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测光的用法】 我喜欢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5:41:05
因点测光是比较专业的测光方式,取画面中心占1%-3%的面积作为测光区域.这是一种比较极端的测光方式,适合于光线复杂或光比强烈需要突出主体的场合,营造特殊艺术效果.在拍摄人像,微距等这一类需要突出主体的照片时,常采用点测光方式.比如在拍摄人像时,我们一般利用点测光对着模特的脸部来获取正确的曝光.使用点测光时需要注意测量的方法,尽可能要靠近被摄者或物体进行测量,(测量后锁定,人退后再构图,曝光),这样可以避免其他光线的干扰,同时还需要注意不要挡住光线,避免造成测光不准. 下面举2个例子: 1,假如拍一个小伙子站在煤堆里,如用其他2种方法测光,由于主体周围都是黑色,相机会测量到光线很暗,其测光的结果会增加曝光,把煤拍成了灰色,而小伙子的脸会曝光过度,如改用点测光,靠近测小伙子的脸部,锁定,然后退后构图,曝光.这时曝光准确,煤拍出来也是黑色了. 2,另一种情况是主体比环境暗,如主体处于逆光,或人站在反光很强的雪地里,这时用其他2种方法测光测主体曝光不足,雪拍出来是灰色的,如改用点测光测人的脸部,人曝光正常,雪拍出来也就白色了. 总之感觉主体光线复杂,曝光难以把握,则改用点测光,有时遇到难得的好景,为增加成功率,还要改变曝光补偿,也可改为用包围曝光多拍几张,D80包围曝光可拍3张,其中必有一张曝光准确的. 下面是几张对比图,P1-P3是在同个地点,同个时间,同个环境,光圈优先模式,对3处不同点测光,得到不同的效果.仅作参考: P1 这张是对着天空点测光 P2  这张是对着屋檐边点测光,但天空的蓝天白云没了, P3  这张是对着屋檐角落里点测光,看的出高光部位已过曝了. P4  这张点测光在地上,曝光很准,如果点测光改为对堂里面测光,那这张片子就完了,高光就会过曝了. 只有点测光,我可以分别对画面的亮部、中间部、暗部做点测光

以此,在实际拍摄之前,我就能了解画面全体实际的明暗度分布

而且点测光这一招是完全可以跨平台使用的!
从DC、135、120到4x5,从相机内建点测光到手持反射式点测光表,方法概念全部都一样
以此我可以更充分掌握曝光结果,而且不会被厂商的自动测光绑死
点测光的使用心得

《分享》活用点测光,练就所见即所得的拍照意境

  1. 为何要使用点测光?
   
    目前的自动相机,测光大概都分成三种模式

a. 全区平均测光。不特别区分主体,整张画面做平均 (可能中央部份加重计算)
   
    全区平均测光的问题,是会受到画面中全黑部位、或是高亮度的光源部位影响,这些部位会影响平均值的
    计算
    有高光源在画面里,相机会以为现在很亮,但其实亮的只有那一点而已....所以光源以外的部分拍出来就
    偏暗了。
    反之,有黑色部位的话,相机会以为很暗,所以黑色部位以外的部分拍出来就太亮了。
   
    这种时候,就要靠经验来加减曝光补偿。
    画面有白的,就作正补偿
    画面有黑的,就做负补偿
    这些拍多了靠经验都会知道,实在抓不准也可以靠包围曝光来解决。
   
   
    b. 矩阵测光。相机自动判断主体,然后对主体部分加重计算曝光值。
    各家厂商算法不一,结果也不尽相同。
   
    矩阵测光,你得先了解相机如何判断主体。
    而主体本身的明暗反射率也一样会影响,顶多只是避开了背景的亮部或暗部影响而已。
    所以问题还是存在
   
   
    c. 点测光。仅用观景窗中央一定范围以内的区域做测光,有些高阶机种的点测光可以与对焦点连动。
   
    只有点测光,我可以分别对画面的亮部、中间部、暗部做点测光
   
    以此,在实际拍摄之前,我就能了解画面全体实际的明暗度分布
   
    而且点测光这一招是完全可以跨平台使用的!
    从DC、135、120到4x5,从相机内建点测光到手持反射式点测光表,方法概念全部都一样
    以此我可以更充分掌握曝光结果,而且不会被厂商的自动测光绑死


3. 点测光的使用心得
    首先最基本的就是 找寻画面的中间调,对它点测光就ok了
   
    例如这张,我对楼房附近的蓝天点测,得到快门1/250
    光圈F8,底片是RVP50(iso50)





对绿叶点测,不加曝光补偿




大部分的状况这样就ok了,但是这方式衍生出两个不确定性问题....
   
    1. 只有点测的主体曝光是ok的,其它的东西怎么办?? (例如第一张我测蓝天,那大楼拍出来看不看的
    见?)
    2. 万一找不到中间调可以点测光的时候?

只要有点测光,这些都可以解决
   
    再来看这张sample,拜日在新公园拍的省立博物馆。
    我测光的重点还是放在蓝天,蓝天点测得到1/250





同时我再点测其它的对象,得到如图标的数据:(光圈一律F8, iso50)
    白云:1/500~1/640
    博物馆屋顶阴影部分:1/100
    博物馆柱子向阳面:1/250-1/320
    地上的树林:1/50





所以,如果我用蓝天 1/250 当作我拍摄的数据
    那么...
    白云会比这曝光值多约 1 EV;
    博物馆的屋顶阴影会比曝光值少约 1 EV;
    博物馆柱子向阳面,则跟蓝天差不多。0 EV;
    地上的树林会比曝光值少约 2 EV。
   
    (ps.一个EV就表示曝光量差一倍)


使用点测光,在拍摄前就可以知道画面中各部位的明暗程度,也知道什么部位可以拍进来,什么部位不行
    拍进来的部位,也知道它是亮部、中间部,或是暗部
    以此就可以充分掌握这张画面。
   
   
    举一个画面没有中间调可以测的例子





这张百合是在水池里面,我没办法靠过去测光
    百合花上的绿色范围太小,没办法点测
    背后是黑色的水池太暗了,差中间调太多
   
    所以,最后我是决定对白色的花瓣部位点测、曝光补偿+1 EV
    让花瓣维持近白色的亮度
   
    之所以只+1 EV,是因为我相机点测光的点有点大....连花中心也包含在里面
    而花心的亮度没那么高,所以取个平均
    (ps. 点测光的点范围内如果有亮有暗,点测光结果就是取该范围内的平均值)

这张,可以点测的白色花瓣面积比较大,曝光补偿开的更高! (+1.7EV)
    拍出来ok
    这张和上一张的百合,底片都是fortia SP,iso50






再多举几个例子
    譬如以下这一张:





点测光结果如下
    蓝天:1/125
    大楼的向阳面:1/200-1/250
    行道树:1/20





所以如果用蓝天的1/125来拍的话.
    大楼向阳面约+1 EV. 会偏亮.
    行道树约-2 EV. 应该会全黑.


礼拜六的大稻埕夕阳




点测光结果如下
    太阳:1/125
    太阳附近的彩霞:1/60
    画面边缘的蓝天:1/40. (ps. 这时整面天空的明暗差距不小,所以点测哪个部位的蓝天有差)
    云:1/20
    (光圈F8, 底片RVP50)





所以我用彩霞的1/60拍摄的话
    太阳约+1 EV. 这是画面主要的亮部,要够亮但又不能太亮。
    蓝天约-2/3 EV. 蓝天暗一点蓝色会更纯。
    云约-4/3 EV.
   
    各部位的亮度在拍摄前就都知道了,有亮部有暗部,而且都在底片宽容度范围内,大可以放心的拍

比上一张稍晚一点拍摄的
   
   









也是一样. 用点测光来判断画面各部位的明暗程度
太阳:1/60
    蓝天:1/30
    云:1/20
    水面反光部位:1/15
    以蓝天的1/30为基准的话,通通都可以拍进来ok。
4. 后语
    严格来说,以上的心得只是确保画面各部位是否能曝光正常
    拍的下来,跟得到满意的结果其实还有一段距离,尽管是正片也一样!
   
    从百合花的例子,我大概可以知道Fujifilm的超高对比正片如RVP, fortia一类的
    曝光上确实可以上到+-2 EV的范围
    但是实际拍摄不需要这样冒险,因为那只要其中局部亮度稍微超过一点点就爆了
   
    我会控制在三格左右,例如大稻埕夕阳的例子
    亮部在+1 EV, 暗部在-1 EV左右
   
    扫描后,再以曲线控制对比
    蓝天的渐层阶调从亮部到暗部,也可以透过曲线来控制这阶调的分布
    最后才是色彩的微调整
   
   
    所以如果目标是高质量的影像,即使是拍底片,数字化之后,数字暗房手续依然是必要的!
   
   
   
    最后,数位相机有没有必要这样做呢? 直接拍、直接看、不对就再拍,不就可以了?
   
    阿....这也没错,这确实是数位相机的优势
    但是,如果能用这个概念,在拍摄前就对画面的明暗分布有一定的了解
    就不用每一次都要先拍了才知道结果
    而是在观察景物的时候,加以点测光辅助,就知道结果了。
   
    不拍拍看,不知道结果如何。一开始总是难免的....任何人都会经过这一段
    只要累积足够的经验去判断现场,拍摄动作就不用重复试误,而是越来越精准,对自己想要的画面能掌握
    的更明确!
   
    当然,若你能用眼睛观察就知道可以拍或不能拍,以及拍出来效果大概是怎样的话,你的观察能力就会更
    犀利、自由度更高,更能找出别人找不到的题材!
    因为别人必须拍了才知道,你却是用看的就知道能不能拍
   
    我相信这是求进步的好方法之一

点测光和局部测光能直接控制景物的影调层次再现效果和摄影者的表现意图;在摄影创作中多配合手动拍摄模式使用;是最具个性的测光方式。使用点测光和局部测光的关键是选择能控制影调效果的基准测光区。通常,拍摄人物应选择脸部最具代表性的亮度区域;拍风光应选择需要再现为中性灰度影调的景物区域。
  例如在侧逆光条件下,人物摄影的曝光控制应该使人物脸部高光区拍摄出皮肤质感;暗区能拍摄出色彩变化和影调层次。以图1为例,使用点测光计量阴影区受天光映照的最亮部位(右眼睑下部)和用局部测光计量额头(包括亮部和暗部)的拍摄效果相同。如果用点测光对左脸高光区计量,曝光将减1.5级影像,暗部会缺少层次;如果用局部测光对右脸暗区计量;曝光会增加2/3级;影像亮部将失去皮肤质感,降低整个画面的色彩饱和度。
 

先说说什么是正确曝光?正确相对于你的预期。也就是指拍出来的片子的曝光值是你预期的。听起来好像有点绕,打个比方,你拍绿叶,如果你希望拍出来的叶子是比较深的绿色,也就是比中性绿要深一些,那么等你打开image,看到的就是比较深的绿色,不是浅绿,不是暗绿,那么恭喜你,你得到了正确曝光。现在,你一定能举一反三了。比如,你看到白云是白的,你也希望拍出来是白的,那么打开image看,就不应该是灰的,不应该在后期处理软件中拉色阶或拉曝光再得到白云。否则就是欠曝了,曝光不正确了。

为什么正确曝光是很重要的呢?不论是拍数码还是胶片,正确曝光和准确对焦都是得到一张好片子的基础。胶片就不说了,尤其是正片,曝光不正确,就几乎没有挽回的余地了。数码就不同么?没什么不同,测光,曝光,对焦从原理上和拍胶片没有任何不同。一张曝光正确的数码照片,后期出来的片子色彩一定是最正点的。

很多朋友依赖于相机的矩阵测光。为什么矩阵测光不可靠?矩阵测光就是固定多点测光后加权平均的曝光组合值。比如我用的尼康D70用的是一个1005点的测光矩阵,佳能的数码单反大部分用的是21个分区的测光计。这个加权平均的算法是固化在相机里的,每次算的过程是一样的。但是拍摄的现场明暗情况呢?可以说是千差万别。比如同是拍日出,可能大部分是黑暗的,除了金红色的山顶;也可能是霞光万道,而只有眼前一片黑暗。如果用矩阵测光,前者的金顶一定过曝了;后者的霞光万道一定欠了。用一个固定不变的程序去计算千差万别的明暗状况,是没法得到你预期的曝光效果的。有人说,我们可以根据不同场景作曝光补偿。可是,你连矩阵测光的算法都不知道,凭借什去补偿呢?无异于沙滩淤泥上盖楼么!

为什么拍风光点测如此重要?点测的好处在于能够在取景范围内很小面积点上测光,比如在取景范围的1%或3%的范围内,也就是说一个点上。即可以进行比较精确的测光。这就为我们根据不同的拍摄现场,拍出自己预 想的片子,进行合理的曝光组合计算,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没有点测,可以说要想得到正确的曝光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如何点测?有人认为测曝光理论艰深,点测又是深奥难学。其实不然,懂得测光原理,再看过我这篇博,只要是会一点简单的加减法,而且分得清左右,就能掌握点测拍风光。

我们举例而言吧,这张片子是我去年在班芙拍的:

在拍之前,我心中构想的片子是:作为前景的石块是比中性灰的石青灰色稍浅些,作为远景的山和白云,云要有很好的层次,最亮的云也就是全片最亮的地方非常接近过曝,也就是非常接近纯白。

测光的步骤是这样的:
1。把相机打到手动测光和点测,光圈打到希望的景深值,这个例子,为了得到最大景深,我选用了f/22,接下来确定速度。
2。点测石块若干点,正补偿半档作为曝光的基准。
3。点测白云若干点,测最亮的地方,因为我要让它白,所以我补偿两档半。用得来的值减去2得到的基准值,得到的就是应该选用的渐变镜。在这个例子里,应该选用两档的渐变镜,并且用比较靠上的位置。
就这么简单,拍出来的片子就是我预想的片子。
有人会问,计算曝光组合值多麻烦啊?30s, 15s .... 1/2s, 1/4s... 什么的。其实不用那么复杂。 看这张是大多数单反的取景器看到的情景:

注意看10指向的地方,这是个模拟的测光指示。+号的方向是正补偿最多3档,-号的方向是负补偿最多三档。一个小格是半档。
比如以上步骤的2,你要做的是让那个绿色箭头指向+号方向(左侧)一个格,那就是正补偿半档了。其他的步骤,大家举一反三吧,不多说了。
就这么简单。学会了这个方法,还用看LCD么?何况,LCD能看到的是各种明暗像素的分布情况,根本无法看到你预期的主体是否曝光正确。只有回家把片子load到电脑里,观察RGB或K值,才能在量上证明曝光是否正确了。

那么,如何掌握呢? 最好的练习方法就是,关掉LCD的显示,用以上的测光方法,找不同的明暗场景,多拍几张,然后用 PHOTOSHOP去观察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你会懂得一切尽在掌握是件多么愉快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