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以军事技术合作历程披露 西方深信歼十因此获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3 07:16:34
2010年12月08日 10:48中青在线 【大中小】 【打印】共有评论26条

资料图:中国霹雳-8近程格斗导弹。被称为中国版的“怪蛇”-3。
今年10月下旬,以色列国防军发言人贝纳雅胡准将在访华期间表示,尽管曾遭遇波折,但随着中以两军官员恢复互访,双边关系“重新擦出火花”,中以军事合作的前景令人期待。
在过去30年间,以色列是中国获取先进军事技术的重要渠道,在中国的军事现代化中扮演了特殊的角色。11月出版的香港《亚太防务》杂志对这段历史进行了回顾。
犹太商人牵线搭桥
1975年,由航空工业部与航天工业部联合组成的中国代表团参观法国巴黎航展,中国代表罕见地造访了以色列飞机工业公司(IAI)的展位,和以方人员进行了交流,IAI还向中方赠送了一些技术资料。
如果说这一孤立事件还不算中以正式军事接触的话,那么1979年爆发的中越边境战争则成为中国对以政策的转折点。在这场惨烈的战争中,中国领导人意识到自身装备水平严重落后,必须吸收外来技术弥补。
此后,在定居香港的犹太商人绍尔·艾森伯格引见下,以色列开始经第三国向中国出售非致命性装备,头一笔生意是以色列塔迪兰公司向中国出售北约规格的5号碱性电池,用于解放军少量进口的北约制式无线电设备。
经秘密安排,1979年夏,一个以色列军品公司代表团访问北京,成员包括IAI总经理加布里埃尔·吉德尔、战斗机设计师Y·斯派克特等。
尽管这次访问的具体内容没有公开,但之后关于中以军品贸易的消息便不断出现在欧美媒体上。1983年7月,法国《法兰西周刊》称,约有200名以色列顾问在中国工作,协助中国改造老旧的苏式武器。
在接触之初,中国谨慎地控制着双边军贸的规模与受关注度,以色列也理解中国的立场,希望通过军品贸易影响中国的中东政策,为两国建交打下信任基础。
外媒称中国空军受益多
20世纪80年代,中以军贸大多以间接形式完成,双方利用国际展会洽谈,然后经第三国完成交易。
新加坡拉惹勒南大学教授理查德·比青格称,以色列专注于提供中国暂时无法生产的武器,如当时很时兴的激光制导炮弹、电子火控系统、夜视仪、反坦克导弹等。
1984年10月1日,中国在北京举行国庆35周年阅兵,新亮相的79式主战坦克被认为采用了以色列IMI公司研制的105毫米线膛炮,在对抗苏联坦克时拥有射程和威力上的优势。
<<上一页 123 ...910下一页>>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美英报纸评中国在朝韩交火中的处境 已被朝绑架!
国际大笑话:朝鲜一炮把宇宙强国南朝鲜打成三流国家
朝鲜炮击韩国延坪岛事件 日本要中国果敢表态!
朝鲜:国家已处“战争边缘” 中国二号人物发出警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