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出了一位世界首富(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4:28:02

美国《亚洲华尔街日报》曾统计了一千年来世界上最富有的五十人,其中,包括目前仍然在世的身家过360亿美元的汶莱苏丹陛下,以及当今世界首富比尔·盖茨。这里面也有六名中国人入选,分别是成吉思汗、忽必烈、和绅、刘瑾、伍秉鉴、宋子文。这六人中离我们最近的宋子文也已经作古四十多年了,其他的都是古人。期中清朝的伍秉鉴是他那个时代的世界首富。

《华尔街日报》对于伍秉鉴是这样评价的“出生于1769年的清朝行商伍秉鉴继承父业与外商从事买卖,又进一步贷款给外商并以此获得巨富。他在西方商界享有相当高的知名度。”

子承父业

伍秉鉴(1769—1843年),字成之,号平湖,别名敦元、忠诚、庆昌,福建人。他的事业是继承先辈的。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廷开放海禁,来华从事贸易的外国商人日益增多。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清政府组织一些有雄厚财力又有一定信用的民间商行,只要每年缴纳一定的白银,组成成立了“洋货行”,指定他们与外商做生意并代海关征缴关税,统称“十三行”。在此后的100年中,广东十三行向清朝政府提供了40%的关税收入。“十三行”是大清王朝全盛时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享有清朝海上对外贸易的垄断权。从此,近代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广州十三行”诞生,外商购买茶叶、丝绸等国货,或销售洋货进入内地,都必须经过这一特殊的组织。“十三行”,实际只是一个统称并非具体为13家,多时可达几十家,少时只有4家。

因办事效率高、应变能力强和诚实守信,“十三行”颇受外商欢迎。同文行、广利行、怡和行、义成行在十三行中最为著名。

怡和行就是伍秉鉴的父亲伍国莹成立的,并为自己起了一个商名叫“浩官”。该商名一直为其子孙所沿用,1789年,32岁的伍秉鉴从父亲手中接手了怡和行的业务。广州十三行成为当时中国唯一合法的“外贸特区”,从而给行商们带来了巨大的商机。

广州十三行成为靠政策“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这些中国商人被西方世界认为是18世纪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有记载称,1822年广东十三行街发生了一场大火灾,出现了“洋银熔入水沟,长至一二里” 的奇观,有价值4000万两白银的财物化为乌有。

名扬天下

伍秉鉴子承父业接过怡和行后,经过一番打拼将怡和行做大做强,怡和行的名号同其主人伍秉鉴一起扬名天下,

伍秉鉴是个商业奇才,他经营怡和行时,依靠超前的经营理念在对外贸易中迅速崛起。伍秉鉴同欧美各国的重要客户都建立了紧密的联系。他在东印度公司、散商和美商中左右逢源,从同这些外商的贸易发财致富。他每次将百万银元预付给外国商人,以交换船只出货。在产业经营方面,伍秉鉴不仅在国内拥有地产、房产、茶园、店铺等,还开拓性的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进行铁路投资、证券交易,甚至涉足保险业务等领域。英国东印度公司有时资金周转不灵,常向伍家借贷,他成了最大的债权人。伍秉鉴在当时西方商界享有极高的知名度,怡和行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跨国财团。

有资料记载,伍秉鉴在英商行号存放有百余万元期票,他计算的的利息,与英商兑付时的数目分毫不差。外商们都把精明而大度的伍秉鉴看成最可靠的贸易伙伴,尽管伍家的怡和行收费较高,但仍乐意与他交易。

茶叶贸易是怡和行最主要的业务。欧洲对茶叶质量十分挑剔,而伍秉鉴所供应的茶叶曾被英国公司鉴定为最好的茶叶,标以最高价出售。此后,凡是装箱后盖有伍家戳记的茶叶,就成了驰名商标,就可以在国际市场上卖出高价。

1805年,外国商号按照约定运到广州一批棉花,货到港后发现是陈货,行商们都不肯接手。然而伍秉鉴却收购了这批棉花,也因此亏了1万多元。伍秉鉴却凭借这样的做法广结善缘,与许多洋商建立起私人的友谊,相互信任在无契约基础的贸易交往中所起到的作用是尤为关键的。

当时一个美国商人与伍秉鉴合作经营了一项生意,但由于经营不善,欠了伍秉鉴7.2万银元的债务。他没有能力偿还这笔欠款,也无法回到美国。伍秉鉴知道此事后,对这位商人说:“你是我的第一号'老友',你是一个最诚实的人,只不过不走运。”说完,叫人把借据拿来撕个粉碎,并向对方表示他们之间的账目已经结清,对方可以随时离开广州回国。伍秉鉴这个惊人的举动,使他的名声在美国传诵达半个世纪之久。伍秉鉴的名字在19世纪前期国际商界十分响亮,有口皆碑名声远播,在当时西方商界享有极高的知名度。在那个时期,伍秉鉴的肖像在一些和他有过生意来往的美国人的官邸悬挂着。

1811年,伍秉鉴担任英国公司羽纱销售代理人,他将利润按比例分给全体行商。老行商刘德章因为得罪英国公司失去了贸易份额,伍秉鉴又出面斡旋,使该公司恢复了他的份额。另一位行商黎光远因经营不力破产,按当时朝廷的规定,要被充军伊犁,伍家便筹款捐助他在流放地的生活。

从1811年到1819年,伍秉鉴向濒临破产的行商放债达200余万银元,使多数资金薄弱的行商不得不依附于他。伍秉鉴就是这样在洋行中恩威并施,怡和行后来居上,取代同文行成为广州十三行的“老大”——总商。

世界首富

美国商人亨特曾在广州十三行居住了20多年,他在其所著《广州番鬼录》一书中说:“伍浩官(伍秉鉴)究竟有多少钱,是大家常常辩论的题目。”“1834年,有一次,浩官对他的各种田产、房屋、店铺、银号及运往英美的货物等财产估计了一下,共约2600万元(相当于今天的50亿元人民币)。 ”而在同时期,最富有的美国人资产也不过700万元。

美国学者马士说,“在当时,伍氏的资产是一笔世界上最大的商业资财”。

在西方人的眼中,伍秉鉴“诚实、亲切、细心、慷慨”,他是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商业巨头,世界首富,一些西方学者称他是“天下第一大富翁”。

祸起萧墙

在利欲的驱使下,一些外国商人为了谋取暴利,往往在其货物中夹带鸦片。一艘由怡和行担保的美国商船私运鸦片曾被官府查获,伍家被迫交出罚银16万两,其他行商被罚5000两,罚金相当于鸦片价值的50倍。尽管鸦片走私可以获取暴利,十三行行商们却都对其犹如瘟疫般避之不及。

《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记载,“没有一位广州行商是与鸦片有关的,他们无论用什么方式,都不愿意做这件事。”美国商人亨特在他的著作中这样写道: “没有一个行商愿意去干这种买卖。”史料上看,伍家的怡和行向来做的是正经生意,茶叶贸易是伍家最主要的业务。

林则徐到广州强力禁烟时,发表声明“本大臣奉命来此查办鸦片,法在必行”。林则徐通过伍秉鉴向所有来华洋商发话“洋人把鸦片如再有流入中国者,人即正法。”但这些外商依然抱着侥幸的心理,认为林则徐也会像其他官吏一样雷声大雨点小,走走过场,刮阵风就回京复命了。因此,他们既不返航,也不销毁鸦片,而是把装有鸦片的趸船藏了起来。林则徐认为这是伍家和十三行对鸦片走私没有尽到督察与阻止的责任,“勾结洋商,走私鸦片”。由于与英国商人千丝万缕的联系,伍秉鉴曾遭到林则徐多次训斥和惩戒。

伍秉鉴对夹带鸦片的外商予以劝告,但那些夹带鸦片的外商并不听从。他们多年来与中国鸦片贩子的亲密合作加上与广州地方官吏的“默契”,再加上他们对中国官场的了解,认为不会有问题的。令这些洋商们没有料到的是,林则徐禁烟的态度十分坚决。

1840年6月,英国远征军封锁珠江口,鸦片战争爆发。据一位美国商人的记录,伍秉鉴当时“被吓得瘫倒在地”。

战争刚一开始,伍秉鉴和十三行的行商们就积极募捐,出资修建堡垒、建造战船、制作大炮。但由于行商们跟洋人做生意打交道多年,早就被视为“汉奸”,不管他们捐献多少银两,也抹不去这个隐形的影子。鸦片战争清朝政府全线溃败,双方签订《广州和约》,按协议清政府赔款600万元。这600万元巨款,有三分之一由十三行商人出资,其中伍秉鉴所出最多,计110万元。

1842年,鸦片战争以中国战败结束。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规定,中国赔偿英国2100万银元,相当于1470万两白银,而此时清政府国库存银仅不到700万两,广东十三行首当其冲地成为清政府的榨取对象。这次赔款,伍家被勒缴100万元,行商公所认缴134万元,其他行商摊派66万元。最重要的是,广州行商不得垄断贸易,开放五口对外通商,十三行的外贸特权不复存在。

凄凉晚景

事实上,伍秉鉴这样的官商,在皇帝和百官眼中还是可随意盘剥的商人。作为封建王朝没落时期的一名富商,伍秉鉴所积累的财富注定不会长久。台湾学者陈国栋评价说:“对绝大多数行商而言,破产根本是必然的,早在他们当上行商的时候就已注定了。”

经历变故心灰意冷的伍秉鉴为了保全自己拥有的财富,享受人生,他曾多次申请退休,却得不到官府的许可。他甚至表示愿意把百分之八十的财产捐给官府,只求官府允许他结束怡和行,安享他剩余百分之二十的财产,就是这样的最低请求,仍然未被允许。官府一直把他视为摇钱树。1826年,他将怡和行行务交与第四子伍元华掌管,但官府仍然要他为所有行商作担保。因此,直到1839年,他仍然是怡和行的真正掌管者和十三行的领袖。

1843年9月,风烛残年的一代世界首富伍秉鉴,在中国内忧外患的动乱中,在谤颂不一中,怆然难禁溘然长逝于广州庞大宏伟的伍氏豪宅中,终年74岁。

岭南名士谭莹为其撰墓碑文,“庭榜玉诏,帝称忠义之家;臣本布衣,身系兴亡之局。”

伍秉鉴曾向朝廷捐巨款得了三品顶戴,也算的是一个胡雪岩般的“红顶商人”,但这顶红顶子只是封建社会的普遍现象,一个象征,在官场中根本算不得什么,有名无实。他虽为世界首富,而不能也以一介布衣之身,担国家兴亡之责。这正是伍秉鉴的悲剧性命运根本所在。

伍氏豪宅坐落在珠江岸边河南溪峡街,中央大厅可摆筵席数十桌,能容纳上千个和尚诵经礼佛,拥有一个家仆达500人的大家庭,他穿各种颜色的绫罗绸缎。其后花园水路可直通珠江,他还有一个种植了“万棵松”的花园。他的豪宅据说可与《红楼梦》中的大观园相媲美。

伍秉鉴死后,曾经富甲天下的广东十三行开始逐渐没落。随着五口通商的实行,广东丧失了在外贸方面的优势,广东十三行所享有的特权也随之结束。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一个深夜,具有170年历史的商馆在炮火中化为灰烬,告别了历史舞台。

伍家的财产也有不少赞助地方公益和文化事业。 1796—1820年(嘉庆年间),伍秉鉴捐金数千,在洋行会馆设种痘局,救活婴儿甚众。道光初,伍家捐银10万两,筑南海、顺德两县桑园围石堤,这是珠江三角洲一项大型水利工程。 1821—1861年(道光、咸丰年间),出资出版《岭南遗书》、《粤十三家集》、《粤雅堂丛书》、《楚庭耆旧遗诗》、《舆地纪胜》等数千卷书籍。

伍秉鉴空留一代世界首富的名号在人间,他个人的魅力被湮灭在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中……

滚滚长江东逝水,一切风流终被雨打风吹去,只有未来才是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