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挤”上去了吗?---中国人的“挤”生活(强烈推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2:54:03
今天你“挤”上去了吗?---中国人的“挤”生活

读书时代挤上学,毕业后挤工作,工作后挤房子……面对密集得甚至有点透不过气的生存空间,中国人练就了一身见缝插针的生存能力。
其实,不光人身在挤,心也在“挤”。
君不见,公车内乘客摩肩接踵,人们用一种戒备的姿态保持着与他人的心理距离;官场上尔虞我诈,相互排挤;职场中暗战厮杀,勾心斗角;情场上争风吃醋,怒目相向……人们“挤”得遍体鳞伤,但似乎没有人愿意回头,似乎也没有回头的余地。
螺狮壳里做道场,挤上去成为我们唯一的生存目标,但结果却常常是我们在稀里糊涂中被突然挤出了局。
今天,你“挤”上去了吗?



“挤来挤”去之一:挤生活



春运惹的祸:“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每每临近春节时分,春运买票,成为众人头疼之事。曾经有网友形象地调侃道:春节又到,中华大地,有钱飞机,没钱站票。望长城内外,大包小包。大河上下,民工滔滔。早起晚睡,达旦通宵,欲与票贩试比高,须钞票。看人山人海,一票难保。车票如此难搞,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其实对于火车票,人们不怕彻夜排队不怕风餐露宿,却怕类似的暗箱操作不透明不公开不公平。




“饼干挤成面粉”: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既难等,又难坐,这已经是公共交通的通病了。“挤来挤去”似乎已经成了我们每天操练的必修课。在人山人海中,挤掉了鞋子、挤乱了妆容、挤的哇哇大叫,也挤掉了尊言。严肃地调侃一下,我们的地铁,许多城市还是空白;我们的高速,正忙于收费赚钱;我们的公交,人挤人还好没有“挤死人”。

“看病难看病贵”已经居新“三座大山”之一。进了医院大门,墙上的“肃静”二字已形同虚设,为了生存病人不得不“挤来挤去”。看病排队,我们排了;药价高,我们忍了。可在排队的路上,有没有人把我们的生死病痛放在心上?


被逼出来的“蜗居”:蜗居的奇观,在每一个高房价城市上演。深圳有集装箱房,杭州有公厕房,北京有胶囊公寓、蛋形小屋……这些苦涩的自嘲背后,反映出“蜗居族”最深切的无奈。密密麻麻的高楼大厦,何处是我们的家?


食品接力涨价:从“蒜你狠”“豆你玩”到“姜你军”,再从“糖高宗”到“油你涨”、“苹什么”接力不断,为了应对继续疯涨的物价,老百姓只能到超市“疯挤”抢购便宜货。其实可怕的不是过穷日子,而是不知道我们为什么变穷。这个涨价的冬天,你们过的还好吗?


银行排队让人烦:理财、汇兑、代收各种费用。银行能办的事儿越来越多,看起来似乎越来越方便群众,可为何,在银行遍地的今天,银行柜台前的队伍为何越排越长?尤其是VIP客户插队现象时有发生,明显地挤对普通客户,这是银行赤裸裸的利润最大化,把本应由自身承担的成本转嫁到了普通客户身上。



买房竟要通宵排号:市民通宵排队抢购住房已不少见。政府年年都在讲加大保障房建设,增加住房供应量。可总不见有什么起色。加上炒房者的推波助澜,房价逐年飙升。但奇怪的是买的人却不见少,甚至还出现了挤破售楼处大门、整夜排队抢购的情况,买房如抢年货。这些排队者中,是否每一个人都是真正的购房者?

 

 

“挤来挤”去之二:抢命运


 



招聘会不挤不成:在武汉的一场招聘会上一名女生被挤得手臂脱臼,3名男生从厕所翻窗进入会场……大学扩招以来,招聘会“人挤人”的现象成了常态,我们忽然发现自己仿佛证书拿的不够多,学校不够硬,梦想与志气在现实面前变得一文不值。


入托不挤不成:十几个帐篷一溜排开,近百位市民在帐篷边排成了两条长龙。这不是某个郊区露营地,而是北京某幼儿园门口的场景。为给孩子争取一个入托名额,搬来板凳、躺椅,拿来地垫、铺盖,家里人轮班排队,谁都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中国人从没有几根头发挤到没剩几根头发,“给力”的有些悲哀。


死了还要“挤”坟墓:宁波“经济适用墓”的出现,没有受惠于民价格反而越炒越高。“死不起”仍是很多城市居民的一块心病。于是乎,“房奴”的称号方兴未艾,“墓奴”的说法也诞生了。坟墓比房子贵,以致出现一个令人悲哀的现象:人们不仅活着要“挤”住房,死了还要“挤”坟墓。

被冒名顶替上学:湖南罗彩霞、山东邹志静、河南张志刚,这种命运式的“挤来挤去”可谓多种多样。这一系列的被冒名顶替上学案件说明,此类事件绝非个案,不知道还有多少隐藏着的“假罗彩霞”没有被发现,也不知道还有多少“真罗彩霞”上学的机会被人为剥夺还蒙在鼓里。

北上广不是天堂:人人都想挤进一线城市,在城中扎下根来,获得幸福、尊严与好未来。梦想总是很丰满,现实总是很骨感。 现如今“北上广”不再是优越、便捷、公平、广阔的工作、生活环境的缩写,而是高房价、高物价、交通拥堵、压力、冷漠的代名词。为了安放自己的青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逃离这些逐渐丧失魅力的城市。

办公室暗战:有公司就有公司政治,这是职场上的自然现象。有人打小报告,有人拍领导马屁,有人两面三刀,有人不干活背后还说人坏话,有人拉帮结伙反而升得快,诸如此类。犹如一场无硝烟的战争,明争暗斗、可谓拼的你死我活。《杜拉拉升职记》的走红说明了每个人为了温饱会朝九晚五,为了先富也会朝五晚九,甚至不择手段。

争当二奶小三:一夫一妻制已被写进婚姻法,中国伦理更排斥婚外情,因此,“第三者”一直是被唾弃的角色。尽管人人皆知做“小三”不光彩,当“二奶”寡廉鲜耻,但为了追求金钱和物质生活,仍旧有人甘心逾越道德的底线,《蜗居》中的郭海藻扮演的就是一个代表。在物质满足和道德观念的天平上,“小三”偏向了前者,因为,在这场婚姻的博弈中,她们(他们)损失的仅仅是脸皮而已。

“挤来挤”去之三:逐名利

双双落马的争斗:地铁公司党委书记举报“老搭档”地铁公司总经理,结果反被咬了一口。最终,天津地铁党、政两个一把手双双落马。案件“颇具讽刺性”。其实,许多腐败分子的显形,并不是反腐败的纪律部门工作的结果,也不是群众对反腐败工作多么热心,腐败分子被揪出,其实只是官场权利斗争的结果,我要排挤你,你想锄掉我。谁的权利大谁就是最后的胜利者。图为:高怀志(前右二),书记王春清(左二)视察天津地铁3号线和平路站。

名人故里争夺战:一部电视剧引发故里之战“连锁反应”---河南永成、安阳和安徽州争曹操;重庆奉节和四川彭山全民动员找刘备墓。“一线大牌”古人瓜分得差不多后,不少二三线城市和小县城纷纷争当起“二三线”古人的“经纪人”。于是上演河北正定、临城与四川元氏夺赵云,甘肃康乐、陕西米脂、山西忻市抢貂蝉,湖北嘉鱼、河南商丘、湖南岳阳、浙江义乌,以及安徽潜山、庐江、南陵三县争“二乔”的争夺战,场场好戏。

清华PK北大:清华、北大各自组联盟招生正火热进行中,“北约”“华约”这一对冷战时期大国对峙的词汇在今天被网友们用来形容中国高校间的生源争夺战,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真是非常贴切。有专家指出,这种“掐尖”的状况,会造成高校间的恶性竞争,违背了自主招生之本意,并进一步扭曲教育的本质,陷入“应试教育”怪圈不能自拔。

汪晖抄袭风波:今年3月,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彬彬公开著文,称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汪晖写于20多年前的博士论文《反抗绝望》多处存在抄袭。“挺汪”、“倒汪”者曾展开多轮交锋。学术生态环境的变化一步步拷问着学者治学的道德底线。曾有人说:“创造是伟大的,但抄袭来的更快。”这么看来,这场抄袭风波,其实也是中国速度的一种表现形式吧!

 

 

 

 

    蒙牛伊利十年暗战:几乎是一夜之间,随着蒙牛“诽谤门”事件的进展,蒙牛、伊利这两家乳制品行业巨头间恩怨情仇、明争暗斗的故事充斥各大网络,向世人直播了一场现实版的“相煎何急”闹剧。这场恶性竞争事件,会不会将人们对中国乳制品行业残存的最后一点幻想熄灭?

 

 

 


   王鹏VS马晶晶:甘肃省图书馆工作人员王鹏因多次发帖举报大学同学马晶晶利用父母的职权考上公务员遭跨省刑拘,成为近期焦点。照理说,国家录用公务员服务公众,本应是件极严肃的事。但个别官员为子女“铺路”,赤裸裸的公器私用。公务员录用纠纷,也变成了爸爸间的“PK”。人人都说公务员是个清闲的肥缺:每天8小时,看报喝茶、聊天上网、坐班当懒汉……这样的名声在外,恐怕那些个人民的公仆们也会感到些羞耻吧?

 

 

 

    360与腾讯的互掐:9月27日,360推出隐私保护器,称QQ偷窥用户隐私,随后又推出扣扣保镖可屏蔽QQ弹窗和广告等功能。360与腾讯之间由此展开一场激烈的纷争。一时间,众多无辜用户从隔岸观火被迫卷入这场战争中,成为腾讯对抗360的“终极利器”。

 

 

 

 

    冯、孙经典口水战:2010年5月5日,孙海英炮轰中国电影界太浮躁,直指冯小刚“装洋蒜”。并称中国电影市场已经变成了娱乐片的沙漠。没想到冯小刚第二天就回应“装洋蒜”一事,并且称“孙海英同志很可爱”。中国电影缺乏传世经典的代表作品,但却不缺乏电影人之间的经典口水战。无论是贾樟柯与张艺谋、张伟平之间的交锋,还是当下正进行得如火如荼的冯小刚大战孙海英,都堪称中国电影之于电影之外的经典骂战,必将载入中国电影百年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