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治胀为何越来越被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1:10:52
从紧的货币政策一度成为宏观调控的关键词之一。如何从紧,央行在刚刚过去的日子里交上了一份褒贬不一的答卷。“紧缩货币的方法不是控制信贷,真正应该控制的是基础货币的发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研究员范建军一直在呼吁这样一个概念。
通胀之因
经济观察报:你认为中国通货膨胀问题到底是什么问题导致的?
范建军:一切通货膨胀都是一种货币现象。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什么“结构性通胀”之说,在商品供给一定的情况下,货币供应过量,意味着由货币所代表的名义需求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实体经济产出的增长速度,其结果必然引发通货膨胀。
经济观察报:大家说结构性通胀是因为衡量通货膨胀指数——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PI)包含了各个构成比重?
范建军:CPI指数是人为编算出来的,对它最好别做太多解析。对待CPI指数应有正确的态度:如果它的商品构成或者各商品的价格权重不合理,那么我们就应在事前单纯针对其商品构成和价格权重进行调整。一旦调整完毕,在事后(CPI指数发布时)就没有必要再把它解剖开分析。
为什么钱会多
经济观察报:为什么国内钱会越来越多,根源在什么地方?
范建军:目前中国经济和已经或正在经历金融危机的许多国家一样,病根都在僵化的汇率体制上。由于要维护僵化的汇率体制,央行必须通过大量印制钞票来购买外汇市场多余的美元外汇,从而形成巨额外汇储备,要印多少钞票不是由人民银行自己说了算——人民币发行完全处于失控状态。中国经济实际上已被汇率“绑架”了。
经济观察报:是否可以这么认为,我们的货币政策在汇率制度挟制之下,越走越窄?
范建军:僵化的汇率制度是引发目前中国高通货膨胀以及其他经济问题的根源。目前我国央行基础货币发行几乎99%来自于外汇占款。
目前,控制信贷的做法之所以效果不明显,就是因为政策的着力点不是对基础货币投放所产生的最初名义需求进行控制,而是对由它引发的第二轮名义需求进行控制。
官方控制信贷是1988年、1994年治理通胀的老经验,当时一压贷款,通胀就能压下来。但是现在和那时完全不一样,那个时候控制信贷实际上是从根上控制了基础货币,现在央行发行了基础货币以后,就决定了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现在不是一个倒逼机制,而是基础货币决定信贷规模,既然是这样,去强制压信贷这个下游的产品,效果很差,完全是一种“堵漏”的方式。
如何治理通胀
经济观察报:我们治理通胀负面效应是否已经出来?
范建军:只要最初的名义需求还在,企业的投资冲动就不可能真正消除。银行融资的渠道堵死了,它们就会到黑市融资,提高贷款利率的效果可能更差,因为投资的名义利润率很可能远远高于官方贷款基准利率。而且,官方控制信贷忽略了其负面效果:紧缩信贷在压低了总需求的同时,也减少了总供给。两者对冲的结果是:通胀治理不明显,而经济增长却严重受损。
经济观察报:能不能找到一些代价更小的措施呢?
范建军:建议今后把调控基础货币供给的政策重点放在减少基础货币发行方面。那就必须减少外汇占款的数量。国际经验表明,在“完全固定汇率制”和“完全浮动汇率制”之间,似乎没有什么中间道路可走。
总结治理通货膨胀的政策建议:(1)加快人民币升值步伐,将汇率制度改革的目标定位为浮动汇率制;适时考虑对部分利润较薄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恢复或增加出口退税;(2)继续加大央行票据对冲力度,尽可能避免上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3)取消对银行贷款规模的控制;(4)逐步取消对能源等价格管制;(5)适时调高银行存款利率,使其与通胀水平相适应;除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外,其他贷款基准利率不宜做频繁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