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而见 有创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19:17:24
现在,创新成了热门。地区与单位,要成为创新型的地区与单位;行业与企业,要成为创新型的行业与企业;产品与品牌,要成为创新型的产品与品牌;甚至人,也要成为创新型的人才。
  能创新,固然好。生活总因创新而多彩,日子总因创新而便利。但创新绝不是一件外衣,穿穿就行了;也不是一个名词,写写就成了。要使创新成为既定事实,需要的因素很多。视而见,有创见,不失为一种方法。
  有这样一件事情:英国有一科研机构,在观察培养皿上葡萄球菌的生长情况时,不少人都注意到了培养皿上发了霉,但又都“静听无闻,熟视无睹”。而细菌学家弗莱明却不是这样,他不仅注意到了这种现象,而且见而生思,提出了“为什么发霉处葡萄球菌不生长”的问题,继而证明出青霉素有抑制葡萄球菌生长的能力,并与其他科学家合作,最终制备出药物青霉素,开辟出了一个崭新的抗生素时代,从而造福于社会,造福于人类。
  这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只有视而见,才可能有创见。如果对生活中大量出现的、经常出现的事情,总是如古人所讲的“熟视之若无睹也”,甚至还要反感避之唯恐不及,恐怕要创见,也很难。
  创见,总要基于生活。对生活始终抱有热情,并紧盯不放,紧追不舍,恐怕是创见的第一任务。对于这个第一任务,要心存敬畏。如此,才能避免熟视无睹之麻木,远离视而不见之错误。就如当年俄国生物学家米丘林那样,在别人看来,如果有谁在当时发现一两个新品种就非常了不起,而他由于热爱生活,拥抱生活,却发现了300多个新品种,并且开创了植物定向栽培法这一生物学上带有里程碑式的新阶段。
  创见,总是源于思考。如果对生活虽视而见,但仅是止于目见,而非思见,很可能只会见机,难有见解。思考,永远是创见之源。有创见的思考,永远是不循前人、古人、名人之陈迹,而是站在前人、古人、名人的肩膀上。创见,还要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韧劲,非要思出个头绪,问出个源本,就如细菌学家弗莱明之问那样:“为什么发霉处葡萄球菌不生长”,从而问出时代之音,思出人类福音。
  创见,总是见于求索。无数事实证明,不见,难以思;不思,故有惑;不求,便无得。无论什么事情,只有求,才能得之。不求,只等天上掉馅饼,恐怕什么也不会得到。这种求,还要孜孜以求,就如上海一家国有企业一样: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搞产品配方,前后数百次,致使产品的精准度达到十万分之一,一跃而为国内同行的领头雁,其一个品牌的年销售收入就达800亿元左右。
  视而见,有创见,说到底,是热爱生活,挚爱追求。只要始终坚持于实践处用功,就能让创新变为生活,生活充满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