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太功利——“知识改变命运”误国误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10:53:05

 

宋体">前天的新京报刊登记者郭少峰报道:《纪宝成:大学正沦为“职业养成所”——人大校长批评高校存在“实用主义”与“功利主义”》,纪宝成说:“现代大学不仅重理轻文,不仅将本来相关联系的知识割裂为狭窄的知识领域,且使人才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狭窄的职业训练。在专业与功利的影响下,大学事实上存在着逐步变成职业养成所的倾向,人文与科学的基础教育沦为了专业教育或职业养成的点缀或装饰。”

宋体">纪宝成还说:“现在大学过于强调大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忽视了大学超越性的一面;过于强调大学学习和学术的生存目标,忽视了大学教育完善人生、升华人性的功能。学生读书求学似乎仅仅是为了谋求一个条件好、待遇高、收入高的职位,教师则往往忙于跑课题、抓项目、拿经费。”

纪宝成认为:“大学当然不只是象牙塔;但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在‘走出象牙塔’的口号声中,实用主义在相当程度上遮蔽了大学精神的光芒,对真理的追求,对理想的保护,在大学似乎不再那么重要。”

纪宝成,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兼学科评议组成员,1981年研究生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硕士学位。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此前曾经担任过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兼任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办公室主任。

我记得他在今年两会的时候就对高校去行政化发表过言论,他说:“高校去行政化的真正含义是按教育规律办教育”;“将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完全对立是个伪命题”;“取消学校行政级别同时要有新的制度设计”。

看了纪宝成这些犀利的批评之后,经过反复咀嚼,感到这些批评很好,但似乎还没有说到要害,因为关于高校去行政化和高校的功利化太重并不是今天提出以来的,许多教授、学者,乃至大学校长已经有过许多言论,包括纪宝成的这些言论其实也并不能改变现在的局面,有些问题已经是根深蒂固,积重难返。

改革开放后国家对教育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和立法,改来改去目前却陷入这么一个境地——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却过分强调了市场经济的作用,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来处理教育教育领域的公益性、公平性的问题,用人机制也是完全依照市场办法选择;当教育走出读书无用论,实际上又走进另一个极端——“知识改变命运”的误区。

纪宝成说:“大学沦为‘职业养成所’”,他说:“学生读书求学似乎仅仅是为了谋求一个条件好、待遇高、收入高的职位,教师则往往忙于跑课题、抓项目、拿经费。”这种功利现象都是为了“改变命运”——这是个人的命运,与国家、与民族关系不大。因此也就不会有“大学精神的光芒,对真理的追求,对理想的保护”。因此,与其说高校太功利,到不如说是“知识改变命运”误国误民。

“知识改变命运”在社会泛滥的同时,时而又出现了另一种新的读书无用论——由于读书并没有实现改变命运的目的,因此这也是一种必然。

恢复高考初期,提出“高考改变命运”,这个命题也不经推敲,与“知识改变命运”属于孪生。但是恢复高考意义毋庸置疑的,这是对十年动乱中所形成的“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彻底否定,在这个意义上讲恢复高考是积极的,“高考改变命运”在当确实时具有正面和积极的意义。

发展到今天,中国教育剩下的也仅仅是考试,如果说“科举制度”走到清末已经日暮途穷,被废止是一种进步;而今日“应试”已经成为教育不公的推手,从高考到公考让教育误入的歧途使得这种教育连科举制度都不如。如果“高考”原本还存在一定的公平,当应试变成教育不公的推手,“高考”也会走向反面——这是教育不公的另一个推手。

于是今天的教育就剩下两个字——功利,不要说大学功利,整个教育都功利;要问农村与偏远地区的教育为啥会成为短板——因为这里的教育既无功,又无利。因此也就没有教育公平,何谈平民教育?

今年国家制定了新的从2010到2020年的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现在已经进入实施阶段。这个纲要究竟能不能实现并不决定这些技术性和制度性的变革,而是必须走出“知识改变命运”误区,是需要首先实现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转变,只有当整个教育走出功利性,实现公益性,中国教育才有出路,中国才能真正的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对世界做出更大贡献。不然的话,纪宝成的这些讲话最终都将化为泡影,功利性将继续,“职业养成所”依旧。实际上“纲要”所说的都是在重复过去所说的,并没触及根本要害问题,未来的教育不会有大的突破,教育还将继续沿着原来的轨道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