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巴为何盛产美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8:22:17

 四川丹巴为什么会出美人呢?据考证,以墨尔多山所在地——丹巴为中心的川西地区是西夏祖先党项羌的栖息地。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灭西夏国后,西夏大批皇亲国戚、后宫妃嫔从甘肃经川西高原流入丹巴革什扎一带,因这里山清水秀、气候合宜,便定居于此,将美丽与富贵的血质注入这了一方膏腴之地。今年四至五月,宁夏回族自治区专门负责重建西夏文化的部门邀请丹巴县派出西夏之后;三名美女应邀出访,认祖归宗,引起轰动,在贺兰山南北传为美谈。至今,在丹巴革什扎河西岸的人民仍然保留着一些古代西夏国的风俗。

 

当然,关于嘉绒藏族的源与流至今还没有定论,但即使就另一说,仍不乏美的原质。

 

话得从藏区四大神山之一——墨尔多神山说起。它座落在丹巴县城东北方向约8公里处,南北走向,主峰高耸入云,海拔4800多米。南仰如蓝色的宝瓶置于地毯上,北看似一尊巨佛跨着雄狮奔驰;山顶雪峰,金光灿烂,直刺蓝天;东望峨眉金顶,西眺西藏冈底斯雪山,是民族英雄的象征。自古,人们把墨尔多神山周围纵横千里之地居住的部族称为“嘉莫查瓦绒”。据学者杨嘉铭称:“嘉莫查瓦绒”在吐蕃统治前为东女国,“嘉莫”是指女王,“查瓦绒”是指河谷,合起来即表示女王和河谷农区,后人将“嘉莫查瓦绒”一词予以简化,取其首尾而称“嘉绒”。据传,发源于丹巴的大渡河过去叫“嘉莫欧曲”,即女王河,是女王的汗水和泪水汇成的河流。

 

似乎是上天注定,不论哪一种解释揭示了真理,不论哪一种说法符合事实,都免不了丹巴美女富贵与美丽的潜在血质,让人不禁勾起一段段美丽而感怀的记忆!

 

 

一、地质之美!直到2000年元月之前,丹巴地质地貌给很多人的印象仍然是穷山恶水。有人这样形容:“丹巴县城,周围全是重叠交错的高山,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河流下切的河槽上、陡崖上,沙岩裸露,怪石林立,偶有山鹰掠空而过,时有乌鸦嘶鸣,声极凄厉。沿岸高山,刀劈斧削,犬牙差互,让人不寒而栗。”确实,孤立地循看局部,此言不差,但面对2000年元月世界地理权威杂志刊登的法国SPOT卫星拍下的丹巴县卫星影像图时,人们才发现,这里是“全世界绝无仅有的、最独特的地形地貌”,“美人谷”刚好就掩藏在神奇的梅花状地貌之中。其实,整个丹巴就是一朵盛开在青藏高原南缘的大梅花。据地质专家介绍,旋扭构造虽然普遍存在于宇宙之中,如星际的涡状星云、大气层中的气旋、水体中的漩涡,但地学中的旋扭构造却并不多见。

 

丹巴梅花状旋扭构造是一个直线半径至少为30公里的宏观构造形态,只有从卫星像片上才能看到全貌。受地球地应力压性结构面、张性结构面及扭性结构面等三种不同性质结构面的影响,地球表面岩石圈非构造性破裂一般均以五角形或六角形两种多边形特征出现。仿佛是上帝垂爱于丹巴这块神圣的土地,恰巧赋予丹巴旋扭构造五条应力释放带,刚好形成一朵盛开的大梅花。它孤零零地在天寒地冻的青藏高原南缘热热闹闹地开放,精心养护生活在其中的丹巴儿女,经年累月而不谢,用梅花的特质和禀赋滋养勤劳的丹巴人民,直至新的千年,才终于被山外的人们发现。但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她始终不愠不恼,不娇不嗔,真的是“墙角一(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二、气候之美!丹巴所处的地理位置本应属于北半球亚热带气候区,但是由于深切的高山峡谷的下垫面形态影响了纬度气候的演变次序,而以明显的垂直气候带取代了水平(纬度)气候带。除在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带仍保留着北半球亚热带的气候特征、形成干热河谷气候外,绝大多数地区仍受制于青藏高原这一大环境,并受东南与西南季风气候的左右,形成既有别于青藏高原,又不同于盆地的高原型季风气候区。

 

县境内气候类型多,垂直气候带谱明显。最高山顶与干热河谷的气温相差达24℃以上。河谷地带的桃花已含苞欲放,而山上则仍旧是雪花纷飞的北国风光,具有“一山看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特点。

 

以河谷地带的北半球亚热带气候为基带(1700——2200m),依次向周围山顶过渡,可分为七个垂直气候带。其总的气候特征表现为:气温日较差大,年变幅小;光照充足,日照时一般在2106.9——2318.5小时/年;雨热同季,降雨集中,干湿分明,年总降水量一般在500——1000mm;干季多大风。

 

丰富多变的气候带分布,使丹巴几乎大半年内春天常新常在,沿河刚入夏,半山春正旺,永远有看不尽的春色,永远有嗅不完的花香。加之地形复杂,小气候繁多,一方面给爱美的丹巴人提供了宽广的选择范围,另一方面,大自然的千种风情、万种流韵可在此博览。丹巴人是非常懂得享用这种天赐地利的。围绕各村各寨的山山水水,他们的祖先发明创造了大量的喜庆节日和大型集体活动。如庙会,每年分春、秋两季。每当庙会来临,远近群众举家前往,在寺庙周围的草地上搭帐篷,累灶台,以草地为舞台,以太阳为灯光,把蓝天作幕布,把绿树当花伞,把整个身心完全融合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与天地共舞,与山河同庆,人与自然成了最谐合的统一体。特别是墨尔多庙会,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似乎从来不懂得 4800m的海拔是一种威胁,是一种恐惧,一家一户,三朋四友,结伴而行。走过石笋沟,穿过罗布铺,看自生塔天生丽质,赏石碉浑然天成,看峰林壁立千仞,探溶洞神奇造化,观石柱、石花、石剑、石戟、石龟、石象、石蘑菇、石观音鬼斧神工……千百年来,朝朝暮暮,朝山观海,燃灯观花,耳濡目染,“美人谷”的出炉原本在情理之中。

 

 

三、水土之美!在丹巴,人们常常羡慕自来水公司的职员,除了需要的时候维修一下水管,似乎长年累月再没别的事可做!也难怪,丹巴的水如果要经自来水公司人工处理一回,可能不是在净化,而是在“污染”。大山密林赐予的天然甘露,不管是农村还是城镇人们都习惯于直接饮用。习惯于喝冷水者更是感觉奇妙无穷:“饮之润肺甜心,神爽目明。从头皮至脚心,自上而下的清幽、舒爽,驱散了筋肉的疲惫,激活了沉睡的精灵,恍若新生的婴儿,浑身上下充满了活力,充满了生机。”

 

当然,此系心灵之感受,难免虚浮誉美之词,但丹巴水质的化学分析却是对上述感受的有力佐证。据资料显示,丹巴山溪水的一般化学指标,全部符合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而且部分指标特别优异,如浑浊度仅为1.5,PH值刚好7.0,铁的含量达到0.4毫克/升。毒理学指标没有一样超标,多数指标几乎为0;细菌学指标也大大偏低,放射性指标更是微乎其微。于是,人们都说,是丹巴的水养育了“美人谷”的绝代佳人。在“天府热线”上,一位网民发表署名文章描写丹巴美女:“水灵灵的肌肤,仿佛轻轻一弹,便可溢出水来;微光一照,便可反射出炫目的光彩,直逼人的眼睛。那是怎样的一方水土哟?!天下爱美的女孩,其实大可不必用什么‘艾丽碧丝’‘冰美人’,喝喝丹巴的水吧,亲亲丹巴的土地吧,那绝对平衡、美白,没有任何副作用,也绝不会反弹!”

 

由于境内冰川活动,在3500米以上形成清澈透明、水平如镜的冰川堰塞湖(当地人称“海子”)达150多个。登高俯瞰,象一张张大明镜镶嵌在山光水色之间,它们常常成为丹巴女孩梳洗打扮的净地。在党岭、丹东、东谷还有大量温泉(当地人称“热水塘”),有硫磺泉,有碳酸泉,水温一般在45℃左右。每年开春3—5月,入秋9—11月,热水塘几乎成了人的海洋。老老少少,男男女女,或驾车前往,或徒步光临,短者小住三五天,长者索性一两周。或为治病而往,或为怡养而至;一面洗浴,一面欣赏热水堂周围的美丽景色,很多人戏称:“‘桑拿’之妙也远不及此。”特别是牦牛热水塘,声名雀跃,据说它除了药用疗效显著以外,还得到了许多圣闲的光临和垂爱。

 

据《中国藏学》1989年第3期记载,第七世达赖喇嘛一行于1730年1月21日离开理塘移居乾宁惠远寺。起初身体不适,经卜算到牦牛热水塘洗浴,遂康复如初。之后5年间,每年都要到牦牛热水塘洗浴。从此,老百姓视热水塘为吉祥圣地,人间瑶池,每临农闲,或举家前往,或结伴同行,而且大多选择徒步“美人谷”。在前往热水塘的沿途,美景无限,胜似闲庭漫步;林中徐行,吸山水之灵气,采花草之芳华;之后,身浸热水塘,闭目养神,放松全身,理疗熏蒸,年年如是。不能否认,人间瑶池的熏染,使丹巴姑娘更显梨花带雨的神韵。

 

深切的高山峡谷地貌,充足的水气条件和种类繁多的基岩使丹巴土壤种类繁多,可分为7个土类,14个亚类,14个土属,共35个土种。从河谷低地的潮土、山地褐土,到半山适应中草药、针叶林生长的山地棕壤,再到林区的亚高山草甸及高山草甸土,直至适合雪莲花生长的高山寒漠土,明显的土壤垂直分布带与植被的垂直分布带相应成趣。但是又不是绝对的整齐划一,以致使人感觉有些单调;而是随阴坡、阳坡的水气、光照条件的差异,又呈现出统一中的变化,就象丹巴锅庄一样。也许丹巴锅庄正是师法这种自然特征,既有严格的程式和相对统一的队形(以嘉旋图为主),但又不乏变化和创新。开端时文雅、沉稳、浑厚,高潮时热情奔放、高昂精犷。男的长袖翻飞,雄浑洒脱,女的舞姿舒展,轻盈美丽,歌者、舞者,男性、女性,队形、内容,人与天,地与舞,在变化中达到和谐,在和谐中取得变化,形成完美的统一体。

 

在整个自然生态系统中,水土是客观存在的主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丹巴人是深谙此道的。在“天然盆景”所在的东谷乡东马村有一位老村长,名叫桑巴布里,曾经为了维护当地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克服重重压力,制止当地林木的砍伐,保住了祖先留下的难得的青山绿水。过去,丹巴曾经在计划经济下对林木作过一些砍伐,但由于天保工程的及时以及人们受藏传佛教影响所形成的“天人合一”思想观念根深蒂固,因此,丹巴的水土在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间几乎没有遭受大的破坏,人与自然至今仍完美统一,和睦相处。旅游规划设计专家钱振越称:“丹巴,特别是甲居,是天人合一,人居环境最佳组合之地。”

 

 

四、生灵之美!天然的立体气候造就了丹巴丰富的植物种类。海拔2000m以下的干热河谷灌丛,2000——2600m的梨、苹果、石榴、核桃等经济林木,2600——3000m的针阔叶混交林,3000——4000m的针叶林,4000m以上的高山灌丛草甸,养育了已经查明的27科89种典型的森林植被,其中还包括檀木、黄毛槭、红豆杉、巨鳞铁杉等珍稀特有树种。草木植被十分丰富,并有大量人畜中草药材,如白芷、紫胡、羌禾等。

 

野生动物更是品种繁多,国家一级保护动物6种,二类保护动物27种,省重点保护动物30多种。象金雕、玉带海雕、胡兀鹫、锦鸡、游隼、白尾鹞、苍鹰、鸢等珍禽,象旱獭、岩羊、白唇鹿、雪豹、盘羊、藏猕猴等异兽,不仅个个天生丽质,貌比貂蝉,而且常常成为山里人们生活的伙伴、人生的伴侣。如今,祖上遗留下来的狐皮毡帽、豹皮长衫、锦鸡长翎、獭皮藏装,人们只在逢年过节的喜庆日子里拿出来使用,用它们装扮幸福的生活。

 

中央电视台《曲苑杂坛》有一个十分有名的节目《洛桑学艺》,至今仍让人念念不忘。其实,在丹巴,如洛桑一样的口技艺人又岂只一个、两个?放羊的牧人,挤奶的阿妈,几乎谁都可以惟妙惟肖的学黄莺歌唱,仿羊群啼叫,拟山雀啁啾,状清泉潺潺。在这里,人与大山可以对话,人与生灵可以交流,人与水草心心相印,人与蓝天同呼吸、共命运。他们载歌载舞,与生灵同乐!与天地同乐!

 

五、歌舞之美!这是一个不唱歌、不跳舞便无法生存、延续的民族,这是一块时时刻刻充溢着丰花雪月的神圣土地。人们这样形容:有人的地方就有歌,有脚的人儿就会舞。此话看似夸张,其实是一种真实写照。在农村,人们出门唱山歌,打草唱打草歌,犁地唱梨地歌,筑墙唱夯歌,相面唱情歌,饮酒唱酒歌,献哈达唱哈达歌……在城镇,也许已经没有了这么多的讲究和规矩,但“歌声绕梁,三日不绝”的情形却时时可以亲见。

 

舞蹈更是丹巴人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丹巴素有“歌舞之乡”的美誉,史书更有“夷谷每逢喜庆,辄跳歌庄”的记述。歌庄,即锅庄,是丹巴舞蹈中最富民族和区域特色的艺术明珠,由藏族舞蹈历久演变而成,形成于隋唐。在节庆日、婚嫁、修房造屋、庙会、郊游、丰收及一切联欢场所都要跳,意在表达欢乐、吉祥、欢迎四方宾客之意。 丹巴锅庄因地域和语言差别,形成革什扎、巴底、二十四村、小金区四大流派,主要有纳顶的兔子锅庄、孔雀锅庄,三岔沟的豹子锅庄、打靶锅庄,巴底的鹿子锅庄等等。在称谓上,中路、梭坡、纳顶称“卓”,巴底称“达尔嘎”,革什扎称“思鞠”。对参舞者人数不限,可多可少,但讲究礼仪和装束,充分发挥出了嘉绒藏族服饰的潜能。男性戴狐皮大帽,穿金色、藏青色、绎红色氇尼藏装,并配精细藏乡装饰,踏藏靴,背嘎乌,佩腰饰;女性按老、中、青分春、夏、秋、冬着装,头顶绣花方帕,身着油绿、紫绎、赭红、翠蓝、藏青水獭皮镶边外套,下着百褶五色裙,脚踏藏靴,胸垂银白色嘎乌,挂链、铃铛、珊瑚等饰品,头戴碧玉发箍、蓝宝石、黄宝石等,显得雍容华贵、富丽典雅。

 

除锅庄而外,还有嘉绒藏戏、弓剑舞等传统舞蹈,即使体育活动也融合了大量的舞美要素。如“达久”、“羊鞭甩石”,富有极高的观赏性。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讲的是环境对人的潜移默化。原本就奔流着富贵与美丽血质的丹巴姑娘,世世代代浸染在盛开的梅花花心,自在阿妈肚子里孕育开始,便以蓝天为镜,以白云为伴,与生灵为友,神山护佑,山花比邻,水土丰润,空气优良,歌舞雕琢……真的,不美才怪?

 

这是人与自然的定律,这是大自然的造化。可以设想,宇宙赋予人类最完美的地球,其初衷也许是要造就一个“美人球”,只是人类辜负了她的美意,对大自然巧取豪夺,破坏了“天人合一”的无尚佳境。但她终究并未对作为万物这灵的人类失望,找到了一方善良、纯朴的黎民百姓,点染一个“美人谷”,以唤起人们对自然的珍爱,对自我的珍爱。也许,这正是“美人谷”给我们最大的启迪,最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