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吻三十年 张瑜回忆新中国影史第一吻[6]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13:47:02

 

  每个人都渴望属于自己的恋歌

  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上海,会有许多年轻人手里拿着衣料和《大众电影》杂志,跑到裁缝店,让师傅照着《庐山恋》剧照里的服装款式裁剪衣服。而电影中张瑜使用的快速成像相机,也成为年轻人喜爱的时髦用品。那时国内市场根本没有这种相机,不少人便托亲戚朋友从香港、日本带回来。张瑜成了时尚的代名词。此后,张瑜又主演了影片《知音》、《小街》、《小金鱼》等一系列影片。电影《小街》在当时引起了极大反响,片中张瑜一头利落的短发掀起了一阵风尚潮。很多人看了电影后,都争相到理发店要剪短发,理发师问剪什么样的呢?回答是,剪一个“张瑜头”。

  已成明星的张瑜免不了要与“粉丝”打交道,当年影迷的追星方式与今天有很大不同,“就是寄信,寄到上影剧团,刚开始我还亲自看,后来太多了,实在看不过来了,而且我老是在外地拍戏,上影厂就请了专门的人来帮我看信。但是后来觉得,一直不和观众沟通也不好,就通过《大众电影》,先后写了一些公开信,表达了对观众的感谢之情。”

  20世纪70年代,张瑜作为上影厂的职工,工资是每月43块钱,大红大紫后的她并没有什么特殊待遇。“拍完电影后,待遇也没有任何变化,大概是我出国以后(1985年后),工资才加到90块钱。心理也没什么变化,就是觉得非常不方便,小姑娘嘛总喜欢逛逛街啊,出去玩啊,但是出名后就不能去了,很不方便。出门一定会带个墨镜,冬天的话带个口罩,大帽子,穿个军大衣,这是必备的一套衣服,为了让大家看不出来是谁。”张瑜口中的明星装备,在今天的演艺圈依然盛行。

  1985年,面对自己在国内如日中天的人气,张瑜却选择了背负巨大的经济压力出国深造,对于这个多数人都不理解的决定,她自己却显得那么释然:“拍完《庐山恋》后,很多导演遇到这样的角色就想起了我,我不断地重复一样的角色,时间一长就有一种疲劳感,但是想要演其他有点深度的角色,就凭我这点知识,是绝对不可以的,所以决定出国深造。”在张瑜的眼中,出国留学本就是对自己演艺生涯的一个提升,不是放弃,然而长时间的分离却使她与丈夫之间变得陌生,再也找不到爱的感觉。1989年,两人最终选择了分开。

  1995年,回国不久的张瑜第一次尝试独立制作并主演影片《太阳有耳》,影片获得了第46届柏林电影节银熊奖,但由于当时电影市场的客观因素,影片的发行很不理想。1996年,张瑜再次拍摄了电影《太阳火》,身兼制片、导演、主演数职。影片得到了观众和专家的好评,这让张瑜找回了自信,陆续又拍摄了多部影视剧,并成立了“张瑜影视文化有限公司”。至今独身的张瑜依然渴望爱情,《庐山恋》不仅是她艺术人生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更成为她最为“纯真”的美好回忆。

  “它是电影改革开放的标志,那时候开始,大家发现生活是有色彩的,美好是可以追求的,就像压抑中,突然窗户被人打开,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张瑜这样形容她心中的《庐山恋》。生在那个躁动时代的年轻人,谁的心中不渴望自己的那曲恋歌呢!

  

  (本文摘自《文史参考》第20期,文:周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