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是富二代——谋国巨商吕不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15 18:25:34
 作者 毛塘柳         日本著名作家三浦展在其新作《阶层是会遗传的》一书中,就考察了“阶层最终会决定孩子的未来”的社会状况。现在,人们都讲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然而,任何一个人都无法选择父母,输在起跑线上对于特定阶层的人来讲,几乎是不可改变的事实……

  现在,不少人有这样一个共识——再穷不能穷孩子。大家觉得,自己穷点没关系,千万不能让孩子受罪。道理是这么个道理,可是,一个穷爸爸,怎么可能让孩子在物质上富裕起来?这几乎是天方夜谭。可以说,没有富爸爸,就很难有富小孩!

  日本著名作家三浦展在其新作《阶层是会遗传的》一书中,就考察了“阶层最终会决定孩子的未来”的社会状况。现在,人们都讲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然而,任何一个人都无法选择父母,输在起跑线上对于特定阶层的人来讲,几乎是不可改变的事实。

  三浦展调查显示,孩子学习好由下列因素构成:父亲所得较高;母亲婚前所得较高;父亲、母亲、祖父学历较高。对大多数的人来说,高学历总是相伴着高收入、高社会地位,最直接受益的一定是他自己的家庭。

  吕不韦这样的成功人士自然逃不出这种影响,特别是在他生活的那个年代,出人头地是件非常困难的事儿。要是大字不识一个,家里再没点背景,那他成为一个农民的概率是相当高的。吕不韦是卫国人,恰巧卫国商业环境不错,他老爹又是个不算很小的个体经营户。

  “春秋时代”从公元前770年开始,存在了很长一段时间后,西周王朝渐渐开始走下坡路,用孔夫子的话讲就是“礼崩乐坏”。大家都不承认一个天子,诸侯王纷纷站出来挑战王权。看起来,天下四分五裂,天子危在旦夕。不过,各路诸侯还用得着天子,至少可以打着“尊王攘夷”的大旗,忽悠不明真相的百姓为他们卖命。后来,诸侯发现这样虚伪挺累,索性不要脸面公开厮杀,攻伐争霸。这一打就持续了三百多年,直打到历史进入“战国时代”。

  吕不韦生活的年代,历史的卷轴已经进入战国末期。经过长时期的吞并战争,七个割据势力各自雄霸一方,史称战国七雄。其中一个国家,叫楚国,占领了长江流域的中部,拥有从今天的四川省东端起,包括湖北省全部和湖南省东北部,江西、安徽省北部,河南、陕西、江苏省的一部分的广大地区。今天湖北省江陵县西北的纪南城则是楚国的国都郢,楚国是七国之中疆域最大的一国。

  其二是秦国,疆域仅次于楚国。秦国原本国土面积不大,最初仅占据今甘肃东南部一小块地区,但到吕不韦生活的战国末期,昔日的“西戎小国”已成长为拥有函谷关即今陕西灵宝以西的大国。秦国国都是咸阳,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今陕西、甘肃是其主要领地,另还有小部分土地延伸到今河南省境内。赵国是楚、秦以外的大国,主要范围在今河北东南部及山西、山东、陕西的一部分,国都是邯郸,即今河北省邯郸市。在今山东省偏北,兼有河北省东北部的齐国,国都是临淄,在今山东省淄博市西。燕国拥有今河北省北部及今山西、辽宁的一部分,国都是蓟,在今北京市西南。魏国在今陕西、山西、河南交界处,其大部国土在今河南中部,今河南省开封市是国都大梁。今山西东南部及湖南省中部是韩国,国都在今河南省新郑市。历史上的“战国七雄”就是上述的这楚、秦、赵、齐、燕、魏、韩七个大国。当然,与其并存的还有一些小国,如宋、郑、鲁、卫、周、莒、杞、郯、蔡等。卫国起先是个大国。西周王朝建立之初即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把其弟康叔封为卫君,在今河南淇县建都为朝歌。春秋时代的卫国,统治腐朽,社会黑暗。公元前660年,卫国与翟打了败仗。后来,在齐国的援助下将国都迁到楚丘即今河南滑县,从此衰落成毫无势力的小国。公元前629年,又迁往今河南濮阳西南的帝丘,濮阳就是战国时的帝丘。

  在春秋战国的四百余年中,卫国的国君一个个都是昏庸无能之辈。到卫成侯十六年,即公元前356年,卫国国君的地位已由“公”降为“侯”。二十余年后,即卫嗣君五年,公元前335年,卫侯又降低为卫君。国土日益变小,卫国国势一落千丈。到战国中期,卫国已经沦为任人摆布的小国。有识之士都对卫国失去了信心,连卫国本国的一些王公贵族和政治家都争先恐后地投奔到其他诸侯国。其中,生于卫国的左氏,即今山东曹县北的吴起就是一个优秀的人才,但他在卫国得不到重用,很早就背井离乡,先在鲁,后到魏国为将,都立下赫赫战功。最后,楚悼王任用他实行变法改革,为楚国之强大立下了不朽功勋。

  卫国的公子王孙卫鞅也是足智多谋的政治家。他同样也远离卫国,而先到魏国,后被秦国收留。自公元前361年至前338年卫鞅协助秦孝公在秦国进行变法,使秦国由落后的小国一跃成为强盛的大国,为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由此可见,卫国并非没有人才,只是由于国内政治腐败,又不懂得惜才,人才外流才成为其的一个历史趋势。结果,人才愈外流国势愈弱,国势愈弱人才愈留不住,如此形成恶性循环。

  这时,经过商鞅变法日益强大的秦国,正蚕食鲸吞地向关东扩张领地,而关东各国也正忙于相互攻伐。在各大国的相互攻伐中,又形成了“合纵”、“连横”之势。所谓“合纵”,即“合众弱以攻一强”,就是许多弱国联手去抵抗一个强国。这种活动主要是在关东的赵、魏、韩、齐、燕、楚之间展开,对付秦军的东进是他们的目的;所谓“连横”,就是“事一强以攻众弱”,即由一强国拉拢一些弱国来对付另外的弱国。这些外交策略主要是秦国所使用的,目的是要兼并土地,统一天下。而处于各国“合纵”、“连横”夹缝之中的小小的卫国,常常受到其他国家的凌辱,面临被兼并蚕食的危险。大约在吕不韦两岁时,卫国的国君卫怀君为了讨好魏国而去朝拜魏昭王。不幸,魏国反而把卫怀君囚禁起来,随即杀掉。然后,魏国竟自作主张立元君为卫国国君。因为元君乃是魏昭王的女婿。在强大的秦国军队进攻之下,魏军虽溃不成兵,而其在弱小的卫国面前却称王称霸,这正是战国时代各国之间的恶劣形势。此时,魏国把卫国变成了它的附庸。而卫国的国土事实上仅残余濮阳一地了。

  卫国的濮阳虽比临淄、咸阳、邯郸等城市小,但也相当繁华,与当时陶邑的水平差不多,故人们常常以“陶卫”并称之。这里优越的地理位置给经商的人们带来了发财的机会:濮阳恰在黄河的弯曲处,两岸的庄稼、村庄以至老百姓们虽然常被汹涌的河水冲得一干二净,厚厚的黄沙一遍又一遍地掩盖大水后的中原大地,但是,当黄河不泛滥的时候,她又像一个温顺的少妇,稳重而和缓地从这里流过。在平和的日子里,她又为人们提供舟楫之利。地处黄河岸边的濮阳则成为交通繁忙的地带,从这里溯河而上,很快可到达周代的国都洛阳。进入战国后,全国的政治中心虽已不是洛阳了,可洛阳仍是全国屈指可数的几个繁华都会之一。从濮阳顺黄河而下,可到齐鲁文明、富庶之乡,这里盛产鱼盐粟豆麦等;由濮阳向南,黄河水系又与淮河平原水道和鸿沟水系形成交通网络;向北过黄河,则可直抵北方的大都会邯郸。四通八达的优越地势为濮阳人经商致富准备了天然条件,从而出现了一批商人。濮阳也就成为当时中国境内的一个商业都会。在这一地区,因为商业发达,风气更加开放,男女之间的往来似乎没有中国其他地方保守。早在战国时代以前,一些文化“先进”的地方,比如鲁国和齐国境内,如果异性之间接触,多被视为有伤风化。尤其是春秋时代,由于孔子学风提倡,为了显示“礼仪之邦”的高度“文明”,恨不得连在街上走也要男女分开。尽管在这些地区不少王公贵族私下也很风流:有的奸继母,有的淫儿媳,有的霸占弟媳,有的与嫂通奸,干尽了不知廉耻的事,而表面上还将“男女授受不亲”奉为准则。正当“礼教”把男女之间的关系弄得不成体统的时候,在吕不韦的家乡濮阳却呈现另外的一些场面:不论是在风和日丽的白天,或是明月高照的夜晚,在濮水岸边总可以见到一些青年男女双双前来幽会。如所描写的那样,他们卿卿我我地嬉戏于桑林之内,或用情歌表达思慕之苦。他们流传下来许多优美、动听的歌词表达了热恋中的男女自由、大胆的胸襟,她们动情地唱道:

  心上的人儿,等着我啊,

  等我在桑中。

  咱俩悠闲地漫步,走啊走啊,

  不觉地走到上宫。

  平日去淇水的路那么遥远,

  今天怎么这样快,

  你就送完了这一段路程!

  从这些深情的歌词中,可以看出当时这里的社会风气多么开放。可是,那些“礼仪之邦”的“正人君子”却把这种开放的风气斥为“淫邪”。尽管外地的贵族老爷们看不惯濮阳的风俗,濮阳在内的郑、卫地区的流行音乐也被他们称之为“郑卫之音”,以鄙夷的态度视之,可他们背地里却又偷偷地模仿这种“淫邪”的郑卫之音。到后来,郑、卫的轻歌曼舞也公然出现在保守得出名的秦国宫廷内了。由此可见,濮阳地区的音乐、歌舞是相当动人的。这里也是开其他方面风气之先的地区,包括商人在内,郑、卫之地的居民文化和意识,都是相当前卫、时髦的。这一带的商人走南闯北,见多识广,又受到开放的文化氛围的熏陶,政治上极其敏感。许多商人参与当时的政治、军事斗争,呈现出令人钦佩的胆识。

  在公元前330年至前288年间,吕不韦诞生在濮阳的一个家富千金的大商人的家庭里。吕不韦的家族是历来有声望的,他的祖先可以追溯到传说中的炎帝时代。据说,炎帝的后代,伯夷之后因有功而被封于吕,即今河南南阳西,子孙繁衍就以吕为姓,这就是吕不韦远祖的来历。在吕不韦的先祖中,最为人称道的便是那位在渭水边垂钓的姜子牙。要知道,姜子牙的名字其实叫吕尚。

  很明显,从吕不韦家族的历程中,做官和经商的传统从未中断,也遗传到了吕不韦身上,他的家族一直是社会中的上流阶层。只要他本人不是个败家子,富不过三代就只是一个虚幻的说法了。至于吕不韦是富几代,已经很难考证。但毫无疑问,他至少不是风流倜傥的富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