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晖)象牙塔内的感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4:11:49
作者:谢晖  来源:北大法律信息网,老行者之家  时间:2007-7-29  【 字体:大 中 小 】 双击自动滚屏   

 


  人称大学为象牙之塔,一般是说在大学里教书的女士们、先生们,就象十九世纪的那位法国浪漫派小说家维尼一样,只知道“为艺术而艺术”,或者“为学术而学术”。我们引伸意义上的象牙之塔,正如一部词典所云:“比喻脱离现实生活,逃避斗争的文学家和艺术家的小天地。

”可见,即使象牙塔不是一个贬义词,也距离该词不远。那么,何以要选择《象牙塔内放哨》作为自己的书名? 

  其实,不是刻意追求所谓反传统、反潮流,反正我个人非常喜爱、欣赏象牙塔内的惬意生活。这不仅在于这里有幽静的环境和休闲的条件,足以为自己闲适的读书之所,更在于这里有独立的精神和自由的思想,从而使思想的大脑不至于对象化、僵硬化。虽然,“实践出真知”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之类的实践不但未使真知有所增长,反之,他们虽学会了忆苦思甜,却丢失了反思和批判的锋芒。此类情形,在近些年来一批优秀学者步入政坛之后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举止中也不难得见。此即“屁股决定脑袋”。 
  同时,一方面,我也要为象牙塔内的生活“脱离现实”投上赞成票。不过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这种“脱离”恰恰是学者得以自治和独立的前提,是学者得以远观和冷静地反思、批判现实的条件。苏轼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照例适用于我们对理论和实践关系的理解和把握。近代大学和相关研究机构产生以前,人类也在代代相传地从事物质生产劳动,但为什么人类知识总量的增长却如此缓慢?这恐怕与“身在此山中”不无关系。日复一日的生产实践只能使人们收获经验知识,而不是理性的系统的知识。从此意义上说,理论(研究)脱离实际(践)就无可厚非。极而言之,理论倘若不脱离实际,则意味着它不是理论,它也不可能以独立品格反过来指导实践,与实践“结合”。 

  当然,另一方面,我则要为象牙塔内的生活“脱离现实”投上反对票。这是因为作为“象牙之塔”的大学,不仅仅独自构成一个“社会”,而且它典型地代表着人类物质生产实践之外的另一种实践——精神生产的实践。人类之异于万物者,端在于其精神实践。但长期以来,我们在谈到实践时总是忘却了对精神实践的必要关注。诚然,任何物质实践都同时伴随着精神实践,但并非没有相对而言专门的精神实践。大学就是人们从事专门精神实践的场所。近代大学产生以来人类之理性知识在总量上的突飞猛进,恰好说明这一独立的精神实践对精神产品生产的巨大的、无可替代的作用。显然,从此意义上说“象牙之塔”就是“脱离现实生活”,那只是因为对人类现实生活的极其狭隘的理解所致。 

  对于一位法学者而言,在理论上对于法律实践和其他社会实践的关注和把握,更是其职责之所在。汉有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我想,法学者们大抵也是如此。身在“象牙之塔”,心系法律实践,这是一个法学者必须有的学术情怀。只是法学者对法律实践的把握,不像法官那样去亲自操作(否则,要法官干什么?),而是对其做出学理的总结和提升。这一过程,必须身置象牙塔内——保持一定的距离。距离不仅产生美,而且产生远观的真,产生局外的审视和批判,从而避免“当局者迷”的厄运。 

  我为能坐拥书城、身置象牙塔而自豪,因为在这宁静的世界,我才能以“冷眼向洋看世界”的平静心态省思社会,品味实践,在象牙塔上为法律实践“站岗”、“放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