽然她那个还在蹒跚学步的宝宝看到了他最喜欢吃的饼干,马上就哭了起来,并且开始扔购物车里的东西。杰茜可不想买这种饼干。孩子们已经吃了太多的甜食,而且如果买下来的话,她自己也会吃的。于是她抓起一袋饼干撕开包装,拿了两块递给哭着的孩子,将剩下的塞回置物架,马上走开了。而她7岁的孩子则静静地看着这一切。

    这些事情真得很重要吗?比起来哪件事更糟糕呢?我们难道没有做过类似的事情吗?耍一点小聪明、说一些无关紧要的慌话、少交一点税、些许的抄袭,对这些微小的越轨行为斤斤计较不是很无聊吗?但既然我们每个人都会做一些诸如此类的事,那么很快孩子也就学会了。最终他们会从食品店里偷糖果,在卫生间的墙上写脏话,不是吗?

    很遗憾的是现在很多孩子觉得一些常见的美德,如诚实、尊重他人、有勇气等已经不重要了。

    几个月前,在马里兰州的巴尔的摩发生了一件令人震惊的事。巴尔的摩的私立学校都有为父母准备的放映室,一个曲棍球队员同一个15岁的女孩在学校发生了性关系,这个男孩将整个过程录了下来,并在放映室里放给他的队友看。实际上他放了两次,一次只放给几个人,另一次绝大多数队员都在场。后来这个孩子被逐出了学校,30位观看的孩子则给予留校查看处分。一位母亲说:"谁能想到要对自己十几岁的孩子一本正经地说,同一个未成年的人发生性关系,并且做成录像带放给别人看是不对的。"是啊,谁会想得到呢?可是《性与理智》一书的作者,家庭问题专家戴伯尔·罗弗曼却在《华盛顿邮报》上发表文章说,实际上家长对于这件事的惊讶才是令人感到惊讶的。父母对那些早熟的、不健康的性行为视而不见,从不愿去谈论。至于像他这样从事了30年性教育的人,如果也对这件事情表示惊讶,则更是不可思议。

    当然我们不是愚蠢地暗示,看过父母退还穿过的衣服的孩子就会做这样的录像带。但是公平地讲,现在很多父母都将对孩子们进行品德教育这个责任推卸掉了。他们的言行不一对孩子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即使老师和父母一再强调诚实是最重要的原则,而孩子看到的却是为数众多的成年人因为撒谎而受益,那么他们怎么可能还会愚蠢地相信大人的话呢?于是理想主义变成了愤世嫉俗。很多父母都非常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却往往忽视孩子的品德教育,或者他们也确实花费精力给孩子讲过道德问题,但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做法对孩子们的影响。

    还记得哥顿·杰克尔吗?电影《华尔街》中那个狡黠、贪婪的股票经纪人,迈克尔·道格拉斯因为成功地扮演了这个信奉 "贪婪是一种美德"的人获得了奥斯卡奖。杰克尔具有爬行动物的一个特征,即将猎物整个吞下去,他以这种残忍而著称。他是一个股票投机商,靠非法取得内部信息倒买倒卖发了家,也葬送了很多人的梦想,而他却成了华尔街上另一位年轻的股票经纪人的偶像。查理·基恩扮演这位年轻人,他被杰克尔冒险却收益巨大的交易深深诱惑。

    当然,这部电影的目的是警示世人。杰克尔当然没有取得最终的胜利,而他的追随者也意识到金钱是万恶之源,这一道理恰是影片开始时查理·基恩扮演的那个年轻人的爸爸一直想灌输给他的。

    哥顿·杰克尔使罪恶看上去挺美好,当然他最终受到了惩罚。现实生活中仍有为数众多的使罪恶看上去美好的人,但他们之中却极少有人受到惩罚,相反他们得到的是褒奖。艾姆耐姆获得了四次格莱美奖,他的歌里充斥的竟是残杀妻子,强暴母亲的主题。虽然一些明星的婚外恋及其他的不法行为不断曝光,而同哥顿·杰克尔最终被关进监狱不同,这些明星们非但未受惩罚,代之的反而是厚厚的演出合同以及源源不断的各种邀请。我们的孩子看到的是名星们因行为举止恶劣而成功。这就是今天的父母们要极力与之斗争的现象。虽然与细微的错误也会受到批评的年代相比,我们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与意志才会取得成效。

    大多数父母在这个问题上往往都有着一个不错开端,他们用"三只小猪"、"罗杰先生的邻居们"等故事告诉年幼的孩子社会生活中一些基本的行为准则。如别打你的伙伴,有好东西要分给别人,不要伤害别人的感情,不要抢别人的玩具,不要对一位女士说她长了胡子,即使她真的长了也不要说。

    这一切对培养孩子的道德意识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因为这些道理只是社会生活中很实用的东西,而不是根本的道德准则。这些道理只重结果而不重过程,它只是告诉孩子如果你打了你的伙伴,他便不再同你做朋友;如果你有东西分给别人,别人也才会分给你。

    实际上,孩子在小学的高年级或初中时,才会真正考虑自己到底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什么事才是最重要的。而不幸的是在这个时期,全面的道德教育却被忽略了。学校虽然在酗酒、吸毒,可能还有性教育方面给了学生很多告诫,但却忽视了对他们--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进行系统的道德伦理教育。当然,我不是想讨论学校是否应将道德伦理教育纳入正式课程,而只是想指出,在目前这种教育还未成为正规教育的一部分的情况下,孩子们只能从一个地方得到它,这就是家庭。绝大多数美国人都同意这种安排,但很多父母却忽视了这个义务。事实上,无论伦理学是否成为学校的正式学科,孩子们都在学习。他们往往以我们为榜样,从我们的言谈,更重要的是从我们的举止行为中得到启示。

    年轻人中间的这种不辨是非无疑是从我们前面提到过的麻木不仁开始的。令人沮丧的贫富差距,自然灾害及第三世界国家的人们所遭受的苦难,充斥电视的暴力,再加上缺少同社会及父母的交流,缺乏对生活的掌控感,这一切都使孩子们逐渐变得麻木不仁。他们不能再忍受这些连续不断的令人压抑的刺激,于是将自己封闭起来。对于这些感情上自我封闭的孩子,同别人发生性关系,再将过程录下来,要比考虑这种做法是否尴尬无耻要容易得多;不带任何反对地观看录像,要比心存抗议地去看容易得多。看上去,对于这些制作色情录像或有其他类似不轨行为的年轻人来讲,使人之所以成为人的荣誉、道德、同情已变得毫无意义。

    这里所讲的同情,是指对于别人的遭遇能够真正有一种切肤之感。这是道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创造了一种社会氛围,即:我们都是参与者,你如何对待他就是如何对待我。然而报纸的大标题总是不断地提醒我们这种美德在年轻人中间的困乏,他们的一些犯罪行为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如发生在布鲁克林的一件事,3个被邻居们称为"好孩子"的十几岁男孩被捕了,因为他们向睡着了的无家可归的流浪汉身上泼汽油,并且把他们点着了。据《纽约时报》报道(报纸上还登出了孩子们对着照相机微笑的照片),当他们被警察局传讯时,一个孩子说:"我们只是袭击了一群臭乞丐而已。"对于这几个十几岁孩子来说,同情心是有选择性的,他们的同情是给予他们的家人以及称他们为"好孩子"的邻居们的。但对于那些被纵火烧着的无家可归的人,他们却毫无同情可言。这些孩子实际上也是受害者。

    

  

 

 

"管"的恶果失去对人生意义的正确理解(2)

 

  即使是蹒跚学步的婴儿也会有同情心,但是当孩子由于无力改变同情对象的困难处境而产生痛苦时,他们便很难再表现出这种美德。和无家可归的人攀谈,感同身受地理解他们是一件很痛苦的事,于是孩子开始厌恶他们。这种厌恶再加上父母们对此视若无睹,缺乏正确的道德引导,媒体上充斥的夸张的暴力行为,这一切导致了这种可怕的、毫无目的的残忍行为。

    当我们试图分析那个做色情录像的男孩时,我们不能不考虑到今天有多少色情产品充斥在孩子们面前。比如你也许不知道MTV上有一个节目叫做"不着寸缕",我所问过的父母很少有人知道这个节目,但是如果你有十几岁的孩子,那么他们也许知道,说不定还在看这个节目。它在凌晨不定时播出,内容是穿着内衣或皮衣的年轻人在他们父母外出时发生性关系。他们真得在发生关系吗?确切说不是,但这却很吸引人。这个节目在互联网上的广告语是这样的:"你知道你想这样,深夜里的一点挑逗使睡眠更美好,增加一点想像,你就会美梦成真。而这一切只是从偶然的一瞥、一个性感的注视开始,来吧,'不着寸缕'会让你发现其中奥妙。"

    如果你上网查寻这个节目,你会发现网页上充斥着各种色情内容,这些严重影响着孩子们的行为。比如,中学女生们的穿着都刻意强调她们的性特征。一所富人区公立学校的校长告诉我,一谈到女生们的穿着,他就很头痛,他可以一直强调女孩子不可以穿细肩带上衣、超短裙或短裤上学,但是他不可能安排一个老师去量学生裙子的长度,最后他说:"我真希望她们的母亲能够告诉她们,穿性感衣服去上学是不得体的。"

    性不是真正的问题,毕竟它一直存在,问题是人们怎样去对待它。今天,很多十几岁的孩子都喜欢流露自己的生理欲望,而这种风气又是那些明星和风头主义者推崇的。他们创造出这种文化氛围,并且利用它,同时也被这种文化所利用。也许詹妮弗·洛佩兹展示她的乳房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但是国家电视台一定要报道吗?当然如果真像报纸报道的那样,她这样做是为了巩固自己稳定的出镜率,那我们真该为她这种高明的举动喝彩。但是当裸体与那些爱出风头的人为好莱坞带来大量金钱时,却将麻烦带进了人们的家庭。

    正如戴伯尔·雷弗曼关于高中色情录像事件所说的,"对这件事感到奇怪才是奇怪的"。怎么可能期望孩子整日看色情电影、电视甚至听色情音乐而不受任何影响?尤其是在父母不做任何解释来减少孩子受到的危害的情况下?即使你的孩子在看"不着寸缕",你也许也不知道。因为晚上你已经很累了,睡得可能比孩子们早;也可能你的孩子在外聚会时与朋友一起看过这个节目。如今很少有年轻人会同父母一起看电视了,他们往往在自己的房间里看,或当父母外出时独自在客厅里看电视。

    因此你可以感到恐惧,但是你不应该感到惊讶。

    不恰当的性行为只是很多缺少道德教育的孩子表现出的问题之一。另一个更为普遍,甚至具有传染性的行为是作弊。近来的调查表明,高中和大学作弊的学生越来越多。《纽约时报》刊登了一份由杰斐逊伦理学院对2.1万名学生所做的调查报告,70%的高中生和54%的初中生承认曾经在考试中作弊。1969年做的一次类似调查表明:1/3的高中生曾在考试中作弊,60%的高中生允许别人抄袭自己的答案,而30年后的今天,几乎100%的学生会允许这种行为。一个年轻人曾向我谈起他认识的一个高中生,那是个很聪明的男孩子,他凭给别人做作业赚钱,这对他不过是一份兼职工作,而且这个孩子觉得一边学习一边赚钱很不错。因为他的客户都不上学,他不需要为取得高分而同他人竞争。实际上,他自己的分数和他为别人取得的分数都很高,对此他深以为傲。

    其实现在靠为别人写作业赚钱已经过时了。互联网提供了更高级、更方便也更令人震惊的作弊方法。将一份试题键入搜索器,你会发现有上千家网站为你提供收费的答卷。你还可以在聊天室里交换或通过电子邮件来分享考题的答案。更高明、更具有冒险精神的作弊者,则可以进入学校的电脑主机修改成绩单。你也许听说过手机可以被用来做多项选择题,或者将各种答案存储在一个性能极其优越的计算器中。如果你真得不想学习,而且乐于研究更先进的高科技手段,那么你可以用红外线将考题的答案从教室的后排传到前排去。

    现在作弊为什么如此流行呢?也许是因为它不为人知(互联网上的信息往往是匿名的),也许是因为它可以带来很大的利润。事实上,很多父母认为高中时期的学习只是为了在常春藤大学谋求一个席位,他们这种心态也助长了作弊的风气。在一次"美国新闻"所进行的投票中,20%的家长认为替孩子做作业没有什么不对的。父母们对孩子看色情录像感到惊愕,但对孩子作弊却没有如此的反应。

    甚至老师们也作弊。教育工作者承担着巨大的压力,他们需要交出令人满意的成绩单,所以也会用作弊这个办法。《纽约时报》头版的一篇文章报道了纽约32所公立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事先给学生提供标准答案的事件。很多老师及两位校长都涉嫌其中。《华尔街时报》最近的一篇报道中指出,很多享有盛誉的高中,包括一些预科学校,都干过为学生的大学申请表进行加工润色的事,目的是保证他们能被常春藤大学录取。因为如果不能帮助学生成功,这些学校还怎么收取高昂的学费呢?

    当父母、老师都利用作弊来化腐朽为神奇时,怎么可能期望孩子们不去作弊?

    对于道德伦理孩子们不可能无师自通,但很多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将道德标准变得含糊不清了。乘做飞机时,给自己超过规定半岁的孩子买全价票还是买半价票呢?你为自己15岁的孩子买的滑雪票仍是儿童票吧?昨晚你帮孩子做作业了吗?你是否让孩子为未完成的工作承担后果呢?我们之中很少有人没有闯过红灯,骂别的司机或占用残疾人的停车位,哪怕只有几分钟。《纽约客》刊登了一幅令人发笑的卡通画:一位母亲拉着的孩子的手站在讲台前说:"他付钱给同学替他做功课怎么了?他用的可是自己的钱。"

    当然我的目的不是给人们输灌羞耻观或者道德观。即便你觉得道德并不是快乐、充实的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也不想试图说服你改变看法。但大多数思想家、教育家都同意,让孩子意识到生活不应仅仅是起床、上学、取得好成绩、看电视,而还有其他一些意义,这很重要。亚里士多德将好的性格定义为正确的行为--对自己及对他人的正确的行为。他相信好的性格是取得人生最终目标的重要条件,而人生的最终目标是快乐。

    如果你相信孩子需要一个坚实的道德基础,那么你就应该记住:无论在很小的时候,还是在成长期,教给他们道德准则都是你的重要工作。正确的价值观,如尊重生命与自由、承担对他人的责任、诚实、公允、容忍、礼貌、自律、正直、慷慨、同情、勇气,是一个好人所应具备的。所有这些是我们代代相传的道德遗产。

    很多人都认为道德伦理教育是件很难掌握的事。不同情况下,人们会有不同的选择。我们反对下判断,因为我们并不总是知道什么才是对的。有时对于某个人来说正确的事,对它人则不然。道德伦理观渗透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从是否养一条小狗,谁为我们缝衣服、冲咖啡到为什么不支持学校的债券,所有这些都反映了我们的伦理观。与孩子讨论这些问题是我们进行道德伦理教育很好的起点。

    如果父母们不承担起传授这些美德的责任,那么它们就会像中世纪的读写方式一样消亡。康奈尔大学的历史学者,反映美国女性发展的《人体工程》一书的作者琼·伯朗伯格在《新闻周刊》上说:"50年前当女孩们谈到自我发展时,她们想到的是做好工作,努力学习,而现在她们的重点则放在外表上,形象而不是行为,成了衡量自我价值的标准。

    为了拥有坚实的道德准则,孩子们首先应该明白什么是对的,听从自己的良知。无论人们承认与否,每个人都有良知--它总是用微小的声音说:"告诉她,她少收了你的钱"或者"别讲那个女人的闲话"。

    我认为对家长来讲,认识到孩子们有良知并对之加以赞赏是很重要的,有很多孩子并不知道在道义上什么是对的。例如,一项调查表明,那些优秀的高中生中80%承认他们至少做过一次弊,一半以上的认为作弊不一定是错的。一个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对我说:"当你第一次作弊时,感觉很不好,但是很快你就习惯了。"

    1988年,罗德岛治理强奸犯罪中心做了一次调查,调查员向1700名六至九年级的学生问了下面这个问题:"一个男人付给一个女人钱强迫她与自己发生性行为,这种做法是否可以接受呢?"24%的男生和16%的女生的回答是肯定的。调查员所问的另一问题是:"如果男女约会已经半年多了,男人是否可以强迫女人与他发生性行为呢?"65%的男生与47%的女生的回答是肯定的。

    如果孩子们没有正确的是非观,我们就不能期望他们有正确的举止。如果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的责任感被望子成龙的热忱所减弱,那么其结果可能会是我们赢得了几场战斗,但却输掉了整个战争。正如我们已经感到的,生活中最大满足来源于一些无形的事物。如果孩子们这方面的满足被剥夺了,那么即使获得了所谓的成功,他们的生活也不会像我们所期盼的那样充实幸福。

 

 

"管"的恶果焦虑、抑郁、叛逆的青春期(1)

 

  父母们总是怀着最美好的动机鼓励、鞭策甚至逼迫孩子,因为他们认为这是必不可少的,最坏的可能也就是他们的期望没有达到--"我们的努力白费了,女儿没有上光荣榜","我们的儿子没有成为校队的队长"。但父母们没有想到的是对孩子过分的逼迫,哪怕只是希望他们做一些违反他们意愿的事也常常会适得其反,甚至产生严重的副作用。

    毫不夸张地说,那些总被逼迫的孩子都会有焦虑和自闭等心理问题,而且很多人在面临压力时会停滞不前,因此对于做父母的来说,了解焦虑是如何对孩子产生影响是非常有益。

    孩子们各自的天性决定了他们的焦虑程度有所不同。有些孩子很容易就会被吓到,吵闹声或小说中描绘的场景都会让他们害怕,有些孩子则比较镇静,他们在任何情况下都睡得很好,会对陌生的邮递员微笑,在家里乱得一塌糊涂时也能保持平静。但有一件事是肯定的,无论孩子们天性如何,同关心自己的人在一起,会减轻他们的焦虑。例如,在有陌生人靠近时,坐在父母腿上的孩子可能不会害怕,可如果他们是独自坐在车里,情况就不一样了;又或者一个孩子摔倒了,妈妈对他微笑并且亲吻他的伤处、安慰他,那么他就不会像摔倒时无人在场那样伤心。在一个稳定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他的各种经历(伤痛、饥饿、不适、愤怒)都会有关心他的人同他一起面对,这样今后他就更容易适应生活中的各种起伏。对于关心照顾自己的人的依靠,还会对成长中的孩子产生生理上的影响,会为孩子认识、探索这个世界提供强壮的身体。

    当父母开始逼迫孩子时,这种安全感可能就会被破坏。那些只重视结果--是否会上光荣榜,是否能当队长,是否能考上大学--的父母,他们的孩子会自觉不自觉地认为,如果达不到父母的期望,那父母对他们的爱就会减少。问题还不只这些,有证据表明,处在逼迫中,只重视结果的孩子往往缺乏创造力,不自信,更不愿做各种尝试。布雷得斯大学的心理学者特茜莎·艾伯利曾做过一项研究,她让22个女孩做一些滑稽拼图。女孩被分成两组,一组做拼图是为竞赛,而另一组则只是游戏。7位艺术家对女孩们的作品进行了评估,那些为比赛而做的作品远不及只为了得到的快乐而做的拼图复杂,变化万千。

    为了培养孩子们坚强自立的性格,首先应允许他们失败。这是取得成绩的非常关键的因素。无论孩童还是成人,如果不愿冒失败的危险是无法取得成功的。正如詹姆斯·乔伊斯所说,"失败是成功之母。"那些处于压力下,只重视结果而忽视活动过程的孩子们常常变得急功近利,同没有压力的同龄人相比,他们更容易放弃,更难发挥自己更大的潜力。

    上三年级的杰克对他将要做的自然科学实验感到很兴奋。他喜欢青蛙,而且养了一只作宠物。他想的是观察蝌蚪的成长,并做出一个图表以记录成长数据。可他父亲觉得这样太简单枯燥。为什么不把实验做得更有趣一些呢?他建议可以将蝌蚪养在不同的环境中,观察哪种条件下蝌蚪长得更快。找三四个容器,一个装冷水,一个装热水,一个装自来水,最后一个放入屋后小溪里的水,并放入一些水草。杰克每天记录这4种情况下蝌蚪的成长情况。父亲对实验表现出的热心让杰克很紧张--我想很少有孩子不紧张的。他逐渐对自己的努力失去了兴趣。每当他提出一些建议,父亲总是驳斥他,即使很温和。杰克觉得这个实验不再是自己做的了,它属于父亲。于是他不再做任何提议,只是听从父亲的指令,每天晚上在表上填上数据。当完成了整个实验,交上自己的作业后,杰克对青蛙也失去了兴趣,并且为自己取得的好成绩感到不安。而他的父亲觉得整个实验非常成功,他的初衷原本是想培养杰克勇于竞争、争取成功的意志,但结果却恰恰相反。

    无论成功还是失败,父母都应始终如一地支持孩子。但他们必须尝试在一定程度上关注孩子们所付出的努力,而不是努力后的结果。杰克的父亲如果只是问几个简单的问题,结果可能会好些。比如:杰克想做什么样的实验,如何去做?他去哪里找蝌蚪?他找得到对他有帮助的关于青蛙的书吗?这样杰克只会对父亲的热心感到兴奋,而不是对他做的指挥感到紧张。

    有些时候,我们对孩子所做的事情过于关注了,甚至剥夺了他们从失败中学习的机会。孩子们现在很少有完全属于自己的活动:他们的娱乐时间是被控制的,体育队是组织好的,各种学习和活动都是集体进行的。不久前两个14岁男孩在同我谈话的过程中发现,他们从没有在没有教练、家长的介入下举行过任何体育活动,无论是棒球还是篮球。这就是孩子们的典型现状。

    孩子们觉得我们总是在盯着他们,随时准备表扬或纠正他们的行为。我们越来越认定这种介入对于孩子的成功至关重要,结果孩子们也相信了这一点,进而使他们今后很难成功。

    有些处于逼迫下的孩子表现得很好,竭尽全力取悦父母,上了光荣榜,做事尽心尽力,好像父母们所要的也正是他们自己想要的。直到进入青春期,家长们才既失望又困惑地发现事情完全变了。

    如果家长们有一个水晶球,可以看到未来同他们生活在一起的,他们所爱的孩子们在青春期的表现,那么他们一定会更好地反省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如果家长明白,那种逼迫式家教虽然在孩子6岁时很有效,却会在他13岁时产生恶果,他们就会采用另外的方式了。一般来说,这种恶果总是在青春期表现出来,曾经很听话、总是想讨好别人的孩子忽然意识到自己所做的一切--所有的功课、训练、附加作业、取得的好成绩原来都是为了父母做的。这不仅仅会使孩子感到愤怒,也会使他们迷惑,他们不知道自己是谁,到底想要什么。当他们站在人生的转折点,必须对自己、朋友、未来做出一系列重要的选择时,由于缺乏自信,没有坚强的性格,他们往往会不知所措。

    不仅仅孩子处于这种危险的境地,家长们也成为了不满的发泄目标。如果家长曾经把所要达到的目标和实现的价值强加给孩子,那么到青春期时,孩子对于父母的厌恶和不满就是很正常的。在孩子们的眼里,父母成了必须被击败的可怕的恶魔。

    青春期孩子的父母们首先会面临一种失控的感觉。孩子会要求放松他们夜归的时间。他们变得更自立了,有了新的朋友,扩大了社交圈,而父母却越来越被排斥在这个圈子之外,因为十几岁的孩子总是想有自己独立的社交圈。

    父母们还会在情感上感到失落。当孩子们渴望独立时,他们首先的表现是违背父母们美好的愿望;青春期的孩子总是想逃避家庭生活,不再做自己曾经很喜欢的事。以前孩子们总是一放学就回家,因为他们希望得到父母的拥抱并与他们谈论自己的事。然而现在,他们回家后便冲进自己房间,还关上门,问他们任何问题都被视为侵犯隐私。有个15岁孩子的母亲对我说:"自从我女儿进入青春期后,我最大的收获就是知道了我有多蠢。"

    这种同父母之间关系的变化很正常,但却并不意味着它容易度过,而那些被逼迫的孩子面临的转变会更加特殊而紧迫。

    拿托德来讲,他在15岁时到我这里进行治疗,原因是他不做作业,不遵守夜归的时间,还很有可能吸毒。托德是一个好奇心很强,性格倔强的孩子,家里有3个弟弟。在学校里他经常惹麻烦,在家里则被娇惯,生活上不知道自律。然而都是专业人士的父母对他的期望却很高。他在四年级时被认为有注意力缺乏性多动症。然而在父母的帮助下,他仍然能取得好成绩并且上了光荣榜。因为身体健壮,托德在体育方面的表现也很好,在一些擅长的项目上还接受额外的训练。在父母的坚持下,托德还要学习长号。六年级的时候,他的父母不顾老师的建议,尽力让托德考进了优等生班。

    托德比他的同学发育得早。而当其他同学也开始发育时,他就不再是班里最高大的了,由于身材高大而在体育上所占的优势也随之消失。随着功课逐渐变难,他已经不能在优等生班里保持好成绩,在父母的辅导下,他勉强坚持着,然而在第一个学期末,他就不得不退出了优等生班。他也不再打曲棍球或篮球,而且拒绝继续学习长号。

    

  

 

 

"管"的恶果焦虑、抑郁、叛逆的青春期(2)

 

  15岁时,托德感到非常失败。他在学习、体育或者过去参加的课外活动中,没有任何出色的表现,而父母则掩饰不住他们对托德一无所成的失望,他们继续对托德进行学习和体育上的辅导帮助,而这种努力在托德看来只是为了要他取得成功。他感到很困惑,不知道自己对什么才真正感兴趣,过去的各种学习只是为了取悦他的父母。父母和老师都让他很气愤,他曾经想继续做一些从前感兴趣的事,而现在由于父母的介入也拒绝再做了。

    事实上,托德是这种逼迫式教育下的一个典型的例子。在很小的时候绝大多数孩子都会因为父母的逼迫取得成功。但是进入中学以后,孩子们成功的动力及毅力则必须是来自于他们自身,而不是父母。在很多情况下,同智力相比,想像力和创造力才是取得成功更为重要的条件。这就是为什么培养孩子的创造力要比逼他们取得好成绩更为重要。而实际上在培养孩子创造力的过程中,孩子的自身愿望才是具决定性的,父母则需要进行富有技巧性的家教,即关注他们性格的培养而不是关注他们所取得的成就。

    一个被逼迫的孩子进入青春期后会发生什么事呢?正像我的一个患者所说的:"事情变得一塌糊涂。"是的,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曾经非常成功地帮助孩子们在社交、体育和学习上取得不俗成绩的家长发现,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他们不再百依百顺,而从前所获得的成功也停滞了。

    有的孩子像托德一样,在很小的时候就处在逼迫之中,强迫做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情,这样的孩子往往缺乏别的孩子性格中的一种韧性。而另外一些孩子也许天赋很高,很聪明,在青春期时则对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以及自己同父母的关系产生疑问,这就使他们决定不再以他人的目标为目标。逼迫式家教总是导致一个更具叛逆性、迷惘而困难的青春期,孩子们更容易反驳父母的观点并且做"出轨"的事。

    如果父母给孩子设定的目标更多的是道义上的:如诚实、自律、勤奋、守法等等,孩子们就会更自由地从他感兴趣的反复摸索中学习,进而逐渐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也会学习到如何面对失败,他们还会由此认识到这个世界中有些情况是他们可以控制的,并且开始为他们的行为负责,享受成功的喜悦,吸取失败的教训,这样他们也就没有那么大的叛逆性。

    青少年非常热衷于发展他的自主。对任何一个孩子来讲,这都不是件容易事。在逼迫下的孩子会更难发现自己是谁,对什么真正感兴趣,什么事情才会给他带来快乐。这是因为他们的独特性在有意无意中被父母摧毁了,父母总是努力把自己已有的孩子打造成一个他们想要的孩子。这些被逼迫的孩子失去了部分的自我。而这种不完全的自我,则会在他们尽力想成为自主的成人时成为不幸的根源。就像建在沙子上的大厦一样,他们所缺少的正是父母所希望他们拥有的:坚强的自我及勇于迎接挑战的意志。

    这里不是说青少年不需要制定成功的目标获取成功的动力。但是除了在学校里努力学习以外,他们也有自己的目标。他们从父母那里需要得到的是坚实的支撑。我经常用游泳的人来比喻,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就像一个游泳队员,在游到反折处时需要用力推泳池的池壁来尽可能地作一个漂亮的反转。父母就好像这面墙;当他们开始在社会上找寻自己的位置时,父母们需要在孩子身边,告诉他们行为的界限,作支持他们的后盾力量。

    当孩子们的活动在家庭之外时,他们就会需要外界的支持。虽然老师们的影响很重要,但是帮助他们顺利渡过青春期更重要因素却是牢固的友谊,这种友谊是存在于家庭之外的。青少年的一个重要工作是在这一时期建立起同同龄人之间相互支持的关系。十几岁的孩子总是喜欢同他们的朋友在一起。当他们不在一起时,就会通过电话交谈或者相互发信息,这就需要时间。而一个所有课余时间都被逼迫做各种事情的孩子,就没有时间去同别人建立友谊,而这种友谊正是他顺利地通过青春期所需要的。

    缺少时间只是妨碍孩子们建立自己的社会关系的一个原因。父母们给他们灌输的激烈竞争的意识也会使社交气氛恶化。父母们总是打听别的孩子上几年级了,每天都做什么,取得了什么成绩,并与自己的孩子相比较,这样就会给孩子制造一种同别人对抗的氛围,使得他们不愿同别人分享自己的知识。很多孩子发现这种局面在他们上高中三年级时最为严重。这时父母对考大学的信息极其敏感,孩子的大学申请好像成了秘密。"别告诉凯文你正在申请阿姆斯特学校,你的学校里申请的人越多,你的机会就越小。"这与孩子们希望同朋友分享自己的想法、目标及野心的天性是相违背的。

    父母们的这种竞争态度不仅仅孤立了孩子,也孤立了他们自己。教育青春期的孩子不是件简单的事,而相互孤立的不同他人交流经验的父母,无疑会使这件事变得更为困难。有时候每天的工作以及家务使父母们没法相互了解,而有时是因为父母们并不想去了解别的孩子的父母,他们觉得这种联系毫无意义。很多学校都试图通过组织家长会,在孩子的夜归时间以及如何防止他们吸毒、酗酒等问题上加强父母们的联系。这种正式的组织是有帮助的,而家长之间的联系更多是在非正式的场合建立的。例如周六晚上,一个家长会自然地打电话给另一个家长询问孩子所说的聚会,并会问当孩子举行聚会时,他们是否在家。同别的父母讨论孩子们夜归的时间、他们的行为举止以及自己对孩子的期望,也会在孩子总是说"别人的父母就允许他们的孩子这样做"时,帮助家长们解决问题。

    大多数孩子都想使自己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大一些,而他们的父母也鼓励这种想法。允许他们穿同年龄不符的衣服,接受他们同年龄不相符的举止。不幸的是今天的时尚使家长更难控制他们的穿着。紧身上衣、露脐装、魔术胸罩,这些不恰当的穿着都出现在年龄不适当的女孩子身上。我有一个患者是16岁的女孩。在她生日的时候,她的朋友送给她的是极为性感的名牌内衣。男孩子们则穿着褴褛,拿着手机聊天或者查看寻呼机上的信息。这使他们的父母感到很困惑,也使一些家长很容易忘记他们只是"披着狼皮的羊"而已--在感情上、心理上他们依然是孩子。

    在未成年人的医院里,我们常常依据孩子们的智力年龄而不是生理年龄,这是因为有很多孩子受过脑部创伤或者由于疾病影响了他们智力的发展。我想,在研究孩子们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的问题时,这不失为一个好方法。一个穿着举止像20岁的13岁的孩子在智力和感情上的成熟度仍然是13岁的。在我们的文化上,这个年龄的孩子还没有做好进行性行为、吃致幻药或看暴力电影的准备,不会承担只有成年人才能胜任的家庭及社会责任。不幸的是人们总是根据孩子们装扮出来的年龄,将他们置身于与他的实际年龄不符的景况中。

    很多孩子,尤其是青春期的少年,总是被那些他们还没能经历或者不能明白的问题困扰着。我们应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来让他们发展自己的抽象能力、认知力,最终提高他们对事物的洞察力。这一过程非但不能一蹴而就,实际上这个过程本身就是最重要的。

    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每天都在做对他们的生活来说很重要的选择。我是应该做作业呢,还是看音乐电视?我是应该自己完成论文呢,还是从网上抄一篇?我是该在规定的夜归时间回家呢,还是同朋友们一起溜进夜总会呢?我是应该同老朋友一起玩呢,还是加入到一群吸烟或吸毒的很酷的孩子中去呢?

    这些选择会决定他们未来生活的很多方面。对一个被逼迫的孩子来讲,在每一次需要做出选择时,他都很难抵抗眼前的诱惑而做出成熟明智的决定。况且很多孩子与家庭关系和他们的道德修养都还不牢固,当青春期到来时,他们会失去控制,而不能做出引导他们取得成功和获得最终幸福的选择。

 

 

到底怎样"管"重新认识你的孩子(1)

 

  想像一下,你要经受这样的考验:明天你要参加一个关于社区活动及规则的考试。星期五要做家庭财政预算,还要做一个关于如何巧妙地安排孩子暑期活动的演讲。你不能看电视,即使很累而且非常想看电视。差点忘了,明天有一个人会来参观你的房子,还要看你整理橱柜的好方法。还有,关于家庭营养的论文还有10天就要交了。你已经很久没去健身房了,下次亮相时一定会有麻烦。家里其他人似乎总是对你不满,他们不会忘记上星期你把湿衣服忘在洗衣机里,直到它们都发了霉。

    天呀!这是什么样的生活,紧张、烦躁、压抑,更糟的是你必须样样做好。然而,这就是孩子们现在典型的生活。这很大一部分要归因于我们自己,因为我们这些做父母的总是希望他们未来生活得更好……

    我曾遇到一些父母,当孩子生病时,他们不得不重新看待生活。忽然间一切都变了,世界似乎也倾斜了。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这种重新认识我们孩子的时刻。也许那是你10岁的孩子参加完一个月的夏令营,从车里下来的一刹那,你发现他似乎高了,更令人惊讶地成熟了。也许是偶尔走到操场边,恰好看到你四岁的女儿正把一个从秋千上掉下的幼儿扶起来,拍着他身上的土,安慰地摸着他的头。当这些时刻来临,我们应该抓住并享受它们,它们比班级中的名次更说明问题,由此我们可以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认识我们的孩子,他们到底是谁--他们的成熟程度,他们的优点、弱点,以及他们的承受力。

    除了这些明显的时刻,你还应时时注意他们的新变化。当然,你不必刻意地去做这件事,但是要记住,你的孩子一直都处在变化之中。有时两岁孩子的巨大变化会使我们很吃惊,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他们一岁半时的样子。更大一些的孩子,变化会更显著,五年级孩子对社会及学校里一些事情的看法可能就会与他四年级时截然不同。如果你不能跟上孩子的这种变化,那就很难同他进行交流。

    倾听孩子的话

    大多数家长没有足够的时间同孩子在一起。工作在外的父母晚上回家后已是精疲力竭,即使在家,他们也常被各种事情困扰。实际上,一些现代化的家庭用具也剥夺了父母同孩子说话的机会。以前妈妈洗餐具时你负责擦干,或是哥哥洗,爸爸擦干,你负责把它们收起来,这常常是一家人聊天的好机会。现在,那种安静而轻松的谈话很难找到了。我们不得不人为地制造一些所谓的"高质量时机"来倾听孩子的想法。当我们坐在床边看着孩子入睡时,希望他们会像竹筒倒豆一样说出所有让他们感到新鲜或不安的事。或者在整整一周与孩子们毫无交流后,带他们出去吃午饭,希望他们在这其间告诉我们最近发生的事情,就像我们的成年朋友一样。

    这种倾听孩子谈话的方式有两个缺点。首先,家长对孩子的话过于关注会助长他们自认为是宇宙中心的心态。长期下来,他们会变得更加自命不凡,无法与人沟通。其次,试图选择固定的谈话时间也不可行,因为孩子随时都可能与你交流他遇到的问题。我们都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当我们正要离开孩子的卧室,为他关上门时,他突然说:"妈妈,为什么我一个朋友也没有呢?"或者是在学校门口,当他跳下车准备进去时,小声嘀咕"老师真得很讨厌我"。作为家长,你必须有心理准备,能够抓住这种时候,发现困扰着孩子的问题。

    要想更好地倾听孩子的心声必须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时间,没有什么能代替它。只有经常同孩子们在一起,他们才有机会对你敞开心扉,让你分享他们的世界。一边同他们谈话,一边做一些别的事情是很有益的,这是治疗在校学生时常用的一个方法。我经常一边下棋一边同患者谈话。当孩子沉浸于游戏时,他们便除去了武装。让孩子陪你做晚饭或者一起去遛狗也不错,这都可以为轻松的谈话提供机会。当然,为了从这种有意分散孩子注意力的谈话中有所收获,你必须认真地倾听。

    第二个重要的问题,也是父母常常遗忘的是保持沉默。这就是说在孩子刚刚开始谈话时,不要急于批评他们或提出建议。我们是孩子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我们鼓足勇气告诉父母自己有什么麻烦时,话还没说完,他们就开始指点我们应该怎样做,要不就是批评我们没有做该做的事,或者敷衍说"一切都会好的",好像他们根本就没听我们在说什么。还记得那时的感受吗?我们的孩子可能也有相同的感受。有些情况下,你的孩子所需的仅仅是理解和支持。如果想给孩子提建议的话,也要温和地提出,最好是用"你想过试试……"或者"有一种办法可能适用于这种情况……"这种口气,而不是"你必须……"这样他们更容易接受,而且下次面临问题的时候还会找你商量。

    我们要听什么?

    我的工作是研究儿童生活的具体细节,而这些大多是父母提供的,我必须明白如何去对待得到的信息。专业的训练与经验帮助我分辨哪些是客观的描述,哪些是扭曲的事实。没有这样的分辨,信息就是无用的。

    所以当你听孩子们谈话时,你必须从他们的角度来审视问题。比如,曾经有一个孩子对我说:"我的老师讨厌我。"这个十岁的男孩是个好学生,举止得体,看不出老师为什么不喜欢他。但他却告诉我,这个老师曾经有几次对他大喊大叫,而且在他不知道答案的时候让他回答问题。他确信,老师一点儿也看不起他。当我做进一步调查时才发现,这个男孩极其敏感、害羞。他的父母性格温和,很少大声说话。而这位老师则恰恰相反,她很严厉且态度生硬。征得男孩和他父母的同意,我同这位老师进行了交谈。很明显,老师很喜欢这个孩子,但是孩子看问题的角度使他曲解了老师的意图。因此,如果对孩子的日常生活缺乏足够的了解,你就不能从他们的谈话中得到完整准确的信息。

    注意以下的问题,它们能帮你了解孩子的生活:

    ○ 孩子在家时喜欢做什么?当他想放松时,他是喜欢读书,还是看电视,或者玩游戏?

    ○ 孩子喜欢同谁在一起玩?他喜欢什么样的孩子?安静内向的还是活泼外向的?

    ○ 孩子是喜欢同别人一起玩,还是自己一个人玩?

    ○ 孩子喜欢什么样的书?童话?现实故事、人物传记?还是反映家庭生活问题的书籍?

    ○ 孩子觉得自己最擅长什么事,最不擅长什么事?

    ○ 一天中孩子最喜欢做什么?最不喜欢做什么?

    多种多样的类型

    孩子们是不同的。有两个以上孩子的父母会告诉你这一点。身高、体型、头发的颜色等生理上的不同很明显,不明显的是孩子们的敏锐程度,敏感程度及反应程度。有些年轻人在复杂难懂的学科上表现出色,而在音乐和舞蹈方面则表现平平。有的孩子行动敏捷得像猴子一样,整天爬树荡秋千;而另外一些孩子则喜欢坐在树下的凳子上看书,玩玩具或观察一只昆虫。有些孩子喜欢画画,快活地胡乱涂鸦,还有的孩子则喜欢下棋或打牌。所有这些孩子的行为都在正常的行为类型之列。

    孩子们的活跃程度也有所不同。有的孩子天刚亮(甚至天没亮)就醒了,开始玩耍、谈笑;而另一些孩子就是用棍子捅他们都不会醒。有的孩子很挑食;有的则狼吞虎咽,可能连食物的味道都不知道。有些孩子生来就有很易调整的生物钟,他们很容易适应环境;有些则不然,任何的变动都会使他们不快,远程旅行会使他们整个假期都不舒服,而一次没睡午觉就会使他们精疲力竭,甚至一种新的食物或一件新衣服也会使他们烦躁不安。

    所有的孩子都有自己特定的本性。我们会说有的年轻人很容易相处,有些则很难相处,很古怪。孩子们的本性在个人发展中的作用就像汽车的减震器一样,容易相处的性格像好的减震器,它使旅行更加平稳顺畅;而古怪的难以相处的性格则如差的减震器,它使旅途充满颠簸,即使路很平也如此。有着古怪天性的孩子在成长中更容易有情绪上的问题,他们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非常情绪化,因此需要更多的关注。

    旅行的路程是完全一样的,但旅途的经历却完全不同。

    你的孩子睡醒后是高兴的吗?他是否不在乎别人的嘲笑,坚持自己所做的事情,即使不会成功?他喜欢尝试新事物吗?他一般是容易满足且坚韧的吗?

    还是你的孩子睡醒后会很烦躁?会因为卧室柜的抽屉卡住了就生气吗?会因为被压了脚趾而号啕大哭吗?早上他会把麦片粥泼得到处都是吗?

    第一种孩子的父母觉得教养孩子是一件轻松又愉快的事,他们不明白朋友们所描绘的困苦。而第二种孩子的父母则会因孩子而忙得团团转,而且会很小心地不惹怒孩子,这样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就失衡了。


美国父母怎么样管孩子(2)
    • 人气( 841)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