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unianjishuxue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7:40:52
1.用字母表示数
2.简易方程(解方程、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能够用字母表示学过的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
2.初步了解方程的意义,初步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易方程。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
本单元的作用:
1.从具体到抽象、个别到一般的一次飞跃。
具体的物(3个苹果)----数(3)----字母(用字母a表示3)
用一个符号表示一个数(常量)----用一个符号表示可变的、抽象的数(变量)
2.有助于对所学的算术知识进行巩固和加深理解。
3.有利于加强中小学数学的衔接,初步渗透代数的思想。
与原通用教材对比,有以下不同点:
(1)解方程的方法
原通用教材:利用四则运算各部分间的关系
实验教材:利用等式的性质,思路更统一,基本方程的解法可归结为“两边同时加上、减去、乘上、除以同一个数(除法时此数不能为0)”。
(2)方程的类型
由于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实验教材删去了a-x=b 、a÷x=b的方程基本类型,增加了a(x±b)=c的类型。
(3)解方程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有机整合。
原通用教材:先独立学习解方程,再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重难点分散。
实验教材:为了突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方程是根据现实素材而列出来的,因此解方程的过程就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尤其是在“稍复杂的方程”部分,两者完全融合。
三、         具体内容
标题
例题安排
第1节
用字母表示数
例1
用字母表示数
例2
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
例3
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
例4
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
第2节
方程的意义
方程的意义
等式基本性质一
等式基本性质二
解 方 程
方程的解、解方程
例1
解形如x±a=b的方程
例2
解形如ax=b或x÷a=b的方程
例3
列方程解加减计算的问题
例4
列方程解乘除计算的问题
稍复杂的方程
例1
解方程ax±b=c及其应用
例2
解方程ax+bc=d及其应用
例3
解方程ax+bx=c 及其应用
1.用字母表示数
例1(用字母表示某个具体的数)
通过复习以前所学知识,巩固用符号、字母表示某个具体的、特定的数,渗透求未知数的思想,从符号表示逐渐过渡到字母表示,并引出例2。
例2(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
(1)使学生认识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的简明性、优越性,一是可以表示一般规律,二是叙述方便。在这儿,字母不止表示一个特定的数,而是表示一般的数。
(2)两字母相乘的表示法。
(3)教材上只给出乘法交换律的表示法,要求学生自己写出其他定律。
“你知道吗?”
介绍单位名称的字母表示法,今后教材中的单位名称一般用字母表示。
例3(用字母表示面积和周长计算公式)
(1)两个过程:用公式表示面积、周长公式是一个一般化的过程(具体到抽象),而根据公式计算某一具体图形的面积和周长则是一个特殊化的过程(代入求值)。代入求值在这儿要多加训练,后面解方程的验算就是一个代入求值的过程。
(2)平方的表示,数与字母相乘的表示。
例4(代数式)
(1)用一个代数式可以表示两个含义:数量、数量关系。如a+30可以表示爸爸的年龄,也可以表示爸爸与小红年龄之间的关系。
(2)通过归纳法,从具体到一般,得出代数式的表示法,渗透函数思想,第1小题是加减法数量关系,第2小题是乘除法关系。
(3)渗透函数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定义域)。
(4)代入求值。
2.解简易方程
方程的意义
(1)通过用天平称量物体的活动引出方程概念,与后面利用天平原理解方程相一致。
(2)前面已经有了列代数式的基础,因此天平左边的代数式学生比较容易列出来。
(3)通过两边物体轻重的直观比较引出不等式及方程。
(4)根据方程的概念自己写一些方程,范围可以很广,可以包括多元方程,只要符合方程的定义即可。
天平原理(等式性质)
(1) 利用直观的形式使学生理解天平平衡的两条原理(在方程中相当于作同解变换):
天平保持平衡的原理1: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2:两边同时乘上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2)其中第二、四个图蕴含了解方程的思路(即天平的左边只留下一种物体,在解方程时,最终目标是使方程左边只剩下未知数)。
解方程
n         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概念
(1)利用前面天平平衡的素材直接给出现成的方程,因此不涉及到如何列方程。
(2)利用已有知识,通过四种不同的方法求出未知数的值,其中一种方法就是后面要学到的一般的解方程的方法。再给出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等概念。
n         解基本的方程
例1(x+a=b)
(1)       情境相对简单,利用直观即很容易列出方程,因此重点不是列方程而是解方程。
(2)       天平原理的直观演示与抽象的方程解法相对应。
(3)       重点突出“为什么要减3”这一问题,目的是使方程一边只剩下未知数。
(4)       验算。就是前面所学的代入求值的过程。
例2(ax=b)
(1)具体过程同例1。“除以几”要求学生根据直观图自行探索。
(2)x-a=b、x÷a=b这两种类型的解法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迁移类推,不出专门例题,在“做一做”中出现。
(2)解方程的一般性方法、步骤也要求学生自行总结。
例3(列方程解形如x±a=b的问题)
(1)       结合现实情境。
(2)       先给出算术解法,但在用算术方法解答时实际已经把“今天水位超过警戒水位0.64米”转化成了“警戒水位比今天水位低0.64米”,就是所谓的逆思考。
(3)       由于列方程解决问题时未知数是参与运算的,所以第一步要把未知数设成一个“假设已知数”。
(4)       第二步,根据题目中信息的叙述方式,通过顺向思考列出数量关系。由于是刚接触方程,列出文字性的数量关系对于学生正确地列出方程是很重要的。
(5)       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此时数量关系中的每一部分都是作为“已知数”参与运算的),解方程和验算的过程在这儿不是重点,可让学生独立完成。
例4(列方程解形如ax=b或x÷a=b的问题)
(1)基本过程同例3,可更多地让学生自主探究,列方程的过程中要注意单位统一。
(2)渗透环保教育。
稍复杂的方程
例1(列方程解形如ax±b=c的问题)
(1)       把解方程和用方程解决问题有机结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解较复杂的方程。
(2)       结合现实素材(足球上两种颜色皮的块数)引出,这种问题用算术方法解决思考起来比较麻烦。
(3)       解方程的过程其实是由解若干基本方程构成的(y-20=4,2x=24),需要强调把2x看成一个整体。
(4)       可以列出不同的方程,如2x-4=20,关键是使学生理解数量关系。
例2(列方程解形如ax±ab=c的问题)
(1)       根据不同的思路列出不同的数量关系,进而列出不同的方程。
(2)       两个方程之间有内在的联系,从2x+2.8×2=10.4到(2.8+x)×2=10.4实际是运用了初中的“合并同类项”,而从后者到前者实际是“去括号”的过程。
(3)       第一种解法只是在例1的基础上多了一步,可自行解决。
(4)       第二种解法的重点是要把小括号里的看成一个整体,可认为是2y=10.4和2.8+x=5.2的组合。
(5)       教学时,可改变条件,先从2x+2.8×3=13.2引入,再把3千克梨改成2千克梨,再在此基础上列出第二个方程。
例3(列方程解形如ax±bx=c的问题)
(1)       此类问题称为“和差、和倍、差倍问题”,用算术方法解比较难。
(2)       有两个未知数,但是两个未知数之间存在和差关系或倍数关系,因此其中一个未知数可以用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来表示。
(3)       重点是设谁是x,一般为了解方程方便,设倍数关系中的单位量为x。当然,也可任意设,只是解答起来比较困难。教学时,可能有学生设海洋面积为x亿平方千米,列出的方程是x+x÷2.4=5.1,只是解方程的方法超出学生的接受范围,教师适当引导即可。
(4)       解方程的过程就是一个乘法分配律进行合并同类项的过程。
(5)       求海洋面积时可以根据不同的数量关系用不同的方法求(地球总面积-陆地面积、陆地面积的2.4倍)。
四、教学中需注意的问题
1.       关注由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概括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代数思想。
2.       用好教材资源,适当扩展联系实际的范围。
3.       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字母相乘的写法、验算等)
4.       正确看待解方程方法的改变。
五上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
一、教学内容
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三角形的面积
3.梯形的面积
4.组合图形的面积
二、 教学目标
1.利用方格纸和割补、拼摆等方法,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会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
2.认识简单的组合图形,会把组合图形分解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并计算出它的面积。
三、编排特点
1.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知识的迁移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教材以图形内在联系为线索,以未知向已知转化为基本方法开展学习。安排顺序:
2.体现动手操作、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
各类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均采用让学生动手实验,先将图形转化为已经学过的图形,再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探索转化后的图形与原来图形的联系,发现新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一个过程。同时按照学习的先后顺序,探索的要求逐步提高。
3.注意练习的探索性,形式多样化,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
练习的编排减少了直接用公式计算的习题,安排了较多的应用问题、变式题、用间接条件求面积及画一画、分一分的操作性习题,并安排的一定数量的思考题。
四、具体编排
主题图
设计了一幅街区图。由小精灵提出观察的要求:“你发现了哪些图形?你会计算它们的面积吗?”这样把本单元教学与已有图形的认识联系起来,引入面积计算的教学。
教学时可以利用主题图作为新旧知识过渡的桥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充分发表意见。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将主题图做成多媒体课件。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编排意图:
教材分三个步骤安排。
(1)引入。从主题图中的两个花坛(一个长方形,一个平行四边形)引出如何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问题。
(2)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面积。
(3)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用割补的方法说明算理。
教学建议:
(1)结合引入环节进行长方形面积计算和平行四边形概念的复习。
(2)数方格和填表环节要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讨论交流。
(3)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本课的重点。可以用提出假设——动手实验——推导——概括的步骤开展探究活动。
三角形的面积
编排意图:
教材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展现学生探究的过程。首先由计算红领巾的面积引入三角形面积计算的问题;接着根据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的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把三角形也转化成学过的图形;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和探索,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最后用字母表示出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建议:
(1)可按提出问题、寻找思路、实验探究的步骤,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的形式进行。可放手让学生自主去探究。
(2)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环节是本部分教学的重点。
(3)可让学生用剪拼或折的方法进行推导,或结合教材第96页介绍的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的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让学生进行推导。
梯形的面积
编排意图:
先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引入梯形面积计算。然后通过学生动手实验探索出面积计算公式,最后用字母表示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要求又有提高,不再给出具体的方法,而是要求用学过的方法去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方法与途径多样化。
教学建议:
(1)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要把梯形转化为学过的图形进行推导,可直接要求用学过的方法去推导,不指明具体的方法。
(2)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有多种方法,教材显示了三种方法。学生在操作实验中,可能会出现更多的方法,注意留给学生充分的操作和交流时间。
组合图形的面积
编写意图:
教材提供了几个生活中具体物品,使学生认识组合图形是由几个简单图形组合而成的。然后要求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组合图形。例4教学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只限于由2~3个图形组合成的简单组合图形,展示了两种计算方法。
教学建议:
(1)可以使用教材中的实例,也可以应用学生身边的实例。
(2)观察实物注意从易到难。
(3)找生活中的组合图形时,要强调从物体的表面上找,不要与立体组合图形混淆。
(4)教学例4时,可先让学生讨论,明确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基本思路,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计算。
五、教学建议
1.  重视动手操作与实验。
本单元面积公式的推导都是建立在学生数、剪、拼、摆的操作活动之上的,所以操作是本单元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要做好引导,不要包办代替。
2.引导学生探究,渗透“转化”思想。
“转化”是数学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思想方法,本单元面积公式的推导都采用了转化的方法。教学中,应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要形式,教师加强指导和引导。通过操作,引导学生去探究所研究的图形与转化后的图形之间有什么联系,从而找到面积的计算方法,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
3.注意培养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运用转化的方法推导面积计算公式和计算多边形面积,可以有多种途径和方法。教师不要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一种固定或简单的途径或方法上,要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从不同的途径和角度去思考和探索解决问题。
五上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
一、教学内容
1.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2.中位数的统计意义及计算方法。
二、教学目标
1.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能按照指定的要求设计简单的游戏方案。
3.理解中位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学会求中位数的方法。
4.会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来反映数据的集中趋势。
三、编排特点
1.以学生熟悉的游戏活动和生活实际展开教学内容。
2.经历引入中位数的必要性,突出中位数的统计意义。
⒊ 由易至难,逐步深入,从旧知引出新知。
四、具体编排
标 题
具体内容
主题图、例1~例3
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简单的事件发生的概率。
例4、例5
理解中位数的统计意义,会求给定数据的中位数;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描述数据的特征。
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主题图
主题图通过呈现学生熟悉的校园活动场景,引入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教学时应说明每个活动的游戏规则,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讨论。注意引导学生从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是否公平这个角度来思考问题,不要过分关注游戏、活动内容本身。
例1
呈现足球比赛前用抛硬币来决定谁开球的场景,由小精灵提出问题“你认为抛硬币决定谁开球公平吗?”引出教学内容-——比赛的公平性。
教学时,可先让学生小组合作做抛硬币试验,并做好结果记录。做完试验后,让学生汇报本组得到的结果。教师把各个小组试验的情况汇总,再进行分析,使结果更加逼近理论值。同时说明:当试验的次数增大时,正面朝上的频率和反面朝上的频率都越来越逼近 。
做一做
这是一个简单的转盘游戏,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小精灵提出的问题“怎样设计这个转盘才公平”上。可引导学生思考:指针停在红色区域的可能性是多大呢?实现对可能性的认识由定性感受到定量刻画的自然过渡。
例2
(1)通过击鼓传花的游戏,让学生理解用几分之几来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及等可能性。
(2)教学的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基本事件与事件的关系,即花落到每个人手里的可能性与落到男生(或女生)手里的可能性的联系。
(3)为了直观展现可能性由 变为 这一过程,可借助学生熟悉的转盘游戏来模拟本活动:把一个转盘平均分成18个区域,灰色区域代表男生,白色区域代表女生,灰白间隔,则例2的问题就转化为了指针停在灰色区域的可能性是多大。
做一做
又是一个转盘游戏。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观察转盘,认识到指针停在每一个小扇形区域的可能性都是 ,即基本事件的发生是等可能性的,然后再观察红、黄、蓝3种颜色各占几个小扇形,从而得出指针停在红、黄、蓝三种颜色区域的可能性。
例3
(1)要求出小强获胜的可能性是多大,首先应找出小丽和小强玩“石头、剪子、布”的所有可能的结果。
(2)从表中可见,一共有9种可能的结果,因为每人出石头、剪子、布的可能性都相同,所以上述9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都相等,均为 。
(3)为了不重复、不遗漏地列出所有可能的结果,教学时可让学生结合以前学的排列组合知识进行思考。在找出游戏的所有可能结果后,应引导学生认识到每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都相等。
做一做。
为了求摆出的三位数是单数的可能性,首先应罗列出3,5,6这三张卡片能够摆出的所有三位数, 6个三位数中单数有4个,双数有两个,所以摆出的三位数是单数的可能性是 ,是双数的可能性是 。这个游戏规则对 “摆出的三位数是双数”的一方不利,所以游戏不公平。
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利用以前学习的排列组合方法,以保证在罗列时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中位数的统计意义及计算方法
例4
(1)通过解决“用什么数表示第3组同学的掷沙包水平比较合适”这一问题,引出了中位数的概念。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知道用平均数来描述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比较方便和适用,但平均数与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都有直接的关系,任意一个数据大小的变化都会对平均数值产生影响,从而很自然地引入中位数的概念。
(2)教学时,应把握好以下几个层次:一是引入中位数的必要性;二是定义中位数的概念时,要突出中位数的统计意义;三是阐明中位数与平均数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例5
(1)设计本例的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中位数的概念,掌握求中位数的方法,另外更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体会中位数在统计学上的作用。
(2)本例呈现了几名男生的跳远成绩,并从平均数和中位数两个角度对该数据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用中位数代表这组成绩的一般水平更合适。
(3)教学时可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来分析平均数和中位数的特点,并引导他们结合本例的实际情况,以做出合理的选择。
五、教学建议
1.注重学生对等可能性思想的理解,淡化纯概率数值的计算。
在小学阶段设置简单的“概率”内容,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随机思维,让其学会用概率的眼光去观察大千世界,而不仅仅是以确定的、一成不变的思维方式去理解事物。因此,在可能性知识的教学中,应注意加强对学生概率素养的培养,增强学生对随机思想的理解,而不要把丰富多彩的可能性内容变成了机械的计算和练习。
2. 加强学生对中位数在统计学意义上的理解。
中位数和平均数一样,也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一个统计量。教学时应注意结合学生已经很熟悉的平均数,对比教学,以帮助学生厘清两者的联系和区别,使他们明白:平均数主要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中位数则更好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中等水平(或一般水平)。
3.动手操作,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
可以结合学生熟悉的游戏、活动(如掷硬币、玩转盘、摸卡片等),让学生亲自动手试验,在试验中直观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探究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与等可能性事件的关系等,使其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五上第七单元数学广角
一、 教学内容
数字编码
三、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学会用数进行编码,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和概括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4. 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初步学会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三、编排特点
1.通过生活中的简单事例向学生渗透重要的数学思想。
数字编码和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比如邮政编码、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等,在这些号码中都蕴含着数字编码的思想。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注意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向学生渗透数字编码思想。比如从老师点名的情境引入,说明我们可以用数字编码来区分班上的每个学生。例1和例2通过邮政编码和身份证号码等生活实例让学生体会数字编码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了解邮政编码的结构与含义,了解身份证号码中蕴含的一些简单信息和编码的含义,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2.在实践中体会数字编码的应用。
在学生初步了解数字编码的思想后,例3和例4让学生通过两个实践活动来运用数字或字母进行编码,加深对数字编码思想的理解。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进一步来体会数字编码在生活中的应用。
具体编排
标  题
具体内容
例1~例2
通过实例让学生体会数字编码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了解编码的结构与含义,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例3、例4
通过实践活动来运用数字或字母进行编码,加深对数字编码思想的理解。
情境图
(1)由学生非常熟悉的老师点名的生活情境来引入,说明数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
(2)教学时,可让学生探讨用编号的方法来区分班上的学生。
(3)课前可以让学生先收集一些由数字组成的号码,如车牌号、邮政编码、电话号码等,在班上交流和汇报,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
例1
(1)通过了解邮政编码的结构和含义来初步体会数字编码的方法,初步体会数字编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可结合做一做,让学生课前调查、收集一些邮政编码,如学校所在地的邮政编码、家庭住址所在地的邮政编码等,并要求学生设法了解邮政编码的结构与含义。
(3)在调查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讨论,老师再结合教材给出的邮政编码的结构图具体说明它的组成。
例2
(1)通过了解身份证号码中蕴含的一些简单信息和编码的含义进一步体会数字编码的方法,进一步体会数字编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教材首先从身份证在生活中实际应用的情境来引入,接下来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讨论身份证号码的组成。教材在这里举例给出了一些简单的信息。
(3)可让学生课前调查一下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身份证号码并了解身份证在生活中的作用。
(4)不要求学生掌握每个数字所代表的含义以及编排方法,有些学生不易理解的(比如校验码)让学生知道就可以了。
(4)还可以让学生根据了解的身份证号码的结构试着给自己编一个身份证号码,进一步体会身份证号码蕴含的信息和编排方法。
例3
(1)让学生给学校的每一个学生编一个学号,通过实践活动来运用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进行编码,加深对数字编码思想的理解。
(2)适当引导学生讨论在学号中需要反映出哪些内容,比如入学年份、年级、班级、班级序号、性别等。
(3)如何用数字来体现可以是一个开放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以小组为单位编排出既符合要求又形式多样的学号来,教师只做必要的点拨和指导。
例4
(1)这是一个实践活动,让学生给班里或学校图书角的图书编上书号,和例3相比,它更复杂一些,是用符号和数字的组合来进行编码。
(2)课前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到学校图书馆(或比较大的图书馆)进行实地调查,然后流各自调查的收获,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对图书的检索号进行简单的介绍,主要突出可以用字母来表示图书的分类。
(3)教学时可放手让学生分组独立完成编码活动。
三、         教学建议
⒈ 恰当把握目标。
数字编码是一种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在这里学生只要能从邮政编码、身份证号码等具体实例中初步了解蕴含其中的一些简单信息和编码的含义,探索出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并能在实践活动中加以应用就可以了,不要求学生掌握编码中每个数字的信息和含义。
⒉ 注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适度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
教学中,教师要尽量从学生身边的具体事例来引入教学。同时,启发学生了解生活中的数学,比如通过调查了解邮政编码和身份证号码的含义,了解生活中的一些数字编码的意义等。
⒊ 让学生动手实践,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
学生在实践中可以有不同的编码方法,教师要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形式,并且要放手让学生亲身去体会、经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只是在必要时给以一定的点拨、引导。
实践活动:铺一铺
活动分为两个层次:
1.探索哪些平面图形可以密铺,哪些不能密铺。
2.在方格纸上根据给定的两组图形设计密铺图案,计算出每次密铺中不同平面图形所占的面积。
(1)从两组瓷砖中任选一组在方格纸上设计密铺图案。
(2)统计在方格纸上设计的图案中,每种基础图形一共用了多少块,以及所占的面积。
(3)利用附页中提供的图形,自由地设计密铺图案。
                                              
上一篇:对眼睛有好处的壁纸
下一篇:爱情如水,宽容是杯 [精美图文]
  复制网址发给朋友    (gaoyuanmeixi 的分类目录 [我的图书馆])
查看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昵称:gaoyuanmeixi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1130/11/4853409_73672304.shtml
发送评论时内容自动复制到剪切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