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要让子孙有鱼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0:32:47
要让子孙有鱼捕
———象山渔民“蓝色保护志愿者”行动备忘录
本报记者 徐锦庚
开渔前,渔家汉子隆重祭海。
严龙摄
渔民们亲历触目惊心的一幕幕,再也坐不住了。他们替海洋向全世界发出了“求救漂流瓶”———
●“起网!”偌大一张网内,除了零星几条鱼在跳动,满满当当尽是垃圾
●海上经常漂浮着一群群死鱼,剖开死鱼肚,里面竟是塑料袋
●每次赤潮暴发,鱼类落荒而逃,洄游路线也随之发生改变,渔场遭到破坏
9月13日上午,环太平洋海洋环保志愿者行动在浙江省象山县启幕,环太平洋国家和地区的部分青年志愿者代表参加了这项活动,被誉为“京城活雷锋”的北京军区总医院原副政委孙茂芳向志愿者授旗并领誓。象山的赤潮监护、净海、净滩、韭山列岛生态保护、海洋环保宣传等5支青年志愿者小分队同时成立。象山渔民“蓝色保护志愿者”行动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
只要把竹筒伸下水就能听到大黄鱼“咕咕”叫声的光景,再也没有了
浩浩东海,碧空如洗。数千艘渔船在波涛中游弋。
“起网!”面孔黝黑的船老大黄根宝一声令下,“浙象渔48007”、“浙象渔48008”一对渔船缓缓靠拢。网拉上来了,黄根宝的心却沉了下去:偌大一张网内,除了零星几条鱼在跳动外,满满当当尽是垃圾。
这一幕,虽然发生在4年前,却至今还烙在黄根宝脑海里。
那次铩羽而归后,黄根宝、林永法等几个船老大凑到一起长吁短叹。15岁就开始闯荡大海的黄根宝,不由得怀念起从前的好光景。那时,渔民只要把竹筒伸进水下,就能听到大黄鱼的“咕咕”叫声。一网上来,少则三四万斤,多则10条船也盛不下。只要不下雨,村里村外、房前屋后,摊满了白花花的鱼。
然而,自上世纪90年代后,这样的好年景再也没有出现过。由于过度捕捞,东海渔区资源锐减,大黄鱼、墨鱼、勒鱼、昌鱼、马鲛鱼等主要鱼类几乎绝迹。后来带鱼也越捕越少、越捕越小。以前一个渔场往往能捕两三天,如今不够一网,不少带鱼只有筷子粗。现在只剩下青鲇鱼、黄鲇鱼等低值鱼类。
海洋环境也不断恶化,单是废弃的塑料袋就多得惊人。林永法出海时,经常看到海上漂浮着死鱼。为了探究原因,他剖开死鱼肚,发现里面竟有个塑料袋。有渔民曾在长江口外创下“纪录”:一网中的塑料袋,足足装满了一辆拖拉机!
环境污染导致赤潮频发。每次赤潮暴发,鱼类落荒而逃,洄游路线也随之发生改变,渔场遭到破坏。
“再这样下去,子孙后代要喝西北风了!”船老大们忧心忡忡,“得想想办法,不能光顾着自己,要让子孙后代也有鱼可捕!”
象山县每年一度的“中国开渔节”启发了他们。开渔节的主题是“善待海洋就是善待人类自己”。
2000年8月28日,在中国四大渔港之一的象山石浦港,经黄根宝、林永法、奚海宏等21位船老大倡议,200余名渔民在“善待海洋就是善待人类自己”的条幅上签下姓名,“蓝色保护志愿者”行动由此拉开序幕。
第一次行动有喜有忧
2000年9月1日上午,大连市奥林匹克广场一角,几位操着南方口音的人,一边向市民散发资料,一边宣讲。他们的背上印着“蓝色保护使者”字样。
这是“蓝保”志愿者的第一次行动。渔民们自发保护海洋的行为得到象山县委、县政府大力支持,团县委、海洋与渔业局、环保局等部门也积极为渔民们出谋划策。经团县委牵线,几位船老大组成两支小分队,一支由黄根宝、奚海宏率领,北上青岛、大连;一支由林永法、林胜利率领,南下珠海、厦门,向沿途群众宣传海洋环保,唤起人们保护海洋的意识。
黄根宝、奚海宏等人的青岛之行收获不小,大连之行却令人喜忧参半。他们在奥林匹克广场刚宣传半小时,就遭到广场市容队的阻止。他们解释是大连团市委安排的地点,但市容队仍强行将他们驱逐出广场。在东海公园,他们被游客围得水泄不通。在国家海洋局海洋环保所的一位负责人带动下,500多位游客加入签名者行列。一位来自哈尔滨的年轻母亲还握着6个月大的女儿的手,帮她签下姓名“周思涵琦”。
一周后,两支小分队会师家乡。他们带回的条幅上签了上万个姓名。一些人还在条幅上留言:“为了自己的明天,珍惜大海,爱护大海”、“把洁净留给大海”、“让大海更美丽”……
从象山到冲绳,漂流瓶两个月旅行800公里
2002年1月31日,日本位于冲绳县的海上保安总部发布的一则消息引起海内外瞩目。消息称,“中国浙江省象山渔民放流大海的装有倡导保护海洋环境的‘蓝色宣言’的漂流瓶,在今年1月中旬抵达冲绳县的津坚岛附近海域。”
据日本方面称,这年1月12日,一位80岁的日本老渔民在津坚岛东边约13公里的海面上,发现一只来自中国的红色漂流瓶。瓶里装有用中日韩三国文字写的关于保护海洋环境的纸条。纸条上介绍了中国渔民团体的海洋环境保护活动的概况,向全世界渔民们呼吁:“大海是生命的摇篮,让我们一起参加到保护海洋资源和环境的活动中。”
日本方面认为:“至今还没听到过同样的瓶子在日本沿岸漂流或着陆的消息,因此可以说这是第一次。”
这只红色漂流瓶就是象山渔民投放的。
2001年9月,东海渔区休渔期禁令解除时,黄根宝、林永法和奚海宏的渔船驶到渔区,共向洋面投放了60只漂流瓶。瓶的颜色分红、蓝、黄三种,内装有《中国(象山)渔家子女致世界渔家子女海洋“蓝色保护者”志愿行动的倡议书》、《中国渔民海洋“蓝色保护者”志愿行动宣言》等6份文字资料。
同年11月,黄根宝再度出海时,又将16只装有同样内容的漂流瓶投放到外海2014海区。由于这里距日本海区较近,估计漂到日本冲绳的那只漂流瓶,是黄根宝第二次投放的16只漂流瓶中的一只。
从象山到冲绳,这只漂流瓶在海上漂泊了两个月,旅程800公里左右。
向联合国和濒海国倡议
2002年7月中旬,在象山县有关部门帮助下,黄根宝、林永法、奚海宏三位船老大代表象山渔民,以电子邮件形式向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投书,介绍了中国开渔节和中国渔民“蓝保”行动情况,希望这一行动能得到联合国的支持。
信中说,“我们是渔民,世世代代靠海而居。深深懂得海洋不仅是生命的摇篮,也承载着整个人类未来的希望。”“我们在与大海的相濡以沫中,深感我们的母亲在加剧衰老。作为渔民,应该为保护海洋做出自己的贡献。”“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将成为人类现代文明的取向。我们期待着保护海洋成为全人类的神圣使命和自觉行动,企盼着更多的有识之士加入‘蓝色保护志愿者’行列。”
类似的倡议书,又分别发往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菲律宾、加拿大等21个太平洋濒海国家的领导人。
8月上旬,加拿大总理和新西兰总理相继回信,对中国渔民的行动表示赞赏和关注。9月3日,新西兰外事外贸部长受总理委托再次复信,祝愿“蓝保”组织办得更好。随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几位渔民回信,“赞赏你们为海洋环境保护所做出的努力,以及你们的志愿者组织为这一目的而采取的行动”,建议他们与设在北京的联合国相关组织衔接,并提供了具体的联系方式。
2002年9月15日上午,在第五届中国开渔节上,中国渔民“蓝保”行动指导委员会宣告成立,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负责人向指导委员会授牌。这是我国第一个以保护海洋为宗旨的非政府组织常设机构。如今,“蓝保”志愿者队伍已发展到1万余人。
每艘出海渔船的行头中,都有一摞崭新的塑料袋,为的是把出海期间的垃圾带回岸上处理
记者在采访时发现,每艘渔船的出海行头中,都有一摞崭新的塑料袋。渔民称它是“环保袋”。这是去年开渔时几位船老大出的主意,为的是把出海期间的垃圾带回岸上处理。别小看这一举动,它是千百年来渔民生活习性的一大进步。
从自发到自觉,象山渔民的护海行动一步步走向深入。
东海渔区休渔期原为两个月,经象山渔民建议后延长了一个月。面对渔业资源的急剧衰退,象山渔民又多次呼吁继续延长休渔期,不少船老大未到休渔期就提前返航了。渔民们还主动放弃对幼鱼有杀伤力的渔具和仪器。
今年上半年,1500多名象山渔民联合签名,再次向国家有关部门建议,要求将东海休渔期由现在的3个月,延长至5个月。一些人对渔民的举动不解,因为休渔期越长,渔民损失越大。渔民们的回答很朴实,“让大海多歇一歇,给子孙后代留口饭吃。”
渔民保护海洋生物的意识也不断增强。每当误捕中华鲟、达氏鲟、海龟等国家保护动物时,渔民们都能及时放生。
近年来,象山渔民每年都要向大海放流自己培育的鱼苗,至今已放流大黄鱼苗200多万尾、黑鲷鱼苗30多万尾。参与放流的船老大林永法说:“放养幼苗是为了回报大海,以前我们总以为大海是取之不尽的,现在渔业资源的衰退已警告我们,大海同样需要保护。”
为让大海更好地休养生息,“蓝保”的志愿者们纷纷改行,有的搞水产养殖,有的搞海洋运输,有的从事海上旅游业、餐饮业。短短一两年间,象山的大马力渔轮减少200多艘。
象山渔民的“蓝保”行动,不仅影响了国内沿海渔区,在太平洋濒海国家也产生了积极影响。加拿大、日本等国的渔民慕名来到象山,欣然加入“蓝保”志愿者行列。来自加拿大的渔民代表亚当斯告诉记者:“象山人的行动,值得世界各地人们的尊重和支持,因为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海洋。”
欲取先予(记者手记)
本报记者  徐锦庚
千百年来,打渔是渔民赖以生存的基础之一。象山渔民突破传统观念的窠臼,义无反顾地走上保护海洋的道路,固然与当地政府多年来的引导分不开,但更重要的是从沉重教训中悟出了“欲取先予”的道理。
上世纪80年代末,象山人率先引进渔业股份合作制等新型产业经济模式,极大地激发了渔区活力。短短数年内,象山渔民投入近15亿元,拥有大小渔船4200余艘。那时,从政府到渔民,追求的是如何增强捕捞能力、增加捕捞产量,如何最大程度地向大海索取财富。但大海的资源并非取之不尽,过度捕捞加上日益严重的海洋污染,给近海渔业资源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而随着中日、中韩渔业协定的实施,远海捕捞的范围也受到严格限制,象山乃至沿海各地渔民的生产生活都受到了严重影响。
值得称道的是,在经历了切肤之痛后,象山渔民能够站在“让子孙后代有鱼捕”的高度,以空前的热情投身到海洋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的保护中,重新审视海洋经济,从过去的单纯海洋捕捞,转向海水养殖、海产加工、海景旅游、临港型产业等多项途径,使象山不仅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海洋环保的生态建设之路,也初步实现由海洋经济大县向海洋经济强县的转变。
目睹象山渔民的志愿行动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总代表青岛泰之盛赞:“你们的所作所为非常值得肯定,充分体现了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决心和承诺。”他希望能借助象山的榜样力量,“树立人们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观念,提高人们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大自然是宽厚公正的。当人类善待海洋时,海洋也会给人类以丰厚的回报。象山渔民能够成为海洋保护的受益者,象山能够从海洋经济大县向海洋经济强县转变,就是例证。
如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象山渔民带给人们诸多启示。
《华东新闻》 2004年09月17日 第一版
来源:人民网-华东新闻

渔民家养殖的幼鱼苗放归大海。
本报记者 徐锦庚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