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与美,读《孤独六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6:01:33
孤独与美,读《孤独六讲》 作者:乐正昶 | 来自:生活频道

美学大师蒋勋在《孤独六讲》里认为,美学的本质是孤独,孤独会产生美的感觉。

对这一观点颇为认同。但是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包括我,对于孤独还是有条件反射般的排斥。毕竟,并不是人人都能达到认同孤独,以天地为知己那种浩大的情怀。所以这世界上佛祖、庄子很少,大多数人还是在芸芸凡尘中惊慌失措的逃避孤独。

书中讲了六种孤独,即语言孤独、革命孤独、思维孤独、伦理孤独、暴力孤独以及情感孤独。对于美学了解甚少的我,尚不能完全体会作者在书中阐述的美学意境。不过,这却是一本引人入胜的美学著作,能把抽象的美学讲的形象具体,这本身就需要很强大的语言能力和思辨能力。阅读这本书花了四五个小时,期间还时不时停下来思考一下作者所举的例子。

关于孤独,或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体会。在感觉孤独的时候,会想说话,会感到恐慌,这很正常。然而,蒋勋在“情感孤独”这卷中却指出了一个说明孤独的美好的例子,那就是关于暗恋的体验。

年少时能够有暗恋的经历是一段很值得珍惜的回忆,因为正是暗恋的过程让我们体会了生命的激情与失落,而无论怦然心动的激情,还是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失落,都是离开暗恋情怀所无法体会的生命体验。因为暗恋,我们会开始关注自己,希望自己变得更好,以引起对方的关注。而这种关注,哪怕仅仅只是偶然碰面一个不经意流露的羞涩笑容,都会使我们欣喜万分,继而而来的是对无法把握的无奈或者失落。这种感觉,包括对自己特意的修饰,以及关于对方一举一动的无端揣测,都会使我们体会到莫名的孤独感。

然而,这种无法表达无法诉说的孤独却都这般美好,它触发了青春最初的激情和梦想。若干年后再翻阅那时自己写的文字,会惊讶的发现自己竟然曾独自那么细腻的聆听海浪拍岸的声音,那么敏感的在一朵颓败的花前驻足。于此,不得不说孤独在某种意义上不仅造就了对美得追求,而且本身也饱含美感,尽管也许仅仅只是苦涩之美。

前些天读完易中天《品人录》,里面对于项羽的解说颇为深刻。和蒋勋在《孤独六讲》中提到的一样,易先生在《品人录》中也认为,项羽乌江自刎把失败的悲剧演绎成一种英雄的孤独之美。这种美感,足以掩盖刘邦强大的汉军那胜利的凯歌,足以让司马迁将他悄悄的遇舜帝相提并论,足以使千百年后的李清照为他扼腕赞叹。这就是孤独之美得力量,带着无视胜利,以至放弃生命的荒凉和惨烈。

项羽所处的年代基本上可以称得上中国思想史的分界线。楚汉争霸之前,先秦中国思想百花齐放,这种百家争鸣的状态得益于封建专制集权统治尚未牢固。而汉代以后,“独尊儒术”的后果是中国思想界再也难以出现先秦那般热闹的场景,官方开始有意识的铲除不利于统治的思想。这其中,包括先秦的游侠精神。于是,易水河上的诀别骊歌、东海小岛住的那田横五百壮士、豫让与赵襄子的恩怨情仇,都永远的消失在历史的尘埃里,只有像司马迁这般具有反叛精神的人,才会偶尔提起,像是在回忆一个个遥远的传说。

大凡有成就的政治家都是诗人,因为政治家需要思考,而大凡思考者都是孤独的。就连刘邦这样的痞子都会唱出“大风起兮云飞扬”这样豪迈的诗句。而他在躲避楚军的逃亡途中几次将同行的儿女推下时,是不是也会体会到一种强烈的孤独?是的,没有人能够逃避孤独,能够做到的,只是接受孤独,并学着从孤独中走出,在孤独中适应。

几乎每一种宗教都有修行之说,而修行其中必有的内容,就是静坐。只有在静坐的安静中独自面对孤独,才能更了解自我,进而更自如的掌控自我。这不仅仅是得道成佛的途径,也是从混沌的无意识走向更开阔的自我状态的途径,也就是庄子所说的以天地为知己。

有时候会觉得孤独的感觉来的很莫名其妙,尤其是在恋爱中。如今觉得,那多半是因为索取过于强烈,已经不是正常的依赖对方,二是病态的占有。

在恋爱中,往往会渴望对方能够了解自己,并自顾自的单纯臆想这种所谓的心心相印,靠着猜测来证明彼此已经熟稔得心有灵犀。这是一种多么自欺欺人的悲哀,结局就是对方并不能够每时每刻都像自己期待的那样了解自己,孤独感也渐发强烈。

其实,人与人之间不可能有真正的了解。也许更现实的情况会是这样:这人了解你的生活作息,那人了解你的精神所好,而另一人则了解你的现实想法。于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即使再亲密也不可能消除彼此交往时产生的孤独感,因为彼此无法做到真正了解。而所谓的“真正”,这个已经进入死胡同的绝对状态,是注定不可能实现的。就如老庄哲学所说,只有虚无才是绝对的。

最近开始一个人住。晚上的时候房间里很安静,尤其是在关掉音乐的瞬间,那种寂静空旷得足以把我原本浓郁的的睡意赶走许多。所以,在面对手机里朋友发过来的信息说“一个人住很孤独吧”,我不由一楞,是不是会孤独呢?但仔细一想,自己确实没有在这种一个人住的时候有孤独的感觉。相反,远离集体宿舍一个人住,可以完全支配自己的生活,不用根据别人的喜好调整自己的习惯。桌上放着能够引起兴趣的书,硬盘里有无数的音乐,旁边有床,有可以煮东西的锅……这一切都让我觉得很自在。于是自己也觉得困惑,为什么在恋爱的亲密中时常会被孤独压抑得想要逃离,而一个人住这种寂静的状态却没有孤独的感觉?

我想,应该说是,孤独正是源于内心的不满足。如果内心是饱满的、充实的,那么即使孤单的状态,也不会觉得孤独。

还是很清晰地记得登华山时的感觉。早上五点到下午两点不间断的登山,华山的险峻名不虚传。一路上都是安静的走,不想说话,也没多余的力气说话。渐渐地越来越疲倦,登山久了体力不支,但是并没有指望会有人来拉你一把。因为别人也已经气喘吁吁,不可能在爬了几个小时登上近两千米的山峰,还能扶着另一个人走。但是一转身,或者一回头,就会看见陡峭的山路一侧那万丈悬崖,以及随之开阔的广袤大地,整个天地都是寂静无声,会有一种凉意由心底涌向全身。这个时候,不会再觉得自己是为了登到山峰最高点,二是感觉自己只是在登山,只是想登山。然后,自己就开始逼迫自己继续向前,带着决然和冷酷,正是一种孤独的俊美。

就像项羽笑着把乌骓马送给乌江亭长后转身格击黑压压的汉军,就像荆轲拱手告别浑身素裹为自己送行的燕国大臣,就像子路拄着短戈挺立在卫国城池前面对叛军的箭如飞蝗,就像……

于是乎,孤独像一朵妖艳的曼陀,绽放在历史的春夏秋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