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禽戏功法视频演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4 06:12:14
',1)">
五禽戏简介(图文解说)
五禽戏”最初的动作主要是模仿虎的扑动前肢、熊的伏倒站起、鹿的伸转头颈、猿的脚尖纵跳、鸟的展翅飞翔。通过模仿这五种动物的动作,不仅能锻炼四肢的筋 骨,而且还能使五脏六腑,得到全方位的运动。 五禽戏的练法有两种:一种是模仿五种禽兽的动作,用意念想着它们的活动,自然地引出动作来,只要动作的前后次序有个组合就可以了,每次锻炼的动作次序可以 不完全一样。另一种是参阅现有五禽戏的书籍,学习整套动作 。
虎戏:自然站式,俯身,两手按地,用力使身躯前耸并配合吸气。当前耸至极后稍停,然后身躯后缩并呼气,如此三次。继而两手先左后右向前挪 动,同时两脚向后退移,以极力拉伸腰身,接着抬头面朝天,再低头向前平视。最后,如虎行般以四肢前爬七步,后退七步。(图1)

鹿戏:接上四肢着地势,吸气,头颈向左转、双目向右侧后视,当左转至极后稍停,呼气、头颈回 转,当转至朝地时再吸气,并继续向右转,一如前法。如此左转三次,右转两次,最后回复如起势。然后,抬左腿向后挺伸,稍停后放下左腿,抬右腿如法挺伸。如 此左腿后伸三次,右腿二次。(图2)

熊戏:仰卧式,两腿屈膝拱起,两脚离床面,两手抱膝下,头颈用力向上,使肩背离 开床面,略停,先以左肩侧滚落床面,当左肩一触床面立即复头颈用力向上,肩离床面,略停后再以右肩侧滚落,复起。如此左右交替各七次,然后起身,两脚着床 面成蹲式,两手分按同侧脚旁,接着如熊行走般,抬左脚和右手掌离床面。当左脚、右手掌回落后即抬起右脚和左手掌。如此左右交替,身躯亦随之左右摆动,片刻 而止。(图3)
猿戏:择一牢固横竿,略高于自身,站立手指可触及高度,如猿攀物般以双手抓握横竿,使两脚悬空,作引体向上七次。接着先以左脚背勾住横竿、 放下两手,头身随之向下倒悬,略停后换右脚如法勾竿倒悬,如此左右交替各七次。(图4)

鸟戏:自然站式。吸气时跷起左腿,两臂侧平举,扬起眉毛,鼓足气力,如鸟展翅欲 飞状。呼气时,左腿回落地面,两臂回落腿侧。接着跷右腿如法操作。如此左右交替各七次,然后坐下。屈右腿,两手抱膝下,拉腿膝近胸,稍停后两手换抱左膝下 如法操作,如此左右交替也七次,最后,两臂如鸟理翅般伸缩各七次。(图5)

五禽戏要领:一是要像导引术一样,先有意念活动锻炼,再配合呼吸和肢体活动,三 者融为一体;二是练五禽戏必须像形取义,如学虎的爪、扑、旋转等动作,学鹿的触、走、盘坐等动作,学熊的推、攀、摇晃行走等动作,学猿的跃、采、转、闪、 进退等动作,学鸟的飞、落、伸展等动作。
五禽戏模仿虎之威猛、鹿之安详、熊之沉稳、猿之灵巧、鸟之轻捷以锻炼身体,可增强体力、行气活血、舒筋活络,也可用于慢性病的康复治疗。一般可练全套,也 可选练其中的1~2节。如虎戏可醒脑提神、强壮筋骨。鹿戏可明目聪耳、舒筋和络、滑利关节。熊戏可健腰膝、消胀满。猿戏可提高人体对外界反应的灵敏度,还 可防治腰脊痛。鸟戏可增强呼吸机能,提高人体平衡能力。[/tr]
五禽戏 功法视频
五禽戏之鸟戏篇
',2)">
五禽戏之猿戏篇
',3)">
五禽戏之熊戏篇
',4)">
五禽戏之鹿戏篇
',5)">
五禽戏之虎戏篇
',6)">
健身气功五禽戏功法锻炼功法
五禽戏是一种中国传统健身方法,由五种模仿动物的动作组成。五禽戏又称“五禽操”、“五禽气功”、“百步汗戏”等。据说由东汉医学家华佗发明,2003年中国国家体育总局把重新编排后的五禽戏等健身法作为“健身气功”的内容向全国推广。
一、五禽戏的特点:
1、既能养生,又能治病
人的健康状况,疾病发生与否,取决于人体正气的盛衰,五禽戏通过姿势的调整、呼吸的锻炼、心神的修养,来疏通经络,活跃气血、协调脏腑、平衡阴阳,起到锻炼真气,培育元气、扶植正气的作用,达到抵御外邪、祛病强身的目的。
2、强调整体观,以内因为主的运动
五禽戏的作用不是在于发展身体某部分的机能或治疗某种疾病,而是通过调身、调息、调心的综合锻炼、达到调整中枢神经系统、增强机体的抵抗能力和适应能力、改善整个机体功能。
3、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练功方法
所谓“内”指的是心意、气等内在的情志活动和气息运动;所谓“外”指的是手、眼、身、步等外在的形体活动。动功由肢体运动、呼吸锻炼、意念运用三个部分组成。肢体运动表现于外,但要求达到“动中有静”,即注意力集中、情绪安定。并根据动作变化,配以适当的呼吸方法,达到形、意、气的统一。这种练功方法,对外能利关节、强筋骨、壮体魄,对内能理脏腑、通经络、调精神,使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二、五禽戏的功法作用
五禽戏,分别是虎戏、鹿戏、熊戏、猿戏和鸟戏,每种动作都是模仿了相应的动物动作。传统的五禽戏,又称华佗五禽之戏,五戏共有动作54个。由中国体委新编的简化五禽戏,每戏分两个动作,分别为:虎举、虎扑;鹿抵、鹿奔;熊运、熊晃;猿提、猿摘;鸟伸、鸟飞。每种动作都是左右对称地做,并配合气息调理。
虎戏主肝,练习虎戏时模仿虎的动作要有虎威,形似猛虎扑食。威生于爪,要力达指尖,神发于目,要虎视眈眈。爪甲与目皆属肝,用力时气血所至,可以起到舒筋、养肝、明目的作用;加上做虎举与虎扑的动作时身体舒展,两臂向上拔伸,身体两侧得到锻炼,这正是肝胆经循行部位,使得肝经循行部位气血通畅。
鹿戏主肾,鹿抵时腰部左右扭动,尾闾运转,腰为肾之腑,通过腰部的活动锻炼,可以刺激肾脏,起到壮腰强肾的作用;鹿奔时胸向内含,脊柱向后凸,形成竖弓,通过脊柱的运动使得命门开合,强壮督脉。肾藏精,督脉主一身之阳气,肾脏与督脉功能得到改善可以调节生殖系统。
熊戏主脾,熊运时身体以腰为轴运转,使得中焦气血通畅,对脾胃起到挤压按摩的作用;熊晃时,身体左右晃动,疏肝理气,亦有健脾和胃之功。脾胃主运化水谷,其功能改善不仅可以增强消化系统功能,还可以为身体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经常练习熊戏,使不思饮食,腹胀腹痛,便泄便秘等症状得到缓解。
猿戏主心,猿提时手臂夹于胸前,收腋,手臂内侧有心经循行,通过练习猿提动作可以使心经血脉通畅;猿摘时对心经循行部位也有较好的锻炼作用,加之上肢大幅度的运动,可以对胸廓起到挤压按摩作用,这些对心脏泵血功能都有好处。心主血脉,常练猿戏,可以改善心悸、心慌、失眠多梦、盗汗、肢冷等症状。
鸟戏主肺,鸟戏主要是上肢的升降开合运动,这些动作不仅可以牵拉肺经,起到疏通肺经气血的作用,还可以通过胸廓的开合直接调整肺的潮汐量,促进肺的吐故纳新,提升肺脏的呼吸力。肺主气,司呼吸,主治节,通条水道,常练鸟戏,可以增强人体呼吸功能,胸闷气短,鼻塞流涕等症状可以得到缓解。
五禽戏锻炼要做到:全身放松,意守丹田,呼吸均匀,形神合一。练熊戏时要在沉稳之中寓有轻灵,将其剽悍之性表现出来;练虎戏时要表现出威武勇猛的神态,柔中有刚,刚中有柔;练猿戏时要仿效猿敏捷灵活之性;练鹿戏时要体现其静谧恬然之态;练鸟戏时要表现其展翅凌云之势,方可融形神为一体。常练五禽之戏,可活动腰肢关节,壮腰健肾,疏肝健脾,补益心肺,从而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
五禽戏[11P]

“是以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颈鸱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 ——华佗
五禽戏是汉代的著名神医华陀创立,是一种模倣五种动物动作和神態的功法。
模倣动物的功法早在汉代之前就有,如《庄子》中就有"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的记载。华佗的功绩在於將以前的功法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並组合成套路,通过口授身传进行传播,让大家强身健体。五禽戏开始並没有文字流传,到了南北朝时期,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用文字记录了下来。
东汉名医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鹤五种动物的动作创编的一套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的医疗气功。它是一种"外动内静"、"动中求静"、"动静兼备"、有刚有柔、刚柔并济、练内练外、内外兼练的仿生功法。
健身五禽操,
虎鹿熊猿鸟,
形神兼具备,
长练永不老。
五禽戏是一种中国传统健身方法,由五种模仿动物的动作组成。五禽戏又称“五禽操”、“五禽气功”、“百步汗戏”等。
五禽戏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也是流传时间最长的健身方法之一,其健身效果被历代养生家称赞,据传华佗的徒弟吴普因长年习练此法而达到百岁高龄。1982年6月28日,中国卫生部、教育部和当时的国家体委发出通知,把五禽戏等中国传统健身法作为在医学类大学中推广的“保健体育课”的内容之一。2003年中国国家体育总局把重新编排后的五禽戏等健身法作为“健身气功”的内容向全国推广
五禽戏的內容主要包括虎戏、鹿戏、熊戏、猿戏、鸟戏。
五禽戏,分别是虎戏、鹿戏、熊戏、猿戏和鸟戏,每种动作都是模仿了相应的动物动作。传统的五禽戏,又称华佗五禽之戏,五戏共有动作54个;由中国体委新编的简化五禽戏,每戏分两个动作,分别为:虎举、虎扑;鹿抵、鹿奔;熊运、熊晃;猿提、猿摘;鸟伸、鸟飞。每种动作都是左右对称地各做一次,并配合气息调理。
一、虎 戏 [虎扑动前肢]

“虎”走阴属肾,行膀胱属阳,阴阳平衡防治疾病,练虎的时候,瞪起眼睛来加强肾臟的锻炼。
虎戏:自然站式,俯身,两手按地,用力使身躯前耸並配合吸气。目前耸至极后稍停,然后身躯后缩並呼气,如此三次。继而两手先左后有向前挪动,同时两脚向后退移,以极力拉伸腰身,接著抬头面朝天,再低头向前平视。最后,如虎行般以四肢前爬七步,后退七步。
脚后跟靠拢成立正姿势,两臂自然下垂,两眼平视前方。
(一)左式
1.两腿屈膝下蹲,重心移至右腿,左脚虚步,脚掌点地、靠于右脚内踝处,同时两掌握拳提至腰两侧,拳心向上,眼看左前方。
2.左脚向左前方斜进一步,右脚随之跟进半步,重心坐于右腿,左脚掌虚步点地,同时两拳沿胸部上抬,拳心向后,抬至口前两拳相对翻转变掌向前按出,高与胸齐,掌心向前,两掌虎口相对,眼看左手
(二)右式
1.左脚向前迈出半步,右脚随之跟至左脚内踝处,重心坐于左腿,右脚掌虚步点地,两腿屈膝,同时两掌变拳撤至腰两侧,拳心向上,眼看右前方。
2.与左式2同,唯左右相反。如此反复左右虎扑,次数不限。
二、 鹿 戏 [鹿伸转头颈]

鹿主肝,肝臟有毛病,它很起作用。鹿的眼睛,它的目光是斜视,斜视就像偷著看人,鹿是斜视,斜视作用於肝臟,叫疏通肝气,调理肺气,互相配合,互相起作用。
鹿戏:接上四肢著地势,吸气,头颈向左转、双目向右侧后视,当左转至极后稍停,呼气、头颈迴转,当转至朝地时再吸气,並继续向右转,一如前法。如此左转三次,右转两次,最后回復如起势。然后,抬左腿向后挺伸,稍停后放下左腿,抬右腿如法挺伸。如此左腿后伸三次,右腿二次。
身体自然直立,两臂自然下垂,两眼平视前方。
(一)左式
1.右腿屈膝,身体后坐,左腿前伸,左膝微屈,左脚虚踏;左手前伸,左臂微屈,左手掌心向右,右手置于左肘内侧,右手掌心向左。
2.两臂在身前同时逆时针方向旋转,左手绕环较右手大些,同时要注意腰胯、尾骶部的逆时针方向旋转,久而久之,过渡到以腰胯、尾骶部的旋转带动两臂的旋转。
(二)右式动作与左式相同,唯方向左右相反,绕环旋转方向亦有顺逆不同。
三、 熊 戏 [熊伏倒站立]

熊属土,主脾胃,特別是练摇臂熊,晃臂熊的时候,胃酸,胃痛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上有毛病,就练熊(的动作),它很起作用。
熊戏:仰臥式,两腿屈膝拱起,两脚离床面,两手抱膝下,头颈用力向上,使肩背离开床面,略停,先以左肩侧滚落床面,当左肩一触床面立即復头颈用力向上,肩离床面,略停后再以右肩侧滚落,復起。如此左右交替各七次,然后起身,两脚著床面成蹲式,两手分按同侧脚旁,接著如熊行走般,抬左脚和右手掌离床面。当左脚、右手掌回落后即抬起右脚和左手掌。如此左右交替,身躯亦隨之左右摆动,片刻而止。
身体自然站立,两脚平行分开与肩同宽,双臂自然下垂,两眼平视前方。先右腿屈膝,身体微向右转,同时右肩向前下晃动、右臂亦随之下沉,左肩则向外舒展,左臂微屈上提。然后左腿屈膝,其余动作与上左右相反。如此反复晃动,次数不限。
四、 猿 戏 [猿脚尖纵跳]

猿属火。心火猿主心臟,对心神起作用,猿的动作闪展腾挪灵活眼,这个动式,一作用中起来以后,这个眼睛眨巴三下,不要多,你把这个神气掌握到了,就三下解决问题。
猿戏:择一牢固横竿,略高於自身,站立手指可触及高度,如猿攀物般以双手抓握横竿,使两脚悬空,作引体向上七次。接著先以左脚背勾住横竿、放下两手{头身隨之向下倒悬,略停后换右脚如法勾竿倒悬,如此左右交替各七次。
脚跟靠拢成立正姿势,两臂自然下垂,两眼平视前方。
(一)左式
1.两腿屈膝,左脚向前轻灵迈出,同时左手沿胸前至口平处向前如取物样探出,将达终点时,手掌撮拢成钩手,手腕自然下垂。
2.右脚向前轻灵迈出,左脚随至右脚内踝处,脚掌虚步点地,同时右手沿胸前至口平处时向前如取物样探出,将达终点时,手掌撮拢成钩手,左手同时收至左肋下。
3.左脚向后退步,右脚随之退至左脚内踝处,脚掌虚步点地,同时左手沿胸前至口平处向前如取物样探出,最终成为钩手,右手同时收回至右肋下。
(二)右式动作与左式相同,唯左右相反。
五、 鸟 戏 [飞鹤展翅飞]

鹤它的眼神,目光是环视。鸟的眼珠是环视,动起来,环视,这种环视它的作用在什么地方呢,作用在肺,它配合动作的时候,比如说做平飞鹤,一抬,五臟六腑都起来,一落,杀下去,都存回回去,这一张一弛,一开一合,內臟特別是肺起作用了。
鸟戏:自然站式。吸气时蹺起左腿,两臂侧平举,扬起眉毛,鼓足气力,如鸟展翅欲飞状。呼气时,左腿回落地面,两臂回落腿侧。接著蹺右腿如法作业。如此左右交替各七次,然后坐下。屈右腿,两手抱膝下,拉腿膝近胸,稍停后两手换抱左膝下如法作业,如此左右交替也七次,最后,两臂如鸟理翅般伸缩各七次。
两脚平行站立,两臂自然下垂,两眼平视前方。
(一)左式
1.左脚向前迈进一步,右脚随之跟进半步,脚尖虚点地,同时两臂慢慢从身前抬起,掌心向上,与肩平时两臂向左右侧方举起,随之深吸气。
2.右脚前进与左脚相并,两臂自侧方下落,掌心向下,同时下蹲,两臂在膝下相交,掌心向上,随之深呼气。
(二)右式同左式,唯左右相反。
中国自古就有一句话,叫“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动补。”
“五禽戏”是华佗在观察了很多动物之后,以模仿虎、鹿、猿、熊、鹤五种动物的形态和神态,来达到舒展筋骨,畅通经脉目的的一种健身方法。今天盛行的太极等传统健身方式,最初就源于华佗创编的“五禽戏”,以至于太极传承至今还留有五禽戏的痕迹。
从虎到鹤这五种动物,它动作起来以后,互相兼顾,互相配合,达到统一健身.
[附图]虎

[附图]鹿

[附图]熊

[附图]猿

[附图]鹤

“五禽戏”最初的动作主要是模仿虎的扑动前肢、熊的伏倒站起、鹿的伸转头颈、猿的脚尖纵跳、鸟的展翅飞翔。通过模仿这五种动物的动作,不仅能锻炼四肢的筋骨,而且还能使五脏六腑,得到全方位的运动。
“五禽戏”的创始人华佗,被后世尊为“外科鼻祖”。华佗一生救人无数,而且用的都是十分简单而又有效的方法。虽然他被曹操所杀的时候,只有64岁,但是他的学生吴普,樊阿都活到了90多岁,而且耳聪目明,齿发坚固,相传就是得益于华佗传授给他们的“五禽戏”。
“五禽戏”在练习时不宜太累,以出汗为標准,適可而止。其锻炼要做到:全身放松,意守丹田,呼吸均匀,形神合一。练熊戏时要在沉稳之中寓有轻灵,将其剽悍之性表现出来;练虎戏时要表现出威武勇猛的神态,柔中有刚,刚中有柔;练猿戏时要仿效猿敏捷灵活之性;练鹿戏时要体现其静谧恬然之态;练鸟戏时要表现其展翅凌云之势,方可融形神为一体。常练五禽之戏,可活动腰肢关节,壮腰健肾,疏肝健脾,补益心肺,从而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
自发五禽戏动功
梁士丰
自发五禽戏动功是练功者先练静功,运动内气,静极生动,引发外动,自发的表现类似虎、熊、鹿、鸟、猿的声音、情态、外形和动作,以达到强身、保健、治病等目的。
“五禽戏”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名医华佗的“五禽之戏”,之后繁衍的流派甚多。功法的侧重点有着眼于“内气”、“内”、“外”、“动”、“静”、“刚柔”、“柔劲”、“导引按摩”等等不同,风格各异。
自发五禽戏动功属于五禽戏派生功法,但在练法上与传统功法有很大的差别,它属于一种“自发运动”(有认为是诱发运动),是经入静、放松、意守丹田等程序后,出现自发动作,如拍打、按摩、点穴,或近似虎、鹿、熊、猿、鸟等五禽的动作。功法具有动静兼备、内外双修的特点.其意守、内视的方法都颇有特色。
锻炼方法
练功前先要宽衣解带,排除大小便以及除掉各种硬物,如手表、眼镜、钢笔、硬币等,以免练功外动时毁坏物体或碰伤身体。
一、练功姿势:以自然站式为主,如体弱有病或不能久立者,可以采用平坐或仰卧式,或三者交替使用避免久立不能支持而产生头晕心现象。
1.自然站式:两脚开立,脚外侧与肩同宽,脚尖平行向前,上体自然正直,微向前倾,两手下垂,置于体前侧,稍离开大腿,头颈稍向前低,使鼻尖对自己肚脐(图1、2)。
2.平坐式:在高低适当的椅子上正坐,两脚平放触地,上身与大腿、大腿与小腿之间均成九十度角,两下肢相距与肩同宽,平行向前,两手垂于大腿两侧,小腿垂直于地面,头颈正直,沉肩垂肘(图3)。
3.仰卧式:自然仰卧。
在三种练功姿势中,站式易放松故易于发动,坐式则较难发动,卧式更难动。可根据练功者的身体状况、习惯而选择,亦可按病情需要,随意摆自己感到舒适的自由姿势来练习。
二、练功方法:摆好姿势后,两目轻闭。
1.用一只手中指(男左手、女右手)按压肚脐(脐内一寸即丹田穴)四十九下,以使练功时意识能准确地集中在丹田部位。
2.默念口诀:“我心情舒畅,神态从容;我飘飘若仙,如入云中;我气血运行,经络畅通;我意守丹田,静极生动。”渐渐产生如腾云驾雾的飘飘然的自我感觉。要注意练功的整个过程都要贯彻口诀的思想境界。当练到能发动以后,口诀可不默念,只存思想达到口诀的意境即可。
3.意想气血自头顶逐渐降至脚底,随气血下行时,所过部位都有好像棉花、海绵一样轻松感,达到全身非常放松的意识,如此反复进行放松三次(如练到能发动起来以后,则只放松一次便可以)。
4.两眼内视自己脚底的涌泉穴,整套功每作内视时,使意念做到好像气血都注于该穴一样,意守着它,男的默数七下,女的默数六下,稍停。
5.内视两眼之间鼻梁的祖窍穴,默数三下(女的二下),稍停。
6.内视肚脐内,意守着默数七下(女的六下)。稍停。
7。内视肚脐,意想肚脐向后吸气——不是口鼻吸气,而是肚脐吸气,分五段——即五下(女的六下),吸到丹田穴好像已贴住脊骨上的命门穴(其实只是意想,肚脐并没有动,但如果动也可任其自然),稍停。
8.内视肚脐贴住命门,默数七下(女的六下),稍停。
9.意想肚脐向前呼气,分五段——即五下(女的六下),呼至肚脐复原。
10.做完上述意念活动之后,就把所有注意力集中在肚脐内,默念与意想着“眼内视肚脐,耳内听肚脐,脑内想肚脐”。此为“三元归一”。做到不注意自己的呼吸,眼耳口鼻都封闭着内向肚脐,称为“四门紧闭”。如此反反复复地默念、意想,意识始终贯注于肚脐。久久守候,一直练至十五分钟至半小时,甚至一小时,如果没有产生“外动”就可以收功;若“外动”起来,则让其自然地动,可以动半小时至二小时才收功。
11.收功法:首先想着自己要收功,若外动时则动作要停下来,把意识分散开来不再意守丹田,把意守部位移向脚底涌泉穴,动作便会慢慢停下来,然后意想肚脐内有气,用意运气自脐部左上角起向右、向下、向左、向上逆时针方向绕圈,绕脐而转,由小到大转三十六圈;大圈,上不过肋,下不超过髂骨和耻骨,即是在腹部的软组织内转圈;再反过来转圈,由大到小,顺时针方向转三十六圈。转完则把气收回集中于肚脐内,然后把气向全身慢慢放散开来,达于头面手足(女性转圈方向相反);最后搓热两手掌手背,以手掌擦面部至头顶部和后枕三十六次。如果练站式,可接着缓缓徐步放松。
后就感到疲劳,可改为坐式继续练功,即站坐结合,亦可坐卧结合。

演变规律
一、按照上述锻炼程式练习至一定程度,就会产生不由自主的“外动”现象,这种“外动”是由于体内阳气发动,冲动筋脉和关节而形成的。《内经》说:“清阳发凑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说明人体阳气是走皮毛筋肉的外表和四肢的。外动起初是小动,往往是从患病关节或部位先开始动。渐至大动,再回复大动而停止。动作起初没有规律,锻炼日久就有一定的规律性,会离发地自我拍打、按摩、点穴以及发生一些近似太极拳等“内家”拳的拳式动作,或发生一些平时习惯做的动作以及类似体操、武术、舞蹈等各种姿势的动作,动作有快有慢,有刚有柔,千变万化。有时会连蹦带跳或随地打滚,甚至有些平时自己做不出来的难度较高的动作,或是由于自身受疾病障碍而做不到的动作,也会在练功中自发地突然做了出来。还会自发地动出虎、鹿、熊、鸟、猿五种动物的形象和动作或声音。而各人做出的各种动作,包括五禽动作,都是不尽相同的,所以没有固定的图解。但一般大致相同的是,发出虎形时,五指会抽搐起来形成五爪形(图4),还会发出“呼呼”的声音和老虎扑抓的动作;发生鹿形时,手指会收成鹿角状(图5),手从自己头上两侧的角部伸出,并出现鹿的小跑小跳等形象;发生熊形时,则呈举重的手势(圈6),踏步慢走或随地打滚的嬉戏形象;发出鸟形时,会如鸟飞翔轻飘柔和的形象,或发出鸟叫鹤鸣的声音,或出现鸟翼(兰花手。图7),鹤嘴的手型;发出猿形时,会五指撮拢成猿猴的撮钩手型(图8),做出攀树摘果,或抓耳挠腮的形象,或发出猿啼猴叫的声音。五禽各个形象还会表现出相应的脸部表情。有的人还发生喜、怒、忧思、惊恐、悲等情绪和声音。按祖国医学五行学说认为,五脏中的肺属金,主悲哭;肾属水,主惊恐;肝属木,主恼怒;心属火,主喜笑;脾属土,主忧思。五禽戏又依次以虎、熊、鹿、鸟、猿相配。例如肺气动则发生虎形,或有悲哭;肾气动则发出熊形,或有惊恐;肝气动则发出鹿形,或有恼怒;心气动则发出鸟形,或有喜笑;脾气动则发出猿形,或有忧思。这种理论的科学性究竟如何?有待专家的进一步研究阐明。在实践中,练功时如果“外动”按五行相生发出,就说明练者健康无病,或是疾病向愈或好转;即金生水,水生木,术生火,火生土,土生金;肺金(虎)→肾水(熊)→肝木《鹿)→心火(鸟)→脾土(猿)。若不按以上顺序相应而出,而是相克如:金(虎)→木(鹿)→土(猿)→水(熊)→火(鸟)这样的相克顺序,就说明练者内有疾病,虽然由于五禽已出,病已开始好转,但疾病未能痊愈。有些人练不出五禽,或是五禽中少出了一禽或两禽甚至更多,则说明不出五禽的所属五脏或与此有生克关系的脏腑有病,健康不正常。例如一位患风湿性心脏病十四年的人,练本功两个多月,发出了四禽,身体情况虽然好转,但还没有发出鸟形(心,火),由此可知其病尚未痊愈;又有一胃病患者,练本功每次都少出了虎形,虎形属金,这反映了木(肝、鹿)过旺克制着土(脾胃,猿)和木反刑金(肺,虎)。于是作指导的气功师在患者练功时出完了鹿、熊、猿、鸟四禽之后继续“外动”时,用脚踢了他两腿上足少阳胆经的合穴阳陵泉,泻了肝木之气,患者便马上出现了虎形,此后五禽尽出,胃病亦随之渐愈。但有时由于练功日子浅,或每次练的时间不够长,五禽动作也会不出来或未能全部发出,这就不算是病态的反映。假定产生“外动”现象一周以上还未出现五禽动作,则应把每次练功时间加长至一小时以上,这就可能会出现五禽动作。另一方面观察患者练功时先动某个部位和抽、按、点的经络路线和穴位,还可判断出练者该经络穴位所属的脏腑或该部位存在疾病,根据病者气冲病灶和发出“五志”情绪,亦可推想其疾病所主,从而患者某些潜伏的隐患也可能诊断出来。
二、有的人在外动中先出现五禽,后出现拍打、按摩、点穴动作,亦有人与此相反而出现或交替出现,这都是正常的现象。
三、有的人练第一、二次就会动起来,亦有人练了较长时期甚至多年也动不起来,所见最长者十年才动出五禽。这是由于各人的入静和意识集中于肚脐的程度不同,或因经络敏感程度不同所致。另外,有些人本来已练习某种气功并成了“定型”的习惯,改练本功就可能一下子不适应,需经相当长的时间锻炼,待适应本功后才能生“动”。上述各种情况,其关键还是在于能否意识集中于肚脐,越能意守丹田,则越容易发“动”。我们应特别强调要注意“意识集中肚脐(丹田)上”这点。“动”是必然的规律。迟早会发动起来的。
四、有的人在初练的一段时期内只有肚脐跳动或内气运转、气冲病灶等“内动”的感觉,而无“外动”动作产生,这是“有内动就无外动”的规律,属正常范围。但经过相当时期的“内动”以后,一定会产生“外动”,这是“内动”推动“外动”的必然反映。
五、当发出了五禽戏之后,就会出现两掌相合的合掌文经(或称作达摩合十)动作,才进行收动,这也是一种规律。
六、当外动一段长时期以后,就会动极生静。静下来时除有内气运转,大小周天的感应之外,更进一步深化之时,还可达到虚无的意境,静功上称为虚静功,或虚无功、清虚功。这时,大脑处于高度安静境界,整个人好象己不复存在,只感到丹田或祖窍或涌泉这些主要穴位存在。练五分钟虚无功就相当休息一小时的效应。国外训练运动员的资料表明:练五分钟的气功,对恢复精神功能的效果,几乎和采用一小时传统恢复手段相同。
七、练功经静极生动至动极生静之后,最后能达到动静合一的熟练程度。练功前先意识本次练功自己要练五禽动功,则练功时便自然发动;若意识是要练大小周天内气运转或虚无功,则练功时就静止而不产生外动,这是“功夫老到、炉火纯青”而达到动静自如的境界。
八、练功至较长时期、身体好起来,但出现不思饮食、睡眠少、清心寡欲等情况而精神却很好,这是达到道家气功修炼中的“三全三圆”(即:戒思虑神全,戒言语气全,戒色欲精全。精圆不思欲,气圆不思食,神圆不思寐)卓有成效的佳境。
九、练功相当时期后,内气运转达到一定功夫时,就将会自发打通小周天、大周天,在未通前则会先出现按大、小周天运行的路线进行不自主的拍打按摩。
十、小周天的循行路线是感到有内气自背后阳经而上,面前阴经而下,只是在上身前后正中的任、督二脉及两侧的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等部位运行流转;内气起自会阴,循长强上尾闾、夹脊、玉枕、百会,向下经祖窍分两股从眼下(鹊桥)至两颧,各分两股,一入口内,顺舌头下腹部至丹田,此时当气至口内时,舌头会自发地顶上上颚,使气通过舌尖而下,达于丹田。此时若是苦尖没有自发地顶上上颚,则练功者就会觉得气不能通向下部,这样就应有意将舌尖上抵上颚,气便能通向下而达于腹部丹田。另一股气则经重楼(锁骨中部),顺胸前而下至丹田,与上股气会合而下返会阴。临床上有例女性练功者初通小周天时,逆经而行,觉得当肚脐吸气时,一股气从任脉直上百会,然后由百会下玉枕、夹脊、尾闾达会阴。经用意识诱导使肚脐吸气时下会阴,再从督脉而上,任脉而下,这样就达到气顺小周天从阳引阴的路线而循环运行。一般练本功的人如能完全按程式去练,小周天是自发地打通的,亦无须诱导其循行路线。
十一、大周天的循行路线是在小周天通达的基础上,当气从会阴循督脉(包括两侧足太阳膀胱经)上至夹脊到大椎穴时,就分开三股气;一股继续上行循小周天运行;两股则分叉向两上臂的阳面而下(手三阳经),经手心劳宫穴,再从手和上臂的阴面而上(手三阴经),行至重楼与从头面下来那股气会合;又分两股,一般气直下丹田,在丹田由左向右绕脐、腰一周(带脉),回丹田而下达会阴;另一股经两腋下直下会阴,从会阴起,分两股,沿两腿后外侧之足三阳经下达涌泉穴,再由内侧足三阴经而上行返回会阴。以上的大周天循行路线是通过了全身的十二经络和奇经八脉。
练本功不必追求大小周天,只能听其自然,倘若自然通了全身之气而不是按上述循行路线而走(如上述小周天逆行一例),则可加之以意识引导使气循上述大小周天顺经而走。
注意事项
一、本功无须注意呼吸,让其自然呼吸即可,但有人由于长期练习某种其它气功,习惯于注意呼吸,如练本功较长时期后仍改变不了注意呼吸的习惯,这时可以把呼吸调整为意想肚脐呼吸,吸时意想肚脐吸气向后(脊柱)收,呼时肚脐呼气向前放出来(注意这只是意想,不是有意将肚脐收缩或放出,肚脐动或不动均听其自然),此亦即“丹田呼吸”。
二、练习本功切勿主动有意识地去追求动,只能听其自然,专心致意练下去,就会动于自发自然。即使暂时没有产生“外动”,也同样能收到练静功的效果,起到使大脑皮层处于“保护性抑制状态”,从而修复机体的各种功能的作用。若越是追求外动,则会造成意识分散,不能集中在丹田部位,这样就更难发动,即使能发动,往往动完后会产生头晕或发冷等弊端,这是应该注意防止的问题。
三、外动开始产生时,不要怕丑而不敢让其发动,亦不要害怕,不要受所谓“外动”是“偏差”的观点影响而不敢让其发动,应让它自发自由地动,值得注意的是,要学会控制,避免开头不会控制,造成大动不能自制的弊病。控制的方法是:初动的头几次均不宜动得时间太长,以免大动不已,当动到20~30分钟,就应该逐渐用意识诱导它慢慢停下来,即心中想:“我要停下来,我不想动了。”经过如此反复的意念抑制,就自然会停下来,恢复到平静状态。如果初次动时,或拍打按摩起来很剧烈,这时就应有意识地控制,不要让其动作做得大剧烈,要想着:“慢一些,慢一些。”同时不再意守丹田,而把意识降至涌泉守一会,又把意识分散开来,这样动作就会和缓下来。练习本功应学会控制,这样才会收到好的效果,而不出现偏差。
四、外动时,意识始终要集中注意于肚脐上,即“意守丹田”,不要分散到外动的动作上。否则,练功的功效就会大减。在实践中,曾有一些人在习惯于“外动”以后,就不意守丹田而让其外动。结果,练功一段时期,病情仍无好转,后来注意守着丹田来外动,病情显著好转起来。
五、外动时出现跳跃而跳得剧烈,就要用意识向下想,两手用意向下垂,把意守丹田部位移向脚底的涌泉穴,想着气血下降至脚底,反复默念“我不跳了,我不跳了”。这样便能渐停下来。
六、外动时弯腰或蹲下站不起来,甚至随地打滚,这都是正常现象。但为避免弄脏衣服和碰撞障碍物,此时应在动作过程中用意将两手向上举,把意守丹田部位向上移到头顶百会穴,并移至上举两手的指尖,两眼往上内视,不断暗示“我要站起来”,这样就能逐渐起立,所产生跳跃或随地打滚的动作,都不必害怕,应让其自然发动,注意运用意念控制即可。
七、外动时,若出现“内气”猛烈向上涌的感觉,就应及时用意念引导气向下降,使气降至脚底涌泉穴,以防止气向上涌,造成头重脚轻而打筋斗或突然倒地的现象发生,特别是高血压、冠心病的患者尤须注意这点“降气”要领,假若是胃气上冲或是肺气上涌,则要把气喷出,不需降气。
八、外动时,若出现旋转得厉害,这样容易引起气血上涌,造成头晕或突然倒地,甚至导致功后头晕头胀等不适,因此应有意识地加以控制旋转。首先想着要停下来,然后把意守移至脚底涌泉穴。若是向左旋转的话,则意想着向右旋转和停下来,两手同时有意地向右摆,以帮助停止旋转,这样便能逐渐停下来,倘若经过多次如此控制仍然旋转,就立即有意识地慢慢坐下来继续练功,则旋转便可停止。
九、外动时,切勿中途突然收功。若想中途收功不练,必须先以意识诱导,反复默想“我要收功了,停下来吧”。待动作停止下来,再接收功法来收功,否则,可能出现全身发冷,或头昏脑胀,或起鸡皮疙瘩等等副作用。如果受到意外干扰停下来出现副作用的话,可在尽短时间内重新再练功,在练功中会出现拍打按摩或内气运转来自我解除。
十、出现“外动”以后,每次练功时就容易动起来。有的人不等做完开头的意念,意守穴位等程式就任其发动,这样收到的效果远不如按程式做完后的发动,而且容易引起大动不能收功的弊病。在临床实践中,有一例就如此,结果四个多小时经帮助才能收功。同时,按照前人的说法和经验,祖窍是上丹田,脐内一寸是中丹田,会阴是下丹田,涌泉是底丹田,百会是顶丹田,都是大小周天必经过的主要枢纽,若不按此程式意念与意守,以后则很难自发地能打通大小周天,因此,必须坚持做完开头的程式,才让其发动。
十一、练站功时若觉头晕,应慢慢坐下来,继续练习,以防止突然倒地。
十二、如果练功地方狭窄,障碍物多,外动时可在适当的时候微微张眼视察环境,步幅随机控制,避免意外碰撞受伤。
十三、每次大动后,次日如果感到很疲劳则应休息一两天才继续练功,特别是体质差的人,要注意循序渐进地增加运动量,不要操之过急,原则上以不疲劳为度。
十四、初练时若未有“外动”产生,练习的时间和次数都可适当增多,可于每日早、午、晚都练一次。当“外动”产生后,若只是小动,运动量不大,可每日练二至三次;如“外动”剧烈,则依上条而练。
十五、练功时间可于清晨、睡前、以及饭前后半小时或一小时以外的时间进行。总之,过饥或过饱均不宜练功。
十六、初练者不能控制自动动作之前,应选择在平坦宽阔的地方练习,切勿在凉台,河边,高处边缘地方练习,以防发生事故。
十七、妇女经产期可将本功改练为静功,意守丹田时只轻轻用意,思想上有所控制不让其发动,则可变成是静功的形式,即使动起来也只是小动而已,并无妨碍。
十八、若练完功后觉胸闷,可作逆式深呼吸几次以解除。作法是:吸气入胸中,随呼气时把气下压入丹田,吸气时,两手伸直,从体侧手心向上徐徐举至头顶;呼气时,两手心向下经面、胸前向下压掌至腹前,或下压至地上。
十九、练功后,感到全身发冷,可作低位静立半蹲1分至5分钟,就能全身发热而冷自除。动作是两脚开立扎成马步,大腿蹲平,两手抱拳收紧于胸侧。
二十、练功后若觉腹部胀满,内气不散,可用“肚脐内气绕脐加力转圈收功法”(见前),则胀气便可解除。
二十一、练功后感到头晕、乏力,这是由于练功时间太长,动后剧烈或旋转太多之故。此时应静坐意守脚底涌泉约10分钟,再搓手擦面36次,并以拇指按压两侧头部的太阳穴,后枕风池穴和头顶百会穴,每个穴位左右转圈按压36次;最后做“击拍四肢”动作:以一只手掌拍击另一手臂,从上至下,前后左右皆击拍均匀。然后两手掌齐拍下股,从上至下,前后左右地拍打,症状便可缓解至消失。
二十二、卧式练功,若练至入睡,则无须作收功法。
二十三、当练功至熟练地产生《五禽戏》之后,就可减去练功方法中的第1、2点,只存思想意境达到集中肚脐内一寸的丹田部位以及口诀的要求便可。但其他程式则必须做,不能减少,以免出现偏差。
练功的效应
一、练功中若口中唾液分泌增多,这是练功取得效果的反应。应把唾液咽下,并内视其直下达丹田。
二、练功中有时会感到气冲病灶而疼痛,此时应予忍耐,经多次练功而气冲病灶,病灶便有可能逐步消除。
三、练功中凡出现酸、麻、冷、热、胀、痹、压重、虫行蚁走、皮肤搔痒,肌肉跳动、筋脉抽搐窜动,关节作响、精足阳举等感应,是练功有效果的反应,正如针灸学上的“得气”一样,起到通经络、活气血的治疗作用。故对产生这些现象不必害怕,亦不要有意地追求,如觉得难以忍耐时,练功中亦可有意地用手作局部按摩,使这些现象缓和下来。
大动不已的收功方法
本功按照规定的程式进行锻练,绝大多数人便可自然地收好功。但有极个别的人由于经络特殊敏感,或是有些人没有完全按规定程式去练,就可能收不好功;有些人不是练本功的静功,由“静极生动”而引起大动不已,这就容易造成所谓“走火入魔”,严重者导致精神失常、舞蹈病类型,则急需采取如下方法,防止偏差出现,做到完全收功。
一、意念与意守升降收动法
当大动不已,不能收功停止时,青先要意识上不要害怕,思想镇静地按如下十方法进行:先是想着自己要求动作停下来,默念“我要停下来,我要收功了”,如此反复多次。同时把意守部位由肚脐丹田穴降至脚底涌泉穴;稍停,守候约5秒至10秒钟;然后把意守部位转为头顶百会穴;稍停,守候约5秒至10秒钟,如上法把意守部位反复升降数次(要注意,意守方法要两眼内视该穴,意想着气血都集注于意守部位上),这样,动作便会慢慢停止;倘若还未能完全停止,就将意守部位移至肩井穴上,好象有一个重担压于肩上,动作便会自然停止,然后进行肚脐内气绕圈,搓手擦面等法收功。
二、点穴强制收功法
假定上述方法还未能全部停止动作(此时必然是动作己大减和缓慢了),除继续作意念,意守升降外,自己则有意识地用手按压、抓捏肩井穴,或由别人按压、抓捏肩井、天宗等穴位,这样,动作便可停止。然后做肚脐内气绕圈和搓手擦面动作收功。
三、逆呼吸收功法
若经上法动作停下来后,但还有些少余动,有时还想动一下才舒服,这时就可作逆呼吸收功法以调整;即是站式或坐式,两手手心向上,由体侧向两边慢慢上举,随即两脚跟徐徐离地,提起使脚尖着地,同时作深吸气入胸中,当两手上举伸直至头顶,两掌心相对时,深吸气已尽,不能再吸;就把两掌经面前,掌心向下按至腹前,与此同时作深呼气,两脚跟慢慢降下落地。深呼气时把气下压至丹田里,如此反复作几次逆深呼吸,则余动便可解除。
四、内气绕脐加力转圈收功法
若以上收功法做完后,余动还未能完全停止,就重新做一次肚脐内气转圈,左右三十六圈。内气转圈时,腹肌有意用力地一收一放地配合内气转脐上和脐下,当收腹时气向上绕脐,舒放腹时气向下绕。若是意识未能控制和指挥腹肌的收放,就用右手按压着腹部,左手盖于右手背上,用手加轻力按绕脐周,余动即可停止。
五、辨证论治收功法
当上述各项收功法做完后,动作基本上能够控制,但身体上某个部位还有微动或不适,此时则应根据辨证论治给予按摩点穴。如微动而且觉腰部酸痛,取昆仑、承山、委中、环跳、腰眼等进行点穴按摩,继则点按华陀夹脊位置,运摇手足,然后让练者睡觉半小时左右。这样,所有外动产生大动不已者均可消除。
在大动不已以后,应休息三天,停止练功。三天后重新再练,练功时必须完全按照程式去做,练至20分钟,出现大动时便开始进行收功。这样经过两三次训练后,便可自我控制自如地收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