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生活感悟:东方人情和西方世故如何结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3:27:32

  即使是生活在国外多年的中国人,让他分辨出一个“大鼻子”是英国人爱尔兰人还是法国或德国人的后裔,都还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而一个外国人,尤其是有些“通”的外国人,你让他在一群东方人中挑出一个中国人来,倒也不是不可能。

  这倒不是因为外国人比中国人更善于观察事物,而是一个外国人,往往代表的就是他自己,一百个人可能就一百个样儿,所以难辨。而一个中国人,往往带有很多属于“群体”的特征,他的气质教养往往显示出文化的共性,即使一百个人也能找出他们的共性来。

  除了一般有一张脸和比较害羞的表面特征以外,中国人的骨子里透着共性。而外国人,虽然一个人一个样儿,但是和与自己反差较大的中国人比起来,尤其是和中国人比较传统的一些“美德”相比,却又有了共性。

  谦虚礼让

  说到这个话题,我想起我的一个女朋友来。她寒窗多年,有朝一日终于戴上了加拿大一所名牌大学的博士帽。毕业后,随即得到另一所大学应聘助教的机会。面试的那天,整整一个上午,她被面试小组一个接一个地提问、一轮接一轮地考察,到了最后,也许是头天晚上虔心祈祷的缘故吧,我的朋友觉得她那天的思路尤其敏捷、人缘也尤其圆滑、英语也尤为流畅,校方对她的表现也只有频频点头的份儿。

  受这一鼓励,她对得到那个工作充满了信心。然而一个星期后,却收到一封婉言拒绝的信。可想而知,我的朋友非常地受打击,左思右想也没想通,于是打电话去问,对方推辞不过,终于吞吞吐吐地说:“你的专业知识是不错,可是你的态度……让人觉得有些太咄咄逼人(aggressive)”。

  我的朋友不明白,直到今天都还有些耿耿于怀。而我听到这个故事后,第一个反应就是想笑:说我们唯唯诺诺,说我们不自信,说我们太内向,这些个我都信,什么时候,我们中国人也被人“夸”起了“aggressive”?

  据我自己分析,也许那个面试小组所期待的,是希望她表现出一个中国人所应有的特性:勤劳肯干专业优秀,但是态度永远要谦恭含蓄,话不问不答,即使问到了也要有分有寸,随时都要提到“团队的努力”等等。

  我这个朋友倒好,也许是她的性格加上多年在北美闯荡的经历,已经变得比北美人还北美人:人家问一,她能说出个十;人家问她专业发展,她能讲出自己未来十年的设想;人家问她有过什么成就,她毫不含糊地罗列出一大堆,而且也没有把团队合作时时挂在嘴边……

  朋友的这种态度,换一个地方,也许会被认为是自信和能力的表现,但是显然和她所申请的这所学校的“文化”不符。

  我不得不为朋友叫屈:原以为在一个崇尚自信和个性的文化范畴里充分表现自我是一件理所应当的事情,没想到还偏偏就栽在这个上头。别说她,连我都没想通,要知道从“谦虚”到对什么都“充满自信”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尤其对中国人,是要经过一番伤筋动骨才能历炼成的。

  看来中国人戴了多年的这顶“谦虚谨慎”的帽子,还轻易不能摘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