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获开国将帅军衔的十大军界要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4:45:30
 

未获开国将帅军衔的十大军界要人

更新时间:2010-12-06 15:04 互动:米尔论坛   未获开国将帅军衔的十大军界要人

  1955年,按照当时评授元帅的条件,邓小平应当授予元帅,在评定大将的初步方案中,也曾经有李先念、谭震林、邓子恢、张鼎丞的名字,但在毛泽东的提议下,他们都没有被授予开国将帅军衔。

  实际上,还有杨尚昆、滕代远、程子华、郑位三等人,因为当时离开了军队,也没被授予军衔,而且按照他们在军中的资历,也极有可能被授予大将军衔。


 

  1955年的在北京举行的授衔仪式

  理由如下:一是他们在人民军队初创时期领导或参加了各地武装起义,都不是“红小鬼”的角色。其中邓小平、滕代远、邓子恢和张鼎丞分别是百色起义、平江起义、闽西暴动的主要领导人;郑位三、李先念率农民武装参加了黄安农民起义,谭震林、程子华、陈光分别参加了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和湘南农民暴动。

  二是担任过各个时期的军事要职,与开国元帅、大将职务的军职曾经相当。红军时期,邓小平是红七军政委;滕代远、杨尚昆担任过与聂荣臻罗荣桓相当的三军团政委,陈光还代理过红一军团长;

  邓子恢、张鼎丞、谭震林在江南领导了闽西三年游击战争;李先念、郑位三、程子华是红四方面军的重要将领,与徐海东大将相当。

  抗日战争时期,他们都是八路军、新四军师旅级的军事首长,如粟裕大将就是邓子恢、张鼎丞的部下;解放战争时期军职都在兵团正职以上,比如王树声大将即是李先念、郑位三的副职。三是在我军相关时期的主要山头中占有一席之地。邓小平是“刘邓大军”的首长之一;陈光是红一军团、115师的重要代表,滕代远、杨尚昆是红三军团的主要代表;

  程子华是红25军、晋察冀的主要代表;邓子恢、张鼎丞、谭震林、李先念、郑位三等五人都是新四军相对独立各师的军政首长。四是军事生涯显赫,有较高的威望。从人民军队初创直至共和国建立,他们中的九位都一直奋斗在军事领域,杨尚昆尽管在抗战和和解放战争中未任主要军职,却在20世纪80年代长期主持军委日常工作。

这十位元勋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他们能力较好,其贡献大多不仅仅局限于军事领域,邓小平的贡献远超十大元帅全国公认;而李先念、杨尚昆、谭震林、邓子恢、张鼎丞、程子华、滕代远在和平年代的贡献,也要远胜于十员大将,这也弥补了未能列入开国将帅的遗憾了。


 

资料图:2009国庆阅兵,游行群众簇拥邓小平巨幅画像

  邓小平(1904—1997)四川广安县人。1920赴法勤工俭学后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任“百色起义”后的红七军政委、中央红军总政治部秘书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先后任八路军总政治部副主任、129师政委,创建了晋冀豫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晋冀鲁豫军区、中原军区、第2野战军政委。解放后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职务就不用介绍了,至于军内职务,十一中全会后出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1983—1993年长期担任中央军委主席。

  李先念(1909—1992)湖北红安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了着名的“黄麻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任红4方面军第四军11师政委、红30军政委,在西路军中率部唯一成功突围的将领。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5师师长兼政委。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原军区司令员,又成功实施了中原突围。解放后一直脱离军界,曾先后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中央副主席、国家主席、副总理、政协主席。

  杨尚昆(1907—1998)四川潼南县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任红1方面军政治部主任、总政治部副主任、红3军团政委(军团长是彭德怀)。此后因长期担任中办主任而远离军界。改革开放后,又先后担任了中央军委常委、秘书长,中央军委常务副主席,实际上长期协助邓小平主持军委日常工作至20世纪年代,最高行政职务为国家主席,党内最高职务为中央政治局委员。

  (以上三人跻身中央军委正式公布的36位军事家)

 

 谭震林(1902—1983)湖南省攸县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加秋收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任红1军团第12军政委、福建军区司令员、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抗日战争时期,先后任新四军第三支队副司令员、政委,6师师长兼政委。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华中军区副政委、华中野战军政委、华东野战军副政委兼山东兵团政委、三野第一副政委、淮海战役总前委成员、解放军七兵团政委。解放后基本脱离军职,曾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顾委副主任。

  邓子恢(1896—1972)福建龙岩县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在龙岩、永定发动武装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先后任工农红军12军政委、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抗日战争时期,先后任新四军政治部副主任、江北指挥部政治部主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中原军区副政委、华中野战军政委、华东野战军副政委兼山东兵团政委、三野第一副政委、四野第二政委。解放后脱离军职,曾任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全国政协副主席。

  张鼎丞(1898—1981)福建永定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领导了永定农民武装暴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先后任中共闽西军委书记、闽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抗日战争时期,曾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司令员、新四军第7师师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军区司令员。解放后脱离军职,曾任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滕代远(1904—1974)湖南麻阳县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参与领导平江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任红5军党代表、红3军团政委、红1方面军副政委。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军委参谋长、第十八集团军参谋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华北军区副司令员。解放后,曾任国防委员会委员、铁道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程子华(1905—1991)山西解县人。1927年参加了广州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任红25军军长(副军长为徐海东)和红十五军团政委,领导红25军率先长征到陕北。抗日战争时期,曾任冀中军区政委、晋察冀军区代理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冀热辽军区司令员、四野13兵团司令员。解放后,出任山西省委书记而脱离军队,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

  郑位三(1902—1975)湖北省红安县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了黄安农民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任中共鄂豫皖省委委员、红25军政治部主任、中共鄂豫陕特委书记。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四支队政委、新四军2师(师长张云逸)、5师政委。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原军区政治委员(司令员李先念)。解放后因身体原因退出军界。

  陈 光(1907—1954)湖南宜章县人。1926年在家乡从事农民运动,1927年入党,1928年参加湘南起义上井冈山。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一位重要将领,曾任红1方面军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四师师长,参加长征到陕北后曾代理红一军团长。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3旅旅长,林彪受伤后长期代理115师师长职务。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东北野战军六纵司令员、四野副参谋长。解放后,是军内第一位被整肃的高级将领,未等授衔即于1954年在被关押的武汉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