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复习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6:29:32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指导
一、新教材的特点
第一是注意在知识体系上容故创新,既包容过去文学概论教材中相对合理的观点,又吸纳了学术界新的研究成果,教材突出的表现在这样的章节:文学的介说、文学的媒介、大众文化等方面,这几个方面与其它同类教材有着区别。所以大家在看文字教材时注意与其它同类教材对这方面的区别。第二是构建了一个简便易学的当代文学理论框架。大家翻开教材会注意到在目录中有着非常明晰的线条。从一开始的文学与文学理论,到文学文本、媒介、语言、形象、体裁、写作、阅读、批评等这样清晰的线条,或者说从文学具有的主要理论概念都提炼出来了。我们曾经把这个问题做了简要的归纳:课程里面讲的不管是文学的文本,还是文学的媒介、语言等,是从文学存在的形态到文学的传播方式到它的文学的具体的表现方式到文学具体塑造的形象以至于到它各种各样的表现和到文学作品的产生以及文学作品产生以后读者如何阅读,阅读之后对文学作品做出的评价。这样是个非常完整的理论线索。所以,在学习地过程中注意到在这几个问题上的把握。
二、学习方法
大家一定要注意这四个层面的问题:第一,多读文学作品,多读各种类型的作品;第二,多读文学评论文章。其实就一个文学理论的学习而言,仅仅是阅读文学作品,在没有文学阅读量的情况下学习起来难度很大。多读文学评论文章的好处:通过文章评论的学习能够看到文学评论者对作品阅读后的理性思考,知道这个评论者在它的评价过程中引用了什么理论性的问题,做了什么样的理论的描述,进行了什么样的理论的论证。所以对我们理论的学习有拓展和深化。另外,能够更加深对文学评论文章中涉及到的作品的深刻认识;第三,多参加教学活动(研讨性的、阅读性的),勤于思考。同学们多参加交流活动,开启大脑的思考,便于我们对文学阅读的学习;第四,多动笔写文学鉴赏性文章。如同我们中小学时写的读后感,过去是读了一个小品文进行写作,现在是需要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阅读时试探着去写这类借赏性作品。这是一个更加严谨、缜密的思考。通过这样的运作过程使我们有敏捷的思维,使认识问题的深度上有一个深化。
三、各章重要内容:
第一章  文学与文学理论
重点掌握
文学的属性:1.文学呈现为语言蕴藉;2.文学表现个体生存体验;3.文学再现社会境遇。
文学理论的当今特征:集中表现为普遍适用性与零散性之间的矛盾。
基本掌握
1.文学的外部特征:文学是一种语言性作品;文学的语言富有文采;文学要表情达意。
2.历史上的文学观念:摹仿论;实用论;表现论;体验论;语言论;文化论。
知识点列举:
小知识点:
1、“文学”一词最早出现在孔子《论语》中,指文章和博学,被列为孔门四科之一。
2、文学在古代的原初含义是文章和博学,即文学是富于文采和语言作品和人的学识渊博。
3、大约从魏晋时代起,文学逐渐地将“博学”含义排除了出去,而专注于以富有文采的语言去表达情感。即文学是有文采的缘情性作品。
4、文学是一种语言性艺术品,是运用富有文采的语言去表情达意的艺术样式。简言之,文学是有文采的表情达意的语言作品。
5、是否运用语言来写作并最终形成语言作品,这是文学区别于其他艺术的最基本特征。
1、  6、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里提出文学四要素理论。即宇宙、作品、艺术家和观众。他由此提出历史上思考文学属性的四种批评理论倾向:摹仿论、实用论、表现论和客观论。
2、  文学观念分为六种是:摹仿论、实用论、表现论、体验论、语言论和文化论。
3、  中国原初的“观物取象”说,代表了中国人特有的文学摹仿论。
4、  摹仿论是西方最古老的文学观念又可称再现论。由古希腊思想家赫拉克利特最早明确提出的,以亚里士多德为突出代表
5、  摹仿论是关于文学是对宇宙万物的摹仿的看法体系。
6、  中国古典文论的“风教”或“教化”说带有这种“实用论”倾向。
7、  古罗马时期的贺拉斯在《诗艺》中提出了后来影响久远的“寓教于乐”说。
8、  形成于先秦的“诗言志”说,典型地代表了这种源远流长的表现观。
9、  英国诗人华兹华斯在1800年发表的《<抒情歌谣集>序言》中第一次明确地提出:“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
10、以清代末年为大致分界线,可以看到,中国文学界的语言观呈现出古典语言观和现代语言观的大体分别。
11、文化论有三个理论来源:第一个是索绪尔现代语言学、结构主义和符号学传统。第二个是英国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学派。第三个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现代性”和“全球化”话语。
12、文学是社会境遇中个体体验的语言蕴藉。
13、文学理论是关于文学的普遍问题的人文学科。
14、文学理论的当今特征,集中表现为普遍适用性与零散性之间的矛盾。
问答题知识点:
1、从词源学角度看,文学一词在中国历史上曾经体现出大致三种含义:第一,文学即文章和博学;第二,文学即有文采的缘情性作品;第三,文学即一切语言性符号。
2、文学的特征:第一,文学是一种语言性作品。这是文学区别于其他艺术的最基本特征。第二,文学的语言富有文采。富有文采一是指词语的精巧、辞藻的铺陈,二是指运用词语的才华。第三,文学要表情达意。表情是表达情感;达意是传达意义。表情达意就是表达情感和意义。文学的现代含义具体地体现在语言性、文采和表情达意三个方面。这三方面合起来构成了文学。这是缺一不可的三方面的合一。只有当三方面条件都同时满足时,文学所赖以构成的充足条件才形成了。
3、摹仿论是关于文学是对宇宙万物的摹仿的看法体系。这是西方最古老的文学观念,又可称再现论。摹仿论相信,文学及其他艺术都是来自对自然的摹仿。它是由古希腊思想家赫拉克利特最早明确提出的,以亚里士多德为突出代表,他认为艺术摹仿的世界可以达到真理的境界,甚至认为诗比历史记录包含更大的真理性,能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文学摹仿论由于强调文学的意义从属于它所摹仿或再现的生活世界,显示了一定的合理性;但同时,仅仅看靠文学与生活世界的联系是不够的,这并不能代替对文学的其他多重要素的全面理解。
4、实用论主张文学是为愉悦和教育而从事的摹仿。这种理论相信,文学可以对人们进行潜移默化的道德感化教育。实用论在要求文学服务于社会实际利益方面有其合理性,因为文学毕竟不能满足于表达个人情感,而应当关注并力求有益于社会现实。但是,当实用论片面突出教育因素而抑制甚至扼杀快乐因素时,文学的特性也就可能失去了。
5、表现论强调文学是作家情感的外在表现的产物。它不再主张文学再现社会现实,而是强调文学表现自我情感,这有助于肯定作家的情感、想象力与天才等对文学的意义。不过,文学表现论过分是情感表现的作用,而对文学来说,仅有情感表现显然是不够的。
6、文学体验论的内涵:第一,它认为文学不是对于世界的摹仿或情感的表现,而是对于个体体验的传达;第二,文学创作的任务不是忠实地记录客观感受或主观情感,而是对独特的人生体验加以阐释,使其具有一定程度的普遍性和可传达性;第三,文学作品的价值不在于所传达的体验本身的特异性或神秘性,而在于它的普遍性和可理解性;第四,读者阅读文学作品,主要是理解作者赋予其中的体验。
7、以“兴”为核心的中国体验论体现了如下独具特色:第一,文学是对“志”、“情”或“兴”的表达,即是对个人的独特的生命体验的表达。第二,文学创作依赖于“感兴”和“伫兴”,即要求作者不仅善于寻求个体体验,而且善于把这种体验储存在心中以便期待某种瞬间的艺术领悟和发动。第三,文学作品是“兴象”的结晶,即要通过语言创造出充满体验的活生生的形象。第四,读者阅读要以“兴会”去感悟作者寄寓其中的独特体验。第五,文学理论或批评不应是逻辑式或推论式的,而应是体验式的。
8、文学语言论是把文学视为一种语言符号,并强调运用语言学模式去加以研究。这诚然有助于认识文学作为语言的艺术这一更本特点,但是,同样应看到,语言不是文学唯一因素,而只是文学的各自具有不可缺少作用的众多因素之一。如果把语言的重要性无限加以夸大,那必然会导致对于文学片面理解。
9、文学文化论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出现懂得十分关注文学的文化属性的诸种文学理论与批评流派,包括解构主义、符号学、后期心理分析、女性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英国“文化研究“、后现代主义、新历史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等。文学文化论是一种以语言论为基础但更注重语言的社会文化意义的文化倾向。在文学文化论看来,文学是作为直接的语言现象存在的,但它是更广泛而又根本的文化现象的显示。
10、文化论的特点:第一,在文学是什么的问题上,文学文化论主张文学是一种文化形态,而不是独立的语言作品或审美对象;第二,在文学创作问题上,认为文学的成功取决于多种文化力量的交互作用;第三,在文学作品问题上,坚持语言是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的复杂作用的产物;第四,在文学读者问题上,强调阅读是处于特定文化语境中的读者的阅读行为;第五,在文学理论的问题框架中,文学的文化性成为关注的焦点。
11、文学的属性:(1)文学呈现为语言蕴藉。语言蕴藉表示文学作品语言的蕴蓄深厚状况,即是语言的表层意义与深层意义的持续生发与衍生状态。持续生发和衍生,是说透过语言的表层意义可以持续不断地牵引出深层意义,而这些深层意义之间可以彼此不同。可见,语言蕴藉是说语言可以允许着多重不同的意义。文学正具有这种语言蕴藉性。(2)文学表现个体生存体验。第一,文学总有所表现。表现,是在语言蕴藉中表达和呈现特定意义的过程。表现意味着借助语言蕴藉而使潜藏的意义得以彰显,从而可与他人相沟通。第二,文学以个体为视角。个体在这里是具有自我意识的个别主体,而视角是指人观察事物的角度,以个体为视角,是指文学从个体角度去透视世间万物。第三,文学指向生存体验。文学的个体性具体地体现在生存体验上。生存体验是个体对具体生活世界的深层直觉。它是对于生活中某些过程的瞬间性深层透视、领悟或洞察,有可能在人的记忆中刻下深深的印记,令人激动、愉快或回味再三。(3)文学再现社会境遇。文学在以语言蕴藉去表现个体生存体验时,总是注意直接或间接地呈现个体生存体验所得以生成的社会境遇。社会境遇是由地理环境、种族生活、社会事件、人际关系和生活场景等构成的具体生活情境与际遇。
12、文学的属性:文学作为有文采的表情达意的语言作品,是社会境遇中个体生存体验的语言蕴藉。简言之,就属性而言,文学是社会境遇中个体体验的语言蕴藉。
13、从文学进展到文学理论带有必然性。第一,作者和读者在其写作与阅读过程中都可能自觉或不自觉地从事文学理论思考,从而可以充当文学理论家。而那些被称为文学理论家的人,只是比常人思考更多、更专门或有更方便的职业条件去思考而已。第二,作者的文学写作和读者的文学阅读过程,难免与文学理论思索过程交融在一起,从而也就同时可以视为文学理论过程。这表明,从文学写作和阅读进展到文学理论,即从文学到文学理论,是文学活动中必然的事情。
14、文学理论又称文学学或文艺学,通常是关于文学的学问。“文艺学”一词来自前苏联术语,原意就是“文学学”。它是关于文学的普遍问题的人文学科。
15、学习文学理论的具体途径主要包括:一,体验作品。二,阅读理论。三,读解文化。四,思考问题。
第二章  文学文本
重点掌握
再现型文本及其特征:客观性、理智性、细节逼真性
表现型文本及其特征:主观性、情感性和想象性。
象征型文本及其特征:暗示性、说理性和待解性。
文学文本的多元呈现
基本掌握
文学文本的特征: 1.语言系统;2.表意;3.蕴藉;4.阅读期待;5.开放。
文学文本层面和呈现类型:2.文学文本层面。(1)语言层;(2)形象层;(3)意蕴层;(4)余意层;(5)衍意层。
文学文本的文化类型:高雅文化文本;大众文化文本;民间文化文本;文学文本的文化互渗。
知识点列举
小知识点:
1、美国“新批评”派:文学文本是独立自主的语言系统。
2、法国结构主义批评家:文学文本是普遍性社会语言系统。
3、法国后结构主义者:文学文本是指文本关联性。
4、中国古代有过两种文本层面说:第一种是言象意三层面说。第二种是粗精两层面说。
5、西方存在着两类文学文本层面说:一是但丁所代表的古典两层面说,主张问文本包含语言层面和深层意义层面;二是英加登所代表的现代四层面说,认为文学文本由更为复杂的四层面组成。
6、文学文本的层面:语言层、形象层、意蕴层、余意层、衍意层
7、语言层是文本的基本层面。
8、文学文本的呈现类型,主要有再现型文本、表现型文本、象征型文本及其多元呈现形态。
9、再现型文本是注重客观地和理智地呈现社会事物并讲究细节逼真的文本,它的特征有客观性、理智性、细节逼真性。
10、表现型文本是文学文本的呈现类型之一,是注重呈现作者的主观情感、富于想象性的文本,它的特征有主观性、情感性和想象性。
11、象征型文本是文学文本的呈现类型之一,是以暗示方式披露隐含的哲理的文本,它的特征有暗示性、说理性和待解性。
12、暗示性是象征型文本的核心特征。
13、高雅文化文本是体现知识分子个个体理性沉思和对社会批判或美学探索旨趣的文学文本。它具有三种特征:语言形式创新、社会关怀、个性化趣味。
14、文学文本的文化类型是文学文本的具体文化形态,主要包括高雅文化文本、大众文化文本和民间文化文本。
15、大众文化文本是工业化和都市化以来运用大众传播媒介传输的、注重满足普通市民的日常感性愉悦需要的文学文本。
16、民间文化文本是体现普通民众的出于传统的自发的通俗趣味的文学文本。
17、文学文本的文化互渗:高雅文化文本中的互渗;大众文化文本中的互渗;民间文化文本中的互渗。
问答题知识点:
1、文学文本是有待于阅读的具有蕴藉性与开放性的语言表意系统,包括诗歌文本、小说文本、散文文本、报告文本、剧本文本等形态。具有如下特征:语言系统、表意、蕴藉、阅读期待、开放。
2、文学文本的基本特征:第一,语言系统。文学文本是一种由实际的语言行为构成的语言系统。第二,表意。文学文本是一个完整的表意系统。文学文本的语言系统旨在表达特定的意义,需要形成相对完整的表意系统。第三,蕴藉。文学文本总有所蕴藉,即蕴涵着丰富而深长的多重意义。第四,阅读期待。文学文本期待读者通过阅读而加以具体化。第五,开放。文学文本始终要在特定社会境遇中开放其意义空间,从而呈现出不确定特征。
3、文学文本通常包括以下层面:第一,语言层。它是文学文本的第一层面,是文学文本的具体语言构造。包括语音、文法、辞格和语体等具体层面。这是可以指向人在社会境遇中的生存体验的语言组合方式。第二,形象层。读者在阅读文本语言时在头脑里激发起来的想象性画面,文学艺术的形象具有间接性,形象层是在语言系统中建构的蕴含生存体验的想象性画面。第三,意蕴层。这是文学文本的形象所蕴含的富于生存体验的深长意味。第四,余意层。这是文学文本中预设的似乎连绵不断的余留意蕴。第五,衍意层。这是在特定社会境遇的读者阅读中可能衍生的文本意义。如下因素可以影响衍意的走向:读者的个人生存境遇,特定文化语境,社会阶层身份,民族文化传统,世界境遇,权力冲突等。衍意至少有三种情形:第一种为个人型衍意,指衍意虽然大体符合原作者的写作意图,但由读者个人加以具体化,这种具体化有可能导致文本中的体验出现衍变。第二种为异同并列型衍意,是指在读者阅读中生成的衍意可能部分与原作者意图同意,部分则形成差异。第三种为抗拒型衍意,是指读者的阅读坚决抗拒原作者意图并且消解它。这五个层面中语言层相对客观与稳定。形象层和意蕴层开始较多地依赖于读者的阅读和想象,带有明显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而到了余意层和衍意层,对读者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凸显出强烈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色彩。可以说,第一层到第五层呈现出文本的确定性越来越弱而不确定性越来越强的变化。不过,各层面对虽然有分别,但实际上紧密相连甚至相互渗透。
4、文学文本的衍意层。这是在特定社会境遇的读者阅读中可能衍生的文本意义。如下因素可以影响衍意的走向:读者的个人生存境遇,特定文化语境,社会阶层身份,民族文化传统,世界境遇,权力冲突等。衍意至少有三种情形:第一种为个人型衍意,指衍意虽然大体符合原作者的写作意图,但由读者个人加以具体化,这种具体化有可能导致文本中的体验出现衍变。第二种为异同并列型衍意,是指在读者阅读中生成的衍意可能部分与原作者意图同意,部分则形成差异。第三种为抗拒型衍意,是指读者的阅读坚决抗拒原作者意图并且消解它。
5、文学文本的呈现类型,是文学文本在呈现艺术形象时所采取的语言模型。主要有再现型文本、表现型文本、象征型文本及其多元呈现形态。
6、再现型文本是注重客观地和理智地呈现社会事物并讲究细节逼真的文本,它的特征有客观性、理智性、细节逼真性。第一,客观性,是作者在描绘外在事物时尽力显得与自己无关的情形。第二,理智性也是一种主动设计的话语效果。理智性是作者在描述事物时不直接表露自己情感的情形。第三,细节逼真性是在细微末节的刻画方面尽量显得像肉眼所见景象一样。
7、表现型文本是文学文本的呈现类型之一,是注重呈现作者的主观情感、富于想象性的文本,它的特征有主观性、情感性和想象性。第一,主观性是文本往往直接书写作者内心或与此直接相关的情形。第二,情感性是文本直接呈现作者个人态度的情形。第三,想象性是文本表现作者虚构的事物的情形。
8、象征型文本是文学文本的呈现类型之一,是以暗示方式披露隐含的哲理的文本,它的特征有暗示性、说理性和待解性。第一,暗示性是文本语言的间接的暗中指示特性,是象征型文本的核心特征。第二,说理性是文本往往借助具体形象而述说某种抽象观念。第三,待解性是文本具有一种等待进一步解释的特性。
9、文学文本的多元呈现:再现与表现的互渗;再现与象征的互渗:表现与象征的互渗。
10、文学文本的文化类型是文学文本的具体文化形态,主要包括高雅文化文本、大众文化文本和民间文化文本。
11、高雅文化文本是体现知识分子个体理性沉思和对社会批判或美学探索旨趣的文学文本。它具有三种特征:语言形式创新、社会关怀、个性化趣味。
12、大众文化文本是工业化和都市化以来运用大众传播媒介传输的、注重满足普通市民的日常感性愉悦需要的文学文本。它具有五种特征:第一,信息和受众的大量性。第二,文体的流行性和模式性。第三,故事的类型化。第四,观赏的日常性。第五,效果的愉悦性。
13、民间文化文本是体现普通民众的出于传统的自发的通俗趣味的文学文本。它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在用词上,主要采用日常语词(或俗语)。第二,在语词的组合上,注意选用双关、反复等辞格。第三,在语音上,寻求平仄和押韵,以便达到朗朗上口、容易记忆的效果。第四,在形象上,注意描写日常生活中所见的形象。第五,在意义上,着力显示日常生活的意义。
第三章  文学媒介
重点掌握
文学媒介的特点:1.涉义性;2.物质性;3.中介性;4.语境依托性。
基本掌握
1.文学媒介的历史演变:口语媒介;文字媒介;印刷媒介;大众媒介;网络媒介。
2.文学媒介的特殊意义:文学媒介规定文学形象的内涵;文学媒介影响文本修辞效果的产生。
知识点列举:
小知识点:
1、文学媒介是文学文本得以传播的外在物质形态及渠道。它包括口语媒介、文字媒介、印刷媒介、大众媒介和网络媒介等类型。
2、口语媒介是最早的一种文学媒介。
3、运用口语媒介的口语文学,往往有如下两种形态:一是歌谣,二是流言。
4、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语言的最重要的辅助工具。
5、大众媒介主要包括机械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两种形态。
6、电子媒介是由电磁波或电子技术去复制和传送信息的媒介技术,主要包括广播、电影和电视三种形态。
7、网络媒介被视为继报纸、广播和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介”。
8、现行的文学媒介类型无疑至少包括五种类型:口语媒介、文字媒介、手工印刷媒介、大众媒介(机械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及网络媒介。
9、加拿大学者伊尼斯提出“传播的偏斜”理论。
10、加拿大人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中提出“媒介即讯息”。
11、美国传播学者麦罗维茨提出了“媒介即情境”理论。
问答题知识点:
1、口语媒介是最早的一种文学媒介。口语就是口头语言,是语言的一种最初形态。口语媒介是语言媒介的一种重要形态,是以口头语言形式实现人际传播的语言媒介。具有如下特点:一是简便快捷,二是与身体语言和原始礼仪相伴随,三是真切生动,四是不易保存。运用口语媒介的口语文学,往往有如下两种形态:一是歌谣,二是流言。
2、中国原始文学具有自身的特点:第一,文学文本规模较小,其词汇、句式和篇幅较为简短;第二,文学往往以歌谣形式存在,而这种歌谣又是与音乐和舞蹈结合在一起的;第三,问文本具有不稳定性和流动性,在集体口传过程中被修改或产生变异;第四,文学文本的作者往往不是后世那种地理的个人而具有集体性质;第五,文学文本传播空间范围有限;第六,文学文本不易保存。
3、文字媒介是语言媒介的一种重要形态,是以书面符号系统承担人际传播任务的语言媒介。便利是:第一,文学创造的方式可由原来的口传转为书面笔传;第二,在书面传播时,可不要求发送者(作者)和接受者(读者)同时在场,这使文学传播得以突破口语媒介时代的人员和时空限制而获得新的表达自由;第三,文学作者由原来的集体作者发展到出现了个人作者,从此出现了独立的诗人和作家;第四,文学的书面文本可以在其原创者(发送者、说话人或作者)的自然生命终结后继续其文献生命,传之久远;第五,文学的书面文本还可以同原创者及其最初语境分离开来而独立存在,这为读者对文本进行较为自由的阅读和阐释创造了媒介条件;第六,文字媒介还可以消除汉语各方言区之间的口语传播障碍,为文学在不同地域和中的传播提供了便利。
4、印刷媒介是把文字和图画等作成版、涂上油墨、复制在纸张上的媒介技术,它通常包括手工印刷媒介和机械印刷媒介两种形态。便利是:文学创造的方式由原来手工抄写转为手工印刷,其复制速度和能力大为增强;第二,由于批量复制上的便利,大容量或大规模的文学文本的写作、复制和发行成为可能,这逐渐地促成了“诗”的衰落和“文”的兴盛,以及白话长篇小说的繁荣;第三,又由于印刷媒介的普及,社会成员中的识字群体人数逐渐增大,文学的消费者和接受者数量得以随之增长,这促使文学从过去少数高雅“士人”的特权转化为大量通俗市民的日常消费对象,从而促进了文学的大众化进程;第四,尽管按明清时代的正统学术规范,诗歌依旧被视为文学主流文类,但白话小说却在非主流的数量庞大的市民读者层面获得了实际主流地位,这等于说印刷媒介在暗地里协助新兴的小说文类向诗歌主流宣战,直到一定程度上削弱或瓦解了后者的原有特权。
5、大众媒介是以旨在复制和传送信息的由机器及编辑组成的传播组织为中介的传播渠道,主要包括机械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两种形态。
6、利用广播媒介传送诗歌、小说、散文、报告文学、剧本及说唱文学,具有独特的修辞效果。第一,以声音传送文学,不仅可以复活和扩展原始口传文学(如歌谣)那种面对面传播特有的现场感,而且时效性强,这是文字媒介和手工印刷媒介所缺少的传播优势;第二,广播的传播范围广,可以不受山重水复等空间限制,这使得文学可以突破空间阻碍而实现大范围传播;第三,形成广播文学这一新的文学文类;第四,广播拥有大量各阶层受众,其文化程度高低不一,这向广播文学提出了文本的通俗性要求,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文学的通俗性进程;第五,广播的出现,意味着“现场模式”进入到文学体制当中,这使得倾听问成为读者接受的一种重要模式。
7、电影媒介的产生对文学造成了多方面的影响:第一,以由视觉画面和声音组成的逼真镜头去再现生活,显示了此前任何媒介都缺少的强大的综合写实能力,为文学(剧本)效果的实现提供了逼真的视觉画面和感人的听觉情境;第二,电影媒介要面向数量巨大的各阶层公众,因而不得不追求通俗化,这向剧本提出了通俗化要求,从而对文学的通俗化产生影响。第三,影片中的剧本具有文学性,因而出现电影文学这一新的文学文类。第四,不少影片的剧本改编自文学作品,从而既可以影响读者对文学作品本身的接受,也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作家后来的写作。第五,电影由于其视觉和听觉上的优势,尤其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而言,征服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公众,“颠覆”了此前文学在艺术家族中的“中心”地位,迫使文学移位到新的“边缘”冷寂处重振旗鼓,从而对于90年代以来文学的发展产生实质性重大影响。
8、与文学的以往三种媒介——口语、文字和手工印刷相比,大众媒介体现了四方面的传播优势:第一,表意上的广泛性,能表达最广泛的思想和情感;第二,时间上的永久性,能表现具有永久性意义的事件;第三,空间上的迅速性,能迅速传播远距离事件;第四,受众阶层的统一性,能面向所有阶层的受众。
9、网络媒介对于文学传播具有新的特点:第一,可以大大促进文学的传播、储存和复制速度。第二,具有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双向传播性质,使得网沙锅内文学形成人与人之间的真正的即时沟通。第三,作者与读者在网上可以享受到平等对哈的权利。第四,网上的文学对话有可能具有个人化和个性化特征。第五,文学表达有可能更趋简短、新奇。第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网络文学作品具有文字、图象、声音等结合的特点,可以为文学阅读带来新的体验。
10、文学媒介的特殊意义:第一,文学媒介规定文学形象的内涵;第二文学媒介影响文本修辞效果的产生。
11、文学媒介在文学中的作用表现在:媒介是文学的重要维度之一,它不仅具体地实现文学意义信息的物质传输,而且对文本本身产生微妙而又重要的影响。
12、文学媒介的特点:(1)涉义性。涉义性即媒介是影响文学文本的意义及修辞效果的重要因素。文学媒介的涉义性是指媒介具有关涉文学文本意义的特性,即是说媒介运用直接关涉文学的意义及修辞效果。这可以从两方面去理解:其一,特定媒介可能被特定时段的文化语境赋予特定意义。其二,文学文本在媒介改变的情况下可能出现原有意义变异的情形,或者从原有意义中产生出不同的新意义。(2)物质性。是指文学的以物质为媒介的特性。如果离开了物质媒介,文学就无法存在。(3)中介性。是指文学媒介所具有的在人与人之间居中介绍和联系的特性。文学媒介总是要使自身成为作者与读者、读者与自我相联系的中介环节。首先,媒介使作者与读者联系起来,其次,媒介还可以是作者与自我内心活动相联系的中介。(4)语境依托性。是指文学媒介往往依托特定的社会文化状况而发生作用,包括社会组织机构、文化出版机制、教育机制、文化价值系统、人文学科体制等。
第四章  文学语言
重点掌握
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陌生化;语境化;蕴藉性
基本掌握
1.文学语言的含义:文学语言是经过了作者加工和提炼的“文学文本中的语言”;文学语言是一种情感化的语言;文学语言是一种富有文采的语言。
2.汉语形象的修辞形态:文言与白话;书面语与口语;杂语与独白;双声语、互文性。
知识点列举
小知识点:
1、文学语言是一种存在于文学文本中的、富有文采的情感化的语言。
2、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具体体现为:陌生化、语境化和蕴藉性。
3、语言的字符形体、声音韵调构成了语言的基本形象。
4、汉语形象的修辞形态主要有:文言与白话;书面语与口语;杂语与独白;双声语、互文性
问答题知识点:
1、语言在文学中的角色
语言是文学的直接现实,从而语言在文学中具有一种首要地位。(1)语言是文本的物质现实。第一,文学文本直接地由客观的语言符号系统构成,通过语言呈现出来。第二,写作者的书写活动也是以语言文本为旨归,让自己的体验和思想变为客观的语符。第三,读者接触文本,首先是接触语言。只有理解了语言,才会进一步生成文学意义和审美感受。(2)语言是意义的现实处所。文学文本中的意义只能存在于文本语言之中,是和文本语言须臾不可分的。独特的文本意义就在独特的文本语言之中,不同的语言方式创生着不同的意义。(3)语言再现自身。一方面,语言通过再现现实而表达和创造意义,使意义在自己的怀抱中生长;而另一方面,它在再现现实的过程中也再现自身,在表达意义的同时也使自身显示出意义,成为文学文本的意义系统的组成部分。(4)语言是文本美的一种现实体现。第一,语言本身具有特定的魅力,成为文学文本美的资源。第二,在文学文本中,语言的美是文本美的现实体现。可见,从文学文本的物质存在、语言与意义的关系、语言的文本功能及语言的审美特性等诸方面看,语言都构成了文学的直接现实。由此可见,语言是文学的主角,在文本中具有根本性的地位。
2、文学语言与普通语言的关系。
联系:一方面,文学语言根源于普通语言,普通语言的生机活力为文学语言输送丰富的营养;另一方面,普通语言也借助于文学语言“立法”,文学语言作为一种规范化的语言形式,往往成为一个民族普通语言的潜在标准。
区别:首先,文学语言以审美为目的,是否合乎审美逻辑成为文学语言的一种内在标准;普通语言以交际、文献等为目的,是否合乎事理逻辑成为一种内在标准。这意味着,文学语言的基本特性在于审美方面。其次,文学语言总是潜行在历史文化语境之间,成为社会现实意义的文化表述;普通语言则运行于日常交往和知识交流的层面,成为某种事件的实际表述。这意味着,文学语言蕴藏丰富的文化意蕴,带有文化修辞特性。
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文学语言是立足于特定文化语境中的、蕴藏丰富文化蕴涵的一种审美形态的语言。
3、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
(1)陌生化。首先,文学语言是对普通语言的改造和违背。其次,文学语言是生命体验的独特形式。(2)语境化。首先表现在语境赋予文学语言特殊含义。其次,文学语言的组织形式根据语境中的感染效果来调整。(3)蕴藉性。首先表现为形象的朦胧。其次表现为意义的多层维度。还表现为意味的含蕴不尽。
4、语言的形象指的是文学语言不仅塑造生动的文学形象来感染人,而且,其自身也成为对读者富有巨大感染力的、韵味深长的艺术形象。汉语形象是指建立在汉语基础上的语言形象。
5、语言形象和文学形象之间的关系。
与一般的文学形象相比,语言形象有着自身独特的存在形态和审美特征;与此同时,它也是文学形象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文学形象是建立在语言形象的基础之上的。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首先要接触和理解的就是语言的形象,并通过对这个形象的感受和领悟,最终达到对文学作品中各种形象及其意义的想象和领会。另一方面,语言形象具有自身的意义,可以和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形成有趣味的对话关系。
6、汉语形象的修辞形态
(1)文言与白话。第一,文言通过汉字的识别来生成意义,并由此呈现汉语形象的审美特色;白话文则立足于汉语的口语化诉求,注重流畅通俗的功能。第二,文言和白话各具有不同的文化修辞形象,并各具其美。从意义的表达方面来看,文言文古奥、含蓄,多用典故、代词和隐语,往往“文约而事丰”,产生含蕴不尽的审美效果;白话文则清晰、直白,表达流畅,意义单纯,刻画细腻而准确,往往便于具体场景和体验的描绘。从韵律节奏方面看,文言文立足于汉语方块字的基础,形成了一种偏于对仗、注重平仄、节奏整饬、讲究协韵的韵律形式;而白话文的韵律节奏则立足于说话,倚重语言的口传流动,行文非常自由,不拘泥句子字数和韵脚变化。
(2)书面语与口语。书面语是指用于书写的语言;口语指的是用于日常交谈的语言。相对而言,书面语语法规范,用词准确、简洁,属于较为正规的语言形式;口语较为自由随便,用词比较通俗,往往带有说话者的口语痕迹。一个人在写作的时候,使用书面语,也就意味着将自我想象为一个有理性、充满权威感的社会角色;而使用口语进行写作,则往往意味着一个感性的、私人的角色定位。
(3)杂语与独白。杂语是俄国学者巴赫金创造的概念。他认为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的语言,往往携带着丰富的、同时又是复杂的社会现实与文化历史的信息,并且以各种“对话”形式在小说叙事中出现,构成一幅独特的语言与语言交织的文本景观。独白来自巴赫金所讲的“独白型小说”,指的是作者意识主导和控制着作品内部人物意识的状况,也就是说,整部作品虽然可能描写多个不同的人物,但是,却都是作者意识的独自道白。从汉语形象的修辞形态角度看,独白和杂语构成了文学文本不同的语言形式。在一部作品中,总是存在着不同类型的语言,各种声音分别具有独立的思想意识,这就有了杂语。杂语是多种异质语言交织在同一作品中、各自体现独立思想的现象。而整部作品都是作者一个人的声音统治一切,这就有了独白。独白是作者一个人的声音统治整部作品的现象。独白的语言修辞方式有助于一种作者权威的实现;杂语则携带更多的意义,最终使得作者的意图不再成为理解文本意义的关键因素。
7、双声语、互文性。双声语是一种语言意义的双重指向现象,即在一种语言的背后暗中隐藏着和他人的话语的对话。互文性主要是建立在第二种途径的基础之上,指的是文本内部的语言包含其他文本语言的特定状况。作为一种修辞方式,它构成了和其他文本之间的语言对话。具体形态有:第一,跨体语言现象。第二,古语今用现象。第三,秘响旁通现象。
第五章 文学形象
重点掌握
文学意象的特征:指意性;暗示性;朦胧性。
文学意境的特征:情境交融;虚实相生;感会于心;韵味无穷。
文学典型的特征:独创性;历史性;多义性;感染性。
基本掌握:
1.文学意象的象征内涵;
2.文学意境的内涵。
3.文学典型的内涵。
知识点列举
小知识点:
1、文学形象主要有文学意象、文学意境、文学典型三种形态。
2、意象本来是一种古代的哲学概念,最早应出自于《周易·系辞》。
3、作为一种表意的形象,意象的基本内涵是象征的。
4、文学意象的特征具有指意性、暗示性和朦胧性。
5、文学意境的理论早在刘勰的《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中已初见端倪。
6、唐代王昌龄在《诗格》中讲诗有三境:物境、情境、意境。
7、刘禹锡提出“境生于象外”。
问答题知识点:
1、文学形象是读者在文本修辞的感染过程中经由想象和联想而生成的生活图景,主要有文学意象、文学意境、文学典型三种形态。
2、文学意象是文学形象的一种,是以暗示、说理或含混方式塑造的文学形象。
3、文学意象的特征。
第一,指意性。一种意象往往是为了表达特定条件下生成的一种观念或者认识,是受写作者个人意图支配的形象,而不一定要符合现实生活的形象特征。第二,暗示性。从意象的表达方式来看,一个意象往往通过隐喻、转义等方式,暗示其内在的意义。这使得我们理解一个意象的时候,不能仅仅查看这个意象本身,更要领悟它暗含的意义。第三,朦胧性。从意象的接受效果来看,文学意象往往显得意味多样、景象晦暗,不能最终确定其意义。
4、文学意象的演变。
(1)古典文学中的意象。在古典文学作品中,意象是非常丰富的。就一部作品而言,既有单象意象、多象意象,也会有组合意象、意象群等。在意象之间,写作者一般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情志,而是采用“象”来“生”意,实中求虚、意在象外。(2)现代文学中的意象。大多和写作者自我的心意体验联系在一起,往往注重开拓文本内部意象的意义空间,而意象又变成较为含混多义。
5、解读文学意象的意义要注重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结合文本意境,理解意象尤其是核心意象在文本中的使用方式和基本含义。第二,尽量掌握文本写作的背景材料,明确其主要的象征内涵;第三,根据历史文化的不同境况,深入领会文本中意象的美学价值和社会意义。(举例说明)
6、文学情境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象,是通过读者的感会于心,以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方式呈现的,具有韵味无穷的阅读特点的审美画面。
7、文学意境的特征
第一,情景交融。意境所激发的想象性画面,往往是一种情感与景致紧密地交织而成的情景交融的景象。第二,虚实相生。意境往往被分成“实境”和“虚境”,而意境的素找则是虚中求实,虚实相生的。第三,感会于心。由于意境的情景交融和虚实相生,就要求读者不能过于用理性思考或者情感投入,而是要依靠一种瞬间形成的、建立在审美直觉基础上的感会于心的阅读方式。第四,韵味无穷。从意境的修辞效果来看,虚实相生和情景交融会导致余味深厚,令读者长久地回味。
8、文学意境的演变。
(1)古典文学中的意境。古典文学中意境的审美形态较为单纯,情感抒发较为含蓄。作为中国艺术的一种理想境界,意境往往和空灵的追求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这里,空灵的美妙在于它总是指向一种无限的意义空间。(2)现代文学中的意境。第一,以意境的情景交融实现抒情感染力;第二,呈现中国古典空灵境界的审美余韵。
9、文学意境的个案分析
10、文学典型是一种重要的文学形象,是一种以独特的个别去显现普遍性的人物或事物的形象。典型本是外来词,来源于希腊文,原义为铸造用的模子,后来指接近理想之型的具体模型,在文学中被用来描述那种在特殊或个别中体现普遍性的人物或事物形象。
11、文学典型的特征。
第一,从价值形态看,典型是“这一个”具有独创性。第二,从审美表现看,典型是现实生活的真实性写照,具有历史性。第三,从阅读接受看,典型给人的感受复杂多样,具有多义性。第四,从修辞效果看,典型形象往往可以激发人的强烈认同感,具有感染性。
12、西方文学典型的主要审美特点
西方典型理论是在认识论哲学占主导地位的北京下生成的。作家们往往利用典型的丰富的历史信息,来剖析灵魂,揭示现实、展示生活。因此,西方文学文本大多在情节丰富的故事中塑造性格鲜明而又复杂的典型形象。在细节中塑造典型,追求那种细腻感和真实感,能给人带来深刻的社会与历史状况的认识和领悟。
13、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典型
典型自20世纪初以来曾经长是风行于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学理论领域。这种风行的原因,正在于中国现代文学的特殊的表现性需要。典型作为一种具有高度凝缩性的艺术形象,可以视为中国人对自身在现代遭遇的天下与世界、中心与边缘、土与洋、道与器、古与今、个体与群体、个别与普遍等复杂冲突的一种辩证解决方式。这些冲突构成中国现代性体验的当然内核。正是在典型中,上述种种复杂的冲突能够获得一种典范性表征形式。也就是说,透过这些典型形象,人们可以集中地和富有代表性地体验中国人的现代性境遇及其意义。
14、(文学典型个案分析)165页。文学典型形象分析的关键,在于通过具体生动的个性特征去把握隐含在一个形象内部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充分了解文学典型的美学意义,历史内涵和现实价值,是典型分析的主要任务。
第六章  文学体裁
重点掌握:
诗的特征:语词凝练新奇;结构跳跃简约;形象鲜明生动;情感浓郁强烈。
散文的特征:语言运作自由;结构形散神聚;表述对象广泛;抒写真情实感。
小说的特征:语言包容舒展;叙述故事情节;塑造人物性格;建构时空情境。
戏剧文学的特征:语言富于个性和动感;结构紧凑;矛盾冲突尖锐。
影视文学的特征:语言的视觉性;蒙太奇结构;动态的造型性。
基本掌握:
1.诗的类型:抒情诗和叙事诗;格律诗和自由诗。
2.散文的类型:叙事性散文;抒情性散文;议论性散文。
3.小说的类型: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微型小说。
4.戏剧文学的类型:悲剧;喜剧;正剧。
5.文学与音乐、绘画、戏剧、影视的区别和汇通。
知识点列举
小知识点:
1、文学体裁是由文学文本的语言运用、结构模式和形象塑造的类似而构成的相对稳定的形式规范。具体划分为四种:诗、小说、散文、剧本。
2、诗在人类的文学活动中是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体裁。诗的产生,从根源上说,是人类劳动实践的产物。
3、诗的基本特征:语词凝练新奇、结构跳跃简约、形象鲜明生动、情感浓郁强烈。
4、诗的语言新颖奇特、富有文采,在于它注重对陌生化技巧的追求。
5、决定诗的跳跃性结构的内在因素是感情的跳跃、想象的跳跃、视野的跳跃和心理时间的跳跃。
6、鲜明生动的形象是诗中最活跃的因素。
7、诗按其中抒情和叙事元素比重的不同,可以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按其是否遵守格律规范,可以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
8、中国古典文学中的词、曲形制,最早都是由民歌发展而来的。
9、中国古代散文,最初分为记言和记事两种,分别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
10、散文的基本特征是:语言运作自由,结构形散神聚,表述对象广泛,抒写真情实感。
11、散文又称“美文”,其美质是以语言作为载体的。
12、散文按照表述对象和表现形式的不同,大致分为叙事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
13、叙事性散文包括报告文学、传记文学、游记等。
14、报告文学是以真人真事为表述对象,应用文学技巧准确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散文。
15、传记文学是以浓郁的文学笔调来记叙人物生平经历和事迹的散文。
16、游记是描写记录旅游见闻的散文。
17、论性散文包括杂文、小品文、随笔等。
18、杂文是文艺性的社会论文,兼具诗与政论的特点,鲁迅以自己卓越的创作实践,使杂文创作达到一个高峰。
19、小品文是篇幅短小而富于情思、寓意隽永的散文。
20、随笔以随想随议的方式发表作者在所见所闻中获得的生活感悟。
21、在中国,“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
22、西方小说的渊源是古希腊的神话、史诗和戏剧,但更直接的来源是中世纪的英雄史诗、骑士传奇、寓言和民间故事。
23、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奠定了欧洲近代小说的基本样式。
24、小说的基本特征:语言包容舒展,叙述故事情节,塑造人物性格,建构时空情境。
25、叙述视角的特征通常是由叙述人称决定的,一般来说有四种情形:第三人称叙述、第一人称叙述、第二人称叙述、人称或视角转换叙述。
26、按照福斯特的方法,把人物分为“扁平”和“圆形”两种。
27、小说的类型根据篇幅长短,一般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微型小说。
28、通常把戏剧、戏曲的剧本称为戏剧文学。把电影、电视的剧本称为影视文学。
29、戏剧文学的基本特征:语言富于个性和动感,结构紧凑,矛盾冲突尖锐。
30、根据戏剧冲突的性质以及它对读者的感染作用,戏剧文学可以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
31、影视文学的基本特征是:语言的视觉性、蒙太奇结构、动态的造型性。
32、电影艺术通常分为四大片种:故事片、美术片、科教片和纪录片。
33、故事片是电影中数量最大、社会影响最广泛的核心片种,也称艺术影片。现实片是故事片的主要样式。
34、电视文学的主要品种是电视剧。
问答题知识点:
1、文学体裁是由文学文本的语言运用、结构模式和形象塑造的类似而构成的相对稳定的形式规范。具体划分为四种:诗、小说、散文、剧本。
2、诗是以高度凝练的语言、跳跃性的结构、鲜明生动的形象来抒发特定社会境遇中的情感体验的文学体裁。
3、诗的基本特征:(1)语词凝练新奇。诗具有精粹凝练、新颖奇特、富有音乐性的文学语言。诗对个体人生体验的抒发是以集中性和深刻性见长。(2)结构跳跃简约。诗的结构常打破语法规则,省略过渡性的语词、句、段,形成具有大幅度跳跃并相对简约的结构。(3)形象鲜明生动。诗中鲜明生动的形象是创造诗的想象空间的重要因素。诗文本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表意系统,它所要表达的情思意理一般不能抽象得表达出来,而必须借助具体生动的形象。诗中的形象就是诗人主观情思的“意”与客观事物、情景的“象”的和谐交融与辩证统一。(4)情感浓郁强烈。浓郁强烈的情感在诗中占有主导地位。在诗中,情感是贯穿文本的主线,情感把形象组合起来建构起诗的意境。
4、抒情诗是直接抒发情感的诗体。在抒情诗中,诗人或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或直抒胸臆、激情奔涌,直接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表现对客观事物的审美情感。
5、叙事诗是以讲述故事为主体的诗体。它以写人叙事来抒情,表现诗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叙事诗有较为完整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通过人物的刻画和清洁的叙述来抒发诗人的情感,是叙事和抒情的结合。
6、格律诗是依照严密的规律写成的诗体。格律诗一般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在声调、平仄、词语、对仗、句式、韵脚等方面都有严格规定。
7、自由诗在语言、结构、韵律等方面都较为自由的诗体。自由诗由美国诗人惠特曼在《草叶集》首创,字数、句式都没有规定,只押大致相似的韵,也可以不押韵。西方自由诗对中国现代诗产生了很大影响,五四时期兴起了以“白话诗”为代表的自由诗,冲破了格律诗的严格限制,使诗呈现出新的面貌。
8、散文诗是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诗体。它感情充沛、想象丰富,和散文一样不分行,不押韵,但语言接近诗,有内在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营造出诗的意境。
9、民歌是经劳动人民口头创作并流行于民间的诗体。它贴近生活,和劳动紧密相连,表达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体现出浓郁的民风民俗。中国民歌主要包括山歌、渔歌、秧歌、花儿、道情、信天游、劳动号子等。
10、散文是一种以运作自由的语言、形散神聚的结构、广泛多样的表述对象来抒写真实人生感受的文学体裁。
11、散文的基本特征:(1)语言运作自由。散文的语言形式自由灵活,具有不拘一格的多样化色彩。(2)结构形散神聚。散文在结构形式上比较“散”,没有固定的模式,但主题明确、寓意深刻。(3)表述对象广泛。在题材选择上不受时空限制,散文表述对象的选择往往是生活中的一个片段,以小见大,表达独特的感触和体验。(4)抒写真情实感。散文注重描写人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境遇和主观感受。
12、叙事性散文以人物、事件、景物为主要表述对象,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兼之以抒情和议论。作者通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把自己在人生境遇中的情感体验抒发流露出来。它包括报告文学、传记文学、游记等。
13、抒情性散文强调作者主观思想情感的抒发,在表现手法上以抒情为主,并辅以记叙、描写和议论。抒情性散文以作者的情感体验为结构线索,突出情感的强烈和激越,以情感为文本构成的主体。
14、议论性散文以作者的思维成果为表述对象,主要表现手法是议论说明、辅以叙事和抒情。议论性散文表现的是作者对人生的深层感悟和洞察,显示出理趣和哲思。
15、小说是在一定的时空情境中,以包容舒展的语言叙述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虚构性文学体裁。
16、小说的基本特征:(1)语言包容舒展。它的语言能够包容各种语体,可以舒展自如地展开叙述。(2)叙述故事情节。叙述就是讲故事(通过语言组织起人物的行动和事件),小说通过不同的结构方式和叙述视角,虚构性地叙述故事情节以刻画人物并传达一定的意义。(3)塑造人物性格。小说在叙述故事中运用多种手段来刻画人物性格。(4)建构时空情境。小说要叙述故事和刻画人物,就要建构起供故事展开和人物活动的时空情境。
17、微型小说是篇幅最为短小的一种小说类型,通常字数在两千字以内,最短有几十字的。微型小说也叫“小小说”、“一分钟小说”、“超短篇小说”等。由于篇幅所限,微型小说把写作重心由人物刻画向事件本身的典型或幽默转移。它在很小的时空情境中把握生活,所摄取的仅是生活中的一个镜头。它用速写手法刻画人物,语言洗练。情节单一紧凑,但也讲究曲折起伏,善于留出空白,结构精彩结局,使文本含蓄蕴藉,意味隽永。
18、剧本是综合艺术中的语言表现因素如台词、唱词等,它是一种依托综合艺术表现其审美价值,并以语言为主叙事和抒情的文学体裁。
19、戏剧是以演员表演为中心,以现场观众为对象,综合音乐、舞蹈、美术、文学等各种因素的舞台表演艺术。戏剧文学是供戏剧舞台演出用的剧本。作为戏剧艺术中的文学表现因素,戏剧文学必须遵循戏剧艺术的规律,做到戏剧性与文学性的结合。
20、戏剧文学的基本特征:(1)语言富于个性和动感。戏剧文学的语言具有个性、动作顶并富于潜台词。(2)结构紧凑。戏剧文学的人物、行动、情节、场面都要高度集中,因此要有分幕分场、紧凑浓缩的戏剧结构。(3)戏剧冲突尖锐。戏剧冲突是构成戏剧情节的主要成分,是在特定戏剧情境中,两种力量之间互相作用尖锐对抗的过程及结果。
21、悲剧是内容严肃、格调崇高,表现正义与邪恶两种力量斗争冲突中正义一方失败或毁灭的戏剧,悲剧所反映的矛盾冲突性质,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
22、喜剧是以幽默夸张的手法展示美与丑、进步与落后之间的矛盾冲突,通过嘲讽落后丑恶现象来肯定美好事物的戏剧。
23、正剧又称悲喜剧、严肃剧,是悲剧因素和喜剧因素互相渗透影响、互相融会结合的戏剧。
24、影视文学的基本特征:(1)语言的视觉性。影视文学的叙述语言要描绘出具体、生动和可感的视觉形象,其人物语言则要个性化、简练并富于表现力。(2)蒙太奇结构。蒙太奇是法语音译,原是建筑学上的名词,意为装配或组合。用在影视艺术上即为镜头的剪辑组合的结构方式。(3)动态的造型性。影视艺术的基本要素是运动,因此影视文学要呈现出动态画面和人物运动状态。
25、文学与音乐的关系
区别: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其形象间接地诉诸读者的想象;而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其形象直接诉诸欣赏者的听觉感官。文学依赖于理性;音乐则侧重追求感性。文学文本中的节奏不同于音乐中的物质节奏,而是一种观念的节奏。
汇通:文学与音乐之间可以互相影响、配合和补充;文学的叙事文体即小说具有音乐性;现代小说更依赖于音乐的创作手法,主要表现在叙述层和故事层对音乐的借鉴。
26、文学与绘画的关系
区别:绘画于线条、色彩等符号描绘世界,作用于人的视觉,是视觉艺术;文学以语言符号描写世界,作用于人的想象,是语言的艺术。
汇通:诗与画的汇通集中体现为它们可以相互转化和配合。小说与绘画都属于“再现艺术”,它们的汇通体现在小说可以表现绘画性。
27、小说描绘的自身规律:第一,小说对物象的描绘要简练。第二,小说对物象的描绘要与人的感知相结合。第三,小说对物象的描绘要带有情感因素。
28、文学与戏剧的关系
区别:主要体现在二者的表现手段和审美效果的不同。小说的形象要通过具体描绘,调动读者的智力和情感靠想象来完成;而戏剧的形象,只要观众坐在剧场里观看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就可以尽收眼底。
汇通:小说与戏剧的共同因素是情节和人物;小说主要从“对话”汲取了戏剧的长处;小说通过借鉴戏剧的“场面”来增强自身的具体性和真实感。
29、文学与影视的关系
区别:文学用语言塑造的艺术形象具有间接性,而影视由声音和画面构成的艺术形象具有直观性;文学是以时间艺术为基础的线型叙述艺术,而影视艺术是以空间造型为主导的时空综合艺术。
汇通:文学与影视得以汇通的根源在于二者都属于叙事艺术。小说这门艺术样式本来就蕴含着某些电影因素。文学中的“电影性”体现在现代小说文本中主要是叙述场景的自觉运用。
第七章  文学写作
重点掌握:
作者的主体条件:个体体验;想象力;语言敏感;拟想读者。
文学写作过程:储备;发生;构思;成文。
基本掌握:
1.文学写作的个体意义;
2.文学写作的社会意义;
3.文学写作的世界意义。
4.作者的语境条件:历史情境;意识形态氛围;文学资源场;文学创新需要。
知识点列举
小知识点:
1、文学写作具有个体意义、社会意义和世界意义。
2、作者的语境条件:历史情境、意识形态氛围、文学资源场、文学创新的需要。
3、作者的主体条件包括个体体验、想象力、语言敏感和拟想读者等四个方面。
4、高雅文化文本的写作是一种个性化的创作行为,这是高雅文化作家顽强坚守的创作主旨。
5、大众文化文本的写作,是一种商业化的制作行为,精心打造流行文学时尚。
6、民间文化文本的写作具有明显的传统性特点,即它的艺术手法和格式长期以来相对稳定、代代袭用。
7、文学写作过程大致划分为储备、发生、构思、成文四个阶段。
8、构思构成作家写作的核心环节。
问答题知识点:
1、文学写作是文学作品的产生过程,是包含作者个人创造和出版机构制作的一种符合过程。
2、文学写作的双重属性是指文学写作兼具个人创造和机构制作特点。一方面,文学写作体现为个性化创造。另一方面,文学写作布景具有创造性,而且同时也具有制作性。
3、文学写作的意义:(1)个体意义:文学写作作为作家的个性化创造,它能起到升华本能、解放情感、释放生命活力的作用,还能使作家打破现时的局促约束而游心千载,从而极大拓展人的精神空间。(2)社会意义:文学写作同样具有社会性,同社会生活、民族命运等紧密相连。(3)世界意义:在“全球化”浪潮中,文学写作也具有了世界意义,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互相了解与沟通,互相宽容。文学写作具有个体意义、社会意义和世界意义,既诉诸作者本人又波及扩张到一定社会群体乃至全人类。
4、历史上的作者角色论
一类是“角色投入论”,它强调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必须注意从作品人物的角度去感受生活、考虑问题、说话和行事。一类是“角色回味论”,它强调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必须将自身的情感体验对象化,学会做清醒的超然旁观者。
5、作者角色是处于文学写作状态的介乎现实与审美之间的想象或虚拟型人物。作者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设想,自己属于某种既非现实个人也非作品人物的特殊角色,从而可以灵活地时而化身为作品人物,时而抽身出来充当旁观者。
6、作者的语境条件:(1)历史情境,指作者所处特定历史时段的时代情形与现实境遇。(2)意识形态氛围,指特定历史时期涵摄面极广的总体意识形态。(3)文学资源场,指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据以加工、制作、移置和翻转的既有素材库,主要包括过去或同时代各种本文,甚至传说轶事等。(4)文学创新的需要,文学创新需要作为作者的语境条件之一,构成作家完成乃至超越自身的重要推动力。
7、作者的主体条件:(1)个体体验,指作者对自身在现实世界中的境遇及其意义的瞬间直觉。作者个体体验的亲历性、丰盈性,是保证文学写作成功的必要先决条件。(2)想象力在文学写作者的主体条件中居于重要位置。(3)语言敏感,指作者在文学写作过程中对语言的敏锐感知和精当运用的能力。文学是语言性艺术,作者是否具有特殊的语言敏感,是决定其写作成败的重要因素。(4)拟想读者,指作者在写作活动中主观设想面对的当代或后世读者,这能为看似孤独的当下写作活动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心灵抚慰。
8、文学写作过程:(1)储备。它是文学写作过程的起点,指作家亲历的、观察的生活体验以及更广泛文化修养的累积。(2)发生。它是指作家产生现实的写作冲动,即将某种丰沛酣畅的主体情思表达出来的冲动。(3)构思。它是指作家在生活体验、文化素养储备和写作冲动发生的基础上,对于酣畅淋漓的主体构思加以组织,使之成为有机的艺术形象系统的过程。它构成作家写作的核心环节。(4)成文是文学写作的最后阶段,指作家将自己内心构想出的艺术形象变成完整的文本的过程,包括通常所说的修改、润饰等。
第八章 文学阅读
重点掌握:
读者的语境条件:读者与同时代语境;读者与跨时代语境;读者与跨文化语境。
文学阅读过程:发生阶段;发展阶段;高潮阶段;后效阶段。
文学阅读效果:个体效果;社会效果;文化交流效果。
基本掌握:
1.文学阅读的个体意义;
2.文学阅读的社会意义;
3.文学阅读的世界意义。
4.读者的主体条件:阅读期待;语言阅读;形象感受;意蕴体味。
5.读者的文本条件:隐含的读者;召唤结构;空白点。
知识点列举
小知识点:
1、文学阅读是读者在特定语境中对文学文本的读解过程。包括四个要素:读者、语境、文学文本、读解。
2、读者的语境条件是读者的文学阅读行为发生于其中的个体与社会境遇。
3、读者的主体条件通常包括阅读期待、语言阅读、形象感受和意蕴体味。
4、阅读期待视野可以具体分为文学的形式期待、内容期待与意蕴期待三个彼此相关的层面。
5、隐含的读者是德国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伊瑟尔提出的概念。
6、文学阅读过程是文学阅读的具体发生、发展与演变状况。包含四个阶段:发生阶段、发展阶段、高潮阶段和后效阶段。
7、文学阅读效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个体效果、社会效果和文化交流效果。
问答题知识点:
1、文学阅读是读者在特定语境中对文学文本的读解过程。包括四个要素:(1)读者。是实际地阅读文学文本的人。(2)语境。是读者阅读文学文本时所处的具体境遇,包括个体语境和社会语境。(3)文学文本。是有待于阅读的具体蕴藉性与开放性的语言表仪系统,包括诗歌文本、小说文本、散文文本、报告文学文本、剧本文本等形态。(4)读解。是文学阅读行为本身的存在方式。
2、文学阅读具有消费功能、鉴赏功能和认知功能。第一,文学阅读具有消费功能,是读者在文学阅读过程中把文学文本当作与其他商品相同的文化物品来消费。它具有特殊性,文学文本经过了个人的消费却并不发生损耗、更不会消失,而可以继续其生命。第二,文学阅读具有鉴赏功能,是指读者在文学阅读中会对文学文本发生审美感动。文学鉴赏具有鲜明的审美享受性,还具有一定的创造性。第三,文学阅读具有认知功能,是指读者在文学阅读中会对文学文本产生理智性认识和感知。
3、文学阅读的意义:(1)个体意义:每个阅读个体都是在用自己的经历和个性与文本交流,以自己的审美经验对文本的价值、属性进行主动选择、接纳或扬弃。文学阅读的个体意义表现在,文学阅读总是对阅读个体产生影响。(2)社会意义:是指文学阅读通过读者个体及其他个体的沟通而对整个社会产生影响。(3)世界意义:是指文学阅读中跨越不同语言与民族生活界限而产生的共通意义。
4、读者的语境条件是读者的文学阅读行为发生于其中的个体与社会境遇。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作者创作的语境,二是创作出的文本被读者阅读时的语境,三是文本交流的历史语境。
5、读者的阅读语境可以划分为三个不同层次:读者与同时代语境,读者与跨时代语境,读者与跨文化语境。(1)读者与同时代语境。是指读者阅读行为发生的年代与文本所描述的年代大体相同的情形。(2)读者与跨时代语境。是指读者阅读行为发生的年代跨越出文本所描述的年代的情形,也就是说,读者需要跨出自己的时代语境而尝试理解不同的时代语境。(3)读者与跨文化语境。是指读者在阅读中跨越本民族生活界限而尝试理解其他民族生活的情形。这就是说,读者需要越出本民族生活条件而理解自身以外的民族的生活状况。
6、因交流与互通的成功而产生的提升主要表现在:第一,跨文化语境阅读可以丰富和拓展读者的文化素养。第二,跨文化语境阅读可以提高读者的观察与比较能力。
7、读者的主体条件通常包括阅读期待、语言阅读、形象感受和意蕴体味。(1)阅读期待是读者在文学阅读前形成的朦胧的阅读图式,包括阅读记忆、情感态度、形象与意义期待等因素。期待视野可以具体分为文学的形式期待、内容期待与意蕴期待三个彼此相关的层面。(2)语言阅读。文学是语言艺术,阅读文学文本首先即是对语言文字的字面含义和更深层意义的理解过程。(3)形象感受是读者通过语言阅读而在脑海里想象出具体感性画面的过程。(4)意蕴体味是读者在语言阅读和形象感受基础上进而追寻文本的深长意蕴的过程。
8、阅读期待视野的三个层面:(1)形式期待。是读者对文本的艺术形式、艺术样式及其审美方面特有的征兆性的期待,主要包括语言特点、描述方式、结构技巧及其艺术感染力等。(2)内容期待。是读者对文本生活内蕴与思想意义方面的期待,包括情节、故事、作家的意图等。(3)意蕴期待。意蕴是文本中隐伏的比平常意义更深厚而令人回味的意义储藏。意蕴期待,指的是超乎文本内容方面的意义韵味的期待。
9、读者的文本条件是读者据以阅读的文本及其影响阅读的特定状况。(1)隐含的读者。它是德国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伊瑟尔提出的概念。包含三个层面的意思:第一,作者的写作动机规定文本中“隐含读者的存在”。第二,作者的选材和文体特点也会决定文本中“隐含的读者”的存在。第三,作者投寄在文本中的情感与思想内涵会规定“隐含读者”的存在。(2)召唤结构。是文学文本中存在的找化读者的结构框架。召唤结构的实质是文本的语言和形象结构中存在着一些空白和模糊点,要求读者在也过程中独立地填补和连接,从而使模糊补丁的形象在头脑中明晰、确定起来。(3)空白点。是进一步说文本中存在未写出或未被明确写出的部分,它们是文本中已写出部分向读者暗示或揭示的东西,有待于读则后在也过程中加以填补、充实。
10、高雅文学阅读从三方面入手:(1)高雅文本的形式阅读。独特的文体、美妙的形式、精致的构思使得高雅文本阅读充满着新、奇、巧的审美感受。(2)高雅文本的意义阅读。批判性意蕴、哲理性思考、创造性思维等使得高雅文本阅读累积着厚重、深邃、理性的思索空间。(3)高雅文本的个性思考往往要扎根于一个已有的传统中,,一个他自己可以梳理出来的传统,或者形成创作者刻意追求的对某一种精神价值的认定。这一传统的根基、价值取向的现代定位,恰恰给了阅读高雅文本一个开启阅读思维大门的钥匙。
11、大众文本阅读在阅读速度、效果、价值取向方面更趋向于内心情感的浅层次性快感,可以不需要思索的沉重,只需把握日常的大众情感及其时尚演进,而不必体现历史史实的严密性和历史编纂的可靠性。
12、民间文本阅读往往突出文本的口传性、通俗性及自娱性。口头直白的形式、通俗的构思和自娱自乐效果等,使得民间文本在也中注重满足读者的率真、简约、朴实的审美趣味。
13、文学阅读过程是文学阅读的具体发生、发展与演变状况。包含四个阶段:(1)发生阶段是文学阅读过程的发端。是读者在阅读语言文字中投入感情。(2)发展阶段是文学阅读继发生之后的拓展与深化过程。,是伴随着阅读期待的落实、调整、转换等来实现的。(3)高潮阶段是文学阅读达到顶端的时刻。包括共鸣、净化、领悟等过程。(4)后效阶段是文学阅读高潮完结后效果延续过程,同时也是整个文学阅读的最后阶段,往往对读者的审美情趣、精神气质和人格规范产生潜移默化的持久的塑造作用,同时也构成了人们无意识中追求艺术境界的内在动力。
14、文学阅读的高潮阶段包括共鸣、净化、领悟等过程。(1)共鸣。是读者在阅读中与文本产生心灵共振与感应的情形。有两种不同情形:一是指读者与文本作者发生共鸣,二是指读者与文本中的人物产生共鸣。共鸣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其一,文学文本本身具有丰富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感染力;其二,读者的阅读经验和阅读期待中必须具有同文本产生“遇合”的主体因素。(2)净化。这是读者在阅读中受到道德洗涤和人格提纯的情形。净化作用表现为:一是让读者在道德上获得洗涤。一是让读者的人格获得提纯。(3)领悟。这是指读者在阅读中获得理智性洞察。领悟是文学阅读进入更深和更高层次的表现。领悟的主要特征是“悟”,即调动感知、情感、想象和直觉等手段达到对事物的理智性直观。
15、领悟与共鸣净化的不同:共鸣是基于读者对作者或文本中人物的认同而产生的心理感应和愉悦,净化偏重于读者的道德上的洗礼和精神上的提升,领悟则在多种心理机能的综合作用下走向对于事物的理智性直觉。领悟是读者借助文学阅读领略人生万象、领会人生真谛的重要手段。
16、审美效果是读者在阅读过程的各个阶段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心理效应。直接效果是指审美、娱乐、情感方面的获取与升华,更多地体现在个体阅读过程中,呈现出喜悦、伤感等情绪倾向。间接效果是指阅读活动所给予读者的知识、思想方面的拓展与提高,呈现出能动的社会意义倾向。
17、文学阅读效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个体效果往往呈现为读者个体心理及情感方面的种种变化征兆。大致有三个层次的效果表现:愉悦性、创造性、提升性。(2)社会效果是指读者与作者、读者与其他读者之间借助文本阅读而产生的人际沟通效果。(3)文化交流效果室制读者通过阅读其他民族的文学文本而实现与该民族文化的沟通。
18、文学阅读效果中个体效果的三个层次的效果表现:(1)愉悦性。文学阅读效果表现为一种快乐的精神体验过程。读者通过阅读寻求一种不同于日常生活经验与功利目的的快感与愉悦,是阅读在情感表述方面的最直接的感染方式。(2)创造性。文学阅读效果表现为一种前所未有的原创过程,属于文学阅读的较高层次。通过文本解读,读者不但将文本创造出的艺术形象所包含的丰富内容复现出来,更将客体渗入到自己的人格、气质、生命意识中,重新创造出各具特色的艺术形象。(3)提升性。文学阅读效果表现为一种全身心的提升过程,属于文学阅读效果的最高层次。体现了读者的思想情感上的飞跃,一种感性认识的理论升华。
第九章 文学批评
重点掌握:
文学批评写作程序:
(1)反复阅读文本;
(2)寻找突破口;
(3)条理化;
(4)确定结论;
(5)文字表述。
基本掌握:
1.批评者主体条件:审美感受力;理性分析能力;文学史眼光。
2.文学批评类型:审美欣赏型批评;理性认知型批评;道德教化型批评;消遣娱乐型批评。
3.文学批评模式:传记批评模式;社会历史批评模式;心理分析批评模式;语言批评模式;文化批评模式。
4.文学批评文体类型:(1)以诗论诗式;(2)评点式;(3)评传式;(5)随笔式;(6)论文式。
知识点列举
小知识点:
1、文学批评,历史上曾提出过种种学说,概括起来主要有四种:艺术说、科学说、兼容说、意识形态说。
2、文学批评是在文学阅读基础上对于特定文学现象的理性分析和评价。
3、从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和文学阅读的实际状况看,文学批评者的角色可以大致分为三种类型,即学院型、媒体型、读者型。
4、论文式是最常见最重要的文学批评文体,也是应用最广泛的批评文体,因而被称为文学批评的“正体”。
5、文学批评语言具有两个特点:一是科学性,一是艺术性。
6、真正全力运用传记批评方法并有力地促使它在文学批评中获得正式地位的,是法国19世纪浪漫派批评家圣·佩韦。
7、泰纳被公认是社会历史批评的重要代表,他运用实证的社会历史方法展开文学批评。
问答题知识点:
1、普通读者与文学批评者的角色不同:第一,一般读者接触的范围通常只限于文学作品和相关作者的零散信息,而批评者则需要进而对相关作品、作者信息甚至其在文学史中的位置等作全面而系统的把握。第二,一般读者注重个人化阅读和欣赏,有感而发,点到即止,不求连贯和系统;批评者则在阅读和欣赏的同时就要考虑理性的分析和评论,并且力求以论感人,以理服人。第三,一般读者固然同批评者一样需要一定的审美能力和个性化创造,但却不要求具备系统的文学专业知识和批评技能。
2、学院型的批评者群体,包括一些研究机构从事文学理论研究的理论家、批评家,从事文学教学研究的高校学者等,这是以文学为专业的批评群体,他们的批评关注对于文学现象的学术观察,这主要表现在他们的学术专著和论文中。他们的批评目的是为了全面把握文学现象,系统总结创作经验,探讨文学创造规律,体验品味文学作品的微妙之处,以便作出更准确的理论概括和分析评论,以及向大学生做系统的知识和技能传授。
3、媒体型批评者包括媒体的编辑、记者或职业撰稿人。他们密切关注文坛新动向,往往注意投合和左右普通公众的文学好奇心。他们的批评表现为在各种大众媒体上经常发表的文学动态、名家逸事、明星奇闻、公众议论等。这些新闻、逸事与批评的杂糅形态成为数量最广大的普通读者的日常文学阅读向导。
4、读者型批评者是文学的普通读者,他们的批评表现为对文学的日常言谈和个体化的独特理解。他们在各种场合随时处于个人的好恶而随意谈论和评判文学作品及相关新闻。他们的言谈有其常识批评视野,反映出读者所处的日常生活境遇及时尚趣味。
5、批评者与作者的关系:文学批评对作者具有规范引导的重要作用,是社会对文学作品的主要反馈形式之一。批评者是通过对具体作品的阅读研究进而认识了解作家的,同样他也是通过对具体作品的品评、分析去影响作家的创作。由于批评家具有较为系统的知识修养与理论背景,其思维更加客观化、科学化和理性化,对艺术经验的总结和对艺术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入和系统,因此,他往往可能站在作家更宽泛或更高的视点上帮助作家反思自己的写作。
6、审美感受力是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意蕴及其成就的审美体验与辨析能力。主要表现为语言感受力和艺术想象力。语言感受力也称语感,即对文学作品语言美的感受能力。艺术想象力又称艺术推想力,即通过体味作品的语言内涵,把语言符号转换成或创造出新的形象体系及对创作心理过程的推想能力。
7、理性分析能力是批评主体根据特定审美理想和批评标准去分析、评价和判断对象的能力。批评家应具有审美判断力,还需要掌握先进的学术思想。
8、文学史眼光是指批评者在具体的批评过程中应掌握和体现宽广的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视野,借以作为批评的指导和参照,以便识别作出作品的优劣,力求作出公正批评。批评者要有广博的学识,尤其是对文学史要积累丰富的知识。
9、审美欣赏型批评是对文学现象和文学作品的感受式、赏析式的评点分析。这类批评重视对作品审美特征和批评者的审美感受做直观形象的描述,从形式上看,较多采用评点式和印象式文体,从内容上看,首先是一种情感性评价,它从审美体验入手,着眼于作品表达何种情感并在多大程度上得到了成功的表现,注重作品如何引起读者的心灵震荡与情感激动。
10、理性认识型批评一般是大学教师所从事的带有突出的学理与研究特色的批评活动,包括原理批评、作品批评和释义批评。
11、原理批评又称文学理论研究类型,专指探讨文学的基本原理、特征、规律的理论论著。从形式上看,原理批评主要是论文式文体,但又囊括了大部分文学批评样式。这种类型可以是长篇巨著,还可以是杂文体的文学短论。从内容上看,主要是探讨文学的基本原理、规律。
12、作品批评又称为文学评论类型,指专门对作家作品的评价和研究,即通常所说的作品论、作家论,是文学批评的主体。从形式上看,作品批评主要是论文,也包括随笔、诗歌、点评等文体。从内容上看,主要集中在对作品艺术价值的评定。
13、释义批评类型包括一般常见的作品选讲、注释、简介等文章。从形式上看,释义批评大体包括讲析、释义、注释、译注等。从内容上看,主要是词语注释、解题、概括段意、归纳主题、讲析艺术特色等。释义批评主要是解释作品的本义,为阅读扫清障碍,帮助读者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较少评价和欣赏,基本上是述而不评。
14、道德教化型批评是以一定的道德意识及伦理关系作为规范来评论作品的批评类型。这类批评以善恶为标准来决定对批评对象的取舍,着重于对文学作品的道德意识性质的评价,以实现作品的伦理价值和道德教化作用。从形式上看,它包括了大部分的批评文体样式。从内容上看,主要是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和原则,注重对作品形象和主题的分析,揭示作品在道德教化方面的价值和意义。
15、消遣娱乐型类型也可称为媒体批评,是各种大众传播媒介经常出现的有关文学的新闻、逸事与批评的杂糅形态的批评类型,具有引导数量最广大的普通读者的日常文学阅读倾向并使其获得消遣娱乐的作用。从形式上看,媒体批评多是在各种媒体的文艺娱乐版上的随笔、点评、推介、印象式的论述。从内容上看,媒体批评多为投合和引导普通公众文学好奇心和满足其消遣娱乐需要的文学动态、名家逸事、畅销书评论、公众议论等。
16、文学批评模式是在对特定文学现象进行具体分析和评价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是有关这种批评活动的经验和知识的概括形态。对过去的文学批评方法加以简要概括,从中归纳出大致的文学批评模式,可以方便人们在进行文学批评时学习参考。
17、传记批评模式是最古老、最有影响的文学批评模式之一,是一种着重探寻作品与作者经历和人格的联系的批评形态。批评家总是试图透过作品去寻找作者的经历、人格的投影,并据此去解释作品的意义。它的基本特征表现为:根据作家的亲身经历、人格风范、人生观和创作意图等去解释作品。传记批评的目的是把文学作皮的意义和成就归功于作者的心灵投射。
18、社会历史批评是产生较早、影响较大并至今仍有影响力的一种批评模式,它强调文学与社会生活、历史状况的联系。这种批评认为,文学是生活的再现并为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所决定,因而文学作品的主要价值在于他的社会认识功用和历史意义。它的基本特征是:强调文学的社会性质,着重研究文学与社会的关系,注重考察影响文学产生的社会生活和历史状况,考察文学作品反映社会生活的真实程度和深广程度,从而确定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
19、心理分析批评也作精神分析批评,使20世纪初盛行于欧洲,由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所开创的心理分析学派批评,这是现代西方颇有影响的文学批评模式之一。这种批评运用现代心理学的成果,来对作家的创作心理及作品人物的心理进行分析,从而探索作品的真实意图以获得其真实价值。它的基本特征是:第一,以揭示文学活动中潜伏的各种无意识动机为目的,文本语言的隐意内容成为批评关注的对象。第二,批评途径是“症候”分析。
20、语言批评也称为文本批评、形式主义批评,是现代西方最重要的批评模式之一。语言批评源于20世纪初的俄国形式主义、盛行于50年代的英美新批评,六七十年代则以法国结构主义为代表。是许多文学批评流派如形式主义、新批评、结构主义等文学批评中涉及的文学语言分析方法的一种概括。
21、俄国形式主义是20世纪初在俄国兴起的现代文学批评流派,他们把艺术形式看成是文学作品中高于一切的东西,甚至可以决定文学作品的内容。因此,他们在整体上侧重艺术形式的研究,认为文学的本质在形式方面而不在内容方面,他们在语言学方法建构文学理论,认为应当通过文学形式的研究以弥补传统文论的不足。
22、英美新批评受到俄国形式主义的相当影响,20世纪20年代肇端于英国,四五十年代在美国批评界占统治地位,是十分注重词语分析的批评流派。代表人物有艾略特、理查兹、兰塞姆等人。新批评强调对作品的词语和作品本身的美学结构进行分析。他们认为文学不是对社会的再现或情感的表现的产物,而是词语的构造,批评的对象不是作家或社会状况而是作品本体。
23、结构主义批评于20世纪60年代在法国形成高峰,是一种结构语言学批评模式。结构主义批评认为,文学作品是一个符号系统,是完整的自我调节的实体,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系统的产物。因此文学批评的目的是探求主宰着具体作品的抽象的深层逻辑结构。结构主义批评的重要成果在于叙事学。他们的理论主张,一是运用语言学来研究和批评文学,一是强调“文本”批评。
24、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当代西方文化思潮更趋多元化。解构主义、新历史主义、女性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等各种理论相互影响,构成了多元的当代西方文学批评的文化研究景观,可以称作文学批评中的文化批评模式。它的基本特征是:第一,当代西方文学批评的文化批评模式具有跨学科性。第二,文化批评模式带有批判性。第三,文化批评模式具有策略性。
25、以诗论诗式即诗歌体批评,这是一种很特殊的饿批评文体,它采用诗的形式对作家作品进行评论。它的特点是:形象生动,充满激情,感染力强,并能寓情于理,情理并重,情绪的感染和理性的论说相结合,简括凝练,富有韵味,但由于受到诗体的限制,难于做到深入细致的艺术分析和充分说理。
26、评点式也称点评,是中国一种传统的批评文体。评点式批评文体一般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对诗歌等作品加以言简意赅的评析,点到即止,不展开说理和阐发;二是直接在小说等原作上加以批注、点评,甚至与原作一起印行,包括对诗、词、小说、戏曲的评点。它的特点是:在全书的卷首有序言、读法和总论;有眉批行评,还有题头批、文末批、夹批、旁批等,灵活自如,不拘一格。
27、评传式文体是批评和历史相结合的产物,是对一个作家总体性的思想和艺术的评价,规模浩大,容量丰富。它的特点是:有评有传,批评与传记相结合,它既为作家立传,又对作家进行评论,二者不能偏废。
28、序跋式是一种常见的文学批评文体。序在书后,跋在书前,都是为一部作品或专著所做的评价性、介绍性文字,即作品写成后对其写作缘由、内容、体例、目的等加以叙述解说。它的特点是:对介绍说明的作品或著作起到衬托和辅助作用,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们。
29、随笔是一种灵活洒脱的文学批评文体,即文艺随笔。它通过谈天说地的散漫笔致,夹喻夹议,以小见大,表达文艺思想,寓理论于知识和故事之中,把艰深的文学理论讲得浅显明白,具有知识性和趣味性。它的特点是常从一些具体事物、文学掌故出发,善于生发推理,引入文学问题,具体生动,寓理于事。
30、论文式是最常见最重要的文学批评文体,也是应用最广泛的批评文体,因而被称为文学批评的“正体”。它多被运用于文学的基本原理、规律的探索和作家作品的评论。它有利于批评者充分细致而又逻辑严谨地表现批评内容,阐述理论官邸那,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意识形态评价。它可分为综合性评论、文学思潮评论、文学作品评论和作家评论。它的特点是:在写作上比较规范,一般在文体结构上应具备序论、本论和结论三个部分。
31、文学批评写作程序:第一,反复阅读文本。第二,寻找突破口。第三,条理化。第四,确定结论。第五,文字表述。
五、关于考试
考虑到这次是使用新教材以来的第一次考试,所以本着题型常见、题量适当、重点突出的原则,本次试卷分为五个部分:填空题(10个),单项选择题(10个),名词解释(4个)简答题(3个)论述题(1个),试题内容不超出以上提到的各章知识点内容。但学生在答题时,应注意不同题型的答题方法不同,例如,论述题应该在基本知识点的基础上结合实例展开论述,同样的简答题则只需答出基本要点。
2005-12-29
本页面由河北电大网络室制作
有问题请联系:webma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