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的“高校联盟”对抗高考还是争夺生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4:01:55

看不清的“高校联盟”对抗高考还是争夺生源?

  • 2010年12月03日10:48 第一财经日报

  明年2月19日,以“清华”为首的“华约”派开始联考 ,次日就是以“北大”为首的“北约”派开始联考,而以“同济”为首的8所以工科见长的“同盟”派联考时间定为2月26日,为的是与前两个联盟错开时间。

  高校联考真能“化解”高考的压力?“自主招生”真的将选择权放到了考生手中?

  “三足鼎立”

  喊了多少年的高考改革的核心就是两点:一是“给高校自主招生的权利”,二是“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选择权拥有”的前提正是“招生权的扩大”。

  2003年,按照教育部的最初规定,高校自主招生的人数不能超过学校年度本科招生计划数的5%,不过,到了 2009年,“探索高水平大学联考”成为自主招生改革的重要内容,个别学校的自主招生比例甚至达到了30%。

  以北大为例, 2009年,北大将5%的自主招生比例提高到10%。同年,北大还首次联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香港大学实行“三校联考”,俗称 “北约”盟友,由3校增至7校,并在一周内发展到13校。

  面对北大之“猛势”,清华大学坐不住了,对内改革,调整自主招生和保送生笔试政策。大手笔是2009年“华约”同盟的成立,就是清华联合上海交大、中科大、西安交大、南京大学,实行五校联考。在2011年自主招生中,以清华为首的“华约”又增加了浙江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两个新盟员,推行七校联考。

  双方已在2009年同一天“交火”,当时的考生除了“赶集考试”外,就是在两大联盟划定的选择范围里“顾此失彼”。

  此后,北京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八所高校同意全方位合作,俗称“同盟”。

  至此,“北约”、“华约”、“同盟”成“三足鼎立”之势。

  为抢“生源”?

  “不想法加入不行,否则会被边缘化。”一位高校招生办的负责人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按照该负责人的分析,这种联盟背后除了高考改革的动力外,市场的推动也是重要因素。

  今年,北京高考报名人数下降了20%,上海已经连续3年出现报名人数不足的情况。就在今年3月,着名经济学家顾海良曾用数字说明此问题的严重性。

  这位大学校长表示,一个民办学校或者独立学院,就其办学基本经费而言,在校生人数在1.1万人以上的时候,才可能进入良性循环。而低于6000人就开始赔钱,就必然要压缩教师和设备维持运转。

  高校之间的联盟似乎少了些“战略性”的理性考虑。比如,“华约”的成立机缘就是在一次聊天时发起的。2009年5月1日,清华、上海交大、中科大、西安交大、南大、浙大的招办主任参加东北育才学校60周年校庆纪念大会时,几大招生主任聊起优秀生源选拔,有了成立联盟的初步想法。

  后来,人大的加入使得“华约”的组合有点戏剧性。“三大联盟没什么特点,如果有的话,工科院校多点。工科类学校联盟还能说得过去,可人大以文科见长,联盟的意义在哪儿?”该负责人表示。

  一位加入“北约”的高校招生办主任曾表示,学校本身并不想加入什么联盟,但如果不加入联盟,好的生源就会外流,同时更会受到家长和考生的指责,“无论是自愿还是被迫,加入联考是必须的选择,同时也是无奈的选择。”

  不过,一些联考大学招生办公室的负责人对“抢生源之说”表示否定,称联考并不是“联盟”,也不存在对抗,只是为了招到适合自己学校的学生。

  与高考的关系才是重点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体制室副主任王烽认为:“高校之间的竞争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关键问题是,”联考与统一高考“、”自主招生与统一招生“的关系处理得仍不够合理。”

  目前,高校自主招生试点分三类,第一类是获得自主招生资格的考生,还要参加高考,在录取时可享受一定的加分优惠;第二类是高职院校的自主招生,被录取的考生不用参加当年高考,未被录取考生可继续参加当年高考;第三类则是个别地区实行的自主选拔录取。

  换句话说,高考仍旧是无法绕开的。

  “大学自主招生联考要竞争,但不是畸形的对抗。目前高校考虑自己的利益较多,关注学生的权利较少。”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高校与联考不应有绑定关系,高校可自主选择参加、认可哪一个联考,但不应该存在”集团“之说。自主招生联考,本质上是教招考分离的一种尝试,联考由社会机构组织,有关高校认可其作为学生申请学校自主招生的笔试成绩依据。”