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公品书录(11):毛泽东们的割据与李宗仁们的割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4:09:33


读关于中国军阀史的著述再反观中国革命史,不得不佩服毛泽东对自身革命行为的一种定位:红色割据、工农武装割据、红色山大王、在军阀混战的环境下生存、在强势军阀势力薄弱的边界进行割据。再读由唐德刚整理的《李宗仁回忆录》,则更对所谓的“割据”印象深刻。

 

军阀的特点是以自己完全掌控的军队并控制一定的就食区域为标志。他们是不是能够取得更大的存在可能,一是其名号上的合理性,即拥有一定的现实支持率;二是兵力是否真正强大,在与其他军事争锋时是不是有把握取胜;三是所据地区的富庶程度,即是不是可以养得起足够的军队。

 

从北洋军阀时代到民国新军阀时代,这三个特点都明晰地存在着。以北伐成功后的四大军事集团而论,无不是如此。蒋介石的第一集团军,拥兵五十万,占据了浙江、江苏、广东等富裕地区;阎锡山坐拥山西并窥视京津,加之算盘很精,也可以说是富的流油;李宗仁的广西并不富裕,以致于在两广统一的情况下国民政府方面宁可让其自已负责给养,但因为治理有方,一年的税收也达一千多万。冯玉祥和张学良在军阀之间的斗智斗勇方面分别落了下风,分别是因为冯的智慧不足(西北军还是特别能打的)和张的战力有限(既打不过苏联人和日本人也打不过红军)。

 

李宗仁的第七军、李济深的第四军和蒋介石的第一军都具有足够强大的战斗力。李宗仁以一个只有一千多人退避六万大山的穷困之师,终能击败广西境内实力远远高于自己的陆荣庭、深鸿英并抗拒拥有六万之众的云贵强敌唐继尧,不能不说广西猴子能打硬仗。尤其是在拒唐战役中,面对龙云等,李宗仁确实如同以前以后的多次战斗一样以少胜多。

 

湖南人也是相当能打仗的。最能打仗的河南军阀,当属后来被列入北伐第八军军长的唐生智。虽然他如果单打独斗并不是直系巨手吴佩孚的对手。

 

获得了苏联武器装备的各路北伐军一次次以少胜多,战胜了直系重将吴吴佩孚和孙传芳,并一路收编了大量的杂牌军,充分证明了各自的割据实力。

 

反观红色割据势力,却远没有强势军阀们的战斗力。因此,无论是毛泽东还是张国焘,都不以打硬仗为荣,宁肯选择以足够优势的兵力打歼灭战。每一次只是对敌人的击溃而同样造成了自身重大伤亡的遭遇战,毛泽东都视为是败仗。原因无他,“共军”初期的兵力构成,除了那些从敌方阵营中投过来的职业军人集团,如朱德手下的原叶挺独立团、毛泽东手下的原武汉警卫团、彭德怀手下的湖南军队、董振堂手下的西北军二十六军,也就是红一方面军的红一军团、红三军团、红五军团,其他部队因为大多由起义农民组成,并未受过严格的军事训练,且武器落后,所以,在参与割据的过程中,只能选择敌人相对薄弱的地区,选择相对“好打”的对手,抓住敌人之间大战的间隙发展自身。

 

军事人才方面,新军阀方面也拥有更多。从日本的士官学校到袁世凯的保定军官学校再到云南讲武堂、广西陆军小学之类的地方军校再到蒋介石创办的黄埔军校,甚至还包括一些受过美国、德国训练的人才。而共军方面,除了一些被奉为至宝但实际上只受过六个月军政训练——用李宗仁的话是受的是士兵训练而不是军官训练——的黄埔军人(如毛泽东手下的林彪、张国焘手下的徐向前还有分别在毛张周手下干过的陈赓还有后来牺牲了的蔡申熙、刘志丹以及被错误处决了的许继慎等),就是在苏联受过短期训练的干部(如刘安恭、肖劲光),更多的则是人士后提拔出来的勇敢且命大的分子(如杨成武、许世友等)。

 

共军方面也打过许多硬仗,比如有第五军大刀队参加的赣州攻击战,周恩来与朱德指挥的反第四次围剿(挑选的对手甚至是陈诚的第十一师),但在整个红军史上,并不太懂具体的士兵训练的毛泽东是不赞成打这种得不偿失的恶仗的,不管彭德怀、刘伯承等职业军人是如何地迷恋这种真正的战斗。

 

总体而言,是红军的战斗力的原因,让毛泽东、张国焘们选择了在敌人薄弱的地区进行割据。毛泽东从井冈山移向敌人力量较之于湘军要弱的江西和福建、在长征中建议在贵州建立根据地、后来转向四川西部和陕西北部,张国焘从鄂豫皖移向通南巴都是从这种敌强我弱的认识出发的。张主席也曾经考虑向富庶的四川进军,可他不仅仅在成都吃了败仗,便是当年企图通过建立联邦政府从四川诸军阀中分一杯羹的目标也没有实现。

 

无论是红色割据还是军阀割据,占据一个固定的地盘,最终的目的都是“就食”,具体说就是“三征”:征兵、征粮、征税。可太穷的地区,这三个方面的资源都特别有限。于是,当资源被征用的差不多的时候,就会出现不得不转向“外线”的情况。红军的长征,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这个原因——本地资源枯竭,搬家换个地方。有专家专门研究过中央苏区的税收强度,索尔兹伯里也讲过红军长征前进行大规模扩红、借米、铸币的情况。事实上,这是割据的通性而可能与割据者色彩无关。在广东革命政府,财政部长宋子文对当地财源的“搜刮”,也达到了横切征暴敛的地步。冯玉祥割据西北,当地又何尝不是民不聊生呢。不过,相对而言,红色割据的三征建立在一定的道德基础上,比如他们会分配给农民土地,并在精神上解放他们。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三征”的义理性更加说得过去。

 

整个红军史就是红色割据史。它与军阀的割据相伴而生,构成了1928年到1937年在功能意义上的军阀即北洋军阀已经消灭后仍然存在的“新军阀时代”的一个鲜明特征。而红色割据之所以能够长期存在,也正因为敌人也不是铁板一块。

 

2006年4月24日草稿

笔公品书录(11):毛泽东们的割据与李宗仁们的割据 笔公品书录(11):毛泽东们的割据与李宗仁们的割据 笔公品书录(11):毛泽东们的割据与李宗仁们的割据 笔公品书录(11):毛泽东们的割据与李宗仁们的割据 - 公论 - 笔公 - 和讯博客 笔公品书录(11):毛泽东们的割据与李宗仁们的割据 - 公论 - 笔公 - 和讯博客 三国时期的割据及战役地图(上) 三国时期的割据及战役地图(中) 三国时期的割据及战役地图(下) 甲午战争时试图割据四川另立一国的日本人 的割据及战役(中) - ixor - ixor - 和讯博客 的割据及地图(上) - ixor - ixor - 和讯博客 甲午战争时试图割据四川另立一国的日本人 董昌的割据越州及其失败 董昌的割据越州及其失败 诸侯割据的LED照明革命时代到来 笔公品书录(18):毛泽东的“草根”与蒋介石的“精英” 笔公品书录(18):毛泽东的“草根”与蒋介石的“精英” - 公论 - 笔公 - 和讯博客 笔公品书录(18):毛泽东的“草根”与蒋介石的“精英” 笔公品书录(18):毛泽东的“草根”与蒋介石的“精英” 笔公品书录(15):蒋介石的“十三不靠”与毛泽东的“清一色” 笔公品书录(20):毛泽东红军与民国新军阀的军事接触 笔公品书录(20):毛泽东红军与民国新军阀的军事接触 笔公品书录(20):毛泽东红军与民国新军阀的军事接触 中华日报 与陈水扁切割 民进党群雄割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