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心安则人格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7:16:26

良心安则人格立

周恩来把塑造完美的道德人格悬为自己人生之鹄的,为之刻苦励志,孜孜以求。在他眼中,人格为宇宙之“大物”,皎若明星,清如流水,“现则世界承平,家国齐治,社会安良,亿兆之幸也;隐则奸究立朝,盗贼蜂起,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息,水旱频仍,群黎之祸也”。人类向全盛之境、大同之世迈进,全恃此一线之人格。

人格张而广之,有孔之忠恕,耶之性灵,释之博爱,回之十诫,宗教之所谓上帝,圣贤之所谓仁、义、礼、信、忠、孝、廉、耻也。但人格之字义毕竟漫无限制,周恩来认为,人格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独有属性,是宗教家所谓“灵”也,“德”也,“仁”也的统称。

人格何以造就?周恩来采用归纳法,得出“人格之造就,端赖良心”的结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大道所在,正理趋之。处事接物,苟不背乎正理,则良心方安,“良心安,人格立矣”。他援引历史事例说:“大禹下车泣罪,商汤祷雨桑林,是圣人以背于正道,而引以为良心未安。放太甲于桐,避成王于东,是伊尹、周公之未安于良心也……博浪之椎,张良义击;黄龙痛饮,武穆忠怀;文天祥、史可法国仇未复,饮恨九泉;玛志尼壮志已申,光荣祖国;路德以宗教之黑暗,创为新派;苏格拉底以愚民混沌,揭以哲学;其他若汉之党锢,明之东林,美之花旗之战,要皆能发以正义,补其良心之所未安。”周恩来青年时代即为改造社会而奔走,从大的方面讲,是由于爱国爱群,担当大义,从小的方面讲,未始不是出于“良知”和“良心”。他在1916年10月的一首诗中写道:“茫茫大陆起风云,举国昏沉岂足云;最是伤心秋又到,虫声卿唧不堪闻。”举国昏沉,内外交困,稍有血性良心者都不忍坐视。良心既未安,只有起来改造社会,方能补良心之未安。

周恩来一生既按照“党性”办事,也按照“良心”办事,所以他比一般人更有责任感,更有正义感,更有同情心,也因此展现了崇高的人格力量和道德境界。在“文化大革命”这场疯狂的浩劫中,周恩来在风烛残年之时以抱病之躯纠偏治乱,尽力减少损失,保护了相当一批人,这已经仁至义尽了,但对于那些没有被保住的人,周恩来仍不免在“良心”上自责。1974年,他在贺龙骨灰安放仪式上,老泪纵横地对贺龙夫人薛明说:“薛明啊,我没有保护好贺老总啊。”面对此情此景,稍有良心的人都会为之感动,都会认为周恩来是最有“良心”的人之一。

没有人能像周恩来那样更多地端正和改变了人们对共产主义运动的看法。他向人们昭示:共产主义运动既是激烈的,又是人道的,这正是周恩来的独特之处。在世人看来,周恩来不仅是一位共产主义革命家,而且也是一位深富情感,从心底里自然流淌出人性和良知的道德先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